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重点复习.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21123017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学重点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水文学重点复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文学重点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学重点复习.pdf(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论1.水文学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水循环的研究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水文学的核心内容。3.水文学发展水文学发展:(1)萌芽阶段(公元 14 世纪以前)开始了原始观测,水文现象的定性描述及经验积累。世界上最早的水文观测出现在中国和埃及。(2) 形成阶段 (公元 15 世纪初-19 世纪末) 水文现象由概念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3)兴起阶段(20 世纪初-50 年代)水文观测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应用水文学进一步发展。(4)现代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引进遥感、电算等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开展水资

2、源及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分支学科不断派生,研究方法趋向综合。4.4.水文现象的特点水文现象的特点:水循环永无止尽:任何一种水文现象的发生,都是全球水文现象整体中的一部分和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过程中的短暂表现。水文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周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公转及自转,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以及太阳黑子的周期性运动所导致的昼夜,四季交替的影响所致。各因子本身在时间上也不断变化,因而又具有随机性。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不同的流域、如果所处的地理位臵相似,由于纬度地带性的影响,水文现象也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各流域的地质、地形等非地带性下垫面条件

3、的差异,水文现象就会有巨大的差异。第一章1P9:闪动簇团模型1.海水的温度分布海水的温度分布:水平分布。 (三大洋表面平均水温均为 17.4C, 太平洋 (19.1) 印度洋 (17.0)大西洋 (16.9) 。 北半球高于南半球, 在南北纬 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 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 )总趋势: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较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水温水平梯度冬季大于夏季。水温的垂直分布,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趋势。2.2.天然水八大离子天然水八大离子: : K

4、K+ + 、NaNa+ +、CaCa2+2+、MgMg2+2+、ClCl、HCOHCO3 3、SOSO4 42 2、COCO3 32 2。3.天然水的矿化过程:溶滤作用、吸附性阳离子交替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蒸发浓缩作用、混合作用。4.大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特性:(1)溶解气体的含量近于饱和(2)降水普遍显酸性组成:海面上汽包崩解和浪花卷起的泡沫飞溅弥散在空中,水滴蒸发成极细的干盐粒;风从地面吹起的扬尘;火山爆发喷入大气的易溶物质及尘埃;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废气和烟尘。5.水资源特性:(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4)利与害的两重性2

5、(5)社会性与经济性6.我国水资源特点:(1)水资源的总量:一个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和。(2)水资源时空分布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是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多年变化:季节变化:夏季多,冬季少,春秋介于中间。河川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7.水资源条件和问题:(1)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3)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始终是一项艰巨任务。(4)水土流失和

6、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5)地下水是我国重要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6)天然水质相当良好,但人为污染日趋严重,防治水质恶化,保护水源已是当务之急。第二章1.1.水循环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 蒸发、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3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P41 图2.2.水循环机理水循环机理:(1)水循环服从于与质量守恒定律。即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无结尾。(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

7、基本动力。(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5)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水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3.3.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 影响生态平衡; 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自然界的水文过程来说,水循环是千变万化的水文现象的根源。(一) 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二) 水循环与全球气候(三) 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四) 水循环与生态平衡(五) 水循环与

8、水资源开发利用(六) 水循环与水文现象4.4.水量平衡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 ,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的蓄水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4总体上说收支平衡。5.5.蒸发的三种类型蒸发的三种类型:水面蒸发(水体与大气之间界面上的分子交换)土壤蒸发(土壤空隙水的蒸发)植物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6.6.土壤蒸发过程:土壤蒸发过程:(1)定常蒸发率阶段: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蒸发率相对稳定,等于或近似于相同气象条件下的水面蒸发,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2)蒸发率下降阶段:当土壤的供水能力不能满足蒸发需要,蒸发率将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小而减小,于是

