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2124226 上传时间:2019-12-0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35 页1 草 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 8 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 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1 自然段。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 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 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积累优美的 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 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第一

2、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积累优美的 语言,并根据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 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知道的描写草原的诗句 或歌曲。 2.出示课件 1:音频天堂。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辽阔的境界。第 2 页 共 35 页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 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知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由腾格尔的天堂引入草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 2:生字词。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 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出示课件 3:课文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 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课件 4:自学提示。 (1)初入草原,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有什么特点?为 什么抓住这些景物来写? (2)抓住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 设计意图: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 的真正主人。 2.学生自学并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出

4、示课件 511: (1)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抓住空气、天空、 小丘、平地、羊群等景物来写。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 色。 (2)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 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新鲜空气。 指导学生读出愉快的心情。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第 3 页 共 35 页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的意思。 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 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了草原的辽 阔风光。

5、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设计意图: 小丘是绿的,羊群是白的,抓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 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是国画的一种 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 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老舍先生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 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 准确、巧妙。 句子五: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骏马和大牛在想什么? 这样写说明了

6、什么?(从动物的表现写出了草原很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想骏马和大牛在想什么,进一步感悟草原的美 丽。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草原的景色很美) 假如你置身于广袤的草原,(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 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 ,又 。 设计意图:第 4 页 共 35 页在学生理解、体会了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 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可发展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刚才,我们跟随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 者是按照

7、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 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 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观赏,更值得我们用心来珍藏,就让我们 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记忆深处吧。(齐读第 1 自然段) 设计意图: 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文字在脑中构建 画面,去想象草原的美,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相 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对文 本的理解能力。 四、课堂总结。 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下节课, 我们将一起走近草原人民,感受他们的淳朴善良。【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蒙汉

8、情深”。第 5 页 共 35 页2.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出示课件 12:(图片)草原风光。 欣赏草原风光,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背诵课文第 1 自 然段。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然后进行下文的学习。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课件 13:课文选段。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 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 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

9、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指名读,并提问: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问题? 3.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感受“洒脱”:没有红绿灯的规则,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 有一路的翠色欲流,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 少人向往的呀! (3)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感受“人情美”。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 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 包,感受“人情美”。 2.出示课件 14: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第

10、25 自然段,思考、勾画: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用 “ ”画出来。(2)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 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用 “ ”画出来。(小组交流) 第 6 页 共 35 页3.预设: A.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 15:理解“襟飘带舞”。 师: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 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他们的衣襟和裙 带随风舞动。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 民的热情? (4)指名读,再齐读。 B.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人们相见的情形?你猜想他们在说什

11、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 2 自然段,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了什么来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给“我们”提供吃的、喝的,蒙古族同胞还不忘以 歌助兴。主宾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第 4 自然段。 D.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 16:联欢的项目有哪些?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族同胞最喜爱的传统项目,他们能骑 善射、能歌善舞。 E.深情话别 (1)出示课件 17: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 乐响起。 (2)师: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 的主宾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 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

12、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 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雄健有力、明 快强烈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 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分别的成语) 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 斜阳!” 设计意图:第 7 页 共 35 页带学生体会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进 一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光美令人陶醉,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 动,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的场景更令 人难以忘怀,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刻。 2.生活

13、中,你有过与别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第 8 页 共 35 页2 丁 香 结【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 11 个生字、19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 文的中心思想。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 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

14、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 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 内容。 【教学过程】第 9 页 共 35 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1: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 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 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结,看看作 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

15、备。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课件 2:作者简介。 宗璞,1928 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 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 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 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 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理解重难点 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课件 3: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

16、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出示课件 4: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出示课件 5: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 6:带着问题读课文。第 10 页 共 35 页(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 13 自然段,出示课件 7: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第 1 自然段描写了

17、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 花,第 2 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 3 自然段 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出示课件 8:文章结构。 丁香结 赏丁香(第 1 自然段第 3 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 4 自然段第 6 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 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层并概括层意,促使 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 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

18、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 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 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 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然后让 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 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格。 2.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第 11 页 共 35 页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

19、的丁香花, 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 写丁香花的?作者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 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 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出示课件 9: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作者描写丁香花时,你感觉哪些 语句比较优美?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调动了哪些感官?赋 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出示

20、课件 1013: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 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窥” 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丁香花的可爱。星星的比喻写出 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 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 夜色中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有淡淡的幽 雅的甜香) 仿照第 1 句话,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 ,白的 。 (3)每到春来,

21、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 香气直透毫端。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 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 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第 12 页 共 35 页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 眼夺目) 4.出示课件 1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官?(视觉、 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22、灵动优雅、洁白无瑕、 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 13 自然段。 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主题内涵。 1.出示课件 15:自学提示(二)。 指名读第 46 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 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小组交流,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 4 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出示课件 16、17。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 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 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 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

23、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 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画作。 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 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 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 3.出示课件 18,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 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 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 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 5、6 自然段,出示课件 19: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 结的说法?第 13 页 共 35 页把丁

24、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小小的 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 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出示课件 20: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 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 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开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 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 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 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 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香结”的

25、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 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 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 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 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 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 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 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所以, 我们要以豁达的态

26、度对待生活中的“结”:人生既需要春光 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 中朦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 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第 14 页 共 35 页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 的丁香就是如此。文章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请你也选择一种花,调动 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 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2 丁

27、 香 结 赏丁香(第 1 自然段第 3 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 4 自然段第 6 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 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3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 诵古诗词。第 15 页 共 35 页2.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古诗词所蕴藏 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或想到的画面,体会诗歌所 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

28、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教学过程】 一、阅读古诗词,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 少古诗,谁来背一首古诗词给大家听听呢?(出示课件 1:音频,古 曲),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 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3 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 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 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2.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在建德江?(孟浩然 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 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 由背诵积累的古

