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优质精品教案.doc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2124343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优质精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优质精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优质精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优质精品教案.doc(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46 页12 古 诗 三 首示 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课时安排】1 课时第 2 页 共 46 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在那遥远的年代,某天夜里,一位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

2、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2.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一字提到家事,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设计意图:用当时的情景再现,以学生的猜测开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调。3.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 。(板书课题、作者)4.出示课件 1:陆游(1125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到南宋的前半期,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

3、他的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设计意图: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及创作诗歌第 3 页 共 46 页的背景。二、整体感知。1.解题,出示课件 2: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2.教师配乐范读,正音。出示课件 3:祭( ) 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学生用自己喜

4、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注意诗句的停顿。(播放音乐)4.学生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设计意图:从教师范读到学生练读,再由学生汇报读到正音,扫清字词障碍,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好准备。三、了解诗意。1.结合书中注释,组织学生再读古诗,自学古诗,体会诗意。2.学生小组交流诗意。出示课件 4:(1)死去元知万事空元,同“原”,本来。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第 4 页 共 46 页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

5、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诗的意思是:南宋朝廷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诗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名朗读。设计意图:生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的方法,读懂诗句,第 5 页 共 46 页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四、感悟诗情。1.出示课件 5:请大家再认真读诗,仔细品味,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学生先自己品读,画出有关的词句,然后小组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1)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2)作者“悲”什么?(但悲不见九州同)(3)自己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他对国家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再读一读诗句。(4)课文中从“元知” “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5)诗的三四句表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

7、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板书:盼)3.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地印在了你的第 6 页 共 46 页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地背诵一遍?设计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能随陆游的悲而悲,随陆游的盼而盼,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进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最终沉入学生的心中,达到有感情诵读的效果。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6:如果陆游泉下有知,知道今天如此团结和谐的国家,他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了。此时的陆游一定想说点什么,同

8、学们能替陆游说出来吗?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六、总结全文。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金人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受难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的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之情)设计意图:让爱国情感在学生们的心中得以升华。【板书设计】第 7 页 共 46 页题 临 安 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过程与方法:及时补充资料,感悟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诗人忧国

9、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与难点】及时补充资料,感悟作者的情怀。【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比照,生成情感。1.同学们,我们刚学了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都干什么去第 8 页 共 46 页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设计意图:与上节课的古诗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自然引入本文的学习。二、由题入手,读懂古诗。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某旅店的诗)

10、临安是什么地方?(南宋的都城)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1:【背景】公元 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3.同学们,听了这段背景介绍,你们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设计意图:解题后,及时补充

11、资料,方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第 9 页 共 46 页三、理解诗意。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试着翻译诗句。1.学生自读自悟。2.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设计意图:借助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以此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习惯和能力。四、感悟诗情。1.诗人林升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24:(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从“山外青山楼外楼,

12、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从“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愤怒)同学们,假如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权贵们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有感情朗读)第 10 页 共 46 页(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副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 “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板书:权贵)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

13、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唱歌、跳舞。)是啊,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设计意图:加入自己的想象,体会权贵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3.了解汴州。(1)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 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2)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第 11 页

14、 共 46 页情如何?(3)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设计意图:及时补充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五、拓展阅读。出示课件 5:1.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又一年”,表达作者等待时间之长。2.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 65 年了,整整 2 万多个日日夜夜呀!同学

15、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们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一步感悟人第 12 页 共 46 页民痛苦的生活,与权贵们的生活形成对比,升华了学生对权贵们的痛恨。六、升华诗情。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

16、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3.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教师随机点评。设计意图:体会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板书设计】题 临 安 邸权贵 醉生梦死林升 忧国忧民己 亥 杂 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第 13 页 共 46 页过程与方法:读背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导

17、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一首诗。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2.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出示课件 1: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 1839 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 315 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 315 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第 14 页 共 46 页1839 年的第二年,也就是 1840 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呢?(学

18、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3.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设计意图:补充资料,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读准古诗。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出示课件 2:己亥杂诗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的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3.男女合作读。4.师生合作读。5.全班读。设计意图:读顺诗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三、理

19、解诗意。1.请你借助文中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学生小组自由交流。(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第 15 页 共 46 页2.学生自由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35:(1)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真的是指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朝气蓬勃的局面”的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的语言环境。(2)万马齐喑究可哀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竟让人觉得悲哀。(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用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设计意图:这一过

20、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最佳机会。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全诗。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第 16 页 共 46 页四、感悟诗情。过渡: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1.读一读,透过字面意思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2.读第二句诗中的“万马齐喑” 。(1)结合注

