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初中语文教案例文.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829467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江初中语文教案例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沪江初中语文教案例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江初中语文教案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江初中语文教案例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沪江初中语文教案沪江初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句式。 2、观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领悟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法设想: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导语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留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特别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摘自网络

2、) 导语2: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确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莫非忠言就肯定要逆耳吗?今日,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摘自网络) 二、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事实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化,合纵连横,斗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美丽,语言生动,富于机灵,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3、。 二、原译: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

4、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网络版 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美丽?”他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信任自己会比徐公美丽,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其次

5、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坐着同他闲聊时,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细致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丽,是胆怯我;客人认为我美丽,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胆怯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胆怯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

6、王说:“好!”就下了吩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争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吩咐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三、读文: 1、正音:昳(y)丽朝(zho)服衣冠(gun)窥(ku)镜期(j)年 熟(sh)美朝(cho)于齐间(jin)进 2、解义: 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

7、:以为美,认为美 D、动词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古今异义词: 窥:古:照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今:睡觉 私:古:偏爱;今:自私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明日:古:其次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古: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一词多义: 熟:我熟与城北徐公美哪,谁,疑问代词 熟视之端详,动词 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形容词使动用法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形容词 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形容词 不宜偏私徇私动词 朝:朝服衣冠早晨时间名词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动词 3、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推断句

8、: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兼介词结构后置)。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被蒙蔽) 省略句:与坐谈。即与之坐谈 四、内容: 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自悟道理。 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验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层:先以切身经验设喻,指出妻、妾、客回答各有不同的缘由。 2层:后拿齐王地位和自己做比,指出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也各有因。 把家事与国事类比(相像性),这种比方的说理方法好处是:特别贴切,尽情尽理, 受到良好的效果。是设喻说理本身。 三段:写齐王纳

9、谏及其结果。先齐王表看法决心再国内外纳谏后取得的成效。 是必定发展和结果。 全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采纳设喻说理的方法。 邹忌形象:关切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 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五、解文小题赏析: 1、一段中“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答:不离题。为下文的设喻说理打基础,(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2、一段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改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人物什么关系)? 答: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改变, 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3、二段中私事

10、、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答:事理相通。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 4、二三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的确受了蒙蔽? 答:徐公一句“王之蔽甚矣”,齐王一句“善”说明徐公说出弊端,齐王得以承认。 5、“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答: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慧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6、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答:哪些看法,如何来朝。 7、这个故事于今有何主动意义? 答: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8、邹忌为什么会胜利?他的劝告有什么特点?比方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奇妙地讽喻齐王;其优

11、势在于能用详细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邃为浅显,变困难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劝服力。 9、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采纳了“三叠法”。三问:妻、妾、友; 三答:同中有异; 妻偏爱,真心流露; 妾讨好,有些牵强; 客-礼貌、敬重,有点客气,有点应逢迎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总之,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妙的篇章结构。 10、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实行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答:王曰:“善。”; 下令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其效果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六、学问补拾: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实、生动。 七、阅读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一组题 1.说明加点词语:(1)私:(2)蔽: 2.翻译句子:此所谓战胜

13、于朝廷。 3.“忌不自信”“暮寝而思之”两句说明白什么(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你怎样的思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其次组题 1.说明加点词语:(1)昳丽:(2)左右: 2.翻译句子: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齐威王下令进谏后,政局迥异,初时进谏的人“”。最终“”。(各用文中四个字填写) 4.从文中看,妻、妾、客回答邹忌问题的内容、语气有何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三组题 1.说明加点词语:(1)间:(2)谤: 2.翻译句子: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

14、活的生命力。此文第三段就有一个成语,它是“” 4.进谏难,须要志气和才智;纳谏也难,须要气度和胸怀。文中的邹忌和齐王,你更喜爱哪个,说明理由?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四组题 1.说明加点词语:(1)闻:(2)市朝: 2.翻译句子: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文中邹忌先以设喻,再将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的成效。 4.邹忌为什么会劝谏胜利?他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五组题 1.说明加点词语:(1)美:(2)孰: 2.翻译句子: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15、? 4.请你联系历史学问,再列举两位历广于纳谏的君主?(自编)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六组题 1.说明加点词语:(1)畏:(2)修: 2.翻译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请你概括其次段文字的内容: 4.初三学习生活非常惊慌,同学们想到旁边公园等地去散散心,可班主任老师不同意,假如请你劝告老师,你会怎么说?50字左右。(自编)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七组题 1.说明加点词语:(1)服:(2)甚: 2.翻译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缘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缘由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邹

16、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训练:第八组题 1.说明加点词语:(1)刺:(2)朝: 2.翻译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本人意在通过自悟从身边的小事中受蒙蔽来规劝君王要擅长纳谏。 4.邹忌擅长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5.请分别以“言”和“行”为首字写一组劝勉性的对偶句。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一组题 1.(1)私:偏爱(2)蔽:受蒙蔽 2.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3.答案一:不盲目轻信别人,能正视自己。 答案二:有自知之明,没有因为别人的颂扬而得意忘形。 4.忠言不肯定逆耳。在与同学、

