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九)种群的增长方式 浙科版必修3.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22424480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九)种群的增长方式 浙科版必修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九)种群的增长方式 浙科版必修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九)种群的增长方式 浙科版必修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九)种群的增长方式 浙科版必修3.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九)课时跟踪检测(九) 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增长方式一、基本要求专练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生物种群的K值是可以发生改变的B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其K值是相同的C达到K值前的每一个时期,种群数量总是在增加D达到K值后,种群的数量就达到平衡解析:选 BK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可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便会停止增长或者在K值上下波动.2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 到 c 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 Y 表明自然状

2、态下种群无法持久增长下去解析:选 Bbc 段虽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3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 ,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解析:选 C衣藻是自养型生物,可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所以放在只含无机盐培养液中可以存活并繁殖。而大肠杆菌是异养型生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而培养液中无有机物,所以不利于大肠杆菌的生存。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

3、群数量稳定B种群增长最快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解析:选 B在有限环境内种群的增长属于“S”形增长;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就要求有限环境内种群能增长最快;在“S”形增长中,种群数量为K/2 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5分析右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时期最好是cd 期Bcd 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C该种群数量在 e 点达到K值Db 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 左右解析:选 D海洋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 以后进行,c 时期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的增长直至达到K值时停止,此时(e 点)的自然增长率为 0。6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

4、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 A、B、C、D、E 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间进行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 D 点显著高于 B 点BE 点是生物防治,A、B、C、D 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解析:选 B农药的施用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但不会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变异;A、B、C、D 点是药物防治,农药对抗药性害虫进行了选择,因此害虫数量在一段时间后又恢复。E 点是生物防治,降低了害虫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害虫种群数量降低;在曲线的不同

5、点上,害虫的年龄结构是不同的;据图不能得出食物短缺与害虫存活率之间的关系。7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为 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B温度为 35 时,相对湿度 90%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解析:选 C由图可知,温度为 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宽;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8. 下图所示为某个种群在不同情况下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

6、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 ,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_,原因是自然环境中_和_都是有限的。(2)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即该种群的_和_。年龄结构和_间接对种群数量起作用。(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4)若图中曲线 b 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解析: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 ,环境适宜,缺少天敌 ,所以会

7、出现“J”形增长,如曲线 a。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如曲线 b。决定种群数量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也可以间接地对其构成影响。为了获取持续的高产,应在K/2 点之后捕捞,捕捞后维持在K/2 点,因为K/2 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要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则应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即K值。答案:(1)ab资源空间(2)出生率死亡率性比率(3)K/2K/2 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 (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 ),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二、发展要求专练9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

8、的是()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BC D解析:选 D培养酵母菌时,不要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10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

9、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选 C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 以内;图示规律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要想获得鱼类的最大日捕捞量,应在K值附近进行捕捞.11某学生进行探究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0.1 mm,1/400mm )进行计数。甲图是某天显微镜镜检结果,乙图是 7 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2A甲图中酵母菌数量过多,需加水稀释后再统计B甲图中的酵母菌数量对应于乙图中的第 2 天到 3 天之间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D酵母菌自身代谢状况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解析:选 A甲图所示血细胞

10、计数板内酵母菌数目清晰,无需加水稀释;甲图中间 16 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为 14 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 141010 (1/4000.116)3.510 个,应该对应于乙图中的第 2 天到 3 天之间;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酵母菌自身代谢废物 CO2 可改变培养液的 pH,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1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 .有人对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进行探究。(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2)作出假设:_。(3)制订计划(略)。(4)实施计划:将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接种、培养。接

11、种酵母菌时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目的是_。计数、记录结果。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在此之后连续观察 7 d,分别记录下这 7 d 的数值,设计记录表格并记录数据.(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预测最可能的结果:_。若最终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_73_。解析:微生物群体增长的规律研究是通过取样法测定恒定容积培养液中的菌体数实现的。此数量受容器大小、培养液多少等因素制约,因此,结果与开放环境中生物数量变化不同,有衰亡期。答案:(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其他合理假设也可 )(4)消灭培养液中的杂菌防止杂菌与酵母菌竞争,影响酵母菌生长见下

12、表时间(天)0数量(个)1234567(5)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 ,再减少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 的变化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

13、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