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解说《心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693258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怀瑾:解说《心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南怀瑾:解说《心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怀瑾:解说《心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怀瑾:解说《心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怀瑾:解说心经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佛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由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起先就教我们要相识自己,自己不相识不能度自己,相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相识众生,相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相识自己,也相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才智,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

2、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何谓观自由?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特别危急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由,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由,离菩提心听见,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由,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由,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由,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由,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由,

3、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由,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由。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歼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才智。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由,故名观自由。普门品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由。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由。或遭王难苦,

4、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由。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由。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由,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由,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由。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给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才智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由。但供给观音菩萨,与受持供给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由。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由。有些人把观自由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相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肯定要相识众生,如同馒头、水饺,为面粉

5、所成,是故肯定要相识面粉。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觉。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相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你要看!越看越深,绝不简单看究竟,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

6、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槃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相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

7、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肯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

8、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说明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过去现在将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行得,过去便有般若,将来不行得,将来便有般若,现在不行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将来现在不行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将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

9、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照即照看,人人可以照看,例如带小孩子出外肯定要照看,不照看便会跌倒,或是丢失了,行路要照看呀,不照看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看,不照看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看,当照看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看其义,便会发觉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看,照看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看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今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

10、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看,禅堂内称为照看话头,时时刻刻要照看话头,但照看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看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终,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

11、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所以肯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看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看,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歼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看这个念从何处来,照看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看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看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如同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看,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原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

12、即无,古人云:色蕴如同聚沫,受蕴如同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如同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如同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终便成空,识蕴如同幻化。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诸法的原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离开生死然后有涅槃,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苦恼原来是空,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原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

13、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削减,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削减,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

14、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洁,很现实的事。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六根空即是清净,

15、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诞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染污,能遮盖原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盖覆佛性,如是耳听见尘起执著,鼻嗅香尘起取著,舌尝味尘乐著,身著触尘,意缘法尘,都能盖覆佛性。六根对六尘,六根空,六尘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尘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观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16、,是用耳根,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根听是非闲言会造罪,若耳根返闻,远离声尘,会令你成等正觉。修行人肯定要离六尘,出家便是离六尘,所谓出家,是出六尘之家,例如沙弥戒完全是离六尘,杀盗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弥戒再加: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观听,是离声及色尘之家。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尘之家。8.不坐卧高广阔床,是出触尘之家。9.过午不食,不贪著饮食之味,出味尘之家。10.手不捉金银财宝,出法尘之家分别我有多少财宝是法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

17、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听见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愿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原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愿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到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从前,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问: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世尊还要我放下个甚么?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真如人人有,但

18、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诞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

19、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著,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无凡夫

20、的老死,亦无辟支佛的老死尽。以般若观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间法无明,超越出世间法无明尽。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即真实之意,四圣谛不是辟支佛道,是罗汉道,世尊三转十二行法轮,示二乘人四谛法门: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指众生的果报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贫病交逼,是为苦苦,就是欢乐也是无常,乐坏苦生,名叫坏苦,享禅定之乐也是无常,属于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坏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还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等,众生不知苦,所以如来示苦相。此是集,招感性苦从何来?是自招的,名集谛,集即招感之义,人人都有贪嗔痴苦恼,由三苦恼作杀盗淫妄等业,由业而招感上述八苦,

21、苦是果,苦恼业是苦因。此是灭,可证性灭苦因苦果名为灭谛,苦尽就是涅槃。此是道,可修性灭苦因苦果须要修道,道谛是无漏法,修无漏法,不漏落生死。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知即觉也,觉苦生则无生,觉苦住无住,觉苦灭无灭。觉苦无生,何来有苦,所以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集是苦恼,苦恼可以断,如何断呢?肯定要觉,觉集无集即断集,故云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如何证呢?苦因苦果灭了,这个灭因生而有,无生则无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云证。此是道,汝应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则有戒,不持戒则无,修定则有定,不修则无,断惑则有慧,不断则无,故云汝应修。所谓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22、、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三、得证转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用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用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何以不用更知、更断、更证:更修呢?因为如来悟了四谛真实之理,例如苦,是有为法,有为不离三相:生、住、灭,如来悟苦的生相不行得,悟苦的住相不行得,悟苦的灭相不行得,若悟到苦的生住灭三相不行得,苦当体即空,空就是苦的实谛之理,是名苦谛。集也是有为法,不离三相:苦恼有生耶?悟则无生相可得,苦恼有住耶?悟则无住相可得,苦恼有灭耶?悟则无灭相可得。如是迷时见有苦恼生、住、灭可得,悟时,苦恼生住灭三相皆不行得,当体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实相,

23、故名集谛。灭又如何?有生则有灭,觉则无苦生,亦无苦可灭,寂灭现前,就是灭的真谛,如来说灭,因苦灭而见谛,见谛时无苦无集,故无灭。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无生相,戒有住耶?戒无住相,戒有灭耶?戒无灭相,戒定慧无生住灭三相可得,无生住灭三相就是无为法,戒定慧当体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无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谛。在诸法的空相、实相内,无凡夫苦集之法,亦无贤圣灭道之法,故谓无苦集灭道。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净相,在清净相内,六根清净,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清净,无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亦清净,无眼界

