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4.ppt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2094275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4.ppt(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1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主讲:长清一中李波,知识聚焦,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情境导学1:赫鲁晓夫改革,阅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思考:赫鲁晓夫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采取了那些重要措施,如何评价?,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

2、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在乡村女教师的信中,可以

3、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大会结束时,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会后,苏联陆续为在个人崇拜时期遭受迫害的人平反。苏公“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摆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的原因,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思想的混乱。,苏共“二十大”现场,工农业成就巨大,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

4、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是什么?,不切实际的目标,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进口。,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归纳整理: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原因):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5、高。2内容(措施):1)农业改革:养牲畜,自留地;种谷物,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2)工业改革:“下放两个权力”企业管理权,调整工资权;“遵循一个原则”“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1)作用: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失败原因):在维持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情境导学2:勃列日涅夫改革,阅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采取了那些重要措施,如何评价?,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6、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是什么?,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归纳整理: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7、2内容(措施):1)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领域: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3评价:1)作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失败原因):修补性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美苏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情境导学3:戈尔巴乔夫改革,阅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采取了那些重要措施,如何评价?,改革序幕的拉开,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任期:19821984年)与契尔年科(任期:198

8、41985)先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均因循守旧,无大兴革。且很快因年老多病而去世。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在这种背景下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1985年4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指出:“国家正处于危机前的状况”,“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全会作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社会主义“革新”方针。这次全会“标志着专向新的战略方针、转向改革,给改革的构想提供了依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此揭开序幕。,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改革的迷航,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经

9、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归纳整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原因):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2内容(措施)1)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2)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评价(失败原因)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知识整合:苏联的经济改革,Thank you,goodby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