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辐射干扰测量的外推因子研究 .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087866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lc辐射干扰测量的外推因子研究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plc辐射干扰测量的外推因子研究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lc辐射干扰测量的外推因子研究 .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5 l卷第 1 9期 2 0 1 4年l O月 1 O日 电测与仪表 El e c t r i c a l M e a s u r e me nt I n s t r ume nt a t i o n V0 J 5 1 No 1 9 Oc t 1 0 2 0 1 4 P L C辐射干扰测量的外推 因子研究 木 陆阳 , 付伟龙 ( 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北京 1 0 0 1 9 2 ; 2 中国传媒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 1 0 0 0 2 4 ) 摘要: 在研究电力线载波( P o w e r L i n e C a r r i e r , P L C ) 通信系统辐射干扰的过程

2、中, 为了将辐射信号场强与电磁兼 容 (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 E MC ) 标准中规定 的限值线进行 比较 ; 需要利用外推 因子把实际测量距离下 测得的辐射信号场强转化为标准测量距离下的对应值。文章基于赫兹偶极子与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了在 1 5 0 k H z 一3 0 MH z 频率等级上的电力线辐射外推因子 , 理论结果显示从大于 3 m的实 际测量距离向 3 m标准测量 距离转化的外推因子随频率的增大呈现出减小趋势 。在此基础上 , 提出了适用于 1 5 0 k H z 一3 0 MH z 频

3、率等级的 P L C辐射干扰测量方案 , 并在屏蔽室内进行了辐射干扰测量。研究表明, 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外推因子与理论 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关键词: 电力线载波通信; 电磁兼容; 辐射干扰测量 夕 推因子 中图分类号 : T M9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1 1 3 9 0 ( 2 0 1 4 ) 1 90 0 5 3 0 6 Re s e a r c h o n t he Ex t r a p o l a t i o n Fa c t o r f o r PLC Ra d i a t i o n M e a s ur e me n t s LU Ya n g FU

4、W e il o n g ( 1 C h i n a E l e c t ri c P o w e r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B e i j i n g 1 0 0 1 9 2 , C h i n a 2 I n f o r m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i n g S c h o o l ,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4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5、 T h e r a d i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o b t a i n e d i n r e a l me a s u rin g d i s t a n c e n e e d s t o b e c o n v e r t e d t o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v a l u e i n s t a n d ard me a s u ri n g d i s t a n c e b a s e d o n t h e e x t r a p o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S O a s

6、 t o c o mp a r e the r a d i a t i o n me a s u r e me n t s i n P o w- e r L i n e C a r r i e r( P L C)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s w i t h t h e l i mi t l i n e s s p e c i f i e d i n t h e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 E MC)s t a n d a r d s T h e p o w e r

7、 l i n e r a d i a t i o n e x t r a p o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w i t h i n t h e f r e q u e n c y r a n g e f r o m 1 5 0 k Hz t o 3 0 MH z h a s b e e n d e ri v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He r t z i a n d i p o l e a n d MA XWEL L S e q u a t i o n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u l t s s h o

8、 w t h a t t h e e x t r a po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wi l l d e c r e a s e wi t h t h e fre q ue n c y i n c r e a s i n g wh e n i t c o n v e r t s f r o m t he r e a l me a s u rin g d i s t a n c e t h a t i s l a r g e r t h a n 3 m t o t h e s t a n d a r d me a s u ri n g d i s t a n c e Mo

9、 r e o v e r ,a P L C r a d i a t i o n me a s u r e me n t s c h e me w h i c h i s a p p r o p r i a t e i n t h e fr e q u e n c y r a n g e fro m 1 5 0 k Hz t o 3 0 MHz h a s b e e n p r o p o s e d a n d p e r f o rm e d i n t h e s h i e l d e d r o o mT h e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s h o

10、 w t h a t t h e e x t r a p o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d e ri v e d f r o m t h e me a s u r e me n t s wi l l v e ri f y t h e a n aly t i c a l r e s u l t s Ke y wo r d s : p o we r l i n e c a r r i e r c o mmu n i c a t i o n,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r a d i a t i o

