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209658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五章第第五章第 3 3 节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需达到应用水平。 本小节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关系;四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教材首先通过一个讨论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 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把主题带 入课堂,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关于碳循环,这是本

2、小节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用碳循环模式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 碳循环的过程,紧接着,精辟地讲述了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教材用较长的篇幅,用“温 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讲述了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关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教 材首先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概括地指出;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接着辩论地分析了 二者的关系, 关于探究性实验,课本中分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引导并设计了两个案例供参考,帮助学 生突破这个难点。 本小节内容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第三章中新陈代谢特 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为基础,本小节是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 基础,本小节对生态系统的内容具有承上启

3、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 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4)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4、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会较难掌握,根据这一情况,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多通过练习看学 生的掌握情况。 对于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也是学生难掌握的地方,通过案例分析加 以指导,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 1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2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 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

5、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六、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全球性温室效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的资料;草稿纸;笔。 教师:课件制作,包括光合作用示意图、呼吸作用示意图、碳循环文字图解示意图、物质 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比较表格 七、课时安排:七、课时安排:1 课时 八、教学过程八、教学过程 ( (一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请学生 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

6、多其他物质,亿万 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 教师评价:回答得很好,接下去我们首先来讨论碳循环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碳循环的过程 首先请学生阅读 P100-101 碳循环部分及图 5-11,教师出示“光合作用”投影片,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接下去教师出)(22OCHCO光合作用示“细胞呼吸”投影片,请大家说出有氧呼吸过程中碳是如何传递的?22)(COOCH有氧呼吸然后,请大家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

7、在?(有机碳化合物) (3)碳在生机环 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CO2) 师生归纳最后,请学生独立得出碳循环文字示意图,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投影并通过讨论纠正, 得出正确的结果并投影: 总结、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分析碳循 环的特点 教师提问;(1)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 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 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2)除了碳以外, 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 机环境之间循环?请同学们归纳物质 循环的概念,并指出这里的物质是什么?(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 循环的范围有多大?(全球性) (3)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那么,物质 循环有什么特点呢?(全

8、球性循环往复) 探究二:探讨、分析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 教师提问:(1)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的呢?请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 用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 用无机环境 (CO2)生物群落(有机物)3 大家思考问题:人们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化石燃料燃烧使碳在短时间内大量地释放出来,森林砍 伐又使绿色植物吸收的 CO2减少,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 CO2含量增加,导 致温室效应。 ) (2)温室效应将 带来哪些危害呢?(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 平面上升,

9、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 (3)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温室 效应的发生呢?(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 教师投影:(先投影空表格,再补充)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形式以无机物形式过程沿良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往复联系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物质是能量沿良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 探究三: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1)介绍背景资料 首先介绍落叶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的时间是不同的,并

10、分析哪 些因素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提出问题 根据小组内交流平时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对提 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从而确认实验的变量。 (3)作出假设 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回答本组提出的问题, 即做出假设。 (4)制定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本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整理出完整 的实验方案,特别要注意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即遵守单一变量原则)以及实验的可操作性 和安全注意事项。 (5)实施实验方案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课后完成,学生要做好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 并派代表将情况及时向老师反馈。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对实

11、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自己所做的假设进行比较, 得出相应的结论。 (7)表达和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将本组的实验方案,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进行交 流,教师需进行有效的点评。 (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怎样进行的呢?在下 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 析信息的种类和作用。并完成本节的

12、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九、板书设计 4 十、教学反思十、教学反思 本小节内容虽不多,但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能量流动及其他章节的联系很紧密, 教学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物质循环概念时,多给学生时间理解: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 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往复。 (2)碳循环的形式、特点、过程的归纳,要用好投影片,直观地理解各个环节的生理 变化,强化知识点在习题中的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运用表格的形式既可以节省时间,也相当于自学提 纲,有利于学生有序的思维活动,真正起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助作用。 (4)探究性实验能否确实完成是一个问题,千万不能走个过场,学生学了之后还是不 会做实验设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及必须遵守的原则,落实 到位。 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应以小结的形式概括本小节内容,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学会学习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