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21122941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6.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pdf(4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10-2020)成果公示)成果公示前言前言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 1985 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 年省政府批复;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2002-2020) 于 2003 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 年报省政府待批。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进入 21 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

2、规模迅速扩张, 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 2009 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 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2010 年 8 月 30-31 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依据中华人民共

3、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 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 指导未来城市发展, 建设扬州美好家园。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 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 (地址:扬州市淮海路 33 号,邮编:225002)。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http:/ 1、修编目的、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2 2、指

4、导思想、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秀美名城的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实现扬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3 3、修编重点、修编重点(1)深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深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剖析自身优劣势, 合理确定扬州在区域中的职能定位, 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2)立足宁镇扬和沿江重点发展地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从宁镇扬、市域和扬州沿江地区等多个层面研究城镇空间布局,确定合理的沿江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

5、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协调扬州主城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分工与空间关系。(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环境合理确定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做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态势的变化,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合理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 理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匹配关系;重视城市交通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东西交通不畅的矛盾;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交通廊道的用地预控。(4)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塑造,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将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在空间上予以落实。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城市特色

6、保护与塑造的研究,挖掘城市特色内涵,彰显城市个性。4 4、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近期为 2010-2015 年,远期为 2016-2020 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重点对2030 年市域与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进行了安排,并对远景沿江都市区进行了展望。5 5、规划范围、规划范围:(1)市域:为扬州市行政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 3 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 6634 平方公里;(2)规划区:扬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范围,面积 1028 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东至廖家沟、壁虎河一线,南至长江、夹江一线,西至扬溧高速,北至扬溧高速、槐泗河一线,面积为 310 平方公里。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

7、1、总体发展目标、总体发展目标“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1)着力发展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创新扬州”;(2)大力提高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充分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3)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2 2、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建设目标(1)完善区域交通环境,加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对接,建立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2)加强古城保护,加快旧城更新,重点建设新区,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扬州与江都的空间与城市功能对接,初步构建“一体两翼”都市区空间框架。(3)推进商务中心建设,为生产

8、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强化对市域乃至苏中地区的辐射能力;加强各项功能配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扬州人居环境水平。(4)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并倡导节能、环保、人性化的交通出行方式。3 3、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1)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交通对接,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加强与上海及苏南的交通对接,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消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创造条件。(2)积极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为产业互补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稳妥推进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构建东西延展的都市区

9、布局结构。(3)制定差异化策略,引导市域空间有序发展:制定市域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引导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加快沿江地区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带动北部地区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4)促进与江都、仪征的一体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各项资源,通过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岸线利用等方面综合协调促进扬州、仪征、江都三地一体化发展。(5)保护并塑造城市特色,巩固并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核心地位:紧扣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城市个性,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将扬州中心城区打造成市域的公共服务

10、中心,扩大在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范围。三、市域城镇体系1 1、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1)区域联动策略与市域周边城市南京、泰州和镇江强调联动发展,注重强化交通联系,协调边界地区产业选择和用地合理布局,做好岸线利用协调、环境保护以及过江通道的控制;重视市域南北和城乡联动发展,城镇空间强调适度向南部地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产业空间实行优化重组,优化市域各区域的产业分工结构,形成多个特色经济集聚区;培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园,借助万顷良田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并结合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切实促进农民增收。(2)差别推动策略南部沿江地区:推动集聚思路引导下的城镇化、

11、网络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和中心城区周边的城镇,强化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和功能联系;统筹安排沿江地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新区、开发区和中心城区逐渐成为城镇人口新的集聚空间。北部地区:城镇发展相对集聚,适度分散。发挥城镇节点对城乡腹地的带动作用,培育沿河、沿路发展轴线。重点发展高邮、宝应以及沿河地区传统中心镇如范水、邵伯等,扶持腹地沿市域环路重点镇的发展,以“点轴”模式推动城镇空间发展。(3)辐射带动策略壮大中心城市:积极构建扬州都市区,沿江地区扬州、仪征、江都三市实施空间和功能整合互动发展,扬州中心城区注重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培植区域性生产业服务中心的形成,仪征、江都充分利用沿江岸线和既有产业