11、 n me a s u r e me n t ,e x t r a p o l a t i o n f a c t n r 0引 言 P L C是以 电力线 为媒介 来 传输 信 息 的通信 方 式, 基于该技术可以将电能与高频载波信号通过同 一条线缆进行传输 , 无需铺设专用通信线路 J 。 由于电力线结 构的不对 称性 , P L C信号在 其上 传播 时, 其中的共模( C o m mo n Mo d e , C M) 电流分量会 基金项目: 国家电网公司“ 千人计划” 专项“ 新一代智能电力线载波 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 。 向外产生辐射 能量 , 故对 自由空间中的无线 电信号 而言

12、, P L C系统相 当于电磁干扰源。反过来 , 无线 电 信号也会渗 透到 电力线上形成 窄带 噪声 , 电力线也 是被干扰物 。针对 P L C系统的辐射干扰测量 目前还 没有专门的标准 。 国际无线 电干扰 特 别委 员会 ( C I S P R) 制 订 有 C I S P R 2 2标准 , 规定了信息技术设备 ( I n f o r m a t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E q u i p m e n t , I T E) 的分级 ( A级和 B级) , 相 应级别 I T E的辐射骚扰限值、 电源端子及电信端口的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13、t u .c o m第 5 l卷第 1 9期 2 0 1 4年1 0月 1 0日 电测与仪表 El e c t r i c a Me a s u r e me nt I n s t r u me n t a t i o n VO 1 5 1 N0 1 9 Oc t 1 0 2 0 1 4 传导骚扰限值 以及 相应 的测 量方法 , 涉及频率 范围 为 0 1 53 0 MHz的传 导骚 扰和 3 01 Q 0 0 M Hz的辐 射骚扰 , 3 0 MHz以下没有规定辐射骚 扰限值 J 。欧 洲标准 E N 5 5 0 2 2和 中国国家标准 G B 9 2 5 4都是依据 C I S P R

14、2 2制定的 J 。但是 P L C设备 的特殊之处在 于电源端子同时又是电信网络端 口, 而在 C I S P R 2 2 中电源端子和 电信端 口是分别考虑 的。另外 , 从 网 络角度看 , C I S P R 2 2毕竟只是针对 I T E的 E MC标准, 并不能完全解决 网络层面上 的 E MC 问题 。 目前 , 主 要有 四个涉及网络 E MC的技术标准 : N B 3 0 ( 德 国) 、 MP T 1 5 7 0 ( 英 国) 、 F C C P a r t 1 5 ( 美 国 ) 和 I T UT K 6 0 。 概括的讲 , 美 国 F C C标准限值相对 比较宽松 ,

15、 英 国 M P T 1 5 7 0最严 , 德 国 N B 3 0和 I T UT K 6 0处 于二 者之间。在 3 3 0 MH z 频率范围内, F C C P a rt 1 5规定 距离 P L C系统信号源 3 0 m外 的辐射场强不 得高于 3 0 ix V m ; 而在 3 03 0 0 MHz 频率范 围内, 则 规定距 离 P L C系统信号源 3 I n外的辐射场强不得高于 1 0 0 tx V m j 。此外, 国际电信联盟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U n i o n ,

16、I T u) 中的电信标准化局第 5研 究委员会制订 了 I T U T建议书 K 6 0 。该建议书将 测量对象的适用范围归类为 3种网络: ( 1 ) 通信电 缆、 户内配线、 内部线、 连接通信终端的所有通信网 络; ( 2 ) 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线的所有通信网络; ( 3 ) 有 线电视网络。同时, 建议书还编制了3 m标准测量距 离的辐射允许值 、 测 量方法 、 测量条 件 以及 注意事 项 , 目前还在讨论推进 J 。 然而 , 在 P L C系统辐射信号强度的实际测量环 境 中, 很多时候 条件 的限制使 得进行辐射干扰测量 的距离无法满足 E MC标准 中的规定 。 r 因此