17、父母、师长等的交往中,在向对方提出看法或建议时,假如能讲究生活方式,语言含蓄委婉,小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开心接受。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其次组题 1.(1)昳丽:光艳漂亮(2)左右:近臣(身边的亲信) 2.吩咐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3.门庭若市;无可进者。(各用文中四个字填写) 4.在内容上都是说邹忌比徐公美丽。在语气上有轻重之别。妻子语气,他由衷的宠爱和热忱的赞美丈夫的美;妾的语气较强,他拘泥胆怯,仿照敷衍;客人采纳否定句式,语气较弱,是应酬奉承之举。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三组题 1.(1)间:间或,间或(2)谤:公开指责别人过失 2.再照

18、镜子看看自己,觉得比徐公差远了。 照着镜子自己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 3.门庭若市 4.邹忌:能对家事中细小问题进行深思,并把家事同国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向君王进谏,体现了他忠君爱国思想和擅长说理的方法和技巧。齐王:不摆王的架子,虚心而纳谏,使国家昌盛强大。从他身上让人学到了为官一方,应广开言路,造福百姓与国家。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四组题 1.(1)闻:使听到(2)市朝:公共场合 2.在公共场所指责争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能够在众人聚集的地方指责争论我的过失,而且他的话又传到我的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切身经验;家事与国事;王之蔽甚矣;战胜于朝廷。 4.邹忌用

19、自己亲身经验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详细,说理深刻,委婉好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告的特点是委婉。充分敬重被劝告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开心地接受看法。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五组题 1.(1)美:漂亮,美丽认为美(2)孰:谁,哪个细致 2客人认为我美丽,是想有求于我。 3.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李世民纳谏而出现贞观之治;康熙乾隆纳谏而出现康乾盛事。汉武帝纳谏而汉。朱元璋纳谏兴大明。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六组题 1.(1)畏:惧怕(2)修:长,指身高 2.我同城北徐公比,谁美丽? 3.写邹忌以切身经验设

20、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4.老师,我感觉你这几天挺疲乏的,其实我们也好累,想和你一起到旁边的公园散散心,你看行吗?更何况学会休息才能更好的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功嘛?求您了。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七组题 1.(1)服:穿戴(2)甚:很,(厉害,严峻) 2.邹忌身高八尺多,仪容很美丽。 3.因为: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 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胆怯齐王; 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4.缘由是:有邹忌这样擅长思索、敢于直谏且善谏的忠臣,齐王擅长接受群言。 它告知我们,将来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忠其职尽其事。做领导要关爱职工生活, 重视企业发展;做职工要为兴盛事业献力献策。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第八

21、组题 1.(1)刺:指责;(2)朝:早晨朝拜朝廷 2.翻译句子: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本人意在通过自悟从身边的小事中受蒙蔽来规劝君王要擅长纳谏。 4.从自己在家庭中受蒙蔽的切身体会里,用类比、示意的手法,把家事引到国事上来,从而规劝齐威王纳谏。 5.言君子,话出九鼎;行正道,脚踏八方。 沪江初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

22、道,在唐朝有两位宏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特性浪漫潇洒,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调,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留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

23、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敏捷,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宏大的政治理想,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理想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当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

24、变,攻入长安,唐朝起先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静。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短暂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其次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喜闻乐见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留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

25、要学着朗读。(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其次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留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探讨)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楚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

26、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探讨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供应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着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其次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莫非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其次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示:这一节

27、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探讨一下。(点人回答,老师留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假如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

28、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四周还有许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探讨、发言,留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惊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短暂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常常来草

29、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惊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方法才来打枣吃,假如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白,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常常能看到的现象

30、。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志向。 全班同学齐读其次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忧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受。“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留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当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华蜜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假如时间盖

31、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探讨,老师留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苦痛,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终点!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终点。 问:假如说,

32、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焦急”,是“痛惜”,在其次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老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探讨,出示课件:悲伤)(悲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宏大的诗人之所以宏大,是因为他们的苦痛和华蜜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境况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境况,这就是宏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缘由。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

33、我们来观赏最终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旧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妙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切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炙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始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终全班齐读一遍,

34、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老师提示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绚丽,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志向,已得以实现。假如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沪江初中语文教案3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

35、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其次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详细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高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

36、价值。 全文运用了逻辑依次,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根据“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绽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依次”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依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顺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阅读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

37、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依次。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精确而高雅的语言特点。 4.培育学生酷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采纳阅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依次。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精确而高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运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精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探讨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运用阅读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观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

38、老师展示图画,介绍经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多数保藏家和鉴赏家把玩观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舞,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很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呈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细致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

39、的特点:精确高雅,条理清晰。) 二、阅读“提示”,探讨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阅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阅历,分组探讨,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依次,留意到说明方法的运用,留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阅读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阅读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老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

40、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阅读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依次。 (一)学生用阅读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依次。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其次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依次,并细读第四

41、段,推断局部说明依次。 学生明确:全文采纳逻辑依次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状况,第四段采纳空间依次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阅读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依次。由于第四段说明依次的特别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留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尝说明语言。 (一)阅读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依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

42、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老师接着提出任务,学生采纳阅读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打算。)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微环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晰。 老师点拨: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也接触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两文都选择了摹状貌这一方法?

43、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美丽”的特点。2.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精确更清晰。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美丽,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晰,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确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加了生动性。 (三)阅读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5:阅读全文,在文中勾画批注,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详细有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精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推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驾驭了方法,让学生结合详细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