12、发展条件,大力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提高沿江城镇整体经济实力,吸纳人口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强化县市城区:积极强化二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力,打造新型县市区,发挥北部高邮、宝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淮江公路、市域环路等轴线为载体,加快经济社会要素在市域范围内的流通,随着扬州市区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重点带动北部制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培育重点城镇:有选择地培育一批重点镇,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改善重点镇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

13、信息流的集聚能力,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综合效益。强化重要发展轴线和节点对乡镇腹地的带动作用。优化完善一般镇:重视城镇内涵式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产业、文化和区位等优势, 塑造城镇的个性与特色, 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2 2、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2009 年底市域总人口 502.3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8.8 万人),城镇人口265.73 万人,城市化率 52.9%。规划期末市域总人口为 560 万人,城镇人口 38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约 68%。3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至 2020 年扬州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重

14、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 个人口大于 100 万的特大城市扬州;4 个人口在 30-50 万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 11 个重点镇;32 个一般镇。城镇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规模等级100 万人45-55 万人城镇名称与人口规模(万人)扬州中心城区江都城区仪征城区高邮城区宝应城区大仪、谢集、邵伯、小纪、郭村、菱塘、三垛、临泽、范水、曹甸、射阳湖略合计约 155城镇个数(个)1约 15030-40 万人重点镇3-5 万人一般镇1 万人左右4约 35约 40约 3801132484 4、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带一轴”的城镇空间组

15、织结构。“一带”为沿江城镇带。“一轴”为淮江城镇发展轴。一带:包括扬州市区和仪征、江都南部地区,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以新集、朴席、甘泉、槐泗、杭集、宜陵等为节点,依托发达的沿江基础设施,合理聚集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一轴:包括宝应、高邮、江都沿淮江公路城镇,是江苏省沿运河发展轴的重要区段,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及汜水、界首、邵伯等城镇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由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盐金公路、老淮江公路和邮仪公路构成了市域环路,联系了市域主要的重点中心镇。规划通过沿环路的城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周边城镇及

16、乡村的发展,成为沿江城镇带及淮江城镇轴的有益补充,沿线城镇发展应兼顾广大陆域腹地的发展,继续强化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鼓励各镇适度发展制造业,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5 5、市域交通、市域交通充分发挥南北逢源、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强化扬州作为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缩短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规划期末形成以扬州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运输网络,综合交通网覆盖全市 100%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和市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和旅

17、游风景区,形成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航空为主的快速客运系统,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城乡客运系统,以铁路、水路为主的大宗货物运输系统和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快速货运系统。(1)铁路交通: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规划对宁启铁路将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连网、相融;建设淮扬镇铁路铁路,淮扬镇铁路和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把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连接起来,形成另一条贯通江苏南北的铁路交通轴,承担起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扬州至镇江段是以城际客运为主的客运专线,淮安至扬州段是兼顾少量轻快货物运输的快速铁路。预控“一横一纵”城际铁路网:即沪

18、泰宁城际铁路和扬马城际。其中沪泰宁铁路为联系上海、苏中各城市和南京的主要客运通道;扬马城际为扬州、镇江与禄口国际机场之间的快捷客运通道。(2) 高速公路: 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络, 规划总里程约 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京沪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围合的高速环;“七射”为沪陕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宿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3)干线公路网:完善提升“六横四纵”干线公路网络,突出升级改造、联网加密, 建成一级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网, 总里程约 731 公里。 其

19、中由扬州 S244(暂定名)、新 S243、S237 及沿江高等级公路组成城市干线公路环,由 S331、安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S333 及 S237 组成市域环路。(4) 航道网规划: 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的“八纵八横”的航道网。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卢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5)港口:规划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6)机场:规划在江都境内建设4C 级(预留4D)苏中江都机场,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兼顾淮安部分地区。6 6、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市域历史文