17、, 开展将 实际测量距离下的辐射信号场强转化为标准测量距 离下对应值 的外推因子研究 , 就十分必要 。 文献 7 描述 了辐射电场外推因子 的来历 , 运用 麦克斯韦方程组、 矩量法和电力线在 23 0 MHz 的辐 射 电场强度测量结果 , 对辐射电场外推 因子进行 了 研究 , 但是测量环境具体细节不 明, 测量数据应当与 测量环境密不可分。文献 8 利用 电磁场理论 和矩 量法研究了 P L C系统在 1 5 0 5 0 0 k H z频率范围内的 辐射磁场外推 因子 , 并用环形天线进行 了测量验证 。 文献 9 建立了简单的电力线拓扑结构 , 在不 同 P L C 信号发射功率谱密

18、度( P o w e r S p e c t r u m D e n s i t y , P S D ) 情况下, 将3 0 1 0 0 M H z 频带内的辐射干扰测量结果 与 E N 5 5 0 2 2限值线作了对比分析。但是该实验是 在开阔场地进行的 , 空间无线电信号对 P L C系统的 -5 4 辐射干扰测量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 , 本文首先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和 赫兹偶极子原理, 对 电力线辐射外推 因子进行 了理论 推导。在此基础上 , 提 出了适用于1 5 0 k Hz 3 0 MH z 频 率等级的 P L C系统辐射干扰测量方案 , 并在屏蔽 室 内进 行 了

19、 辐射 干 扰测 量 。之 所 以选 择 1 5 0 k H z一 3 0 MH z 作 为研究 的频率范 围, 是 由于其不仅包含 了 传统窄带 P L C和宽带 P L C所主要使用 的频段 , 而且 也可以为 5 0 0 k H z一1 6 MH z这 一潜 在频 段 在未 来 P L C技术 中的应用作 一些前期研究。在屏蔽室 内的 测量过程中 , 本文将标准测量距离设定为 3 m, 实 际测 量距离设定为 31 0 m, 基于测量结果 的分析验证了 此频段内外推因子的理论推导结果 。 1 外推因子的理论推导 、 : P L C系统在通信过程中 产生的辐射电场和磁场可以 用赫兹偶极子和

20、麦克斯韦方程组来分析。如图 1 所示。 电力线 图 1 电力线 的 电场 分析模 型 F i g 1 T h e e l e c t r i c f i e l d a n a l y s i s mo d e l o f p o we r l i n e 根据图 1中的理论模型 , 可以得到其 电场和磁场 的部分公式如下 : 。 击 一 古 ( 1 ) 。 古 + 击 一 击 = 【 古 + 击 ( 3 ) H = =E =0 ( 4 ) k r= t o r c ( 5 ) A : ( 6 ) c=1 二 31 0 m s ( 7 ) 、 f Z : 3 7 7 n s0 ( 8 ) 在上

21、述公式中, 表示测量距离 r 内某频率辐射 信号的波长数, 如公式 ( 5 ) 所示。本文利用标 准环形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第 5 l卷第 1 9期 2 0 1 4年l 0月 1 0日 电测与仪表 El e c t r i c a d M e a s u r e me nt& l n s t r ume nt a t i o n Vo1 5 l NO 1 9 oc t 1 0 2 01 4 天线测量 , 测量结果为磁场强度, 再利用公式( 8 ) 转化 为电场强度。需要 注意 的是 , 公式 ( 8 ) 是 自由空间的 波阻抗 , 由公式( 1 )

22、、 ( 2 ) 和( 3 ) 在远场情况下得到, 即 r A, A是电磁波长。在 E MC工程中, 近场 、 远场主要 是依据测量距离与电磁波长相 比较 的结果进行划分 的。由于目前 P L C系统主要使用 3 0 MH z 以下的电磁 波进行通信, 其波长较长, 在实际辐射干扰测量过程 中, 由于电磁屏蔽室大小的限制 , 测量距离将很大程度 上均位于近场范围内。然而 , 为了把测得的辐射信号 磁场场强转化为电场场强并与标准中的限值线进行 比 较, 工程上允许在研究 P L C辐射干扰时利用远场波阻 抗近似处理近场的磁场 、 电场转化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 , 在给定测量频率 的情况下 , 实际

