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1-17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2281860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1-17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1-17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1-17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1-17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1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1-17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

2、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3、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课件先出示空表)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四、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

4、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二、品读课文,领悟特点(一)年前准备阶段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腊月二十三)2.请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第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用文中“忙乱、紧张”等词语描述)3.大人会忙些什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小孩儿会忙些什么?(

5、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4.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二)过年时1.交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2.它们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3.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总结。(除夕:热闹、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元宵节:红火、美丽。)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2)从什么地方可以

6、看出“除夕真热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逛庙会)(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

7、表现出来。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把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链接)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对除夕这一天热闹的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初一则通过写腊月二十三人们祭灶的活动,来体现春节的趣味和欢乐。本文介

8、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一天的忙碌,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板书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彩排腊月二十三第一个高潮除夕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完成表格。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用。2腊八粥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2.正确、

9、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

10、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串起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3.知作者,解课题。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

11、解词语。(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听录音,整体感知。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2.课文重点讲了什么?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明确:重点讲了八儿迫不及待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这也是

12、文章写得最细致的部分,而后面吃腊八粥的情景则写得非常简略。3.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详写了八儿急切等待着吃腊八粥的情形。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八儿一家美美地吃上了腊八粥。四、精读赏析第一部分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的小孩子,的大孩子,的老孩子”开篇第一句作者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些人喜欢,而是所有人都喜欢。平实的语言中暗含了无尽的赞叹。接着不厌其烦地一一列出食材的种类,再写“单看它那叹气样儿”

13、“闻闻那种香味”“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全面体现了腊八粥的色香味美;用拟人手法写腊八粥咕嘟冒气的“叹气”样,夸张地朝嘴里“塞灌”样,把读者也带入那情境中,忍不住想要观其相,闻其香,品其味!五、课堂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2.思考课后练习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作者把我们带到了热气蒸腾、香气缭绕的灶台边,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不仅勾出了我们的馋虫,更勾出了故事主人公心里的馋虫。他是谁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二、精读感悟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画出粥发生变

14、化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2.学生汇报。(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的心情怎么样?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3)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5)等待的过程,总体上是期待和焦急的。在八儿等粥的过程中,粥也在发生着变化,这锅腊八粥仿佛也像人一样在表达着情感。文中哪一句话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粥的叹气)这样

15、的表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分别找出来。(6次。“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锅内又叹了声气”)(6)如果把第二部分分为一个个小节,每小节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盼粥)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分呢? 3.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1)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它的主要意思?(分粥)(2)八儿开始计划粥应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3)“孥孥

16、”是什么意思?(妈妈对八儿的昵称)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4)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粥又是什么样的呢?4.默读第1213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猜粥)思考:(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描述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妙极了)过渡:八儿盼粥、分粥、猜粥,腊八粥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和八儿的期盼、猜想一致吗?5.学习第1417自然段,看看这一小节作者写的什么。(看粥)(1)师范读第14自然段

17、,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从人物对话和粥的“叹气”中,你们觉得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慧可爱、稚气未脱)6.八儿和妈妈的对话结束了,腊八粥也熬好了,这碗粥的味道如何呢?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第1819自然段)学生齐读。明确:好吃、吃得多。(斜立着;肚子成了一面小鼓了;筷子

18、摆成浪漫的十字;半碗陈腊肉,爹妈也奈何它不来了)三、主题探究,拓展阅读1.主题探究: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觉得如此甜蜜、美味?(家庭生活的温情)2.写法梳理: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吃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详写等粥,略写吃粥。从八儿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亲见时的惊异,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八儿的心理,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出来了。因为有了前面极尽细致的铺陈,所以最后真正吃腊八粥的部分,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

19、奈何它不来了”,就勾画出了八儿一家吃得多么酣畅淋漓,多么心满意足!而腊八粥的美味无比也尽在不言中了。作者这样安排,既以点带面地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图景。3.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感受其极富乡土气息的语言魅力。明确: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言辞间平易近人,笔法娴熟,笔调细腻。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妙趣横生的一个个场景,犹如工笔国画,家常俚语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却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