20、化资源保护确定“一带、一区、两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1)一带: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南北贯穿整个扬州市域,本身属于水利工程遗产,同时作为物质和时间的轴线串联起沿河年代各异、规模不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整个扬州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衍变一脉相承。(2)一区:扬州历史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500 年的建城史,保留了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盐商文化、宗教文化等于一体,是市域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域。(3)两片:高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邵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高邮以驿站文化、邮文化而全国闻名,邵伯古镇主要以运河遗迹和历史古街展现运河城镇的独特文

21、化。(4)多点:包括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历史地段、文保单位等。7 7、市域旅游规划、市域旅游规划(1) 规划目标: 实现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具有国际影响的风景旅游城市、生态休闲之都的跨越,打造集旅游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精致旅游文化名城。(2)规划策略:以京杭运河为文化轴带,继续做强历史文化观光游和体验游;整合丘陵河湖生态资源,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有序开发沿江风光、里下河地区河湖水系资源以及西部丘陵山地资源,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注重旅游营销与形象塑造,构建国际化旅游城市。一方面通过“烟花三月国际经贸节”以及“运河博览会”等重大节庆事件对外展示扬州人文生

22、态精致的旅游新形象,同时要实施“走出去”的宣传战略,加大在异地的宣传力度。(3)旅游布局:扬州旅游的空间布局为“一城一轴四区”。“一城”为扬州中心城区,是扬州旅游的核心区,集中了最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交通便利,旅游设施配套较为完备。核心区以唐、宋、明、清等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扬州历史古城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放大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效应,积极发展文化体验、城市观光、商务会展以及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一轴”是指京杭大运河沿线风光轴,除了水体及沿岸的水利设施、生态景观外,大运河也是重要的水上旅游廊道。“四区”是指东片沿河生态区、南片滨江风情区、西片山林

23、运动区、北片环湖自然区。四、规划区(市区)城乡统筹发展1 1、规划策略、规划策略(1)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根据地域自然、人文要素与城镇建设基础,合理划分功能区,并制定差别化的产业和城镇发展政策。(2)合理构建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导人口集聚,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其对市域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卫星城镇建设力度,补充承担部分城市功能;适度控制一般城镇建设规模,强化产业特点与空间特色;有序推进村庄撤并,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3)加强城乡空间管制: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衔接,明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严格执行“四区划定”政策,保护生态敏感区,推动建设用地的

24、集约利用。(4)促进城乡服务均等:推进市区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2 2、城乡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板块、南部板块和北部板块三大功能区,分别制定不同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政策。(1)中心城区板块:包括中心城区及与之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紧密联系的六个卫星镇,范围南至长江、夹江一线,北至规划244 省道,东至芒稻河、邵伯湖一线,西至市区行政区划边界,面积约610 平方公里,是城市产业、人口、服务功能集聚的核心区。中心城区应重点提升三产服务业比重,工业向规划的园区集中;卫星镇与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发展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

25、大,可承担部分城市功能。(2)南部板块:夹江以南地区,面积约 253 平方公里,包括沙头、李典、头桥三个城镇和李典船舶工业区,应依托夹江岸线资源和生态资源,巩固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3)北部板块:规划省道 244 以北地区,面积约 165 平方公里,包括杨寿、方巷、公道三个城镇,主要依托现有种植业基础及邵伯湖生态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及滨湖生态旅游。3 3、城镇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城镇村庄(居民点)”三级城乡聚落体系。(1)中心城区:为上轮总体规划 确定的主城区及部分拓展区构成,由扬溧高速公路和槐泗河、 廖家沟、 夹江、 长江水系围合而成,面积为 310 平方公

26、里。(2)城镇:包括六个卫星镇和六个一般城镇。卫星镇包括中心城区外围的杭集、甘泉、槐泗、杨庙、泰安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的朴席镇,卫星镇与中心城区在功能上和空间上紧密联系, 重点承担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和部分服务功能的转移,提供价格适中的住房。一般镇包括杨寿、公道、沙头、头桥、李典、方巷。主要服务周边的农村居民,能够吸纳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就业。(3)村庄(农村居民点):现状约为 4950 处,总用地 118 平方公里,人口约 36.3 万人,人均占地325 平方米。规划到2020 年,中心城区及卫星镇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农民庄台全部实施撤并,进行统一安置,保留规模较大的村庄进行整治和适度扩建,其它零星庄