23、 测量距离上获得的磁场强度可以利用下式推导为标 准测量距离上 的磁场强度 : r 、 = ( 9 ) 文献 6 , 1 0 规定 r =3 m。将公式 ( 3 ) 、 ( 6 ) 代入公式( 9 ) , 得到: 日 。 = = , a c 。 式中e 描述了磁场的振荡情况。在测量过程中可以 使用峰值和准峰值检波。公式( 1 0 ) 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H , = = a r 2 : li : :+ 丽 ( k 3 ) 2( 1 1 ) 基于 上 式 , 则 外 推 因 子 可 以 表 示 为 。 与 虬 “ 的比值, 转化成对数形式即为: 实际测量距离, m 图2 基 于理论推 导获得的外推

24、因子 F i g 2 T h e e x t r a p o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b a s e d o n t h e t he o r e t i c a l d e r i v a t i o n 根据公式( 1 2 ) 理论推导结果计算得到的外推因 子如图 2所示。 图中设定 3 m 为标准 测量距 离 , 实际测 量距离 3 mr 1 0 m, 挑选 了 l 5 0 k H z 、 1 MHz 、 5 MH z 、 1 0 M Hz 、 2 0 MH z 、 3 0 MH z 六个频率点 。以 2 0 M Hz 频率为例进 行说 明, 当距 离辐射 场源

25、的实 际测 量距 离 r:1 0 m 时, 将上述频率与距 离代入公式 ( 1 2 ) 计算得 到外推 因子 o r:1 2 3 5 d B, 即在 P L C系统外 l O m处测得的 磁场强度加上 1 2 3 5 d B就可 以得到标准测量距离 3 m 处的磁场强度。基于 自由空间波阻抗 3 7 7 n将上述 磁场强度转化为电场强度后 , 亦有 E =E + 1 2 3 5 ( d B )。此外 , 从 图 2中还可以看 出, 外推因子 在实际测量距离 31 0 m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大呈 下降趋势 。 2 P L C辐射干扰测量 2 1 测 量环境描 述 在屏蔽室环境 下 , 提 出 P

26、L C系统 的辐射 干扰 坝 0 量方案 , 其示意图如图3所示 。 4 图 3 测 量环境 示 意 图 Fi g 3 Me a s u r e me n t e nv i r o n me n t 图 3中 , 1为 1 0 m( 长 ) 4 m( 宽) 3 m( 高 ) 的 屏蔽室 ; 2为矢量 网络分析仪 , 其射频输 出部分连接 受试电力线 的一端 , 并 以 9 k H z分辨率带宽 ( R e s o l u t io n B a n d Wid t h , R B W) 发射具有一定功率谱密度的 扫频信号; 3为受试电力线 , 具体为4 m长的常用低压 绝缘导线 , 火、 地 、

27、 零三根线穿于线缆的塑料护套 内, 且地线 的一端接地 ; 4为 5 0 Q 固定电阻; 5为标准环 形天线 ; 6为 E MI 测量接收机 , 测量时设置其R B W = 9 k H z , 使用峰值检波 和峰值保 持选项 ; h 。 为电力线 距离地面的高度 , h 为天线距离地面的高度, 在测量 过程中 h 。 , 与 h 保持一致 ; d为环形天线在与电力线 垂直方向上的实际测量距离。 2 2 不同信号发射功率情况下的辐射干扰测量 本测量过程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来模拟 P L C信 一5 5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第 5 1卷第 l 9期 2 0

28、1 4年1 O月 l 0日 电测与仪表 El e c t r ic a i M e a s ur e m e n t I n s t r u m e n t at i o n VO I 5 1 N0 1 9 0c t 1 0 2 0 1 4 号源, 将高频信 号注入 到电力 线上 , 其 中, 信号发射 功率与功率谱密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 P 。 =1 0 l g ( R b )+P S D ( 1 3 ) 式中P 。 为P L C信号发射端在 的分辨率带宽内 的总发射功率, P S D为功率谱密度。当矢量网络分 析仪设置为 R =9 k H z 时 , 由发射功率减去 l 0 l g ( 9

