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心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2652068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怀瑾讲心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南怀瑾讲心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怀瑾讲心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怀瑾讲心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怀瑾讲心经南怀瑾讲心经,他是如何来理解心经的呢?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诸法的原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离开生死然后有涅槃,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苦恼原来是空,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原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

2、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削减,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削减,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着色,不着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

3、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洁,很现实的事。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诞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

4、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染污,能遮盖原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盖覆佛性,如是耳听见尘起执着,鼻嗅香尘起取着,舌尝味尘乐着,身着触尘,意缘法尘,都能盖覆佛性。六根对六尘,六根空,六尘亦跟着空,若六根取六尘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观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根听是非閑言会造罪,若耳根返闻,远离声尘,会令你成等正觉。修行人肯定

5、要离六尘,出家便是离六尘,所谓出家,是出六尘之家,例如沙弥戒完全是离六尘,杀盗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弥戒再加: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观听,是离声及色尘之家。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尘之家。8.不坐卧高广阔床,是出触尘之家。9.过午不食,不贪着饮食之味,出味尘之家。10.手不捉金银财宝,出法尘之家分别我有多少财宝是法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听见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

6、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愿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原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愿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到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从前,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着,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说放下着,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说放下着,梵志问: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世尊还要我放下个甚么?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

7、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诞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着,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

8、,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会计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