20、“家”。四、布置作业过了腊八就是年,请同学们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节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教学板书2.腊八粥 腊八粥等粥 盼粥迫不及待分粥苦苦等待 猜粥美妙猜想 看粥亲见惊异 八儿天真活泼聪慧可爱 体贴善良教学反思八儿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精彩的对话构成了本文的行文主线,抓住这两点来进行阅读和赏析便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分角色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和悟。通过“那我饿了”“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是啊!孥孥说得对”等对话来感知八儿的稚拙纯真与可爱、妈妈的慈爱逗趣;通过对煮腊八粥以及八儿猜腊八粥、看腊八粥的精彩描写

21、,来感知沈从文的语言魅力整篇文章的架构,小说所传导出的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便逐渐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比较到位地进行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浸润。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

22、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翃的寒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5.讲解诗文。(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

23、侯家。)“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三、品句赏诗 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 ,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

24、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一个“飞”字除了表示动态,还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3)说说“寒食东风御柳斜”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既紧承上句写出了节令,又点明了主题。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舞,柳之斜来呈现。2.再读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论者多认为是暗讽皇宫的特权及宦官的专宠,但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但特许重臣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

25、不多,难怪由汉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注意。如果说第一、二句是对京城寒食风光的一般性描写,那么第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后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本诗的第三、四句巧借蜡烛来对当时的政治进行讽刺,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四、艺术特色这首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辞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明快,的确是一首好诗。它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入咏节令;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

26、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等等。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在简短的篇幅中,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飞”“斜”“传”“散”等,不仅不可调换顺序,而且相互照应。五、延伸拓展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件,播放星空图及牛郎织女星图。2.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又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

27、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古诗十九首 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在古诗十九首中得到广泛运用。刘勰在文心雕龙 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三、朗读感知,整体感悟牛郎织女的故事凄婉而又美好,人们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呢?

28、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首古诗。(出示课件)1.点拨字音。(课件出示)纤(xin):细小 纤(qin):拉船的绳脉(m):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脉(mi):(1)指分布在人或动物周身的血管;(2)指动脉的跳动。(3)像血管那样分布的东西。间(jin):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 间(jin):空隙。2.指导朗读。思考:五言诗的节奏有何特点?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两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法:“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二三式)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二一二式)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二二一式)五言诗在节奏上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这是一首描写

29、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 “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是较为哀怨的。运用以上指导方法,把整首诗再读一遍,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读出来。(集体朗读)3.播放录音,指名读,齐读。4.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明确:写的是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牛郎与织女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四、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情感(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句意: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1.诗歌第一句点明了什么?明确:第一句诗点明了描写对象牵牛和织女,引出了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织女。“迢迢”写出两人相隔遥远,

30、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2.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明确:与前面的“星”重复还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了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感。(二)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句意: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织机“札札”作响。明确:这里进一步描绘了织女织布的情景。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意:(因相思)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匹,哭得泪如雨下。1.前一句写织女忙碌地织布,她整天织布,却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

31、心织布。2.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情感?明确: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织女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表现愁苦到极致。 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背)(四)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明确: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且:并且,表并列关系。去:距离。(一词多义:离开;除掉;失去;到、去。)复:副词,又。既然银河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不能见面呢?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想要达到何种目的呢?明确:银河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因为有像王母这样的势力阻隔,所以爱情被扼杀、相见很难。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

32、的悲思是源于对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明确:仅有又清又浅的银河相隔,(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这里给我们交代了什么?明确:(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小结: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五、艺术特色,品味叠词这首诗歌很美,不仅美在内容和节奏上,还美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用叠词。叠词的使用或是状貌或是摹声或是绘情,准确而生动,收到较佳的效果。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形象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这

33、首诗使用了哪些叠词?分别表现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找出叠词,从音韵、内容和情感三方面思考)(1)表达内容。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最后明确:“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皎皎”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后人。“纤纤”状素手之修长秀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

34、“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两人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隔,“不得语”就是不可忍受的了。景情并生,哀怨动人。(2)表达效果。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内容上,更好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情感上,更好地表达了感情。六、朗读升华,拓展阅读1.配乐赛读,深入感悟。2.牛郎织女鹊桥会,古来诗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被传诵,七夕节也因为这个传说应运而生,中国历代诗人骚客更是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林杰的乞巧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故事的呢?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学

35、了迢迢牵牛星,我们曾说因为一个传说催生了一个节日。事实上,每一个节日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习俗,比如除夕的守岁,清明的祭祖,重阳节的登高望远这节课要学的这首诗,也写于一个传统节日八月十五,诗中写了什么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2.王建: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他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写给好友杜元颖的,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