29、 x 1 0 )=3 9 5 4 ( d B )即可 以获得相应 的功率谱 密 度。这 里 , 考 虑 将 P 分 别 设 置 为 一1 0 d B m、 一 2 0 d B m、 一3 0 d B m、 一 4 0 d B m, 则对应 的功率谱密度分 另 4为一 4 9 5 4 d B m H z 、一 5 9 5 4 d B m H z 、一 6 9 5 4 d B m Hz 和 一 7 9 5 4 d B m Hz 。 图4是电力线和天线高于地 面 0 5 m, 天线距离 电力线 3 m时的辐射干扰测量结果 。其中, 屏蔽室内 环境电平峰值检波是指在矢量分析仪不发射扫频信 号时, 利用

30、环形天线和 E M I 测量接收机测得 的屏蔽 室内的环境电平, 从而保证了本实验中除了屏蔽室 内少量的电磁散射外 , 测得的辐射场强几乎全部来 自于电力线的辐射。在 4种发射功率下 , 电力线的辐 射场强在 3 8 6 MH z 、 1 2 9 MH z 、 2 0 MH z附近分别达到 相邻频 率范 围 内辐射 场强 的极大值 。为进 一步 分 析 , 将每条电力线辐射峰值检波包络线按照各个频 点的辐射场强值从小 到大排序 , 并定义对 应 4 0 累 积分 布 函数 ( C u mu l a t i v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31、, C D F) 处的场强值为该发射功率下的平均辐射干扰值, 如 图 4 中 的 虚 线 所 示。可 以 看 出 , 发 射 P S D = 一4 9 5 4 d B m H z 时, 平均辐射 干扰值为 6 7 d B i x V m; 发射 P S D=一5 9 5 4 d B m H z时 , 平均辐射干扰值 为 5 6 5 d B V m, 较 前者 降 低 了 1 0 5 d B; 发 射 P S D = 图4 不同信号发射功率情况下的P L C辐射强度 测量结果( 。 l = = 0 5 m, d= 3 m) F i g 。 4 T h e P L C r a d i a t i

32、o n fi e l d s t r e n g t h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t r a n s m i t t e d s i g n a l p o w e r s( h e= = 0 5 m, d= 3 m) 一5 6 一 一6 9 5 4 d B r n H z时, 平均辐射干扰值为 4 9 d B t x V m, 较前者 降低 了 7 5 d B; 发 射 P S D= 一7 9 5 4 d B m Hz 时, 平均辐射干扰值 为 4 4 5 d B Ix V m, 较前者降低 了 4 5 d B 。综上所述 , P L C发 射功率从 一 4 9

33、5 4 d B m Hz 至 一 7 9 5 4 d B m H z每 降 低 1 0 d B , 受 试 电 力 线 在 1 5 0 k H z 一 3 0 MH z 频率范围内相邻两次平均辐射 干扰 值的差值按照 3 d B递减。由于屏蔽室 内有其它仪器, 以及金属桌面的影响 , 可能会对 电力线的辐射干扰产 生电磁散射 , 影响到环形天线对磁场强度的测量。 3 外推因子的实际测量 在上述屏蔽室环境下 , 当 电力线 和天线距离地 面 0 5 m高 , 矢量 网络分析仪设 置发射 信号 P S D= 一5 9 5 4 d B m H z ( 最接近一般 宽带 P L C调制解调器 的发射功

34、率谱 密度 一5 5 d B m H z ) , 且测量距离分别 为 3 m、 5 m、 7 m、 9 m、 1 0 m 时, 对 P L C在 1 5 0 k H 3 0 MH z 频带 内的辐射干扰强度进行 了测量 , 测 量结 果如图 5所示。 图5 不N9 1 量距离情况下的 P L C辐射强度测量 结果( n J : h = O 5 m, P S D=一 5 9 5 4 d B m H z ) F i g 5 T h e P L C r a d i a t i o n fi e l d s t r e n g t h wit h diff e r e n t di s t a n c

