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2135991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化学试卷第 1 页(共 30 页) 化学试卷第 2 页(共 30 页)绝密启用前广东省广州市 2019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80 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a23S32Cl35.5Ca40Fe56Co59Cu64第 I 卷(选择题 共 4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做好垃圾分类,为绿色发展做贡献。下列可回收垃圾主要成分为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旧报纸B.塑料瓶C.铝制易拉罐D.玻璃瓶2.“食在广州” ,下列广州

2、美食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增城迟菜心B.从化荔枝C.沙湾姜撞奶D.沙河粉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生产生活中用到的气体不是来自空气的是( )A.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B.手于生产氮肥的2H2NC.用于医疗急救的D.用于飞艇的2OHe4.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变成气体B.从含的沙子中提炼高纯2CO2SiOSiC.海水晒盐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将蒸发皿直接加 热取液后的胶头滴管 平放在桌面上用燃着的酒精灯点 燃酒精灯将混合液倒入过滤 器过滤6.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 、 “”各表示一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反应前反

3、应后A.反应物是两种单质B.反应物有剩余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D.该反应生成了多种产物7.下列物质的使用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用明矾对水进行杀菌消毒B.用碱液清洗水垢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 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化学试卷第 3 页(共 30 页)化学试卷第 4 页(共 30 页)C.用生石灰和水作为“自热米饭”的热源D.用活性炭将硬水软化8.超氧化钾()常备于急救器和消防队员背包中,能迅速与水反应放出氧气:2KO,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222KO +2H O2KOH+X+O)A.的化学式为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变化X22H OC.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D

4、.反应前后物质状态发生变化9.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均正确并相对应的是( )性质用途A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铝合金用于制作卫生间的置物架B钨的导电性好钨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C水溶液显酸性2CO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2COD氢氧化钠能够与酸反应氢氧化钠用于改良酸性土壤10.下列关于氯化钠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组成:含有钠和氯两种单质B.性质:与盐酸类似,能与碳酸盐反应C.用途:可用于生产金属钠D.生产:常用钠与氯气通过化合反应获得11.中国古代诗句中蕴含有很多化学原理,下列诗句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诗句解释A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宝锷”的成分为合金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的密度比沙大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生石灰得到熟石灰12.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B.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D.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可增大灶具进风口13.25 时,探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编号水的质量/g50505050加入固体质量/g5101520化学试卷第 5 页(共 30 页) 化学试卷第 6 页(共 30 页)现象固体完全溶解固体完全溶解剩余少

6、量固体剩余较多固体A.实验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 10%B.实验说明 25 时该物质 溶解度是20 gC.实验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D.实验所得溶液中含溶质20 g14.从地沟油中提炼生物柴油是垃圾资源化的方法之一。生物柴油主要成分是硬脂酸甲酯() ,下列有关硬脂酸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19382C H O)A.、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CHO19:38:2B.相对分子质量为12 191 38 162 C.、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CHO12:1:16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100%12+1+1615.煤和燃油的燃烧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下列排放物能形成酸雨的是 ( )A.、B.、2SO2NOCO2COC

7、.烟尘D.未充分燃烧的汽油16.下列物质混合后能够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是( )A.向氧化铁粉末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B.向和硫酸中滴入稀氢氧化钾溶液C.将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D.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入氯化钡溶液17.某微粒 M 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M 的原子易失电子B.只能为 7xC.M 为金属元素D.为 8 时,M 为阴离子x18.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B.面粉C.镁粉D.25P O4CH19.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粉():用溶液浸泡,过滤ZnFe2ZnClB.碳粉():滴入溶液

8、,过滤2MnO22H OC.溶液():加入适量溶液过滤NaCl24Na SO2MgClD.():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2CO2H O20.下列实验中,现象正确且可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把硫在空气中点燃,再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在氧气中燃烧生2SO成3SO化学试卷第 7 页(共 30 页)化学试卷第 8 页(共 30 页)B在电解器的玻璃管中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两极玻璃管中有气体生成,体积比是1:2水是化合物,可分解C高温条件下,将通入CO粉末23Fe O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可利用的还原性来CO炼铁D将带火

