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pdf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2082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5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3卷第2期2016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0u丌lal of Social Sciences E抓ion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张灿强 沈贵银摘要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功能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当前,遗产地在产业发展和融合过程中面临着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农业产业规模的弱小性、农户参与保护的不足性、相关扶持政策的薄弱性等问题。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要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

2、作,多方参与,惠益分享为基本原则,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农户生计与产业发展,本地居民与外部工商资本的关系。加强规划引导,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提升产业融合的层次与水平。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多功能;产业融合农业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农产品供给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同时,这些系统还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其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价值突出。相对于其他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型、复合型等特征决定了其保护与发展的难度更高。充分认识和挖掘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实施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

3、要途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2016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实践表明,通过产业发展与产业融合,可将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以及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稻米文化”,提出水稻生产承载着日本传统农业文化的历史进程。1999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采用了农业多功能

4、性的提法。同年,日本出台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给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基本内涵:农业除确保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供给外,还具有国土资源保持、水源涵养、自然资源保护、自然景观形成、传统文化传承等功能。1。生态学范畴的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 nrices)的提出进一步为农业多功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生态学视角看,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取的惠益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当然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基于生态功能(Ecosystem Functions),是维持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510一12本研究得到“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儿l 5K0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

5、中心青年研究基金资助。张灿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邮编:100810;沈贵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本文通讯作者,邮编:210014。万方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人类生存所需的环境条件和过程21,并将生态服务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气候调节、水调节、生物控制等服务价值远远高于其食物等产品产出价值。农田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也为人类提供了多样性的生态服务4。以上理论为农业文化遗产多功能价值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常规现代农业区相比,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功能处于劣势,然而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

6、文化,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显著5I。遗产地农业多功能的显著特征推动了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农业最初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随着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因素驱动以及现代多功能农业深入发展,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成为必然旧。产业融合最早源于信息产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此后延伸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7。8 o。产业融合是在技术、市场、制度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价值增长点90|。产业融合的类型可以从产品、技术和市场等多角度进行分类,产业融合后可能产生产业创新、产业升级等绩效,产业融合成为传统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o。随着工业

7、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8,这意味着城镇常住人口已超过农村。然而,在高节奏的钢筋水泥的城市空间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市场需求推动了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2013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2900万农民受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不只停留在可以吃饱,追求保健、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生物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功能性食品开发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日本提出农业“六次产业”的概念,实际就是通过发展食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业服

8、务业、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并注重地域制造,从而将农业增加值更多的留在农村2|。农业文化遗产地以其多样的食物产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最佳载体。产业融合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它所引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一系列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基础。本文系统总结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分析其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融合途径,揭示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地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的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一、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多功能价值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

9、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3。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技术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截至2016年3月,共有15个国家36项农业文化遗产人选GIAHs,其中我国有11项农业文化遗产人选,是入选数量最多的国家。从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列为首批GIAHs,十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卜16 o

10、。2012年,农业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截至目2013年休闲农业接待9亿人次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2日第1版。万方数据第2期 张灿强等: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 129前,通过三次评选活动,有62个传统农业系统人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已入选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类型来看,涉及林业的系统最多,共31个,种植业系统22个,渔业系统2个,牧业系统1个,复合系统4个,农业工程系统2个。借鉴农业多功能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理论,将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分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表l 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分类主要功能 功能描述生产功能生

11、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食物生产、特色产品、原料供给生物多样性保育、气候调节与适应、水土保持与耕地保护生计安全、教化功能、社会管理知识与技术传承、景观美学、文学艺术素材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功能。遗产地良好的生态、资源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其丰富的物种资源以及珍贵的遗传价值为挖掘利用种质资源,培育特色农产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如云南的普洱茶、辽宁宽甸的柱参、浙江绍兴的香榧、陕西佳县的红枣、山东夏津的桑椹、新疆的哈密瓜等,都是遗产地居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驯化、培育的。遗产地还有丰富的中药材、林产品等资源,为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功能。农业文化