35、 e s ( = = 0 5 m, P S D=, 5 9 5 4 d B m I - I z ) 从中可以看出, 在测量距离从 5 m到 7 m 的变化 过程中, 电力线的辐射干扰强度迅速减小。在此基 础上 , 选择一部分频点作为例子, 测 量得 到了不 同频 率情况下辐射 电场强度随测量距离变化 的曲线 图, 如图 6所示。从 图 中可 以看 出 , 3 5 MH z 、 1 2 MH z和 2 0 MH z 频率附近的辐射 电场强度是受试 电力线辐射 场强的极大值 区域 , 说 明受试 电力线 在此 频率处 的 辐射效率较高 ; 在 0 5 MH z 、 1 0 5 MH z 、 1 7

36、 MH z 、 2 8 MH z 频率 附近的辐射电场强度是受试 电力线辐射场强 的 极小值区域 , 说明受试 电力线在此频 率处的辐射效 率较低 , 上述结果与图 4 、 图 5亦基本 吻合。 一 叫 , I I P 暖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第 5 1卷第 1 9期 2 0 1 4年1 0月 1 O日 电测与仪表 Ei e c t r i c a l M e a s ur e m e nt& I n s t r ume nt a t i o n V0 1 5 1 NO 1 9 oc t 1 0。 2 0 1 4 7 5 70 6 5 i 萼 6 0

37、嚣s 鋈5 0 4 5 4 0 5 6 7 8 9 1 0 实际测量距离, m 图6 不同频率情况下的 P L C辐射强度测量 结果( l = = O 5 m, P S D=一 5 9 ; 5 4 d B m H z ) F i g 6 T h e PL C r a d i a t i o n fi e l d s t r e n g t h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f r e q u e n c i e s ( h P 1 = = 0 5 m, P S D=一 5 9 5 4 d B m H z ) 基于图6的测试数据, 针对每一个频率, 以 3 m 为标准测量距离

38、 , 按照其在不 同实际测量距离下 获 得的电力线辐射干扰强度测量结果进一步得到外推 因子 , 如 图 7所示。图 7( a ) 分别 给出 了从 0 5 M Hz 到 2 8 MH z 共 1 0个离散频率点 的外推 因子 。进一步 地 , 将上述 1 0个频率点划分为两部分 , 图 7( b ) 说明 从 3 5 MHz 1 0 5 MH z的外 推因子随频率 的增大呈 减小趋势( 0 5 MH z和 1 5 MH z两个频率 除外 ) , 图 7 ( C ) 说 明从 1 2 MH z 一2 8 MH z的外推因子随频率的增 大同样呈减小趋势。初步可 以看 出, 在这两个 频段 范围内,

39、 基于测量数据 获得的外推 因子 随距离 和频 率的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 且 图 7 ( C ) 中的外推因子较 图7( b ) 来说 , 与理论值对 比更加吻 合 。出现个别误差的原 因可能是 由于受试 电力线长 度为 4 13 3 ( 受限于屏蔽室空间大小) , 其在不同频率处 的辐射效率不同; 另外 , 理论分析 中使用 的赫兹偶极 子为点源 , 而实际测量 中电力线为线源 , 从 而导致两 个频带 内的外推 因子 出现分离 。但 是在各 个频 带 内, 特别是受试 电力线辐射效率较 高的部分频率处 , 外推因子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图 8为基于测量结果得到 的外推因子

40、 随频率变 化的曲线图, 4条曲线分别为辐射场强 5 m向 3 m转 化的外推因子 、 7 m向 3 m转化 的外推因子 、 9 m向 3 m 转化的外推 因子和 1 0 m 向 3 m转化的外推 因子。从 频率角度得到外推 因子特性 : 在 1 5 0 k H z3 0 MH z 频 段 内, 3 m一5 m 的外推 因子 随频率变化较为平坦 , 说 明 5 m处的辐射场强和 3 m处的辐射场强具有较高的 相似性 ; 而 3 m7 m、 3 m9 m、 3 m一1 0 m的 3个外推 因子随频率的变化趋势一致。针对每条外推因子随 函 畚 盟 + f = 0 5 MHz f _- 1 5 MH

