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81737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八年级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理解一些疑难句子。2、通过自读讨论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真正格物致知内涵, 3、能判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深入探求作者写作意图。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一)学生背诵平时搜集的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1、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达芬奇)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

2、游)小结:以上这些中外名人对“实践”的言论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二、导入新课(一)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二)作者、作品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三)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o)埋

3、没(m)彷徨(pnghung) (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三、整体感知(一)学生自读课文1-2遍,要求: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找出课文中作者

4、的观点(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二)指导学生研读课文。(1)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指导学生研读。1、提出问题(1-2段):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2、分析问题(3-12段):(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的事例,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3、解决问题(13)。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在书中找有关语句)。1、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真正的

5、“格物致知精神”?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运用于哪些范围?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教师点拨:1、“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缺乏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的知识只能从书本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实验,就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3、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三)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作者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点拨)有以下几种:1、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2、例证法: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事例。从正面举了通过实验了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了试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3、对比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知识只能通过试验而得

7、到形成鲜明对比。小结: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四、拓展(一)你认为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点拨:这是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如重理论轻实验,重分数轻能力等,只要符合实际就行。(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点拨:本题主要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五、总结本文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文章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语言明白如话,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这些都是我们在作文上值得借鉴的。六、布置作业(1)完成下列习题。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8、、丁肇( zho )中 埋没( m ) 没(mi)有B、彷徨(png)(hung) 中庸(yng) 测量(ling)C、相濡( r )以沫 儒( r )家 孺( r )子D、华裔( y ) 论(ln)语 议论(ln)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劳民伤财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假思索B、事必恭亲 人才倍出 修身齐家 改弦更章C、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致知 各行其是D、优柔寡断 袖手旁观 无理漫骂 蜂涌而至、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2)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