12、遗产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动植物资源,景观多样性,而且保存了大量传统作物品种,如万年贡米、宣化葡萄、鞍山南果梨等,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以云南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代表的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具有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水系“四素同构”的系统特征,山顶森林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透水能力好,形成自流灌溉农业生产体系,山有多高,田就有多高,紫鹊界梯田一带就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说法,这是对梯田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真实写照。生活在梯田地区的劳动人民重视梯田维护,特别是对田埂,“糊田塍”是紫鹊界梯田居民对田埂维护的传统措施,就是用软泥加厚田埂,起到防漏,防止梯田垮塌的作用,在田埂上种植固土作物也

13、是常用的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农业文化遗产地传统农作方式注重物质循环利用和耕地保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田鱼吃除水稻田的害虫、杂草,来回游动,翻动泥土,起到松土作用,鱼排泄粪便肥田,水稻为鱼提供优良环境、饵料,增加水体氧气、防夏季暴晒,鱼和水稻和谐共生,水稻可免施除草剂,少打农药23次,少施化肥30。湖州的桑基鱼塘形成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模式,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农业是遗产地的重要产业,也是当地居民从事的主要行业和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保障当地居民生计安全和社会福祉的重要基础。2015年,贵州省从江县稻鱼鸭种养示范点监测显示

14、,平均亩产稻谷6695千克,增产515,鲜活田鱼243千克,鸭447千克,亩均产值6 000元以上,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一部农业发展缩影,是青少年了解中华农耕文明的窗口。农业文化遗产地人民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村规民约、节庆习俗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和社区管理功能,例如在耕种收割时的l亩约等于0067公顷。 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中国发展门户网hcfp:cnchinagatecnnews2015m922content36650133htm2015旬9-22。万方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换工互助习俗,哈尼族的长街宴等,人们受

15、到的教化不仅仅是协作互助、尊重劳动、懂得分享的观念,还包含了礼仪、人际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农业文化遗产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层面、宗教信仰、景观美学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与当地地质、地形、气候等条件相适应,形成天人合一的美丽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态智慧。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依山造田,最高垂直跨度1 500米、最大坡度75,最大田块2 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l平方米,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江苏兴化垛田系统有“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处不黄花”的魅力景观“。遗产地居民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了诸多

16、的艺术形式,如紫鹊界梯田地区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形成的舞草龙、田间劳动吟唱形成的高腔山歌等,青田鱼灯以瓯江鱼类和青田田鱼为原型,与青田民间艺术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每逢重要节日和庆祝活动,都有鱼灯舞表演。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种质资源培育、生物资源利用、水土资源管理、农业景观保持等方面的本土知识和适应性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哈尼族先民经过艰辛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历练,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关于对自然山水、动植物、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师徒、母女和父子中间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并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节选)经

17、过专家学者搜集、整理形成的哈尼族四季生产调,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两段节选,反映的是汉尼族水稻育种的过程和关于伐树的民约:“算月的心灵苏西姑娘,有姑娘在月不会混,算年的男子汉,有男子汉在年不会乱。屋里的种子没张嘴,种子叽噜叽里叫,种子没有娘,要去山洼找甜水做亲娘。家里的种子没有爹,要去地下黄土黑土中间找亲爹;屋里的种子没有窝,要到下面山洼,找底齐达帕做暖窝。种子水里泡三夜,第三天晚上已泡涨,捂了三天就出芽,到了第三天芽出齐。“要傣家用独棵树砍成的打谷船,扛起啄木鸟嘴样的锛,拿起查拉鸟嘴般的斧,有十棵大树不能砍成打谷船,下坝傣家屋前攀枝花树不能砍,那是傣家的记号树;上坝