41、z 卜 f = 3 5 MHz 6 M H z J V 1 0 5MHz 1 2 MHz 睾 1 7 MH z 。 f =- 2 0 MH z 翻r,一 卢 2 6 MH z 一 卢 2 8 MH z 1 1 j l I 实际测量距离, m ( a ) + f = o 5 M Hz 卢 1 5 MH z f = 3 5 MH z f =- 6 MH z V 卢 1 0 5 MH z 实际测量距离, m ( b ) 8 O 实际测 量距离, m ( c ) 图7 基 于实际测量获得的外推 因子 Fi g 7 Th e e x t r a p o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b

42、 a s e d o n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a l a p p r o a c h 频率变化的 曲线 , 将其外 推因子值 的大小按 照从 小 到大排序 , 仍然 以对应 4 0 C D F处 的值来描述外 推因子的平均水平, 分别如图8中的虚线所示。则可 以看出, 在 5 m处测得的辐射场强加上 4 8 d B就可 以 得到 3 m处电力线的辐射场强; 在 7 m处测得的辐射 一5 7 8 6 4 2 0 8 6 4 2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第 5 l卷第 l 9期 2 0 1 4年l 0月 1 0曰 电测与仪表 El

43、 e c t r i c a l M e a s u r e me n t I n s t r m n e n t a t i o n VoI 5 1 NO 。 1 9 0c t 1 0 2 01 4 场强加上 9 2 d B就可 以得到 3 m处 电力线 的辐射场 强 ; 在 9 m处测得的辐射场强加上 1 0 8 d B就可 以得 到 3 m处 电力线的辐射场强 ; 在 1 0 m处测得的辐射场 强加上 1 1 8 d B就可 以得到 3 m处 电力 线 的辐 射场 强 。上述结果为 P L C辐射干扰测量外推因子 的研究 提供了实验依据。 圜 电 、 频率 Y I H z 图 8 外推

44、因子随频率变化的曲线 F i g 8 Th e e x t r a p o l a t i o n f a c t o r c h a n g i n g wi t h f r e q u e nc i e s 4结束 语 采用理 论 推 导 与实 际 测 量相 结 合 的 方法 , 对 1 5 0 k H z 3 0 MH z 频率范围内 P L C辐射干扰的外推因 子进行了研究 。基于赫兹偶极子和麦克斯韦方程组 的理论推导结果表 明, 由大于 3 m的实际测量距离 向 3 m标准测量距离转 化的外推 因子随频率 的增 大呈 现出减小趋势。在屏蔽室实际测量所使用的受试电 力线情况下, P L

45、 C信号源发射功率每降低 1 0 d B , 受试 电力线在相邻两次发射功率下平均辐射干扰值的差 值按照 3 d B递减 。基于测量结果进一步从频率角度 得到外推因子特性发现 , 从 5 m 至 3 m, 7 m至 3 m, 9 m 至 3 m, 1 0 m 至 3 m 的平均 外推 因子 分别 为 4 8 d B, 9 2 d B, 1 0 8 d B和 1 1 8 d B。实 际测量得 到的外推 因 子与理论推导结果基本吻合。下一步研究将考虑不 同电力线拓扑结构对 P L C辐射干扰外推因子 的 影 响 。 参 考 文 献 1 董颖华 ,赵 阳,陆婉 泉 , 等电力线通讯 辐射噪声 的预估

46、 与抑制 j 东南大学学报 , 2 0 0 9,( 3 9 ): 9 71 0 1 DONG Yi n gh ua ,Z HAO Ya n g,LU Xi a oq u a rt,e t a 1 P r e d i c t i o n a n d S u p pr e s s i o n o f Ra d i a t e d EMI No i s e i n P o we r L i n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J D u r n al o f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 2 0 0 9 ,( 3 9 ) : 9 71 0 1 一5 8 一 2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l e c t r o t e c h n i c al C o mm i s s i o n( I E C)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p e - c i al C o m mi t t e e o n R a d i o I n t e rf e r e n c e( C I S P R)2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