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21112589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pdf(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0820152015)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年)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为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立足资源禀赋,继续深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显

2、得尤为迫切。必须进一步充实优势农产品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区域比较优势; 必须进一步适应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律,明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阶段性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按照 2008 年中央 1 号文件关于继续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320072007 年)实施的主年)实施的主要成效与问题要成效与问题(一)主要成效(一)主要成效经过

3、五年的努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规划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和重大农业项目安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促进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强化了资源合理利用,明显提升了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有效减缓了“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1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一步打破。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 2007 年水稻、 小麦、 玉米、 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 98%、 80%、70%和

4、59%。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在全国地位稳步上升,棉花、甘蔗、苹果、柑橘集中度分别达到 99.9%、 63%、 50.7%和 54%, 分别比 2002 年提高 0.25 个、5.6 个、5.7 个和 4 个百分点。养殖业优势区域加快发展,肉牛和肉羊优势产区地位继续巩固; 奶牛优势区域涉及的内蒙古、 黑龙江、 河北、 山西、 北京、 天津、上海等 7 省市奶牛存栏量占全国比重达到 50%;东南沿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黄渤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长江中下游优质河蟹养殖区“两带一区”布局趋于稳定,大黄鱼、罗非鱼和鳗鲡集中度均已超过 80%。总体而言,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集中度稳步提高,为优化农业生产力布

5、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五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规划的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棉油糖生产基地、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和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财政专项实施,坚持以规划为主要依据,重点向优势区域倾斜,有力地推动了优势区域内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九大粮食优势产业带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 85%,为粮食连续四年增产、自给率保持在 95%以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等优势经济作物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2007 年优势区域产量分别为761.5 万吨、951 万

6、吨、8177 万吨、1750 万吨、1193 万吨,占全国比重达到99.9%、90%、72.4%、63%、58%。肉牛、肉羊、奶牛优势区域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显著提升,个体生产性能持续提高,发展方式开始转变,其中,优势区域牛奶产量达到 2140 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0.7%。出口水产品优势区域内鳗鲡、对虾、河蟹、罗非鱼、贝类、大黄鱼六大优势水产品养殖总产量达682万吨,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达到 49%。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3优势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规划有效地引导了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一些龙头企业

7、纷纷进入优势区域,带动了优质种子种苗供应、农机作业服务、标准化生产、贮藏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进程。玉米优势区域内精深加工企业的聚集度不断提高,2007 年玉米订单生产面积达到 7940 万亩,比2002 年增长 124%。蔗糖工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全国90%以上的甘蔗制糖企业位于优势区域内。2007 年优势区域内鲜苹果机械冷藏量比 2003 年上升 7 个百分点,气调贮藏量上升 3 个百分点,果品贮藏加工企业超过 2200 家,年处理量占苹果产量的 15%。 乳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优势区域内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乳制品加

8、工企业达到 256 家,年销售额近 630 亿元,年均增长31.2%。深加工出口水产品贸易额占到了出口总额的 46%,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50%。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的蓬勃发展强劲势头,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向纵深挺进。4 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 优势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步显现。一是优势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2007 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 72.3%、61.6%、47.1%、70.3%,分别比 2002年提高了 21 个、31.2 个、23 个和 24.4 个百分点;苹果、柑橘优质化率由30%分别提高到 55%和 50

9、%;牛肉、羊肉优质化率分别达到35%、30%。二是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稳步发展,“三品”大米生产面积分别达到 5000 万亩、3000 万亩、50 万亩,无公害大米认证品牌近500 个;生猪“瘦肉精”污染检测合格率达 98.4%,比 2002 年提高了 5.6 个百分点;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 95%以上。三是优势农产品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的加快发展,有效替代了高品质粮食及产品的进口, 小麦进口量稳中有降; 20022007年我国年均进口食糖119万吨,仅为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数的 61%;两大苹果优势区鲜苹果出口量、出口额达

10、到 55 万吨和 3.6 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出口的 54%和 70%;东南沿海、黄渤海及长江中下游六大优势水产品品种出口量 83 万吨,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8%,出口额 34.7 亿美元,比 2002 年增长了 1.5 倍以上;对日鳗鲡出口量已占日本鳗鲡进口的 90%以上, 对美罗非鱼出口量占据美国 60%的罗非鱼进口市场。优势区域布局的不断优化, 提升了优势农产品竞争力, 有效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5优势区域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五年来,通过规划的实施,推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势农产品生产效益稳步提升,农民在优质化、科技化、产业化、 品牌化和市场化等多个环节中获得的收益不断增多。据对八个

