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21121561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9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丁义浩(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004)摘要:虚拟社区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 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虚拟生活共同体。 虚拟社区交往与现实交往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而容易引发其成员的偏差行为, 必须从建构以道德控制为主体的控制体系、 防止网络空间的符号异化、制定和完善虚拟社区的规范等方面加强对虚拟社区交往的规范和控制。关键词: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交往;社会控制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一 2277(2004)03 二 0043 一 04建立网络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方便人们之间的

2、交往活动,而是为了军事的目的。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它日益成为人类进行交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空间;虚拟社区,就是这样的空间之一。本文试就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问题作以下简单探寻。一、虚拟社区的界定和特性(一)虚拟社区的界定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概念,“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川。它具有一定的地域、一定数量的公众,相应的组织、公众的参与和某些共同的意识与文化等共同的特质。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跨越了地缘和血缘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不同区域的人通过网络的联结形成了一个经常接触、互相帮

3、助、有情感交流甚至物质交易的“社会”,形成了一种“虚拟存在”,区别于现实中的社区,我们可以把它称作虚拟社区,或者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对于虚拟社区,国内外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它不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虚拟生活共同体。虚拟社区所包含的核心功能主要有: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网络是真实的,虚拟社区并不虚假,虚拟社区也是真实的,人们在此获取信息、广泛交流,甚至购物、交易、娱乐等等,虚拟社区以“会员之间的归属感”为中心,并由以下六大要素来强化:对品牌(

4、该虚拟社区)的认同;对其他会员具有强烈志同道合的感觉;可以依据网站产生会员之间彼此的互动;对该虚拟社区的发展有参与的机会;会员之间能藉由该虚拟社区产生和拥有共同的利益”。收稿日期:2004 一 05 一 05作者简介:丁义浩(1970 一),男,辽宁大连人,东北大学助理研究员,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与社会学报 2004 年第 3 期(二)虚拟社区的特点虚拟社区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类生存空间,尽管这个空间不可触摸,但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客观存在,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真实社区相比具有四大特点:1、非地域性。这是虚拟社区最重要的特征。互联网使不同地域的人们淡化了地域性色彩的“社区”概念,挣脱地域性的

5、羁绊。虚拟社区中人际互动是通过网络的公告栏、论坛、邮件、聊天室等形式实现的,改变了人们面对面的互动方式:互动方式的改变,打破了现实社区的地缘要求,扩大了互动范围;网络提供的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技术,使“网”内的任何位置的人都可以在瞬间实现互动,延伸和拓展了人的社会化空间。2、虚拟性。网络技术将物理的人替换为虚拟的人,将现实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替换为数宇化关系时,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借助于“比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虚拟社区是虚拟的社区,也是“真实”的社区。不管网络多么丰富多彩,虚拟空间多么自由开放,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同人类现实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虚拟社区成员永远不可能脱离现实

6、生活而永远生存在虚拟社区中,成员间随着交往的加深,了解的深人,许多交往必须转换到现实生活中来。它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性,但是人们在虚拟的时间条件和环境中形成的判断和观念,必须回到现实的实践中去考察和检验”。3、空间性。虚拟社区虽然没有地域的限制,但却有其相对确定的空间。虚拟社区的空间不是地理上的空间,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的数字化空间。在互联网上,不同地域的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目的、需要,汇集于不同的电子空间内,从而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生活共同体。也就是说,不同的电子空间,将不同的生活共同体相对分割开来,从而有了不同的虚拟社区。如果没有这样的电子空间的分割,就

7、可能因不同的兴趣,爱好,目的、需要的相互冲突而引起网上活动的混乱,不但导致活动效率的降低,而且会使人们无法组织起有序的社区生活今。4、自组织性。虚拟社区中不存在任何专门的行政机构。人们之所以能够在虚拟社区中交往,是基于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以及互补的利益需求,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行政机构来规划、安排,而是其“居民”自组织的结果。一个社区要想存在,不仅要求网络管理员提供技术保障,更需要社区成员的投人。社区居民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和社区设施的使用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和社区设施建设的参与者,社区的建设需要集合众人的力量。设计社区的主题、充实社区的内容、共同制定社区的规则并遵守规则都需要社区成员的