27、台有步骤实施撤并。4、人口与用地规模:远期 2020 年扬州市区总人口 202 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 155 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 186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 30 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 45 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为 16.3 万人,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为 50平方公里;杨庙的环保产业园、李典的船舶工业园为两处独立工矿区,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规模达 4 平方公里,人口约 1 万人。五、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1 1、城市主要职能、城市主要职能(1)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中国名城(2)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3)精致、和谐、生态的国家级宜居城市(4)接轨苏南,服务苏中、苏北、皖东的长三角核心

28、区北翼区域性中心城市(5)水陆空联运体系完善的沿江、跨江物流枢纽与经济门户(6)以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 2、城市性质、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3 3、规模、规模2009 年现状城市人口为 105.9 万人,规划近期(2015 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 135 万人,远期(2020 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155 万人;近期(2015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62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120 平方米;远期(2020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86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120 平方米。六、城市

29、总体布局1 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联西优南拓东联西优南拓东联:强化交通对接和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扬州、江都城市空间与功能整合。加快东部地区旧城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广陵新城和大运河滨水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初步形成东部区级中心;完善东西方向通道,便捷扬州与江都交通联系。西优:优化土地使用功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均衡。拓展宁启铁路以北空间,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通过增加多样化用地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完善新城西区功能配套,稳步推进西部区级中心建设,减少老城区交通压力。南拓:优化完善产业功能,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30、,强化产城互动发展。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条件与土地资源优势, 加大南部地区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邗江开发区南园建设力度,统筹考虑产业在仪征、江都沿江地区的布局,优化城市南部地区产业门类,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和重要的物流基地;同步建设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改善沿江地区生产与生活条件,稳步推进传统工业“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构建产城互动新高地。优化调整蜀冈新城、维扬经济开发区和东部分区东北片区用地功能,完善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布局;进一步完善扬州与仪征的交通联系,为未来城市西拓创造有利条件。2 2、总体布局结构、总体布局结构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以东西和南北“T”字型发展轴带为骨架,东、西

31、和南部三区分合有致,构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蜀冈-瘦西湖景区、古运河、大运河、扬子津生态绿地深入城市中心,并与外围生态空间有机衔接,形成“绿水楔入”的紧凑团块状形态。(1)“一核”指历史古城(主要由老城区和蜀冈-瘦西湖景区构成),是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特色的核心区域;(2)“两轴”是指依托文昌路、古运河形成相互交汇的两条城市发展轴带;(3)“三区”核心区外围形成的东部分区、西部分区和南部分区三个分区。3 3、城市发展轴带、城市发展轴带(1)东西发展轴:依托文昌路形成城市东西向的发展轴带,主要承载城市东西向公共交通以及城市旅游、商贸、会展、金融、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功能,穿越老城区,带动新城西

32、区人气的集聚,引领东部新城开发,促进未来都市区商务中心形成,向东延伸至江都主城区。是一条承接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线,也是城市最为重要的交通廊道和综合型公共服务轴带。规划策略为调整文昌路两侧用地功能,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布局;实施重要区间及节点的交通分流方案,加快北环路、瘦西湖地下通道、江阳路等东西向通道的建设,疏解老城区通过式交通;适时启动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客运走廊,支撑公共服务功能集聚。(2)南北发展轴:依托古运河形成城市南北向的发展轴带,北端环抱历史城区,向南经三湾公园、扬子津,延伸至南部分区中心,经瓜洲古镇至长江,既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轴线,也是贯穿市区南北向的居住生活、教育研发等