11、优势区域的监测,2006 年优势农产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比 2002 年提高了 1.212 个百分点。据对吉林玉米、河南小麦优势区的典型调研,2006 年吉林种植玉米每亩实际纯收入 235.13 元,比上年增加 136.51 元,增长 138.4%;河南种植优质小麦比一般小麦的亩均收益净增 40 多元。2007 年,甘蔗优势区蔗农、优势出口水产品“两带一区”内渔民人均收入比 2002 年分别增加 500 元以上和 1100 元以上。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促进区域内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显现。实践证明,规划的实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优化了全

12、国农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二)主要问题(二)主要问题虽然规划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体制机制、经济利益、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规划 的引导功能尚未充分展现,区域布局仍不尽合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优势区域依然突出。1区域布局仍待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仍然存在品种少、范围小,部分优势品种区域主导地位不突出、上下游各产业之间相互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原有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已不完全

13、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同时,随着优势品种日趋向优势区域集中, 同一区域内同一时期优势产品之间竞争水土资源的矛盾逐步显现,增加了主要农产品结构平衡的压力。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田节水刚刚起步,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畜禽圈舍建设落后,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滞后于生产发展。3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不到位,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低。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不

14、高,服务能力有限,特别是专业化营销组织不发达, 产销衔接不紧密, 品牌多乱杂, 运销服务、 质量标准、标识包装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4 产业化、 组织化水平不高。 优势区域内产业化企业规模小、 带动能力弱,与农民资本连接、服务支持、利益共享等一体化关系尚不完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数量少、规模小、不稳定的发展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5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现有投向优势区域的支农资金总量仍然不足,而且缺少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专项投资,难以

15、满足发展需要。优势区域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二、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一)(一)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走中

16、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选择区域化布局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人均资源紧缺、生产规模狭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制约瓶颈。上一轮规划实施的实践表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行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能够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有利于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区域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推动农业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因此,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仍将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17、(二)(二)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产品基本供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给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增地减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据统计,19972007 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 1.23 亿亩, 人口净增了 9000 多万,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 412公斤下降到 381 公斤,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越来越大,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今后一个时期,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压力和结构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

18、适宜的农产品,合理安排种养业制度,配套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充分挖掘资源、品种、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的增产潜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这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三)(三)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大豆、棉花进口量已分别占国内消费的 2/3 和 1/3,市场风险不断增大。同时,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仅影响国内生产和消费,而

19、且影响农产品出口。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高产、 优质、 高效、 生态、 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 实现规模化、专业化、 标准化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强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使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保持出口的良好势头,需要长期进口的农产品保持必要的自给率。(四)(四)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主产区新夯实主产区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的有效手段农村建设产业基础的有效手段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

20、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大多处于传统农业主产区,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依然是增加农业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进一步提高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带动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优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三、新时期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三、新时期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一)指导

21、思想(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我国农产品供需的阶段性特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明确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发展定位与主攻方向,推动产品空间集聚和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加速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进程,把优势区域建设成为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骨干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示范区,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基本原则(二)基

22、本原则1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需求,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引导标准化、 专业化生产, 促进优势农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同时,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通过科学调整布局,政策扶持引导,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2 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坚持区域合理分工。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要求,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打破行

23、政区域界限, 根据不同农业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产品优势区域的布局和产业发展目标, 在严格保护耕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方向进行,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农业发展新格局。3 3坚持产业整体构建。坚持产业整体构建。立足优势品种和优势区域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促使优势区域资源禀赋与优势品种布局相匹配,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协调, 加快优势产业生产、 加工、 流通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

24、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4 4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借鉴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充分认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联合协作, 调动各方积极性, 统筹利用资金、 技术、 人才等各类资源, 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 持之以恒的良好机制, 努力形成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合力。5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 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25、,不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强迫命令和“一刀切”。(三)总体目标(三)总体目标力争经过八年的努力, 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优化, 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 2015 年,重点培育 16 个关系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农产品, 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大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以下简称县),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 5 个方面得到强化:-区