8、自我驱动力5。二、虚拟社区交往“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因特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网络作为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同任何一种现实社会交往场合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尽管网络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心理刺激、情感刺激、物质刺激等多方面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进人各种虚拟社区。(一)虚拟社区交往的特点分析虚拟社区交往(专指虚拟社区成员或会员之间的交往)不是迫于生存需求的交往,而是人内在精神需要的交往,它适应人的精神需求积极灵活与多样的特点,是一种自主开放的交往。这种交往改变了物理空间中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管理模式,使权力机构在

9、这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社区成员的主体意识,特别是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渐觉醒,.主体意识和品格得到更加充分的锤炼。因而,虚拟社区交往与现实交往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特点:1、交往角色的虚拟性。由于虚拟社区交往是建立在数字信息的交流基础上,社区成员所面对的不再是现实的物质世界,而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成员间的交往不再具有日常交往的可触摸性和可感的时空位置,只存在着一种功能的现实性。绝大部分成员扮演的是与自己现实状况有较大区别的角色,并且在角色的扮演中寻求一种不一样的身份认同,以弥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就交往方式而言,虚拟社区中的交往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虽然文字可以描述形象、传达情感,但是经过刻意加工

10、的信息、精心包装的形象,必然伴有一定的虚假成分。2、交往过程的开放性。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虚拟社区成员受到的限制很丁义浩: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少。不同年龄、种族、职业、国籍、文化背景的成员都可以进行交流。“TCP/CP 协议使任何人都能与因特网挂上钩,并且作他们想做的事”。从而使人们率先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了“全球化”。3、交往关系的平等性。虚拟社区是一个高度虚拟的空间,成员的各种社会属性都被忽略了,虚拟性的交往,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上下级、长晚辈的关系,使交往更加自由、平等。在平等的关系下,虚拟社区成员可以来去自由、行动方便,遇到喜欢的对象时可以大胆表白,相反则可以即时退

11、出,并且可以使用OICQ 等方式直接选择交往对象,用E 一 mail 等形式进行直接交往【吕。4、交往效果的弱规范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进行各自的交往行为,并为其行为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而网络交往却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与标准,把只具有技术规范的通信协议作为人们交往必须遵循的唯一规范。这种弱规范性必然导致网络中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二)虚拟社区中交往的偏差行为虚拟社区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虚拟社区又是很脆弱的,存在的问题很多,如网络安全、网络泡沫、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网上邪教与伪科学、网上无政府主义等等,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偏差行为甚至现实社会中没有的

12、偏差行为,虚拟社区中也频繁出现,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这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虚拟社区中的偏差行为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1、撒谎。在虚拟社区中,成员的交往几乎没有责任意识和义务感,不仅可以匿名,而且可以隐瞒性别、种族、年龄、地位等。因此,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以撒谎最为严重。2、冲动。虚拟空间是一个无底洞,人们永远无法穷尽它,无法抗拒自己深人它的欲望,越是沉迷,就越发现它的庞大,而人们对于无法触摸和过于庞大的事物总是会产生害怕和狂躁的心理;由于缺乏正常的情感疏通,虚拟社区成员很难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社区中浮躁的言词与画面的刺激,成员常常遇事不冷静容易诱

13、发冲动的心理和行为。3、暴庚。 ,由于网络上有大量的暴力游戏,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沉迷其间,形成暴力崇拜。他们期望以暴力解决一切问题,通过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4、沉迷。这类行为偏差者不思进取,追求感官刺激。或整天痴迷于网上聊天、游戏,荒废了学业和工作;或登陆黄色网站,甚至在网上呼唤性伙伴;或视社会为戏台,人生如演戏,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热情,甚至政治方向迷失。6、惟利。这类行为偏差者利欲薰心,惟利是图,只要能赚钱,什么违法乱纪的事都敢干。他们利用虚拟社区的隐秘性,采取各种不正常的手段,以牺牲公众利益和践踏道德、法律为代价,进行违法犯罪。三、虚拟社区交往的控制(一)建构以道德控制