33、功能配套轴带。扬子江路、大学路及邗江路南延线、润扬路等复合交通走廊是南北向发展轴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策略为优化廊道用地布局,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工业项目的“退城进园”和建设用地的“退二进三”,形成相对集中的南部现代制造业集聚区;沿古运河两侧预留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完善公共配套;围绕扬子津周边建设高校园区与研发基地,形成居住、服务、研发与制造业等功能适度混合的布局;进一步理顺南北向交通,打通联接大学路与友谊路的通道并南延至沿江高等级公路,南延邗江大道、调整扬子江南路线形,进一步完善南北方向的交通联系;加强古运河滨水空间塑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视廊控制,使之成为

34、串联蜀冈-瘦西湖景区、老城区、三湾公园、扬子津、瓜洲古镇及润扬湿地公园等节点的中心景观廊道。4 4、城市中心体系、城市中心体系建立两级城市中心体系, 包括一个市级中心和三个区级中心, 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城市中心格局,即文昌阁商业中心和东、西、南三个区级中心。市级中心:老城区文昌阁商圈在规划期内仍然承担市级商业中心的职能。规划加快传统商业中心改造, 适度扩大用地规模, 改善交通环境, 引入多样化业态,强化休闲娱乐功能,服务旅游业发展。逐步转换老城区职能,通过街区和历史建筑更新, 鼓励各种类型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与老城区商业中心进行整合,作为未来都市区主要的旅游购物与休闲功能集聚区域

35、。东部区级中心:加快广陵新城建设,围绕“京杭之心”和商业水街安排商业零售业、旅馆、会展等功能,形成东部区级中心。在广陵新城北部预留商务中心区用地,作为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的区域,通过引导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集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功能以及零售业、行政办公和文化娱乐等一体的都市区综合性商务中心形成,引导都市区空间结构优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区级中心:围绕明月湖形成西部区级中心,以会展、科技交流、文化体育产业为主要职能,合理配置零售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进一步丰富明月湖周边的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完善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增强对周边居民的

36、吸引力;逐步提升现有会展、科技交流和文化体育产业的服务层次,使之具备承办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高端会展、科技交流活动和体育赛事的能力。南部区级中心:在八里与运西区域、沿古运河规划南部区级中心,以商业、科技研发和休闲娱乐为主要职能,完善港口工业区的配套服务。南部区级中心将着力为南部分区的工业及其配套规模的居住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与周边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性配套服务功能;结合古运河与中心的独特关系,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在规划期内南部区级中心将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应对用地加强控制,对进入项目进行优选,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5 5、分区发展引导、分区发展

37、引导(1)中部分区:指由解放路、江都北路、江阳东路、兴城东路、扬子江北路、北环路、扬菱路、平山堂东路、高桥路和邗沟路围合成的区域,面积 26 平方公里,以商业、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科研教育与居住功能为辅。发展引导为注重老城区、蜀冈-瘦西湖景区和周边用地的功能整合,强化旅游休闲与商业服务功能,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形成传统文化浓郁、空间环境宜人、人气活力集聚的城市氛围;进一步完善蜀冈-瘦西湖景区,有序推进蜀冈西峰等生态景区的延伸,强化绿楔向城市建设用地的渗透;加快历史城区周边用地的改造与整合,突出休闲旅游功能,将蜀冈-瘦西湖景区与老城区联合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严格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

38、存,保护历史城区城市格局,控制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和老城区风貌区以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与尺度,保持良好的历史城区视觉环境。(2)西部分区:东至槐泗河、扬子江路、古运河一线,南至仪扬河,西、北至扬溧高速,面积 85 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居住以及文化、体育、会展、高等教育,研发和都市工业为辅。发展引导为适度扩大新城西区规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强化区级中心的会展、商务等功能;通过蜀冈新城、蒋王新城和开发区二城建设,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完善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经济开发区北部区域和邗江工业园区北园工业用地“退二进三”, 优化维扬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布局。(3)东部分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廖家