26、域农业功能得到强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带稳步崛起,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有效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1.1. 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得到强化。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得到强化。优势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农产品单产水平不断提升。优势区域粮食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保持在 90%左右,棉油糖比重分别达到 99%、95%、84%,柑橘和苹果比重分别达到 80%左右,牛羊肉比重分别达到 45%和 48%以上,牛奶达到 83

27、%,水产品达到 85%以上。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强化。优势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整体提升,质量追溯制度基本建立,全程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市场法规更加健全, 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市场美誉度、 知名度稳步提高, 确保人民群众吃上、用上健康营养、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满足市场消费升级换代的新需求。3.3. 资源高效利用得到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得到强化。优势区域内农村沼气、秸秆利用、农渔机具节能、农业主要投入品有效利用等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化肥、农药、水资源、农用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28、。农产品加工企业节能减排技改步伐不断加快。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4.4.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得到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得到强化。优势区域内现代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团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加速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跨越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能力明显增强。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一)优势产品与优势区域的确定(一)优势产品与优势区域的确定1 1优势品种的确定。优势品种的确定。坚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29、,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努力扩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份额,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是新时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优势农产品品种确定的基本依据。为此,在上一轮规划选定的品种基础上,按照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和既继承又发展的原则,本规划选择确定 16 个品种。-保留的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苹果、 柑橘、生猪、 奶牛等 11 个品种。 这些品种国内消费需求量大, 生产有潜力,是确保国内基本供给或具备较强出口优势的主要农产品。-调整的品种。包括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 3 个品种。其中,考虑到肉牛、肉羊 2

30、 个品种在发展思路、重点和相关扶持政策上存在一定差异,本规划将上一轮规划中肉牛肉羊品种分开,作为两个品种。针对斑点叉尾鮰和藻类出口势头强劲的实际情况,将其纳入优势出口水产品之列。-新增的品种。包括马铃薯、天然橡胶 2 个品种。马铃薯既是增粮作物,又是增收作物,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天然橡胶是我国重要战略物资,供需缺口逐年增大。 考虑到这 2 个品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本规划将这 2 个品种纳入规划范围。2 2优势区域的确定。优势区域的确定。经过五年的发展建设,绝大多数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也确有少部分县的生产优势有所减弱,有的甚至丧失。本规划对上一

31、轮规划品种,根据其生产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优势区域重新进行确认和划定,并细化到县;对新增品种,按生产优势选择重点县,划定优势区域。(二)(二)1616 个优势品种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个优势品种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1 1水稻。水稻。水稻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依靠国际市场调剂国内需求的余地极为有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国水稻已连续四年持续增产,目前产需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未来稻米消费将呈增长趋势,受比较效益低、 “双改单”趋势明显、水田面积减少以及机械化水平低、良种良法不配套等因素制约,播种面积增加有限,单产提高难度较大,稳定供给压力将长期存在。区

32、域布局: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东北平原、 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 3 个优势区。其中,东北平原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 3 个省的 82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粳稻;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丘陵平坝地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河南南部地区、鄱阳湖平原、沿淮和沿江平原与丘陵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10 个省(市)的 449 个重点县,着力稳定双季稻面积,逐步扩大江淮粳稻生产,提高单季稻产量水平;东南沿海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杭嘉湖平原、闽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广西及海南的平原地

33、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6 个省(区、市)的 208 个重点县,稳定水稻面积,着力发展优质高档籼稻。主攻方向:主攻方向:立足国内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稳步发展粳稻,大力发展优质稻, 不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稳定和扩大种植面积,加强稻田保护,稳定和增加双季稻生产;二是加强优质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规范发展轻简栽培技术,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水稻单产和品质; 三是加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稳定提升生产能力; 四是扶持龙头企业, 加快优势区域稻米产业化步伐,打造世界稻米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34、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到 2015 年,优势区水稻面积稳定在4.4 亿亩左右,占全国的98%;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99%。优质率达到 80%,比 2007 年提高 8 个百分点。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面积分别达到 5000 万亩、500 万亩。发展水稻订单种植 1 亿亩以上,培育国家级稻米精品名牌 20 个左右。2 2小麦。小麦。小麦是我国的基本口粮作物, 在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突出。 2004年以来,我国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播种面积恢复增加,单产和总产持续快速增长,产需总体平衡。但是,我国优质专用品种比例偏低,高档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仍需从国际市场进口。随着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加之