9、土壤蒸发进入蒸发率明显下降阶段。(3)蒸发率微弱阶段:在此阶段内土壤水由底层向土面的薄膜运动亦基本停止,土壤液体水供应中断,只能依靠下层水汽化向外扩散。7.蒸发量的计算:器测法、经验公式法、热量平衡法。8.8.水汽输送主要有大气环流输送、涡动输送。水汽输送主要有大气环流输送、涡动输送。水汽输送通量:水汽输送通量: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有水平输送通量和垂直输送通量之分;通常说的水汽输送主要是指水平方向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散度:水汽通量散度: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或从该体积辐散出的水汽量,单位为克每百帕平方厘米秒。9.我国水汽输送的基本特点我国水汽输送的基本特点:存在三个基本的水汽来

10、源三条输出入路径,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来源:极地气团的西北水汽流(路径:西北方向入,东南方向出) ;南海水汽流(有广东福建入,长江附近出) ;孟加拉湾水汽流(北部湾入,长江中下游出海) 。水气输送既有大气平均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又有移动性涡旋动输送,其中平均输送方向基本与风场相一致。地理位臵:海陆分布与地貌上总体格局,制约了全国水气输送的基本态势。5水汽输送场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10.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1 1)降水过程线)降水过程线( (反映雨强、降水时间)反映雨强、降水时间) :以一定时段(时、日、月或年)为单位所表示的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曲线或直方图。(2 2)降水累积曲线(反

11、映雨强、时空变化)降水累积曲线(反映雨强、时空变化) :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刻降水量的累积值。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的曲线,即是降水量累积曲线。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度,即 I=P/t;如果所取时段很短,即t0,则可得出瞬时雨强 i,即 i=dP/dt。(3)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指地区内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等雨量线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段内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绘制方法与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图作法类似。(4)降水特性综合曲线:强度-历时曲线、平均深度-面积曲线、雨深-面积-历时曲线。11.11.面降水的计算:面降水的计算:1)算术平均法以所研究的区

12、域内各雨量站同时期的降水量相加,再除以站数(n)后得出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平均降水量(P) 。适用条6件: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站网稠密且分布较均匀的地区。P P1 P2. Pnn2)垂直平分法(太森多边形法)按地图测站的位臵连线,构成许多锐角三角形;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垂直平分线,再用这些垂直平分线构成以每个测站为核心的多边形;量取每个多边形的面积 fi。面积加权法计算。f1P1f2P2 fnPn1nPfiPif1f2fnfi1适用条件:雨量站分布不均匀地区。缺点:把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都视作固定不变,这与实际降水情况不符。3)等雨量线法:1)绘制等雨量线;量取每 2

13、条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 fi,乘以两等雨量线间的平均雨深 Pi,得出该面积上的降水量;将所有的雨量相加除以全面积,得流域平均雨量。实用条件:足够多的雨量站资料,地形资料1P FFPiii1n缺点:不同场次降雨,其面积权重是变化的,所以每次降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图,工作量很大。(4)客观运行法12.12.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地形条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汽流的屏障作用与抬升作用对降水强度与时空分布发生影响的。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程度决定于地面坡向、气流方向以及地表高程的变化。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水体的影响: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对降水量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面上方的热力学,动力学条件与陆

14、面上存在差别而引起的。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而间接影响降水。713.可能最大降水(可能最大降水(PMPPMP)或可能最大暴雨()或可能最大暴雨(PMSPMS) :在现代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 。14.可能最大洪水可能最大洪水(PMF)(PMF):由可能最大降水及其时空分布,通过流域产量和汇流计算,可推算出相应的洪水。15.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渗润阶段:下渗水份主要在分子力的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首先成为吸湿水而后成为薄膜水。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最大分子持水量时,这一阶段即结束。渗漏阶段:下渗水份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