39、沟一线、南至南环路、京杭大运河、施桥支港路,西至古运河、江都路、解放北路、高桥北路、扬菱路一线,北至槐泗河,面积 90 平方公里,以居住与商业服务功能为主,信息产业、工业与物流功能为辅。发展引导为通过广陵新城建设与大运河滨水区改造,推动东部区级中心的形成;加快东部旧城区改造,有序推进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沿线工业和仓储码头的整治,重塑滨水区活力;依托陆路和水上交通优势,集中发展城北物流园和广陵商贸物流园;适度拓展广陵产业园以及东南都市工业区(包括广陵食品工业区和开发区 LED产业园区)。(4)南部分区: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长江,西至扬溧高速公路,北至扬子津路,面积 63 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现代制

40、造业和港口物流,辅助功能为居住、研发、休闲旅游。发展引导为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巩固传统制造业优势;凭借临港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引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沿运河两侧重点配套相应规模的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积极打造瓜洲古镇旅游度假区;形成配套设施完善,功能较为综合的新型现代化临港工业新区。七、建设用地规划1 1、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1)行政办公:逐步迁出老城区现状分散的政府办公机构,形成市级行政办公与区级行政办公的两级体系,相对集中布置。市级行政机关逐步向东部地区迁移,在河东分区中心北侧的商务中心形成集聚;西部分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置在现状行政中心,邗江区级行政

41、办公中心集中在邗江路西侧,文汇路、兴城路两侧布置;广陵区的行政用地向河东分区集中;维扬区的政府办公用地集中于扬子江北路-司徒庙路一线;开发区行政办公现状集中在开发大厦,预留在南部临港新城新址建设用地。(2)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副中心)、地区级(片区)、居住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市级商业中心为文昌阁商圈,主要承担传统特色商业旅游服务的功能, 商务办公设施主要分布在广陵新城北部城市预留商务中心内,主要承担商务办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大型商业等现代服务业职能;在西部分区京华城附近、 河东京杭之心、 南部八里与运西区域设立区级商业中心;规划 9 个片区商业中心,服务人口 152

42、0 万人规模,分别为西北片区中心(蜀冈新城)、西部片区中心(来鹤台商圈)、蒋王片区中心、西南片区中心(开发区二城)、东北片区中心(大王庙地段)、两个东部片区中心(曲江、开发东路)、河东片区中心、港口片区中心(开发区临港新城);结合社区建设,合理配置社区服务中心;专业市场遵循“调整、控制、发展”的原则发展,搬迁或撤出城市中心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集中力量发展积聚力强,辐射面大的大型专业市场;在老城区外围交通和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段重点建设家具建材、汽车零部件、五金交电、毛绒玩具、农副产品、纺织品服装批发市场、数码电子市场等,主要沿江阳路、运河东路、扬子江北路和广陵商贸物流园、城北公铁水物流园区集中布置

43、。(3)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市级文化中心位于西部分区内,集中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双博馆、国展中心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河东分区结合京杭之心及商业水街建设一批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设施。(4)体育用地:按照市区街道居民小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体育设施配置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城西区体育公园建设,作为市级体育中心,具备承担国际单项和国内综合性比赛的能力;规划三处区级体育活动中心。现状体育馆(友谊路)改造完成后作为北部区级体育中心,南部结合分区中心预留区级体育中心一处, 在广陵新城廖家沟边规划一处东部区级体育中心。(5)医疗卫生用地: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

44、级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 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他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 老城区内主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不再新增其他类型的医疗机构,现有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不再扩大,苏北医院可与医学院进行资源整合适当发展, 并鼓励上述机构在城市外围设置分支医疗机构带动周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西部分区依托现有苏北医院西区分院、市人医西区分院,东部分区依托现有的五台山医院、武警医院、华东石油医院等医疗机构服务广大居民。现有一级医疗机构逐步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高等教育中布置在中部分区和西部分区。保留现有扬州大学的大学路、四望亭路、