29、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 2: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 生字读准,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出示课件 3,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设计意图: 多层次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第 16 页 共 35 页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释义理解诗义。 2.出示课件 4: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划船靠岸。 烟渚(zh):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 的小沙洲。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30、。 野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义。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出示课件 5:自学提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暮 色的诗,作者把船停靠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 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幕低垂,月与人亲) (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孤独、愁、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进诗的字里 行间。(齐读) 设计意图: 用朗读的方

31、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 会诗情。 4.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 5.体会作者的愁绪,出示课件 69: (1)作者的愁是什么?(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诗中的 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 预设:(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 时他身处异乡。第 17 页 共 35 页(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 景物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在干什 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想象一下,诗人 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

32、4)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 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 会想到什么呢?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 (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感到寂寞; (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苍凉、 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 抓住“愁”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画面的形 式,体会诗人的处境,感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情感朗读。 1.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 却早已随月飞远。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 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3、呢? 预设 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预设 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 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 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 乐融融。 2.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然而, 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 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情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第 18 页 共 35 页3.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来寄托情感 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出示课件 10:与 月有关的古诗。

3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赏析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并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 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完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了 孟浩然的知己,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 心随月去”的满腔愁绪。 七、拓展阅读。 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课下搜集孟浩然的诗, 进一步了解孟浩然。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

35、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 词文化的魅力。 2.读准字音,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第 19 页 共 35 页3.品析诗句,并能借助阅读来想象,感受六月的西湖在晴雨 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 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了“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 一年中最

36、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是望湖 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作者介绍,出示课件 1: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设计意图: 谈话式的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跳珠跳动的珠子 3.出示课件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散开,还没有把整 座山遮住。 (2)大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溅。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水的颜

37、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学交流, 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 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出示课件 4:插图。 学生自学并讨论。第 20 页 共 35 页(1)古诗是怎样写出这些奇特景色的?(品味古诗中精妙的字 词) (2)同学们仔细观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 说晴雨时奇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师点拨,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510: (1)黑云翻墨未遮山 “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腾、翻滚、涌动) 你感受到乌云黑压压的迅猛来势了吗?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来势汹汹的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8、乱”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急到什么程度?乱 到什么程度?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倾盆大 雨、狂风骤雨)作者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跳”字说明了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卷地风来忽吹散 “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来得快,下得大)体会出 本句诗中狂风的急,可更深一层地感受到狂风过后,西湖景 色带给诗人的美。 有感情地读这一句。 (4)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句诗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齐读这一句,这时站在望湖 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 色,感受雨后西湖的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

39、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 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 3.交流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 名篇(生齐读全诗)第 21 页 共 35 页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 人(生齐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对雨后景色的陶醉, 齐背全诗。 设计意图: 引导背诵,在诵读中感悟西湖在六月晴雨之时的奇特景 象。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1.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 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

40、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 诗句,你们想看吗? 2. 出示课件 11: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你们喜欢这些诗句吗?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 惯。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传诵的经典,希望同 学们今后都能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第 22 页 共 35 页【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宋词,并背诵、默写。 2.通过自己的丰

41、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 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 1: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 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作者是南宋 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因贬职在黄沙岭闲居多年,因此对那一 带非常熟悉。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介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 知欲。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出示课件 2:课文全文。 轻声朗读词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2、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我们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 音) 3.自由读。 4.齐读。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三、再读诗词,理解词句意思。 1.出示课件 3:自读要求。 默读,自主理解词句。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联系前后句 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3)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第 23 页 共 35 页3.汇报。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体会美景,写作指导。 1.出示课件 4:自学提示。 (1)诗

43、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诗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 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用优美的词句,结合诗人的动作、语言、 心理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2.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教师点拨。 (1)品读上阕 出示课件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 声,仿

44、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说说。(提示: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 捉虫子等。)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 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 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释义: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 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 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丰收的好 年景。 设计意图:第 24 页 共 35 页通过想象,感悟美景。 (2)品味下阕 过渡: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 悦

45、、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是啊!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 夜,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 发生了变化。 出示课件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 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生交流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 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 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路 转溪桥后忽然看见茅草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 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 作者

46、的喜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作者的心情、感受,体 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释义: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 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 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3)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 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 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 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愿 这美好的意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

47、里。 2.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 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首醉人的乡间夜 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 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第 25 页 共 35 页精湛的创作手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 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手法。 【板书设计】4* 花 之 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诵,感悟花的奇特。第 26 页 共 35 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花热爱自然、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奇特想象。 【教

48、学难点】 从“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怜,也 不孤芳自赏”“人类尚未完全领悟”中体会花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1:各种花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说花给你们留下的印象。你们 能说几个关于花的四字词语吗?(预设:花红柳绿、花开富贵、 花前月下)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花的课文。(板书:花之歌) 设计意图: 出示美丽的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课件 2: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感悟。 (一

49、)出示课件 3: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读“阅读链接”的杨柳与水莲,找出想象奇特的地方,分 析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找出哲理性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花的精神。 (二)学生交流讨论。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第 27 页 共 35 页2.请学生说说花之歌与“阅读链接”中杨柳与水莲 的奇特之处。(都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都 具有高尚的品格) 3.这些哲理指“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 怜,也不孤芳自赏”,而“人类尚未完全领悟”的说法是对 没有高尚情操且自私狭隘的人的批判。 “花”具有热爱自然、无私奉献、追求光明的情操,是 一个天使的形象。 设计意图: 抓住“阅读提示”的问题,适当加入其他的问题,层层 引导,层层深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自然(植物、雨、雪、雷等)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