14、为主体的控制体系同物理空间的社会控制一样,虚拟社区的控制也不是只靠一种手段就能够实现的,必须采用技术、法律和道德等手段,对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进行综合控制,建构由技术、法律、道德所组成的控制体系,再辅助以舆论、教育等手段,就会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由于虚拟社区的特殊性,控制体系中,应以道德控制为主导,道德控制与法律控制和技术控制等优势互补,并把握控制力度,保持必要张力以确保虚拟社区的有序性 I“。首先,加强社区成员的道德自律。虚拟社区中,直接的舆论评价难以进行,外在的约束力被弱化,因此,首要的间题是加强社区成员的道德自律,使社区成员在一人或者在他人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使自己

15、的网络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其次,要加强社区成员信息素质教育。社区成员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要以人为本,加大教育的力度,强化正面疏导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成员的信息鉴别能力,培养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自身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提高政治敏锐感和判断力,善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川。第三,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周期短,速度快,原有的法律、法规无法与其同步发展,法律上的空白点很多,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对网络犯罪无法进行有力打击和惩戒。所以,要学报 2004 年第 3 期加强网络空间法制化建设的步伐,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条件,制定行之有效的单行法律、行

16、政法规,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察和执法机构,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及时有效地打击,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安全有序的社区秩序。第四,要加强网络技术研发。虚拟社区中的某些犯罪和行为偏差问题,是建立在特定技术基础上的,因而可以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对于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可以建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进行堵截和删除;用技术规范人们的虚拟社区中的行为,使行为和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可查的一一对应关系,使每个社区成员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二)防止网络空间的符号异化网络问题的产生和泛滥是技术异化在网络技术上的反映, 只不过以一种新的形式信息异化和符号异化的面目出现。

17、 在这个由一串串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虚拟社区成了一场假面舞会的舞厅,“在假面舞会上,人们既然可以随意地伪装自己,也可以随意地编造故事,这就不免让我们对网上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抱以似信非信的态度。”在这种错位的世界里,被异化的“e 代人”感情麻木,正义感和道德感缺失,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丧失。所以,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自觉发展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以避免和制止信息异化和符号异化”。同时,可以利用虚拟学校、网络舆论等手段,教化虚拟社区成员创造技术,文明交往,拓展网络生存空间,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提升,虚拟社区才能真正成为社区成员

18、的“精神家园”。(三)逐步制定和完善虚拟社区的规范目前,全世界社会科学研究远远没有赶上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和网络空间扩张的速度,必须从政治、经济、法律、哲学、道德、教育、文化等视角对网络现象和网络行为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由于道德控制在控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加强虚拟社区的伦理道德的研究就更迫在眉睫。我国有关网络伦理道德的研究历史就更那短暂,许多具体的伦理规范还没有系统整理。尽管,我国为了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许多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连续出台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实行草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

19、明公约等,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也提出一系列的网络伦理原则,但这些提法和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只是针对某一方面网络行为或问题研究制定的,对整个网络和完整的虚拟社区的规范目前尚属空白。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研究,建构和完善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虚拟社区规范,并力争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使虚拟社区得以健康有序发展心。I 参考文献 l【l陆学艺.社会学 t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200。【2黄厚铭.真实的谎言: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A.第四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论文集(2001)Icl.(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主办【3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

20、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83.【4周德民、吕耀怀.虚拟社区:传统社区概念的拓展【J.湖湘论坛,2003,(l):82.【5何小明.论虚拟社区中的青少年行为与心理I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46 一巧 1.!6郭良、网络创世纪从帕网到互联网【U.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2。【7约翰诺顿.因特网:从神话到现实.【M】朱萍等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1.【81 童星等.网络与社会的交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44 一 5119参见: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J.h*rp:/cn/20040429/ea42469.htm.趁 101【13刁生富.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61(3):21 一 28.【川丁义浩、陈国秋.对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87 一 9 一【121141 丁义浩、陈国秋.构筑“网络社会”合理的伦理空间 l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l):66 一 69责任编校:景来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