24、乃至无意识界,无明清净,故无无明,无明尽亦清净,故无无明尽,老死清净,无老死,老死尽亦清净,故无老死尽,无菩萨能修六度万行之智,智亦清净,是为无智,万行清净,有何可得,故无得,世间法出世间法清净,是为无所得。此是菩萨法门,菩萨以六度为智,皆是断惑,在未证得一切法寂灭以前,要以智去断惑,但是一切法原来寂灭,无能得之智,无所得之法,亦无能修之智,无所修之法,若见有能所,是生灭心,不见有能所即寂灭心,所以道无智亦无得。悟一切心空名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为萨缍,心法一如,并无能得所得,以无所得故即是菩提萨缍。何谓挂碍?例如眼珠与眼白相合是为无挂碍,眼与沙不能相合,是为挂碍,又如皮与肉相合是为无挂碍,肉中

25、有刺则有挂碍,挂碍者,与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与空不能合便有挂碍,若一切法空,法空与般若心空相合便无挂碍,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与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碍般若,般若不碍一切法空,如同大悲咒放在心内空,所以不会碍楞严咒,楞严咒在心内也是空,此空彼空,空与空台,无有挂碍,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挂碍。六祖菩萨在世时,有一僧名法达,来顶礼六祖,但是头不到地,六祖说他心中必有一物,法达说:我诵法华经已有三千部。自谓读法华经三千部,何必叩头到地,这三千部法华经未空,放在心内,便成为他的挂碍。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便有挂碍,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

26、来亦有挂碍,若世间法空,出世间法亦空,与般若空相合便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有恐怖,恐怖即忧虑之意,如眼内有沙,若不除去便会盲,盲便是恐怖,眼内无沙便不会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则有溃烂成疮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滞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内不能空,此一法便牵你入生死。过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无常鬼找他不到,无常鬼便请土地公帮忙,土地公云:金碧峰甚么东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钵他最爱,你们俩一变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钵,一拿锁链,预备他出定时锁他。金碧峰入定时身体空掉,但在定中听到老鼠把弄水晶钵的声音,马上出走,大骂谁人碰我的水晶钵,另一无常鬼马上锁他,金碧峰知道水晶钵的挂碍令他

27、被无常鬼找到,于是求情许他延期七日,无常鬼走后,金碧峰便把水晶钵打烂,然后入定,临入定前,在墙上写下四句偈:欲来找我金碧峰,如同铁链锁虚空,虚空若然锁不得,莫来找我金碧峰。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颠倒幻想。凡夫生死有四颠倒:1.身不净,计为净,2.受是苦,计为乐,3.心无常,计为常,4.法无我,计为我。此是凡夫的颠倒相。二乘人的涅槃亦有四倒:1.看不净,不见法身净,2.看苦,不见寂灭乐,3.看无我,不见自由我,4.看无常,不见佛性常。是为二乘人的颠倒幻想。所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何

28、只离一切苦厄,离一切苦厄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五蕴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诸法的空相,亦是五蕴的空相,所以先讲度尽一切苦厄,后说诸法空相,若五蕴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尽,而且会生出恐怖及颠倒幻想,即凡夫认生死为真实,二乘人认涅槃为实有,悟道的人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空,涅槃亦空。以无所得故,菩萨证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证般若波罗蜜多,证到般若波罗蜜多,见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与一切法无挂碍,无挂碍便无有世出世间法的恐怖,既无世间凡夫生死的四倒,亦无出世间二乘涅槃的四倒,是为远离颠倒幻想,原委证大般涅槃。心不行得,法不行得,心与法一如,俱无所得。是为原委涅槃,

29、又名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我们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诸佛行处,菩萨依般若修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幻想,原委得大涅槃。过去无明尘劳苦恼妄想空,是过去佛,现在无明尘劳妄想苦恼空,是现在佛,将来无明尘劳妄想苦恼空,是将来佛,以般若观照,过去苦恼空,过去成佛,现在苦恼空,现在成佛,将来苦恼空,将来成佛。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无明妄想尘劳苦恼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同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称为无上正真之道。上来所说诸法空相内,无凡夫五蕴十八界之法,无声闻苦集灭道四谛

30、之法,无缘觉十二因缘之法,亦无菩萨能得之智,所得之法,总说就是无二乘之法,汇三乘归一佛乘,汇九法界同归一佛界。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萨证大涅槃,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众生成佛,大明咒能破除众生的无明苦恼,无上咒般若最上,更无有上,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诞生一切佛,无一法能与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远离生死轮回之苦。真实不虚即心即佛,确定不虚。心经有显说,也有密说,现在讲的是密说,密说很简洁:密是无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门中有许多人依显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严咒等,都不行以说明,若有以解,不称为密,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讲不出,解不来,唯有自己知,不过今日我将此咒的意义约略说出来:揭谛揭谛去、去。波罗揭谛到彼岸去。波罗僧揭谛大众到彼岸去。菩提萨婆诃快速成就证菩提。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3页 共23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会计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