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656968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年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篇)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育人思索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通用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1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擅长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阅历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

2、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决了对中医药的信念。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溢了信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日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麻烦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

3、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看法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化,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擅长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阅历上升为理论,使我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阅历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许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涵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高

4、校,对于现代医学,主见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涵、与时俱进的主动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经常教育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家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2我院自20xx年10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化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切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动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实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化工作状况汇报如下: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

5、的继承方式,是培育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化工作,围绕师承教化,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常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当开展与进行。二、带教状况依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化的相关文件,我院有4名带教老师,12名学术继承人。根据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化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化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刚好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仔细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12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24份,学习心得24篇,

6、跟师笔记96篇。公开发表临床阅历的论文1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沟通论文6篇。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576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1篇。不断创新师承教化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一是带教老师依据自身的多年学术阅历仔细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看法,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阅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实力。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探讨,学生通过整理病案探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具体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三、存在不足

7、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肯定成果,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主动,看法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觉有的学生一起先时很仔细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状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看法不端正等缘由。四、今后的准备: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安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2、落实师承教化既定的实惠措施,提中学医药师承教化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主动性,同时加强平常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3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

8、家学术阅历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验,感受颇深。领导重视,严格管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阅历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高校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常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特地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建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精于学术,勤于思索在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探讨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阅历和技术专

9、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验“跟师临床实践中医理论学习总结提高独立临床实践”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择一点而精”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全而博”,师承的学习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索、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言传身教,体悟中医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相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认仔细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

10、仁心、仁德、仁术”,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老师常常告诫:“中医是文化,须要感悟、须要思索、须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大才智,大胸襟”,是在不断汲取、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日,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学问、新技术,我们都应当汲取,但汲取绝不等于全盘接受,汲取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当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学问、新手段。

11、尊崇经典,融会贯穿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化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化,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读经典、诵经典”。在跟师期间,笔者发觉“经典”和“临床”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精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坚持临证,保证质量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根据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阅历。论文的撰写、心得收

12、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洁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需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索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4(一)深究医理,按部就班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需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起先,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安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

13、终客观地将所学的学问融汇贯穿,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按部就班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反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二)熟读精思,妙识通圆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至少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娴熟精湛,运用要敏捷、精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深化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照不宣,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

14、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敬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依据实际病例,娴熟精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精确无误而惊羡。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娴熟的成诵和正确的说明,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

15、。”他主见: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三)探讨诸家,知常达变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学问面,就要擅长探讨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探讨,摄其精要,主见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探讨诸家学术,不行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师古,是先学习,不行不知其说;不泥古,是重取舍,不行尽依其说,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义。临证最忌执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应万变。他对经方的探讨造诣颇深。每临

16、证时,既能执持,又能方圆,非常重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伤寒论的方剂,治疗各种杂病,其中的小柴胡汤,原为少阳和解之剂,但他加减化裁后,则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胁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种内科杂证,均能取效。而乌鸡白凤丸是妇科之良药,用于治疗内科病,亦屡获良效。探讨诸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探讨诸家之学说,要辨清是非,舍非从是,以求完善,这就告诫我们,读书争论必详审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虑,方能不被谬说所误。因为精通了医理,详审了众家之短长,融汇剖析,取其精华,剔其谬误,才不囿于一家之见。其中对“肾风”的治疗,运用内经“精不足者补之

17、以味”的原则,重用“千金鲤鱼汤”治愈数十例。对急性中风的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完全采纳中药,疗效牢靠,饮誉全国;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则用生瓦楞、生牡蛎各200克、生鳖甲50克、水红花子50克,功专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内科杂证,更独具匠心。外治可补内治之不足,使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如各种头痛者,外敷透顶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阙穴;结核性脑膜炎则用吕祖一枝梅使其发泡;而胆胀者,用消痛外敷膏等,无一不效。(四)涉猎广泛,择善而从不仅要精于医道,对其它学科的学问,也要有探讨,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所以在临证治病时,周密精实,主次有序,遣方用药,敏捷有效。探讨中医学

18、术,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学问,超群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的学问结构,才能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古人云:“善读者,始乎博,终乎约。”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要驾驭书内的学问,更要了解书外的学问,他说:“往往书内难以说明之处,却被书外的学问赐予点破,使之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多与气象学,时间医学,地理环境有关,与饮食方土,人情关系亲密。因此,古医家认为,人体内环境的改变,同大自然的改变休戚相关。天人合一,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这是很有道理的。很多资料表明,某些疾病发生的周期性和太阳活动周期在时序上,有某些一样性。例如:太阳活动期和太阳安静期,心血管疾病发作和猝

19、死的例数相差悬殊,太阳色斑剧烈爆发时,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更为频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五)继承总结,发扬光大祖国医学是一个宏大的宝库。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努力发掘,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丰富的医学遗产,只有继承总结,才能发扬光大,继承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先学习,充溢自己,然后是文献医籍的整理、探讨,祖国医学文献医籍,汗牛充栋,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治疗阅历,大多散见于各种医籍文献中,所以学习、探讨、整理这些医籍文献,是继承的关键,是提高的过程,也是发扬光大的前提。对医籍文献的整理,主要是对古医籍的校正疏义和注释,并发挥其学说,其代表医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亿素问补注、庞安

20、时难经解义;元代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吴内经吴注,马莳素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灵枢集注;现代中风专辑、黄疸专辑等。其二,是理论探讨要结合临床实际,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探讨中医理论,必需联系实际,总结提高,才能发扬光大。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内经中提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就是启示后人,要擅长探讨继承,要擅长总结创新,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如通俗伤寒论、疫痧草及湿温时疫治疗法,乃至今人发表的新见解、新阅历,都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仔细学习总结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阅历,将他们毕生之精华,总结继承下来,传播下去。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