36、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诵读古诗,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2.扫清字词障碍,识记生字。3.自由抽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结合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谈谈你的体会。5.不懂的问题同学相互交流,展开讨论。三、再读诗句,深入理解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们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来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每到中秋之夜,月圆之时,常常是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吃着点心,或闲话家常,或对月祈福,团团圆圆,融融乐乐。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

37、他的秋思:“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寻味。3.学生自由诵读,注意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感情。4.熟读诗文后,师生共同疏通诗句内容,教师讲解第一句,学生结合注释、参考书等完成其余三句的释义。教师指正、明确。(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栖”,歇息、休息。全句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上安歇着几只乌鸦。(2)“冷露无声湿桂花”:冰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下,润湿了桂花。(3)“今夜月明人尽望”:“尽”,全、都。今天晚上一轮圆月高挂空中,大家都在抬头望月。(4)“不知秋

38、思落谁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远思亲的思绪。不知道那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家?5.用自己的语言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遍,注意要说得通畅、流利,能够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则更好。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树枝上安歇着几只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思亲怀远的思绪会落到谁家?6.结合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进一步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深情。为下一步的探究感悟做准备。四、品味诗情,探究感悟1.感受其中的画面美。指名朗读诗歌第一、二句。(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深深的庭院、银白的地面、酣睡的乌鸦、清冷的秋露、带露的桂花(2)这是一幅

39、怎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番。明确: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深深的庭院里,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柔的银白的霜。院中的桂树影影绰绰,几只乌鸦安歇在树枝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润湿了庭中的桂花,鼻息里满是阵阵花香。“地白”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满地的景象,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洁之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既熟悉亲切又意象万千。这两句诗,短短十四字,暗含了五六种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清秋月夜图,渲染出中秋望月寂寥清冷的氛围,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2.感受诗人的情思美。

40、练习朗读第三、四句。(1)这是一个疑问句,作者是真的“不知”还是知而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人徘徊庭中,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月华朗照,不由轻声感叹:此时此刻,有谁不在抬头赏月呢?那圆圆的月亮又怎能不勾起人们的相思之意呢?诗人明明是自己想念亲友,却不去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宕开一笔,推己及人,扩大望月的范围,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此时会洒向哪一边?仅此一问,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在月圆之夜有所思也是确定的,知而不言,还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含蓄隽永。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

41、“落”字能否换成“在”?不能。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将“秋思”因“望月”而起,随着银月的清辉悄然洒落人间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在”字只表明了结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作者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展现了出来。五、课堂小结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寂寥冷清的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教学板书3.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都

42、城美景(全貌)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传烛(典型画面)迢迢牵牛星景迢迢 皎皎盈盈鲜明生动人纤纤形神兼备物札札鲜明生动情脉脉真挚感人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写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抒情 情景交融教学反思每一首流传下来的古诗都有着穿越千年的醇美,一字一景,句句传情,我们只有细细地琢磨,才能领略其中的妙趣。因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抠字、品句、图画、悟情,便是我在讲解古诗三首时的流程,但古诗的学习、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今后还需要对学生多加引导,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4*藏戏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2

43、.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在表达上的特点。3.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了解藏族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戏剧视频)同学们,看了这些视频,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戏剧吗?(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可真厉害,你们都说得很正确。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认识另一种戏剧,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

44、语的意思。3.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第47自然段)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艺术特色?(第817自然段)三、自主研读第47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兄妹的义举)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师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是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唐东杰布的画像。他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

45、神圣感和肃穆感。四、自主研读第817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1.出示研读主题:(1)( )的面具;(2)( )的舞台;(3)( )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出来。)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1)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2)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3)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3.对照开头,体会写法。(1)再读第817自然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2)指名读第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概括藏戏的特点的。(3)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4.第9自然段

46、中的“基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5.藏戏的三个主要特点是什么?五、课堂小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它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教学板书4*.藏戏藏戏概括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 不受时间限制传奇故事唐东杰布为民造福形成过程及主要特色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艺术魅力教学反思在教学藏戏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带着课文导读里提出的问题读课文,这样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脉络,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中,为细读全文扫清障碍。我努力在教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