35、受资源约束趋紧影响,确保小麦基本自给、满足优质化需求难度依然较大。区域布局: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 5 个优势区。其中,黄淮海小麦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主要包括 336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区,主要包括 73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西南小麦优势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主要包括 59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中筋小麦;西北小麦优势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北部及

36、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主要包括 74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东北小麦优势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及内蒙古东部,主要包括 16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主攻方向:主攻方向:围绕小麦基本自给、满足市场需求,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 着力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和加工制品质量。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种植面积,进一步巩固、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形成稳定的商品生产能力;二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覆盖栽培、科学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着力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小麦单产水平; 三是优化品种结构, 积极发

37、展强筋、 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改善品质,提升质量;四是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打造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优势产业带,全面增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发展目标:发展目标: 到2015年, 优势区种植面积3.18亿亩, 占全国总面积的93.6%以上; 产量达到 10523 万吨, 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95.2%; 优质率达到 85%以上。优势区专用小麦播种面积明显扩大,小麦加工迈上新台阶,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3 3玉米。玉米。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近年来,我国玉米面积、产量逐年增加,发展势头良好,供求基本平衡。但由于玉米功能用途的拓展,在饲用玉

38、米平稳增长的同时, 工业消费特别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数量增长迅猛,需求增长趋快。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仍受优良品种相对较少、区域性适用技术普及率低、 机械化收获技术尚未普及以及农田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增产幅度难以跟上消费增长速度,实现玉米供求平衡任务艰巨。区域布局:着力建设北方、黄淮海和西南 3 个优势区。其中,北方玉米优势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 北京和河北北部及太行山沿线的玉米种植区, 主要包括 233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黄淮海玉米优势区包括河南、山东、天津,河北、北京大部,山西、陕西中南部和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玉

39、米种植区,主要包括 275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籽粒玉米,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适度发展鲜食玉米;西南玉米优势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及湖北、湖南西部的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 67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青贮专用和籽粒与青贮兼用玉米。主攻方向:以满足国内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食用消费优先为原则, 在发展玉米生产的基础上调节好消费需求。 一是充分挖掘复种指数潜力,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建设,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改善玉米生产条件。二是大力推广以“一增四改”(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播种收获为

40、机械化作业)为重点的高产配套技术,着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三是巩固并加强北方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玉米优势区的地位,积极挖掘西南玉米优势区生产潜力,着力扶持和发展青贮玉米。四是坚持“不与人争粮”的方针,严格控制玉米燃料乙醇等工业消费增长速度,合理调节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及出口,适当增加玉米储备,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发展目标:到 2015 年,优势区玉米面积稳定在 3.1 亿亩以上,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 70%左右;产量达到 1.4 亿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80%,在满足国内玉米需求方面发挥骨干作用。玉米精深加工附加值大幅提高,专用玉米订单生产比例达到 30%。4 4大豆。大豆。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

41、农产品。2004 年以来,我国大豆产量连年下降,进口急剧增加,目前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由于“两低一高”(单产水平低、含油率低、 生产成本高) 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加之基础设施薄弱、 科技水平低、生产装备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国产大豆竞争力弱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生产供给不足、主要依靠进口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亟需明确市场定位,提高比较效益和单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东北高油大豆、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 3 个优势区, 其中, 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包括内蒙古东四盟和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第二积温带以北地区,主要包括 59 个重点县;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优势区包

42、括黑龙江南部、内蒙古的通辽赤峰及吉林辽宁大部,主要包括22 个重点县;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沿淮及淮河以北、山西西南地区,主要包括 36 个重点县。主攻方向:统筹油用、粮用大豆生产协调发展,努力保证食用大豆供给,着力提高高油大豆自给率。一是积极恢复和扩大种植面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恢复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我国大豆非转基因、 绿色、 无污染的优势,重点扩大东北大豆玉米轮作面积,发展黄淮海间套复种面积。二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普及应用机械化栽培和收获技术, 努力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提升组织化和社

