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教学教案汇编.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713821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中地理教学教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1年高中地理教学教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高中地理教学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中地理教学教案汇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高中地理教学教案2021年中学地理教学教案1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难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学问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

2、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爱好。 2、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化,以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多媒体课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探讨中不仅有定性的探讨方法,还有定量的探讨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

3、区域发展的探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学问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得、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探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卫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获得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难防卫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肯定的技术装备

4、,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约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探讨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常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探讨。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探讨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探讨工作的精度

5、和质量,而且节约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供应了条件。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探讨的前提是获得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5、应用范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卫监测等领域。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卫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案例介绍: _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_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

6、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状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供应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区域地理环境探讨的前提是获得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卫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探讨、环境监测等很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地位。 阅读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7、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例证。 思索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须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长。 2021年中学地理教学教案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实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2.阅

8、读和画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改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范围:2326N2326S 周期:一个回来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推断随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易混淆的概念:回来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9、 3.昼夜长短的改变规律 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来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来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

10、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 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肯定比这还小. 规律:1)空间改变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改变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

11、变更.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运动,所以它的空间改变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更.(归纳演绎法) 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

12、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学生探讨: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2021年中学地理教学教案3 农业的区位选择

1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位因素及发展改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实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育学生的读图分析实力。 2.结合详细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实践实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化目标 1.相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留意爱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相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酷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化。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4、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注因素是不断发展改变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的分类,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状况,即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也即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的特点。那么,详细来说,在不同的地区应当发展何种农业比较好,或者说才算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5.2 农业的区位选择”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读图读教材第6页图5。4,分析我国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农业景观为什么不同?并

15、思索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板书 学生探讨: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老师归纳: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指导学生读图依据教材第7页图5。5,思索以下问题: (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夫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探讨回答:

16、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夫的文化素养,农夫自身的资金状况,当地的科技状况等等对农夫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老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板书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相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相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确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简单变质,要求有便利的交通

17、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头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教学反馈依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9页“活动题”。 学生探讨回答:A处种小麦B处养乳牛C处种花卉。 老师归纳:对。以上我们既从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看几个实例: 例1:江西丘陵地区经人工修筑后,一层层梯田种上了水稻、果树等农产品。 例2:长江以北农作物楞一年三熟:据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报报道,在长江以北地区,人们始终习惯于春种秋收,一年两熟。位于长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县的40万亩良田,却已

18、连续5年实现“一年三熟”。这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个梦,但是河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却把它变成了现实。 提问依据以上两个事例,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无限制的?为什么?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学生探讨回答人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是,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相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相宜发展农业。当然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还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假如产出低于投入就不相宜改造了。 老师归纳分析得很对,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确定性的。但在一般

19、状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改变中。下面我们学习本节最终一个问题。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改变板书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文字和图5。8,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发展改变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较为突出? 学生探讨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这些因素的发展改变,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的改变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改变板书 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改变板书 老师归纳:以上同学说的很对。市场区位的改变是影响农业区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也使

20、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农业生产都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有生命力,农夫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举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这是_年3月17日中心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种粮大户与企业订合同,即称为订单粮食。农夫依据订单进行生产,心里就踏实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举例_年某省某县大葱获得丰收,丰收后的该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政府出资在电视上播出了该县大葱的广告,该县成了全国大葱的集散地,价格也一路上涨。后来,该县的大葱信息还上了互联网。_年该县大葱种植面积增加了10万亩,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试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缘由。 学生探讨 老师归纳 在

21、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不仅要分析区位因素,更要分析其发展改变。另外国家政策、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都有是有重大影响的。例如中国农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次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三次税费改革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馈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古巴的甘蔗、我国的河西走廊粮棉、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学生探讨回答;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相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浇灌。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

22、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改变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布置作业 1、 调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以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改变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某山区乡镇发展粟子生产,假如你是乡长,为提高粟子产量,你会实行哪些决策?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2、

23、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改变 1、场区位及其需求的改变 2、通运输条件的发展改变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1年中学地理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改变图等有关图表资料,相识全球气候改变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改变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探讨沟通,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改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改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

24、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改变。 那么,全球气候改变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日的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根据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学问的打算,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改变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改变,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探讨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终,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改变。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愁闷?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25、?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改变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改变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漂亮而神奇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改变带来的影响。集中留意力,细致倾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喊 奇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奇妙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验气候的改变,成为全球气候改变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探讨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1,极

26、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变更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相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难。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马路冻土病害加剧,很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状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改变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改变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

27、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改变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探讨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改变 2021年中学地理教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驾驭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知道我国的火山及其分布。 2.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分布。 3.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难方面的地理国情教化,培育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具打算 1.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2.“地动仪”图片 3.地球仪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支配1.5课时,第