9、星的木条置于一瓶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口上方木条不复燃能支持燃烧2O第卷(非选择题共 60 分)二、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共 30 分)21.(3 分)地球大气中存在氧气()和臭氧()两种含氧元素的单质,其中臭2O3O氧主要存在于 15 000-30 000 米的高空,能减弱高能量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1)表示一个 (填“原子” 、 “分子”或“离子” )3O(2)高空中可发生转化:, 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322O3O紫外线“化学” )变化。(3)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2.(5 分)氯化氢()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其水溶液叫盐酸。HCl(1)在充满气体试管中放入用石蕊染成

10、紫色的干燥纸条,无明显现象;再滴入HCl水,现象是 。(2)向盛有粉末的试管中通入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再加3NaHCOHCl入少量水,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画出气体和盐酸的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 HCl(水分子不用画出) 。气体盐酸HCl23.(5 分)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中的NaOH23Na CO24K SO2BaCl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步骤 I: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步骤 II:取步骤 I 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

11、,得到无色溶液。步骤 III:取步骤 II 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溶液,无明显现象。32Ba NO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 II 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3)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24.2019 年是国际元素周期表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公布元素周期表时,就预言了当时还未发现的相对原子质最约为 68 的元素的存在,且性质与铝相似,称为“类铝”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类铝”元素镓的相关信息,请同答下列问题:(1)镓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金属镓与稀硫酸反应,产物中的化

12、合价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Ga3。-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 _化学试卷第 9 页(共 30 页) 化学试卷第 10 页(共 30 页)(3)高纯氧化镓广泛用于生产半导体材料,其一种制备方法如下:步骤 I:向含有硫酸 硫酸镓溶液中通入氨气() ,冷却,生成3NH固体。442Ga NHSO步骤 II:在一定条件下灼烧固体,制得高纯氧化镓。442Ga NHSO中含有的带电的原子团(根)是 (填化学符号)442Ga NHSO步骤 I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5.(10 分)稀土金属因其独特的性能而被誉为“新材料之母” 。稀土金属钇的氧化物()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涂层

13、材料,其颗粒大小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利用富23Y O钇稀土(含约 70%,含、等约 30%)生产大颗粒氧化钇的23Y O23Fe OCuO2SiO种工艺如下:(1)氧化钇()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23Y OY(2) “酸溶”过程中,氧化钇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分离提纯”是为了除去滤液 1 中的 (填化学式) 。(4) “调”时加入碱液使溶液的 (填“增大”或“减小” ) 。pHpH(5)碳酸钇灼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6)为了获得大颗粒氧化钇,某小组研究了条件对产品直径的影响,相关数据如下(表示颗粒直径):50D实验编号沉淀反应温度/608085939393料液浓度/()1kg

14、 L303030304040灼烧温度/110011001100110011001400氧化钇/um50D6.0021.6535.9938.5635.9961.54分析上表数据,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灼烧温度均升高至 1400,预期所得氧化钇 最大的是 (填实验编号) 。50D三、 (本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26.(4 分)实验室有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连接装置时,需根据导管的高度调节 处的高度,再确定 处的高度。 (填“甲”或“乙” )(2)结束实验的操作是:先 ,再 。27.(7 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及进行性质实验的部分装置。2CO化学试卷第 11 页(共 30 页)化学试

15、卷第 12 页(共 30 页)(1)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3CaCO2CO(2)检验装置气密性,按图连接装置,先 ,再加水至 A 下端形成一段水柱, 静置,若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3)加入药品。添加块状固体时,为避免打破锥形瓶,应将锥形瓶 3CaCO,再放入固体。添加盐酸时,将稀盐酸从 (填仪器 A 的名称)倒入锥形瓶 至 。(4)如图所示,向放置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 2CO。28.(9 分)实验室配制饱和澄清石灰水和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并进行有 关实验。如表是 20 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数据。物质2Ca OHNaOH3CaCO32Ca