18、汉人房前的桃树不能砍,那是汉人的记号树;寨头麻栗大树不能砍,它是哈尼翻年的记号树;砍来大山顶上红椿树,就有好看的打谷船”农业文化遗产的各功能中,生态功能是基础,遗产整体功能发挥以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为前提;生产功能是本质,是区别于其他遗产类型的关键,失去生产功能就不能称之为农业文化遗产;社会、文化功能是灵魂,是遗产地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智慧结晶,对维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遗产地农业多功能的产业发展方向与融合途径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功能价值为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条件。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功能的发挥要求整个系统保持完整,尤其是生态功能的基础性作用,舍弃其他功能,片面针对

19、某一功能的产业化都将破坏遗产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农业文化遗产地第一产业发展方向:张红臻: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解读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万方数据第2期 张灿强等: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多功能价值生产功能食物生产_特色产品生态功能 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保育气候调节与适应一水土保持与耕地保护社会功能_生计安全一教化功能社区管理_科学研究文化功能_知识与技术传承_景观美学_文学艺术产业发展途径第一产业_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一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第二产业食品加工一特色农产品加工_功能性食品研发工业品加工制造第三产业生态休闲一乡村旅游一教育科研基地农耕文化展示创意

20、农业_特色农产品贸易图l 农业文化遗产地功能与产业对接以农业生产功能为基础的第一产业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强传统作物和特色品种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吸收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加强种养结合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绿色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和认证。农业文化遗产地第二产业发展方向:借鉴传统农产品加工技艺,吸收现代加工技术,发展食品加工和地方特色产品深加工。挖掘遗产地生物资源,开发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功能性食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文化遗产地第三产业发展方向: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和景观资源

21、优势,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设计旅游路线,开发旅游产品,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发展农业文化产业,系统整理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资料、传统民俗艺术资料,建设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和科研教育示范基地。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建设地方特色农产品展示与销售平台,发展农村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随着遗产地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市场等因素驱动下,通过企业带动、合租社联合、大户发起等模式,农产品加工业、功能性食品开发、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涌现,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第一产业是遗产地基础性产业,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提升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当前产业融合

22、的模式主要有:(1)产品开发型融合发展模式。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以系统主导产品命名,足见特色产品对遗产地发展的重要性。依托遗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得到重要保障,一些遗产地通过加强产品加图2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工业发展和产品宣传,品牌效益扩大,如哈尼红米、从江香猪、青田鱼干、宣化葡萄等,有些产品已经是知名品牌,如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福州茉莉花茶等。有些遗产地围绕单个产品进行功能性万方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食品开发,山东夏津在桑产业上做文章,开发出桑椹红酒、椹茶、桑果汁、桑叶粉、桑葚膏等系列产品。(2)休闲农业型融合发展模式。遗产地的美丽景

23、观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有些遗产地作为旅游景区进行开发,如兴化千岛油菜花景区、新化紫鹊界梯田景区等,有些遗产地的旅游以开放式进人为主。随着游客的增多,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农家乐、渔家乐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云南元阳县多依树普高老寨村就有大大小小三十几家客栈,每家客栈平均每年可接待游客200人以上,年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规模大、经营好、信誉良的客栈年纯收入可在30万以上,村民还可以在经营小吃、小卖铺、土特产品等生意中获得收入。此外,遗产地居民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发展模式。2015年10月,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启动了“梯田认租”模式。用一块田连接一个贫困家庭,讲述一个扶贫故事,将梯田种植、精准扶贫和休闲旅

24、游相结合,实现多种效益的共赢。三、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与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农业文化遗产地优越的生态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一)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发展的生态基础脆弱: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衰退,尤其是起源较早的遗产系统,如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树已出现自然衰老现象。二是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包括洪涝、干旱、地震、火灾、病虫害等。三是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包括乱砍滥伐、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等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营方式,城镇化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的挤占等。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灌溉系统,由于肆意