45、江阳中路校区,对老城区内现有高校实施资源整合;适度扩大扬州职业大学规模,重点建设扬子津科教园区。2 2、居住用地、居住用地空间上形成“一片、多团块”的空间格局。“一片”主要是指在中部分区东西两侧,继续沿文昌路东西延展所形成的一个主要居住片区。“多团块”是指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域,居住和工业相结合呈组团状分布,主要有滨江组团、蜀冈组团、汊河组团,主要为与产业相配套的居住。3 3、工业仓储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工业用地集中布局在南部工业区(包括邗江工业园南园和开发区港口工业区、出口加工区)、东南工业区(包括广陵食品工业园和开发区LED产业园)、河东工业集中区(广陵产业园区)、东北物流与加工区(公铁水物流集

46、聚区)、邗江工业园北园、开发区北部工业区、西北工业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广陵商贸物流园。仓储用地向沿河、沿江和对外交通干线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区域集中,规划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北物流园、广陵商贸物流园和长江扬州港;另外,在部分工业集中区配套一定规模的仓储用地,便于就近存储。4 4、绿化用地、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突出滨河带状绿地特色,营造“绿杨城廓是扬州”的绿化氛围,并以楔状绿地联系区域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网络,形成内外衔接、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以古运河、城河水系和大运河构成滨河带状绿地网络,在展示历史城区格局的同时,有机联系各类公共绿地。以古运河、北城河、二道河、蒿草河、邗沟和漕河滨河绿地

47、形成环历史城区绿地网络;以古运河为纽带,联系了城市主要的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蜀冈-瘦西湖景区跨铁路与北山生态区相连,向西经蜀冈西峰、体育公园、新城西区沿山河绿化等与西部仪征丘陵山区相连;古运河向东经茱萸湾公园与凤凰岛郊野公园相连,向南经瓜洲与滨江润扬森林公园相连,形成四个方向深入市区的楔状绿地。合理布置各级公共绿地,结合自然地貌条件和建设用地布局,相对均衡布置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规划在主城区建设市级公园 7 处,区级公园 14 个,专类公园 9 个(部分结合市级、区级公园设置),结合现状补充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其中 7 个市级公园为茱萸湾公园、瘦西湖公园、明月湖公园、

48、三湾公园、大桥公园(广陵新城)、扬子津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八、城市道路交通1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构筑与扬州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的、协调高效、富有弹性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行系统,建成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系统,建成有机衔接、转换方便的交通枢纽系统,达到城市交通供需基本平衡、道路交通基本畅通、市民出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 2、快速路、快速路中心城区形成“三纵四横”快速道路网规划方案。规划总长度为 100km,快速路与道路网中主要道路相交时采取立体交叉。三纵:润扬路、运河路、沙湾路。扬子江路为南北向交通性主干路。四横:北环路(真州路江平路万福路)、江阳路施井

49、路、扬子津路、沿江高等级公路。3 3、主次干路、主次干路规划形成“十三横十一纵”的主干路网形式 (城区内部的快速路规划与主干路并线)。中心城区主干路总长度 321.1km。规划次干路 97 条,联系主干路与支路,起承上启下作用,兼具集散交通与生活服务功能,总长度约 300km。4 4、公共交通、公共交通(1)轨道交通:规划期内拟先沿文昌路建设 1 号线,沿文昌路客流走廊,衔接扬州西站、西部板块中心、老城区、广陵新城、扬州东站、东部(江都)板块中心、江都旧城区和江都站。线路总长约 18 公里,站距约 1.5 公里,共设约11 个站点。(2)常规公交客运系统:规划近期中心城区标准公交车拥有量达到

50、1800辆,以后每年按照公交分担率相应增加公交车辆,并配备相应车辆和场站设施,明确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规模并做好用地预留。 规划公交线网采用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公交路线应及时向城市新区扩展,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建立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3)公交场站:规划6 处综合客运公交枢纽站、9 处一般公交换乘枢纽、6处城乡公交客流接驳换乘枢纽,首末站 69 处,保养场 19 处。5 5、老城区交通、老城区交通在老城区外围采取二级分流措施, 分流过境交通, 减少过境交通穿越老城区。1、一级分流:老城区外围边缘区域,形成由主干道构成的分流通道,分别为:漕河路、瘦西湖地下通道、大学路、江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