16、 HCO23Na CO3NaHCO溶解度/g0.161090.006516.621.89.6(1)配制溶液。其中配制10%氢氧化钠溶液的基本步骤是:称取氢氧化钠固100 g体量取水溶解装瓶贴标签。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g已知水的密度为 1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画出水的液面。3g/cm100 mL装瓶后贴标签,在标签上填写: 。(2)进行性质探究实验,20 时,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直至过量,先生成,再转化为,2CO3CaCO32Ca HCO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向 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直至过量,先生成,再转化为,2CO23Na CO3NaHCO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17、。理论上吸收 4.4g,需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至少为 ,或需 10%氢2COg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少为 。 (计算结果精确到个位)g29.(10 分)已知金属钻()的活动性与铁相似,请预测氯化钻()的化学Co2CoCl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验证。经查阅资料,钻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物质CoO2Co OH2CoCl4CoSO32Co NO3CoCO在水中溶的溶解性 难溶于水的灰绿色固体难溶于水的粉红色固体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易溶于水形成粉红色溶液难溶于水的粉红色固体限选试剂:溶液、溶液、溶液、溶液、2CoCl432NHCO24Na SO3AgNO溶液、稀硫酸、镁条

18、、铜片。NaOH-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 毕业学校_姓名_考生号 _化学试卷第 13 页(共 30 页) 化学试卷第 14 页(共 30 页)预测预测的依据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能够与含的+Ag可溶性盐反应溶液中2CoCl含,Cl难溶于水。AgCl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2CoCl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能够与 (填物质类别)反应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2CoCl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能够与 (填物质类别)反应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2CoCl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广东省广州市 2019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答案解析第 I 卷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

19、A.旧报纸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故 A 不正确;B.塑料瓶主要成分为有机合成材料,故 B 正确;C.铝制易拉罐主要成分为金属材料,故 C 不正确;D.玻璃瓶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故 D 不正确。故选 B。【考点】材料的分类。2.【答案】C【解析】A.增城迟菜心富含维生素,故 A 不正确;B.从化荔枝富含维生素,故 B 不正确;C.沙湾姜撞奶富含蛋白质,故 C 正确;D.沙河粉富含糖类,故 D 不正确;故选 C。【考点】六大营养素。3.【答案】A【解析】A.空气中没有氢气,无法分离,故 A 不正确;B.空气的主要成分就是氮气,氮气化学性质较稳定,无毒,可以分离出来,故 B 正确;C.空气中含有氧气,可

20、以分离出来并用于医疗急救,故 C 正确;D.用于飞艇的,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可以分离出来,故 D 正确。故选 A。He【考点】空气的组成。4.【答案】B【解析】A.干冰变成气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不正确;2COB.从含的沙子中提炼高纯,有新物质生成,属于有新物质生成,故 B 正确;2SiOSi化学试卷第 15 页(共 30 页)化学试卷第 16 页(共 30 页)C.海水晒盐是水的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不正确;D.从潮湿空气中分离出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不正确。故选 B。【考点】化学变化的判别。5.【答案】A【解析】A.蒸发皿能耐高

21、温,稳定性好,所以可以直接加热,故 A 正确;B.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在桌面上,试液倒流、腐蚀胶头,故 B 不正确;C.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故 C 不正确;D.将混合液倒入过滤器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否则液体会溅出,故 D 不正确。故选 A。【考点】实验基本操作。6.【答案】D【解析】A.反应物是和两种单质,故 A 正确;B.反应前有 5 个,反应后有 2 个,反应了 3 个,反应前有 2 个,反应后有1 个,反应了 1 个,则反应物有剩余,故 B 正确;C.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是和生成,符合多变一,为化合物的反

22、应,故 C 正确;D.该反应生成了,一种产物,故 D 不正确。故选 D。【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7.【答案】C【解析】A.不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于杀菌消毒,不能够达到目的,故 A 不正确;B.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之类的,碳酸钙属于强碱弱酸盐,显碱性,所以不和碱反应,不能够达到目的,故 B 不正确;C.生石灰和水放出大量热,可用生石灰和水作为“自热米饭”的热源,能够达到目的,故C 正确;D.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将硬水软化,不能够达到目的,故D 不正确。故选 C。【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8.【答案】B【解析】A.在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由 2