21、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场面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3)这里龚自珍说的单单是大清朝的马吗?如果不是,那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4)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出示课件 68:(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嫔妃逃之夭夭。(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着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第 17 页 共 46 页(3) 这是

22、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做,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的人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 “掩怀拭泪不敢哭”(5)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6)正因为“哀” 、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7)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

23、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3.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能不感慨!请有感情地再读读这两句诗。设计意图:此诗中的“万马齐喑” 既是全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关键点。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哀” 。(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1.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第 18 页 共 46 页报交流)谁来劝劝?(读古诗)2.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地劝,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改变社会现状,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再读这两句诗。3.出示课件 9:【补充资料】这首诗写下后不

24、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距离创作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朝陆续签订了多个不平等的条约;接下来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啊!4.全班读全诗。5.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它出来吧。设计意图:抓住“劝”字,补充资料领悟作者的情感,并多次读,达到能背诵。五、诵全诗,明情感。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所要表达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局面,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材。

25、2.拓展延伸。第 19 页 共 46 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 首。出示课件 10: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板书设计】己 亥 杂 诗清龚自珍变革万马齐喑九州生气不拘一格13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 20 页 共 46 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积累重点实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

26、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课时安排】第 21 页 共 46 页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3.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 1:听歌曲我们

27、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2.有个人在 100 多年前,20 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板书课题)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4.其实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出示课件 2:【时代背景】1900 年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第 22 页 共 46 页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连自己的龙椅都拱手让与他人,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民族危矣!中国危矣!面对内忧外患

28、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通过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作“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日本他听日本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老大的意思就是年纪老”,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 。日本人之所以这样说我们,是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 。 “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来的新中国。“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

29、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这篇文章写于 1900 年,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换言之,创造未来的中国是我们中国少年的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设计意图:用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介绍当时的背第 23 页 共 46 页景,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二、读通课文,背诵课文。1.出示课件 3:检查本课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的方式如下:(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学生放

30、开声音,自由朗读,用我们现代青年的声音来传情达意。3.读熟后背诵课文。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同时明白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三、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1.学生自学文言文,理解意思。2.教师点拨文言文意思。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理解作者对中国少年寄予的殷切希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第 24 页 共 46 页体会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复习导课。1.上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求背诵课文,现在老师检查同学们背诵得怎么样。(学生背诵后教师小结)2.教

31、师小结:背得较好,但是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背诵,要想真正把握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那一段历史。设计意图:由背诵引导学生再次走入文本。二、品读课文。1.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出示课件4:(自读第 1 自然段)(1)找出作者是怎么描述心目中的中国的。用几个词来归纳一下。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学生可以分开说,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2)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这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第 25 页 共 46 页子都用了“少年则国”

32、的句式,结构整齐、统一。我觉得这些句子的表达程度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 。说是排比的同学,主要是从这组句子的结构着眼;说是步步推进的同学,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就不同。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3)学生齐读,根据句式“少年则国”背诵。(要求越读越有力量)(4)读文章就该这样,尤其是读这类感情充沛的文章。刚才我们用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33、:背读法。(背读法,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2.下面,我们就用背读法学习第 2 自然段。(1)出示课件 5:请大家先读一遍,体会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低声诵读)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2)句子的特点:第 26 页 共 46 页都是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运用了许多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感情非常充沛。(3)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里运用了四言韵语,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之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这一点,听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从你们的声音中就知道你们已

34、经有了一些体会。(4)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教师边听边板书)(5)出示课件 6:找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可以根据这些生动的比喻展开想象。(小组交流讨论)要求:借助注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尽可能用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预设: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红日初升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黄河从地下涌出,一泻万里,滚滚滔滔奔向汪洋大海;(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百上千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就掀起狂风,吹得尘土飞扬;

35、(“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及(节选)“鹰隼试第 27 页 共 46 页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都是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样鲜艳、瑰丽;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寒光。(“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少年中国像个巨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他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广阔的疆域,他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描写少年中国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

36、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指时间之长,二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6)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从天上写到地下),第二类是动物(从大的逐步写到小的),第三类是植物(从有生命的写到没有生命的)。(7)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3.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齐读。出示课件 7:“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第 28 页 共 46 页年,与国无疆!”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他同苍

37、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设计意图:领悟本课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三、理清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关系。1.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2.预设: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是那样朝气蓬勃,富于青春的活力,他们在地球上的出现,犹如红日东升,黄河奔流,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都是前途无量的。四、展社会主义新貌,探究异同。1.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中国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

38、的。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造就祖国的明天。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2.学生畅所欲言。3.课堂小结:我们是幸福的新一代,也是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我们的今天决定着中华民族明日的复兴。让我们弘扬第 29 页 共 46 页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的精神,学知识,练技能,强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五、课后作业。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