15、 的作用下,在土壤空隙中做不稳定流动并逐渐充填土壤空隙。当全部孔隙被水充满而饱和时,这一阶段即结束。渗透阶段:在土壤空隙为水充满而饱和的情况下,水分在重力下做稳定运动。16.下渗水的垂向分布:下渗水的垂向分布:饱和带:位于土壤表层。在持续不断的供水条件下,该带含水量接近于饱和含水量,即形成饱和带。但不论浸润深度怎样增大,该带厚度不超过1.5cm。过渡带:位于饱和带之下。在该带内,含水量随深度急剧减少。水分传递带:在过渡带之下。含水量基本保持在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间,大致等于饱和含水量的 60%-80%,沿垂向均匀分布,水分运行主要靠重力。湿润带:在水分传递带之下。该带内含水量随深度急剧减少

16、。末端为湿润锋面,锋面两侧含水量突变,此锋面为上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界面。17.17.影响下渗的因素:影响下渗的因素:土壤特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的透水性和土壤的前期含水量。通常来讲,土壤颗粒越粗,孔隙直径越大,透水性越强,下渗能力越大。降水特性的影响: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程分配及空间分布等。其中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下渗率随雨8强度增大而增大。降水越大,下渗越大。降水的时程分布对下渗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小于间歇性下渗量。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具有滞水作用,增加了下渗

17、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在相同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增大的影响,也有抑制的影响。18.径流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液态降水形成降雨径流。固态降水形成融水径流。19.径流的形成过程:径流的形成过程:流域蓄渗过程:降雨初期,除小部分(5)降落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散发。坡地汇流过程:详见 P83河网汇流过程:各种径流成分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后,沿河网向下游干流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20.影响径流的因素:P86 图(1)气

18、候因素:降水、蒸发、气温、风、湿度。(2)流域下垫面因素:地理位臵、地貌特征、地形特征、地质条件、植被特征。(3)人类活动:植树造林第三章1.1.产流过程:产流过程:指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是流域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2.2.产流机制产流机制:水在沿土层的垂向运动中,供水与下渗矛盾在一定介质条件下的发展9机理和过程。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供水与下渗矛盾发生在包气带的上界面的产流机制。壤中径流的产流机制:发生于非物质或层次性土壤中的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界面上。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包气带较薄,地下水位较高时的地下水产流机制。饱和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在表层土壤具有较强透水性情况下的地

19、面产流机制。共同规律: (1)首先是任何产流机制其首要条件是要有供水,对地面径流是降水,对其他径流则是由上而下的下渗水流。(2)不仅有供水,而且要有足够的大于下渗率的供水强度。(3)对壤中流和地下径流, 则还需要在界面上产生临时饱和带; 对饱和地面径流,还必须达到表层全层饱和,才具备了产流的充分条件。(4)不管哪种产流,都要有侧向运行的动力,如水力坡度、水流归槽的条件等。(5)无论哪种产流,都是发生在包气带的某些界面上。包气带上界面产生地面径流;中界面产生壤中流和饱和地面径流;下界面产生地下径流。3.流域产流方式:超渗产流方式、饱和产流(蓄满产流)方式、超渗与饱和产流交替型方式。4.我国产流方

20、式:东北、淮河以南(以饱和地面产流类型为主) 、华北、东北的西南部(以超渗地面产流居多,局部呈现超渗径流和壤中径流复合型的产流特征) 、滨海平原(超渗与饱和产流交替型)5.流域汇流的影响因素:降水特性的影响、流域的地形坡度的影响、流域形状的影响、水力条件的影响。6.流域产流模型:斯坦福IV模型、三水源新安江模型。107.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指河川径流的分布与变化,洪水、枯水的特征等。8.水情要素:用以表达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尺度。包括水位、流速、流量等。9.水位水位:指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水位历时曲线水位历时曲线:历时是指一年中等于或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次数之和。水位历时曲线即