25、使用,缺乏管理,使坎儿井流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坎儿井的数量迅速减少。根据2003年普查,吐鲁番有水的坎儿井已减少到405条,比最多时减少了67,灌溉面积缩减了60多,减少到13万亩。(二)农业产业规模的弱小性,产业融合程度偏低第一产业发展中,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和分散经营依然占据农业经营的主导地位。以遗产地福建安溪铁观音茶种植为例,全县90以上的茶园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户均经营茶园不足3亩,客观上造成茶园管理的零碎,给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带来了许多制约因素。第二产业发展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较低。紫鹊界梯田所在地湖南省新化县农产品加工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

26、业、木材加工等)产值仅占规模工业企业产值的46。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安溪县有茶企达700多家,但产值上亿元的屈指可数,企业普遍体量不大,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中,乡村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旅游开发主要以景观游览为主,季节性突出,游客停留时间短,在农作体验、传统饮食、农耕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不足,旅游旺季过多的游客进入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人为扰动。三次产业规模偏小,还未形成相互协同的发展态势,农户、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育薄弱,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融合程度偏低。f三)农户参与保护的不足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农户是农业文化遗

27、产保护与发展的关键主体,然而农民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底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利益诉求很难得到实现。以南方稻作梯田旅游发展为例,梯田景观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只有农户种植水稻才能保持景观的可观赏性,现实中,梯田耕种劳动强度大、种植收益低,青年一代的劳动者很少从事梯田耕种,农户种田意愿持续降低。随着工业化、万方数据第2期 张灿强等: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 133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文化遗产地也不例外。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传统知识和技术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地面

28、临的普遍问题。(四)相关扶持政策的薄弱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总体而言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前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62个系统中,22个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7个遗产地为国家级贫困县,并且少数名族聚居地和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叠性(表2)。从国家层面看,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从地方层面看,受财力限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扶持力度不足,多数遗产地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较差,还有很大改善和提高的空间。三次产业规模小,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以品牌培育为例,虽有云南普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等全国知名品牌,然而大多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表2

29、 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国家级贫困县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少数民族聚居区 国家级贫困县吐鲁番市、敖汉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漾濞彝族自治县、从江县、迭部县、阿鲁科尔沁旗、新晃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广南县、剑川县、哈密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抚远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隆安县、美姑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新化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从江县、红河县、广南县、漾濞县、剑川县、佳县、抚远市、寿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隆安县、苍溪县、美姑县、双江拉枯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四、遗产地产业发展与产业融合思考与建议(一)处理好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的几对关系一

30、是要处理好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当前,旅游开发成为诸多遗产地发展经济的重要形式,不可否认,发展旅游是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多功能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游客的增多,必然会对遗产系统产生干扰,如果游客的数量超出系统的承载能力,就会打破物质和能量平衡,对遗产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哈尼梯田景区的一位村长向我们反映,近年来随着游客和客栈的增多,用水量增加,原本流到梯田的水被分散或减少,他们村的田块有的出现旱化。此外,村庄缺少整体规划,相关的垃圾收集、公共厕所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对景观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当然,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关系在哈尼梯田有,其他遗产地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二是要

31、处理好农户生计与产业发展的平衡关系。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只有保障农户生计需求,才能实现遗产的有效传承。以南方稻作梯田这一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例,由于大部分劳动依靠手工,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单纯从事梯田耕种很难满足农户的生计需求。而对旅游产业而言,连片灌水梯田形成的壮美景观正是吸引游客的地方,也是旅游开发的卖点,农户进行稻田生产维持了美丽景观而没有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相应的补偿,他们的收入来源还是主要依靠外出打工。三是要处理好本地居民和外部工商资本的平衡关系。随着农业文化遗产地知名度的扩大和消费者对饮食文化、休闲体验等关注度的提高,由此带来的商机也被敏感的工商资本捕捉到