28、一课时讲完“地震”,后半个课时讲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方法 讲解并描述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章最终一节。 板书 第三章 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讲授新课) 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世界上的两大地震带吗?(学生争论、发言。老师在地球仪上向学生提示,共同说出答案。) 讲解并描述 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老师可用地球仪指示) 板书 一、多地震的国家 讲解并描述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本世纪初到八十年头中期的地震记录,并阅读“注解”,明确什么叫“震级”。 讲解并描述 我国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肯定的周期性,也许有连续十几年是活跃时期,接着十几年

29、是比较安静的时期,再又是活跃时期。 板书 1.活跃时期和安静时期交替出现 讲解并描述 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有文字记载地震最早的国家,竹书纪年一书所记载的夏朝发生的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展示图片 出示“地动仪”图片。 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中国历史课本上曾学过,这个仪器名称是什么?是哪个朝代、哪位科学家独创的?(学生回答,老师提示、订正) 板书 2.最早记载地震、独创地动仪的国家 挂图 挂出“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讲解并描述 我国地震活动比较多而且剧烈的地区,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分,像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接触处,以及板块断裂破裂的地带(老师边讲边用地球仪指示)。例如,

30、我国的台湾、福建沿海正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正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还有一些地区地壳也不够稳定。请同学们参考课本图323,比照课文相识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指图 老师在“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上指出四个地震带的位置,请同学们一一说出它们的名称。 板书 二、主要地震带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指图讲解并描述 我国历所发生的大地震,大多集中分布在上述四个地区。依据已有的资料记载,我国地震为8.5级,山东、西藏、宁夏各发生过一次。1556

31、年陕西华县(秦岭东段北坡下)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危害的一次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为7.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使唐山这座华北重镇猛烈振动中成为一片废墟。请同学们看课文“读一读”中一位外出急诊的医生讲解并描述的唐山大地震的情形。 唐山地震后,唐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已在一片废墟上重建成一座蒸蒸而上、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工业城市。(老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地震后的唐山”和“重建后的唐山”两幅对比剧烈的插图,并请他们谈谈感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

32、优越性。) 承转 依据上面所述,我国的地震灾难严峻。现在同学们肯定很关切下面要讲解并描述的问题:地震是否能够预报? 板书 三、地震监测和预报 讲解并描述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难,它是指地壳的自然振动。较大的地震,震前一般会有预兆,同学们可以看课本图326。图中所表示的是,地震前动物异样的状况。其实,除动物异样外,在气象、地下水等方面都有表现,地震仪器上也有显示,所以我们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我国地震台站在震前精确地作出预报,刚好疏散居民,免遭重大损失。但是,目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预报地震还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精确牢靠。现在,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建

33、立了地震监测网络,对地震预报也积累了不少阅历。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报会有更多的成果出现,也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学问,将来为地震预报做出贡献。 阅读回答 阅读课文“读一读”,回答: 1.地震前,井水和动物会有哪些异样现象? 2.发觉井水和动物异样现象怎么办?(学生争论、回答。老师再向学生说明:自然界的异样现象并不肯定是地震前兆,因此不能发觉自然异样就自行预报地震,以免引起恐慌和混乱;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个人都应树立防震意识,视察到有关地震前兆的异样现象,应主动、就近向地震台站和有关政府部门报告。) 练习 在填充图上填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名称。 板书 四、火山的分布 提问 请同学们阅

34、读图327和图328,想一想:为什么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山顶会出现湖泊呢?为什么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的湖泊相连成串呢?(学生争论、发言) 讲解并描述 原来,它们都和火山活动有关。白头山是一座火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山顶湖泊;五大连池所在的地方也有火山活动,“五大连池”就是五个相连成串的湖泊,它们是由火山喷出的熔岩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群。 讲解并描述 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方(指图):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 我国已经知道的火山有600多座,可是近几百年来仍在活动的却很少。我国最近年头,也就是1951年5月,喷发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火山喷发也能引起地震,

35、这叫火山地震。 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种在我国很多地方常常发生、危害严峻的自然灾难泥石流的学问。 板书 五、泥石流 讲解并描述 泥石流是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别洪流。它多发生在山区,和地形、岩石、植被、气候都有关系。 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图329,比照课文,说说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提问 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说泥石流有哪几方面的危害。(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板书 2.造成的危害 讲解并描述 泥石流也是一种自然灾难,我们应当相识它。预防泥石流也是我们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问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我国哪些地方是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呢?(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总结 地震、火山、泥石流都会危害人们生产、生活,我们应当相识它们,预防它们,尽量削减它们的危害。 练习 1.我国火山分布在哪些地方? 2.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哪些?它有什么危害? (布置作业) 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多地震的国家 1.活跃时期和安静时期交替出现 2.最早记载地震、独创地动仪的国家 二、主要地震带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三、地震监测和预报 四、火山的分布 五、泥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