21、以水位为纵坐标,以历时为横坐标,有高水位至低水位依次计算各线水位的累计次数,绘成的曲线称水位历时曲线。水位过程线水位过程线: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0.10.流速:流速:V = L / t(m/s)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L 为距离,t为时间)垂线流速的分布:垂线流速的分布:流速沿深度的分布称为垂线流速分布。最大流速多不出现在水面,而是分布在水面以下 0.10.10.30.3 水深处水深处。接接近河底处流速近于零,向上增加,开始增加很快,到达一定高度,垂线流速分布较均匀,在水面以下0.10.3 水深处,达最大值,再向上,流速又减小。11.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P114(重点)(1

22、)资料充分时正常年径流量的推求 要求超过 30 年,用算术平均法(2)资料不足时正常年径流量的推求 不到 20 年,用相关分析法 A:参证变量 B:利用年径流实测资料延长插补系列 C:利用年降水资料展延插补系列11(3)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正常年径流量的推求 A:等值线图法:在图上勾绘出计算断面以上的流域,视流域面积大小及等值线的均匀程度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流域面积小,而等值线又均匀分布,则流域形心等值线的数值就代表多年平均径流量 ;如果流域面积较大,等值线分布又不均匀,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B:水文比拟法12.径流年内变化的特征值 P119(1)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 Cvy值越大, 表明各

23、月径流量相差越悬殊,即年内分配越不均匀,值小则相反。(2)完全年调节系数 Cr13.洪水过程线洪水过程线:暴雨洪水在出口断面上的响应,也可通过流量过程线表达,称洪水过程线。14.14.按水流内在结构的差异, 可将水流的运动状态分为层流和紊流层流和紊流两种类型。从层流转变为紊流的判别数, 称临界雷诺数, 以 Re 表示。 其数值取决于管径 (或水力半径) ,流速及液体运动粘滞系数。15.15.洪水波:洪水波:设雨前河道原有一稳定水面,降水后流域地表径流大量注入河槽,原来稳定的水面受到干扰而形成的水波。16.洪水波的变形:展开和扭曲,就是洪水波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形现象,主要原因是水面存在着附加比降

24、。洪水波变形的结果是,波前越来越短,波后越来越长,波峰不断减低,波形不断变得平缓,波前水量不断向波后转移。17.洪水波的运动速度特征:洪水波的运动速度特征:在无支流汇入的平整河段中,仅有单一洪水波时,在断面上各最大值出现的次序为:最大比降最大流速最大流量最高水位。1218.环流的类型:环流的类型:纵轴环流:纵轴环流的旋转轴呈水平状,并基本上与纵向主流方向平行,多与纵向水流结合在一起,成为螺旋流。根据形成环流动力因素的差异,纵流环流又分弯道螺旋流与复合螺旋流两种。横轴环流:横轴环流的旋转轴呈水平状,它与纵向的主流相垂直。斜轴环流:斜轴环 流的旋转轴也呈水平状,它与纵向主流斜交。竖轴环流:竖轴环流

25、的旋转轴呈铅直方向与主流及河底相垂直,是相对封闭的回旋流。19.根据泥沙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可将其分为推移质(亦称底沙)和悬移质(亦称悬沙)两类。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具有自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泥沙的粒径也是近河底的较大,向上逐渐变小。不同粒径的悬沙垂线上分布均匀性不同,颗粒越细,垂线分布越均匀,越粗则越不均匀。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较均匀,枯水期,流域来沙少,河中粗粒较多,分布就较不均匀。含沙量沿河流纵向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段的比降、流量及河段产沙等自然条件;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流量的大小和水流侵蚀作用的强烈程度。20.20.高含沙水流的群体泥沙运动主要特点是:高含沙