32、,投资经营遗产地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的商户越来越多,尤其是经验丰富、资本雄厚的外地企业家,而本万方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经营者往往受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在投资数量、经营规模上很难与外地工商资本竞争,这就出现了另外一对矛盾关系。继续以哈尼梯田旅游开发为例,元阳县多依树普高老寨村的34家客栈中,本地经营的只有10家,规模、名气较大的客栈大部分是外地人经营的,因为他们的客栈条件好,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宣传,也有能力接待国外的游客,由于语言的原因,这些客栈很少雇佣当地人,这样相当一部分增值收益被外地人拿走。(二)相关政策建议农业文化遗产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融合生态、环

33、境、景观、文化与技术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特质,要实现遗产系统的稳定发展与合理利用,必须从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来着手,坚持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农户主体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突出产业选择符合遗产地功能分区发展方向,产业规模控制在遗产地承载能力之内的基本要求,在强化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农业景观和农业文化进行重点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相关产业联动集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遗产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农业遗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促进农业遗产地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

34、,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一要加强规划引导,编制遗产地保护与发展规划,并实现多规合一,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地方物种和种质资源库,开展遗产地监测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制度。二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发挥财政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农村土地、金融等方面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一定优惠措施。三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合理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在就业安排与创业机会上更多地让原住民参与,让其在产

35、业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四要提升产业融合的层次和深度,依托农业文化遗产景区、园区等形式,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产业集群,培育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众筹、PPP等新工具和新模式,提高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水平。参考文献张红宇,刘德萍多功能农业理念能拯救日本农业吗?改革,2001(5):12l一126Daijy G C口f旭jse形池s:岛c据y Dq矽n如耳ce帆mZDs筘z绷sWasbin群on,D C:lsland Press,1997Costanza R,d Arge R,de Groot R,et a1 The

36、 value of the world售ecosystem and natural capitalure,1997(6630):253260陈源泉,高旺盛中国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1):3339何露,闵庆文,张丹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资源科学,2010(6):1057一1064李俊岭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一一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3):47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I industry,1840一1910 弛e如“mZ矿o,lD

37、m站饿so可,1963(23):414416Brand S7流e肘ed缸L口6:,nening te,Htu陀nt JIf,丁New York:Penguin,1988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经济评论,2012(5):152159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改革,2015(2):98107jiOl234567891rr;rjrL万方数据第2期 张灿强等: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价值及其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探讨 1351112131415161718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2(5):788l崔振东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及启示农业经济,2010(12

38、):68李文华,孙庆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一18Min Q w,sun Y H,shi Y YGIAHs Projec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china如ur,l口Z矿尺esorce5口nd Eco姗y,2010(1):9496zhang C Q,Liu M C Challenges and Counte珊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ly Impon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n

39、 ChinaJoMrnno,ResoHrces a站矗Ecology,2014(4):390一394Min Q w,He L,zhang DAgri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 China: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s如“rn口Z o,Reso“rces口几d EcD厶)lgy,2011(1):1521朱启臻,等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张灿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经济要参,2014(44):3234MultiIun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and I

40、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pproachesZhang Canqiang Shen GuiyinAbstract Agricultural heritage hasmultifhnctional Value, including productive function,ecologieal funetion,soeial andcultura】fhnctions The multifI工n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laid a good fbundation fbr 11lral

41、 development and jntegration ofthree industriesAt present,the sites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were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such as vulnerability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mallscaIe agriculture industry,inadequate participation of fa珊ers and weakness of relevan【supportingpolicies Industrial deVelo

42、pment and integration in agricultural herjtage sites gives priority to protection,and also ra“onal utiliza“on,goVemment guidance,policy support,enterpriseled,market operation,multistakeholders involvement,benefitsharjng shouId be a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refbre, authors suggestedresources and ecosy

43、stem pmtection should be bothstrengthened,moreoVer,he leVel of indusf而al dey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Governme几t need toincrease policy support and participatory mechanisms should be establishedKey words Agriculture heritage;Multifunction of agriculure;Industrjal integration(责任编辑:常 英)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