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物理导论ppt教程.ppt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118218 上传时间:2019-12-07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地球物理导论ppt教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用地球物理导论ppt教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地球物理导论ppt教程.ppt(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应用地球物理导论,陈运平 主讲,教材及参考书,1、王秀明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恽玲聆等,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3、傅承义等地球物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5。4、史謌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刘光鼎地球物理引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应用地球物理导论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懂得地球物理学在勘探石油、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其它学科应用中一般的技术和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主要讲述地球物理学各个学科分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着重介绍地震

2、学理论及地震勘探技术。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以及基础地质学方面的先行基础知识。,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地震学、震源物理、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和地热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作为探测手段,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工作原理、方法技术和实际应用。,课程的基本内容,1、地震波传播理论:弹性理论简介;地震波的形成,性质和类型;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震相。2、地球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地球的非弹性;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与地球动力学。3、地震位错和震源物理: 地震断层和震源机制;大地震破裂过程;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震源物

3、理理论。4、地震勘探: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人工地震探测深部地壳和上地幔。,课程的基本内容(续),5、 重力学:地球的重力场;地壳均衡;重力测量和重力仪;重力改正和重力异常;重力资料在地壳构造研究中的应用。6、地磁学和古地磁学:地磁场的基本概念;磁法勘探;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古地磁的应用。7、地电学:大地电场;大地电磁测深的原理和应用。8、地热学:热传递的物理基础;大地热流密度;岩石圈的热-流变结构。,学习重点,地震学理论及其应用,考核方式,期末递交总结报告,主讲教师陈运平联系方式,研究领域:地球物理、岩石力学、计算地球科学办公地址:地学楼401室电话:1511

4、1337988电子信箱:,第一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第一节 弹性理论简介,第一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应力与应变1、应力分析有关应力的几个概念体积力作用于物体内每一点上,如重力、热应力。面力仅仅作用在物体的表面上,如两个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第一节 弹性理论简介,第一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正应力垂直于物体内某个给定平面并作用于此平面上的力。切应力平行于物体内某个给定平面并作用于此平面上的力。,有关应力的几个概念(续),拉为正,压为负,应力分量的正负号约定,正应力,使微元或其局部顺时针方向转动为正;反之为负。,切应力,过一点不同方向面上应力的集合,称之为这一点的应力状态。,应 力,指明,应力状态,应力

5、张量,物体中的应力状态是用应力张量来表示的。,i=x,y,zj=x,y,z,应力张量,平面应力状态,单向应力状态,纯剪应力状态,应变分析,应变张量,i=x,y,zj=x,y,z,应力应变关系, 泊松比,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应变关系,广义胡克定理,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几何关系形变连续方程物理方程(本构关系),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张量的形式,Xi体积力,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几何关系,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形变连续方程,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形变连续方程,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物理方程(本构关系),第一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第二节 地震波的形成和类型,中国地震学家张衡,地震

6、学家古登堡核幔边界的发现者,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地壳与地幔边界(莫霍面)的发现者,地震学家杰菲里斯Jeffreys杰出地震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地震学家里克特里氏震级的发明者,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形成波源。地震波到达地面时,将引起地面振动,造成破坏。地震波是弹性波。,第二节 地震波的形成和类型,第二节 地震波的形成和类型,爆炸对岩石介质的影响,地震断层,洋中脊(扩张边界),海沟(俯冲边界),转换断层,地震波的波长和振幅,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波前、波后和波面,波面具有相同相位振动的面,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根据

7、波面,可分为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等。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地震纵波(P波)类似于空气中传播的声波,纵波(P波)速度 地壳内6 km/s (弹性地球介质) 地幔内 8 km/s 地核内11 km/s,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人们首先会感觉到一个强烈的上下颠簸形式的震动,这就是地震P波的作用。,地震横波(S波),横波(S波)速度 地壳内 4 km/s 地幔内 4.5 km/s (弹性地球介质) 外核 0 内核 3.5 km/s,地震面波,大地震发生之后,如果其震源很浅,在地震S波之后,会有一个速度略小于S波,大约为S波速度0.9倍的面波紧随其后,沿着地表传播,由于面波

8、的衰减比体波要小,所以能够传播得更远,时间持续得更长,地震面波的传播特征,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于海面上的波浪传播,既有上下震动,又有水平摇晃。,瑞雷波,勒夫波,3分量地震仪示意图,振动曲线和波形曲线,振动曲线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只是绕着平衡位置振动,某个质点的振动位移对时间的函数u=u1(t)就是振动曲线,振动曲线和波形曲线,波形曲线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振动位移。,宽频带三分量地震仪,全球地震台网分布,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覆盖比较良好的地震观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确定地球任何角落发生的地震。,地震图,垂直分量,垂直分量,南北分量,东西分量,南北分量,东西分量,台站KTJ,台站AMJ,惠更斯原理,克

9、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 Haygen,16291695)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1629年出生于海牙。,惠更斯对力学的发展和光学的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位重要开拓者。,惠更斯原理,1.介质中波动传播到的各点,都可看成发射球面子波的子波源(点波源)。,2.以后的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平面波,球面波,复习:波动中的几个概念,1.波线,由波源发出的,指向波的传播方向的射线为波线。,2.波面,振动相位相同的各点组成的曲面。,3.波前,某一时刻波动所达到最前方的各点所连成的曲面。,平面波,球面波,波的反射与折射,当波