39、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第 30 页 共 46 页1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 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认识本课的 10 个生字,会写 15 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理解、体会。 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

40、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 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 建造和毁灭反映着国家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 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第 31 页 共 46 页【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弄清文本

41、脉络,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1.出示课件 1:(文中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2.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根据个人感受答:美丽、举世闻名等)二、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课件 2,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2.理清文章脉络。先用笔在书上标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再列个提纲,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 1 部分(第 1 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第 2 部分(第 24 自然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 3 部分(第 5 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3.说说课文中对圆明园

42、的评价。第 32 页 共 46 页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指名说,并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设计意图: 让学生写出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并学习列提纲的方法,这 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三、走进圆明园,体会辉煌。 1.出示课件 3,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 3 自然段,看看圆明园里面有些 什么。 (2)圆明园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美 吗?读出你的感觉来! (3)想象漫步园内,

43、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学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师:根据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将园内建筑进行分类,你能填出 相关内容吗? 出示课件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圆明园中的建筑风格各异:有 ,也有 ; 有 , 也有 。 圆明园中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建筑,如 , 。 圆明园中有诗情画意的建筑,如 , 。 圆明园建筑中西合璧,不仅有 ,还有 。 4.出示课件 5,圆明园三维复原图:这么大,这么美的园林,汇 集了天下的胜景和名园的精华,你们想去看看吗? 5.师:圆明园中既有城市景象,又有乡村风光,既有民族建筑,又 有西洋景观,把这人间最美的景儿都尽收园中,当我们走进 这样宏伟、精美的皇家园林时,怎

44、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出示课件 6:(全班齐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第 33 页 共 46 页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 这时,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此 句) 6.过渡:除了宏伟的建筑,圆明园中还有什么更让我们自豪 与惊叹的呢? 7.出示课件 7,自学提示:除了这些精美、宏伟的建筑,圆明 园里还有什么? (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 (2)上自先秦时代,下至唐、宋、元、明、清,同学们算算经 历了多少年? 8.出示课件 8: 【资料】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 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

45、银的、玉雕的、 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 珍宝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无奇 不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9.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出示课件 9: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这是圆明园那 140 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 喷水池上的 3 个铜首,2000 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 9000 多万人民币。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 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 10.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承载了中华上下几千年悠久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艺术馆。让我们怀着

46、自豪的心情来读这一自然段。(全班齐 读) 设计意图: 及时补充资料,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圆明园的辉煌。 四、课堂小结。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它却被烧 毁了,是被谁烧毁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品读,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第 34 页 共 46 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3.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一、复习导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2.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掉了,究竟是谁毁灭 了圆明园,怎样毁灭的?我们来读

47、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提出新的问题,而问题的探究更 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走进文本,痛恨毁灭。 1.出示课件 10,自学提示: 谁毁灭了圆明园?怎样毁灭的?画出令你触目惊心的词 语,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汇报。 (1)他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出示课件 11,根据学生的回 答强调“掠、搬、毁、烧”等词) (2)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凡是、统统、任意、毁掉、连烧、笼罩等词语,感受侵略 者的残暴、野蛮、霸道、无耻) 3.带着愤怒的心情读第 5 自然段。 4.在洗劫了圆明园后,侵略者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 烧了,大火连烧三天,圆明园化为一

48、片灰烬。 5.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6.圆明园化作一片灰烬。那么,在圆明园中被毁灭的究竟是 什么?(文化) 7.现在同学们明白了,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来写圆明园 昔日的辉煌。昔日的辉煌与现在的灰烬形成对比,更加激发 读者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愤慨,对圆明园被毁的痛心。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英法联军的罪恶,更让 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对侵略者的憎恨。 三、回头理解第一自然段。第 35 页 共 46 页1.过渡语: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呢? 出示课件 12:“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 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齐读) 2.什么叫“不可估量”? 生

49、:不可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3.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 4.读着两个“不可估量”,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痛惜、愤怒、痛恨,损失太大了) 四、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出示课件 13:圆明园的断垣残壁) 如今,150 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 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 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 1.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面对这 些断垣残壁,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可以用上在这一课里积累 的词句。 2.组织学生交流。 3.其实,侵略者除了烧毁圆明园,还占领了我们的香港、澳 门等地,请阅读课后链接,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从历史中,学生进一步感悟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无耻,激发学 生振兴中华的决心。) 4.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个历史耻辱我们不能忘,我们更不能忘记:一 个国家如果贫穷、落后,就会挨打,就要受欺凌。所以,我们 一定要牢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设计意图: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