26、水流的群体泥沙运动主要特点是:(1)运动模式运动模式A:A:以细粉沙以下的细颗粒为主的高含沙水流,以细粉沙以下的细颗粒为主的高含沙水流, 沉降速度比单颗泥沙的沉速沉降速度比单颗泥沙的沉速可以小数百倍至上千倍,整个水流呈均质浆液状态;可以小数百倍至上千倍,整个水流呈均质浆液状态;B:B:以细沙以上粗颗粒为主的高含沙水流,以细沙以上粗颗粒为主的高含沙水流, 粗颗粒泥沙在沉降过程中存在分粗颗粒泥沙在沉降过程中存在分选,泥沙以推移、悬移的形式运动;选,泥沙以推移、悬移的形式运动;C:C:既有细颗粒物质作为骨架,既有细颗粒物质作为骨架, 又富含粗颗粒的高含沙水流,又富含粗颗粒的高含沙水流, 整个水流保持

27、整个水流保持13二相挟沙水流的特点。二相挟沙水流的特点。(2 2)悬移远动(3 3)推移运动(4)浆河现象:当含沙量超过某一极限后,在洪峰忽然退落、流速迅速减小的情况下,有时整个水流已不能保持流动状态,就地停滞不前。这种高含沙水流所造成的河槽堵塞现象,称为浆河。(5)揭河底现象:当通过高含沙大洪峰时,河床发生强烈的冲刷,可以看到厚达 1 米的成块河床淤积物被掀起露出水面,再塌落水中,或者把成片的河床淤积物象卷地毯一样卷起, 一次洪峰可以将河床冲深几米乃至近十米,这种高含沙水流的强烈冲刷现象,称为揭河底。21.冰川冰成冰过程:冰川冰成冰过程:雪的沉积 粒雪化 成冰作用22.冰川的类型冰川的类型:

28、按冰川形态和运动特征划分:大陆冰盖、山岳冰川。按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大陆型(冷冰川) 、海洋型(暖冰川) 。23.冰川区内积累和消融的空间分布与海陆高度、冰川朝向、坡度海陆高度、冰川朝向、坡度等有密切的关系。24.冰川运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为重力流重力流,一为挤压流挤压流。25.湖泊湖泊: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和而成的自然综合体。26.湖泊的类型:湖泊的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海成湖、溶蚀湖。按湖水的补排情况分类:吞吐湖、闭口湖。按湖水的矿化度分类: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盐水湖。按湖水营

29、养物质分类: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富营养湖。1427.水库的组成:拦河坝、输水建筑物、溢洪道。28.波漾波漾:湖泊整体或局部水域,由于风力、气压突变、地震等影响,发生周期性的摆动。29.湖泊的演化:(1)湖盆的演化:湖岸的变形、湖底的沉积(2)湖水的演化(3)湖中生物的演化30.沼泽的定义及特征:地表土壤层水过饱和的地段。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特征是: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31.入海河口类型划分入海河口类型划分:(1 1)根据河、海的动力条件,可分为不同的区段:上界为潮区界、下界)根据河、海的动力条件,可分为不同的区段:上

30、界为潮区界、下界为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为水下三角洲的前缘;(2 2)根据径流和潮流对比程度的差异自上而下可分为:近口段)根据径流和潮流对比程度的差异自上而下可分为:近口段 , ,从潮从潮区界至潮流界;河口段,从潮流界至口门;口外海滨段,从口门到水区界至潮流界;河口段,从潮流界至口门;口外海滨段,从口门到水下三角洲前缘。下三角洲前缘。(3 3)根据化学性质分段:上界为盐水入侵的上限,下界为冲淡水影响)根据化学性质分段:上界为盐水入侵的上限,下界为冲淡水影响所及的位臵。所及的位臵。(4 4)咸水界的变化情况:河流段(咸水界上界以上)咸水界的变化情况:河流段(咸水界上界以上) 、过渡段(二者、过渡段(