43、会化服务水平。发展壮大大豆产销组织,引导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建立密切联系,努力发展订单生产,逐步改变大豆加工企业和产区脱节的状况。发展目标:到 2015 年,优势区大豆种植面积达到 9776 万亩,占我国大豆总种植面积的 67.4%,比 20052007 年 3 年平均增加 800 万亩,其中,含油率 21%以上的高油大豆面积达到 60%以上,蛋白质含量 45%以上的高蛋白大豆面积达到 30%;产量达到 1579 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72.6%;平均单产达到 161 公斤/亩,比 2007 年提高 64 公斤。5 5马铃薯。马铃薯。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

44、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高,在增加食品营养源、丰富市场食品种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但是,我国马铃薯生产也面临着优质高产品种缺乏、脱毒种薯供应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机械化水平低、贮藏技术和加工增值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亟需提升生产、加工、贮藏、流通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南方5 个优势区。其中,东北马铃薯优势区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 2 省、辽宁北部和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包括 34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种用、加工用和鲜

45、食用马铃薯;华北马铃薯优势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地区,主要包括 44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种用、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西北马铃薯优势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西北部和青海东部地区,主要包括 51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西南马铃薯优势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 4 省(市)和湖北、湖南 2 省的西部山区、陕西的安康地区,主要包括 182 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南方马铃薯优势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3 省,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东部地区, 主要包括 82 个重点县, 着力发展鲜食用薯和出口鲜薯品种。主攻方向:围绕做大做强马铃薯

46、产业,推进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商品薯协调发展,坚持种薯先行、科技兴薯和产业带动的战略方向,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提升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水平。一是积极开发和选育优质专用高产品种。建立新型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和推广体系,引进、选育和推广马铃薯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扩大脱毒种薯供种能力。二是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组装集成推广脱毒专用品种、少(免)耕栽培、覆膜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强化科技支撑。三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和贮藏能力建设。改善市场流通条件,促进产销衔接;研究开发、 示范推广适合不同生态区设施和农户的贮藏保鲜与管理技术,增强贮藏能力

47、,减少贮藏损失,提高商品质量。四是积极扶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名牌产品。发展目标:到 2015 年,优势区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 1.1 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 91.7%;产量达到 1.39 亿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92.7%。建成高产高效的良种繁育体系和完善的种薯质量控制体系,脱毒种薯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 50%以上,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 20%和 30%以上,加工比例达到 25%。贮藏损失率控制在 10%以下。6 6棉花。棉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带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和纺织用棉需求大幅增加,棉花供求关系已由基本平衡进

48、入到产不足需阶段,未来依靠大量进口满足国内纺织工业需求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大。 我国棉花生产长期面临着价格大起大落、面积大增大减的突出问题。同时,品种“多乱杂”、基础设施条件差、病虫危害严重、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也制约着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 3 个优势区。其中,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包括天津、冀东、冀中、冀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苏北、豫东、豫北、皖北、晋南、陕西关中东部地区,主要包括 146 个重点县;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包括江汉平原、 洞庭湖、 鄱阳湖、 南襄盆地、 安徽沿江棉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主要包括 60 个重点县

49、。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优势区着力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有效控制异性纤维混入。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包括南疆、东疆、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主要包括 98 个重点县,稳定发展海岛棉,着重提高纤维强力和原棉一致性,扩大异性纤维治理成效。主攻方向:立足提高国内自给率,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是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和基础地力建设,提高抗灾保丰收能力;二是加快品种创新和良种推广,提高品种的抗病虫、耐盐碱、耐干旱和高产稳产等能力,突出抓好节水、节肥、节药等省工节本技术研发应用;三是加快推广采棉机具,减轻劳动强度,缓解用工紧张矛盾,降低生产成本,稳定植棉收益;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

50、体系建设,提高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发展目标:到 2015 年,3 大优势区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植棉面积稳定在 8500 万亩左右,单产水平提高到 95 公斤/亩左右,皮棉总产达到 810万吨左右,力争满足国内需求量的 50%以上。品种品质结构明显改善,陆地长绒棉、中长绒棉、中短绒棉之比由 2935 调整为 58510。7 7油菜。油菜。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菜籽油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 40%以上。2004 年以来,我国油菜生产持续下滑,到 2007 年油菜总产比历史最好年份减少 19.8%。随着植物油需求的增长,未来油菜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亟需突破劳动力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