10、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形成反射波,另一部分进入介质形成折射波。,.入射线、反射线和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上;,1、反射定律,.入射线、反射线和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波的反射与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折射定律,.入射线、折射线和界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斯涅耳定律,.若 u1 u2 时, i r,波从波疏媒质进入波密媒质,折射线靠近法线。,若 u1 u2 时,i r,波从波密媒质进入波疏媒质,折射线偏离法线。,.波进入介质后频率不变,而波长和波速发生改变。,.u1/u2(或n21)为第二种介质相对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3、注意几点,地震概念:震源、震中与震中距等,震

11、中,震源深度,震源,地球表面,震 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 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区域),称为震中区;极 震 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震 中 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来源: 中国地震信息网),基本概念: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等,地震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来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有两种标度形式:体波震级(里氏震级)和面波震级;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

12、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中烈度:震中区的烈度;等 震 线:地面上相同烈度点的连接线。 (来源: 中国地震信息网),震相,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叫震相。各种震相在到时、波形、振幅、周期和质点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各有它们自己的特征。震相特征取决于震源、传播介质和接收仪器的特性。由于这些波组都有一定的

13、持续时间,所以不同震相的波形互相重叠,产生干涉,使地震图呈现出一幅复杂图形,以致在一般情况下,只能识别震相的起始。地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分析、解释各种震相的起因和物理意义,并利用各种震相特征测定地震的基本参数,研究震源的力学性质和探讨地球内部构造等。,里氏(Richter)震级的确定,ML=logA+2.76log-2.48,目前,由于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观测仪器的不同,所用确定震级的公式形式上与上述公式相近,但系数P、Q、R依地震记录仪器的不同而不同: ML=PlogA+Qlog+R这里:A为仪器记录地震P(或S)波的最大振幅, 为台站震中距,地震震源的确定:简单来讲,利用地震台站观测到的地震

14、P波与S波的时间差,乘以地震波表面视速度V(一般为8公里每秒),即可确定地震台站与地震源间的距离,同时利用多个(最少三个)台站的数据,我们即可以确定震源的具体位置。,震相,P震相和S震相分别代表来自震源的两种体波。在P震相中,质点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运动。在震中距为105的范围以内,P震相是地震图上的初至震相。其后是S震相,它的振幅、周期都比P震相大,质点运动垂直于传播方向。S波可分为SV和SH两种成分。SV的质点振动限定在竖直的入射面内,而SH的质点振动则在水平方向。 对于浅源近地震,从震源经过地壳上层(花岗岩层)传播到地表的直达波,用Pg和Sg表示。在地壳上下层分界面(康拉德界面C)上传播的首

15、波用P*和S*表示。莫霍界面M上的首波用Pn、Sn表示,该面上的反射波用P11、S11表示。 当震源位于花岗岩中时,在一定距离内可以观测到Pg 、 Sg 、Pn、Sn、P*、S*、P11、S11等震相。,震相,体波传至地球表面可发生一次或多次反射。在反射时如不改变其波的性质,则反射后的震相分别用PP、PPP、SS、SSS等表示。反射后,波的性质也可以发生转换,如SP、PPS等,SP震相表示入射到地表面时为S波,经过反射后转换为P波。 在地核-地幔界面上反射的波用PcP、ScS、PcS、ScP等表示。这类震相可以在近震的地震图上出现,在震中距为3040时甚为显著。它们是研究地核界面的重要震相。,

16、震相,地核震相穿过地核又回到地面的体波称为地核穿透波,相应的震相称为核震相。外核只能传播纵波,以K表示在外核中传播的那部分纵波。PKP、SKS、PKS、SKP分别表示4种不同的地核穿透波。当地核穿透波在地核界面内反射时用KK表示,于是有SKKS、SKKP。SKPPKP表示SKP在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这些核震相在地震图上已经被观测到。PKP出现在大于142的距离上,SKS在震中距大于84时,出现在S之前,容易与S震相混淆。 地球的内核既能传播纵波,也能传播横波。在内核内部的纵波用I表示,地球内部的横波用J表示。PKIKP是穿过内核,在传播中没有改变性质而入射到地球表面的P波,PKJKP则表示地震

17、波是以横波的形式穿过内核的。,时距曲线,旅行时间地震波的传播时间。震中距震中与地震台站之间的距离。时距曲线地震波旅行时间与震中距之间的关系曲线。,地球探测,地球内部分层构造,我们还可以知道什么?,地球内部的:速度 密度 衰减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分层,地球内部的三维结构,宽频带地震观测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岩石圈的组成。 比较成熟的方法有:地震层析成像、接收函数、剪切波分裂等。,宽频带地震观测,迄今全球核爆炸分布图,冷战期间,地震记录是作为监测核爆的唯一手段,达成了美苏两大战略集团的核均衡;即使今天,地震记录同样是世界各国进行核爆监测最为有效的手段。,9.11事件及其地震记录,地震勘探(寻找石油、矿产、地下水等),地表,人工地震震源,地震检波器,反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培训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