23、 个钾原子,6 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反应后有 2 个钾原子,4 个氧原子,4 个氢原子,则的化学式为,X22H O故 A 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故 B 不正确;C.反应后生成了氧气单质,则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故 C 正确;D.反应前有两种化合物,反应后生成单质,则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故 D 正确。故选 B。【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含义。9.【答案】A【解析】A.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耐腐蚀,铝合金密度低,但强度比较高,接近或超过优质钢,塑性好,可用于制作卫生间的置物架,故 A 正确;B.钨的高熔点以及导电性来制造灯泡中的灯丝,故 B 不正

24、确;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而现在在温室大棚内种植蔬菜水果时,经常人为提化学试卷第 17 页(共 30 页) 化学试卷第 18 页(共 30 页)高温室内浓度,可用作大棚蔬菜的气体肥料,故 C 不正确;2COD.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 D 不正确。故选 A。【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0.【答案】C【解析】A.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故 A 不正确;B.氯化钠由离子构成,属于盐,盐酸属于酸,氯化钠不能与碳酸盐反应,故 B 不正确;C.氯化钠含有钠元素,可用于生产金属钠,故 C 正确;D.氯化钠不能用钠与氯气通过化合反应获得,氯气有毒,故 D 不正确。故选

25、 C。【考点】氯化钠的相关知识。11.【答案】D【解析】A.三金合冶成宝锷,是几种金属熔合成的,则“宝锷”的成分为合金,故 A 正确;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 B 正确;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的密度比沙大,故 C 正确;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故 D 不正确。故选 D。【考点】诗词与化学知识的联系。12.【答案】D【解析】A.石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气体,不是清洁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故 A不正确;B.炒菜时油锅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 B 不正确;C.钻

26、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 C 不正确;D.锅底出现黑色,那是碳,说明没有完全燃烧,所以应该调大进风口,是参与燃烧的氧气C更多,使得燃烧更充分,故 D 正确。故选 D。【考点】燃烧的相关知识。13.【答案】C【解析】A.时,水中加入,完全溶解,则实验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25 50 g5 g,故 A 不正确;5 g100%9.1%50 g+5 gB.实验说明时,水中加入固体,有少量固体剩余,则该物质的溶解度小于25 50 g15 g,故 B 不正确;15 gC.时,水中加入、固体,有固体剩余,则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5 50 g15 g20 g实验所得

27、溶液质量分数相同,故 C 正确;D.时,水中加入固体,有固体剩余,实验所得溶液中含溶质小于,25 50 g20 g20 g故 D 正确。故选 C。【考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4.【答案】B【解析】A.由硬脂酸甲酯()可知,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9382C H O,故 A 不正确;12 19:1 38:2 16=114:19:16化学试卷第 19 页(共 30 页)化学试卷第 20 页(共 30 页)B.相对分子质量为,故 B 正确;12 191 38 162 C.C、H、O 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故 C 不正确;19:38:2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 D 不正确。

28、故选 B。16 2 12 19 1 38 16 2100% 【考点】化学式的计算。15.【答案】A【解析】A.、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酸性液体,能形成酸雨,故 A 正确;2SO2NOB.不和水反应,是温室气体,故 B 不正确;CO2COC.烟尘是颗粒态污染物,故 C 不正确;D.未充分燃烧的汽油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 D 不正确。故选 A。【考点】酸雨的形成。16.【答案】C【解析】A.向氧化铁粉末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故 A 不正确;B.向稀硫酸中滴入稀氢氧化钾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酸钾和水,无明显现象,故 B 不正确;C.将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硫酸

29、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氨气和水,氨气由刺激性气味,故 C 正确;D.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入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钙和氯化钡不反应,故 D 不正确。故选 C。【考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现象。17.【答案】D【解析】A.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M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电子,故 A 不正确;B.当 M 为原子时,为 7,当 M 为离子时,为 8,故 B 不正确;xxC.M 的质子数为 17,属于氯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 C 不正确;D.为 8 时,最外层得到 1 个电子,则 M 为阴离子,故 D 正确。故选 D。x【考点】粒子结构示意图。18.【答案】A【解析】A.固