31、二者之间)之间) 、潮流段(咸水界下界以下)、潮流段(咸水界下界以下)。(5 5)地貌形态:三角洲河口、喇叭形(三角港)河口。(6 6)径流和潮流强弱:强潮河口(钱塘江) 、缓潮河口(长江、珠江、辽河) 、弱潮河口(黄河、滦河)、无潮河口(多瑙河)。15(7 7)咸淡水混合类型:强混合型、缓混合型、弱混合型)咸淡水混合类型:强混合型、缓混合型、弱混合型。32.在一个潮汐的周期内,河口区潮汐的涨落过程经历四个阶段:涨潮落潮流、张潮涨潮流、落潮张潮流、落潮落潮流。33.河口锋河口锋:河口地区水团界面形成的锋。34.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成因: 主要取决于河流与海水中悬沙的来量,其次为河口环流的强度,沉降

32、速度也起一定的作用。第四章1、洋洋: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体部分,它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广,不受大陆影响,具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和独立的潮汐系统, 以及强大洋流系统的水域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海:靠近大陆,深度浅(一般在二三千米之内) ,面积小,兼受洋、陆影响,具有不稳定的理化性质,潮汐现象明显,并有独特海流系统的水域。波浪波浪:海洋、湖泊、水库等宽敞水面上常见的水体运动。其特点在于每个水质点做周期性运动,所有的水质点相继振动,便引起水面呈周期性起伏。2 2、海洋形态结构、海洋形态结构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海洋主体)三个单元。大陆边缘

33、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大陆隆) 。3 3、海洋中波的分类、海洋中波的分类(1)按波的周期(频率)分类:表面张力波、短周期重力波、长周期重力波、长周期波和长周期潮波。(2)按成因分类:风浪和涌浪、内波、潮汐波、海啸。风浪:在风的直接作用下,水面出现的波动。16涌浪:风浪离开海区传至远处或风区里,风停息后所留下的波浪。内波:发生在海洋内部,由两种不同的海水作相对运动而引起的波动现象。潮汐波: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波浪。海啸:由火山,地震或风暴等引起的巨浪。(3)按水深分类:按照水深下相对波长大小可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深水波:是水深相对波长很大的波,主要集中在海面以下一个较薄的水层内

34、,又称为表面波或短波。浅水波:是水深相对波长很小的波,又称为长波。(4)按波形的传播性质分类: A:前进波(进行波) :波行不断地向前传播的波浪。 B:驻波:波形不向前传播,只是波峰和波谷在固定点不断升降交替的波浪。4.海啸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其波长约为几十至几百公里,周期为 2-200 分钟,最常见的是 2-40 分钟。5.5.潮汐类型潮汐类型 :海水的周期性的涨退现象称为潮汐。潮汐类型:潮汐的涨退现象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但从涨退周期来说,可分为 4种类型。(1)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24 小时 50 分)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且两相邻高潮或低潮的潮高几乎相等,

35、涨落潮时也几乎相等的潮汐。(2)全日潮:半个月内,有连续7 天以上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3)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也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潮差不等,涨潮时和落潮时也不等。(4)不正规全日潮:在半个月内,较多天数为不规则半日潮,但有时一天里也17发生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的现象,但全日潮不超过7 天。6.潮汐周期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潮汐周期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 P1997.7.潮流潮流: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运动。它和潮汐现象是同时产生的。潮流的运动形式:旋转流(回转流) 、往复流8.8.洋流洋流:即海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

36、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9.洋流的分类:按成因分为 3 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暖流、寒流。按其流经的地理位臵: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沿岸流。10.10.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的特征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的特征: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候型大洋环流,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无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代替,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世界大洋表层反气旋大洋环流世界大洋表层反气旋大洋环流:分布在南北纬 50之

37、间,并在赤道两侧非对称出现。世界大洋表层气旋型大洋环流世界大洋表层气旋型大洋环流:分布在北纬 4570之间,在大洋东侧,为从西风漂流分出来的暖流。北印度洋季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漂流: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漂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风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西南季风漂流。南极绕极环流南极绕极环流:世界大洋中唯一环绕地球一周的表层大洋环流。11.水团分类水团分类:18(1)按理化性质:暖水团、冷水团(2)按理化特征在垂直空间分布的差异: 表层水团、 次表层水团、 中层水团、深层水团、底层水团。12.海洋效应海洋效应 P218第五章1.地下水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