30、体颗粒,不燃烧,不会发生爆炸,故 A 正确;25P OB.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面粉的极细的粉尘,当这些粉尘悬浮于空中,并达到很高的浓度时,一旦遇有火苗、火星、电弧或适当的温度,瞬间就会燃烧起来,形成猛烈的爆炸,故 B 不正确;C.镁粉燃烧时产生强烈的白光并放出高热。遇水或潮气猛烈反应放出氢气,大量放热,引起燃烧或爆炸,故 C 不正确;D.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火能引起爆炸,故 D 不正确。故选 A。【考点】爆炸的条件。19.【答案】D【解析】A.粉():铁和溶液不反应,过滤不能除去铁,故 A 不正确;ZnFe2ZnClB.碳粉():滴入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不变,过滤不能除去二2MnO22

31、H O氧化锰,故 B 不正确;化学试卷第 21 页(共 30 页) 化学试卷第 22 页(共 30 页)C.溶液():加入适量溶液和硫酸钠不反应,过滤不能除去硫酸NaCl24Na SO2MgCl钠,故 C 不正确;D.():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水分,故2CO2H OD 不正确。故选 D。【考点】物质除杂。20.【答案】B【解析】A.把硫在空气中点燃,再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故 A2SO不正确;B.在电解器的玻璃管中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两极玻璃管中有气体生成,正极产生氧气,负极

32、产生氢气,体积比是,说明水是化合物,可分解,故 B 正确;1:2C.高温条件下,将通入粉末,红色粉末变为黑色,可利用的还原性来炼CO23Fe OCO铁,故 C 不正确;D.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一瓶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口上方,木条不复燃,不能说明能支2O持燃烧,故 D 不正确。故选 B。【考点】实验现象与结论的描述。第卷二、填空题21.【答案】 (1)分子(2)化学(3)22Mg+O2MgO点燃【解析】 (1)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故表示一个分子。3O(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属于化学变化。322O3O紫外线(3)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是。22Mg+O2MgO点燃【考点】物质的构成、物质

33、变化的判断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2.【答案】 (1)纸条由紫色变为红色(2)粉末逐渐溶解,且表面有气泡产生322Na CO +HCl=NaCl+H O+COH(3)【解析】 (1)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在充满气体的试管中放入用石蕊染成HCl紫色的干燥纸条,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水,气体溶液水形成盐酸,现象是纸条由HCl紫色变为红色。(2)向盛有粉末的试管中通入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再加入少3NaHCOHCl量水,气体溶液水形成盐酸,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HCl现象是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22Na CO +HCl=NaCl+H O+COH(

34、3)氯化氢气体由分子构成,而盐酸中的粒子为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化学试卷第 23 页(共 30 页)化学试卷第 24 页(共 30 页)23.【答案】 (1)2NaOH+HCl=NaCl+H O(2)该样品中一定含有和,至少含有和其中一种2BaClNaOH23Na CO24K SO(3)取少量步骤 I 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24K SO23Na CO和。23Na CO24K SO【解析】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35、,步骤 II 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HCl=NaCl+H O(2)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则一定含有氯化钡,取步骤 I 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再滴入过量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故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该样品中一定含有和,至少含有和其中一种。2BaClNaOH23Na CO24K SO(3)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

36、,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步骤 I 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若固体完全24K SO溶解,则样品中含,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和。23Na CO23Na CO24K SO【考点】物质的判断。24.【答案】 (1)31(2)242423=2Ga+3H SOGaSO+3H (3)、+ 4NH2 4SO243244432GaSO+2NH +H SO =2Ga NHSO【解析】 (1)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镓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31。(2)金属镓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镓和氢气,产物中的化合价

37、为,反应的化学Ga3方程式是。242423=2Ga+3H SOGaSO+3H (3)根据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中含有的带442Ga NHSO电的原子团(根)是铵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离子符号为、。+ 4NH2 4SO步骤 I 反应是硫酸和硫酸镓溶液和氨气()生成固体,化学方3NH442Ga NHSO程式为。243244432GaSO+2NH +H SO =2Ga NHSO【考点】元素周期表知识、化学用语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5.【答案】 (1)3(2)2332Y O +6HCl=2YCl +3H O(3)和3FeCl2CuCl(4)增大(5)232323YCOY O +3CO 灼

38、烧(6)【解析】 (1)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氧化钇()中元素23Y OY的化合价为,则x,故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2) 3+x2=0Y3化学试卷第 25 页(共 30 页) 化学试卷第 26 页(共 30 页)(2) “酸溶”过程中,氧化钇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32Y O +6HCl=2YCl +3H O(3)氧化钇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钇和水,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分离提纯”是为了除去滤液 1 中的、3FeCl。2CuCl(4) “调”时加入碱液使溶液的增大。pHpH(5)碳酸钇灼烧分解生成氧化钇和

39、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32323YCOY O +3CO 灼烧(6)由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灼烧温度均升高至 1400 ,氧化钇的生成量最多,故预期所得氧化钇最大的是。50D【考点】物质的制备与转化。26.【答案】 (1)乙甲(2)将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解析】 (1)连接装置时,需要先安装好试管,根据导管的高度调节乙处的高度,再确定甲处的高度。(2)如果先移开酒精灯,那么试管内温度下降,导致里面的气体压强变小;水就会倒流入试管内,导致试管炸裂,故结束实验的操作是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考点】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27.【答案】 (1)3222CaCO +2HCl=C

40、aCl +H O+CO (2)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长颈漏斗内水柱不下降(3)倾倒长颈漏斗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口(4)蜡烛一开始持续燃烧,之后熄灭【解析】(1)Ca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生成 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3222CaCO +2HCl=CaCl +H O+CO (2)检验装置气密性,按图连接装置,先夹紧止水夹,再加水至 A 下端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水柱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3) 取用方法: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要领:“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中,然后(缓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

41、缓地滑道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加入药品,添加块状 CaCO3固体时,为避免打破锥形瓶,应将锥形瓶横放,再放入固体。添加盐酸时,将稀盐酸从长颈漏斗倒入锥形瓶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口。(4)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向放置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倒入 CO2,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一开始持续燃烧,之后熄灭。【考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探究。28.【答案】 (1)10.0氢氧化钠 10%(2)先产生白色浑浊,继续通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澄清一段时间后出现白色沉淀2 31640【解析】 (1)称取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已知水的密度为100 g 10%=10.0 g,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质量

42、为,31 g/cm100 mL3 3100 g-10 g=90 cm90 mL1 g/cm=化学试卷第 27 页(共 30 页)化学试卷第 28 页(共 30 页)故图为。装瓶后贴标签,在标签上填写氢氧化钠 10%。(2)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直至过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先生成2CO沉淀和水,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和水再转化为,碳酸氢钙易溶于水,3CaCO32Ca HCO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浑浊,继续通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澄清。向 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直至过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先生成2CO和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和水再转化为,碳酸氢钠溶解度较小,故可23Na CO3NaHCO 观察到的

43、现象是一段时间后出现白色沉淀。设吸收,需氢氧化钙的质量至少为4.4 g2COx2322Ca OH+2CO =Ca HCO74880.16 g 100 g+0.16 gx4.4 g0.16 g74:88:4.4 g100 g+0.16 gx=2316gx设需 10%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少为y23CO +NaOH=NaHCO444010%4.4 gy44:404.4 g:10%y【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9.【答案】加入少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3AgNO可溶性碱:溶液中含,难溶于水2CoCl2+Co2Co OH加入少量溶液,有粉红色固体生成NaOH含的盐(或可溶性碳酸

44、盐):溶液中含,难溶于水2- 3CO2CoCl2+Co3CoCO加入少量溶液有粉红色固体生成432NHCO【解析】和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钴,和反应生成氢2CoCl3AgNO2CoClNaOH氧化钴粉红色沉淀和氯化钠,和反应生成碳酸钴粉红色沉淀和氯化2CoCl432NHCO铵。预测预测的依据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能够与含 +Ag的可溶性盐反应 溶液中含2CoCl,-ClAgCl难溶于水。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2CoCl溶液,如果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3AgNO 则预测成立。能够与可溶性碱反应溶液中含2CoCl, 2+Co2Co OH难溶于水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2CoCl溶液,如果观察到有粉红色固体生成,NaOH则预测成立。能够与含 2- 3CO 溶液中含2CoCl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2CoCl化学试卷第 29 页(共 30 页) 化学试卷第 30 页(共 30 页)的盐反应, 2+Co3CoCO难溶于水溶液,如果观察到有粉红色固体432NHCO生成,则预测成立。【考点】物质性质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初中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