38、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2.含水介质的空隙性:含水介质的空隙性:孔隙率:以空隙体积与包括空隙在内的岩土体积之比表示。岩溶率:表示溶隙的多少,即溶隙的体积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体的体积的比值。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3.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容水性:在常压下岩土空隙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持水性: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排水后,依靠分子力合毛管力保持一定水分的能力。给水性:饱水岩土在中立作用下能自由排水的性能。透水性:在一定条件下,岩土允许水通过的性能。贮水性:表示承压含水介质的贮水能力。4.4.地下水流关系的基本特征:地下水流关系的基本特征:空间上的立

39、体性。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并存性。涉及区域范围一般比较小。5.5.地下水垂向结构基本模式:地下水垂向结构基本模式:6.地下水体系作用势:P230 重力势、静水压势、渗透压势、吸附势、总水势。197.地下水基本类型划分:地下水基本类型划分:(一)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 包气带水结合水(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重力水(上层滞水、渗透重力水)(2)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溢水、非自流溢水)(二)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8.8.潜水潜水:饱水带中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9.9.潜水的主要特

40、征:潜水的主要特征:潜水面上没有稳定的隔水层,潜水面通过包气带中的孔隙与大气相连通,潜水面上任一点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与地表水及大气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深受外界气象水文因素影响。动态变化较大,呈明显季节性变化。10.潜水面表示方法:等水位线(确定潜水流向、确定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11.水力联系类型:周期性水力联系、单向的水力联系、间歇性水力联系。12.12.承压水的主要特征承压水的主要特征:承压性:由于存在隔水层顶板而承受静水压力。承压水的分布与补给区不一致。受外界影响相对小,动态变化相对稳定。水质类型多样,变化大。13.裂隙水特点:埋藏于分布极不均

41、匀;动力性质比较复杂;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14.岩溶水特点: (1)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2)地下径流动态不稳定; (3)地表径流20与地下径流,无压流与有压流相互转化; (4)岩溶地区的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水的分水岭一般来说不相重合。15.15.地下水的径流类型:地下水的径流类型:畅流型、汇流型、散流型、缓流型、滞留型。16.地下水的排泄方式:点状排泄(泉) 、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及面状排泄(蒸发) 。17.渗流渗流:地下水在岩土空隙中的运动现象。18.重力水运动的基本形式:线状流、平面流、空间立体流。19.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P258 图 地带性分异20.地下水动态类型:渗入-蒸发型、渗

42、入-径流型、过渡型。第六章第六章1.水文效应:水文效应: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称为水文效应。2.水库水文效应: (1)水库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入海流量,从而改变了流域内水量平衡要素的对比关系。(2)筑坝拦水后,坝上游库区水位拥高,使流速逐渐减缓,引起泥沙淤积,水体由河流变成了人工湖泊,水的流动状态改为波浪,湖流及异重流等,坝下游河流径流完全在人为的控制之中,洪水期拦蓄,以防洪蓄水,枯水期泄水,增大流量,以利于灌溉航运。(3)产生明显的小气候效应。(4)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5)工程地质问题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库岸滑坍、诱发地震。2.跨流域调水水文效应:调水改变原有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变化。213.3.森林水文效应:森林水文效应: (一)拦洪作用(二)对流域蒸散发的影响(三)对降水的影响(四)对地下水的影响(五)滥伐森林的后果4.城市水文效应城市水文效应:(1)概念:城市化所及地区内,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首要) ,城镇建筑密度的增大,工、商企业高度密集的发展。水文效应主要反映在雨洪变化、水资源需要量增长以及水质污染三个方面。(3)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城市水资源危机、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