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初中语文七上《7短文两篇》PPT课件 (3).ppt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2082038 上传时间:2019-11-2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初中语文七上《7短文两篇》PPT课件 (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鄂教初中语文七上《7短文两篇》PPT课件 (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初中语文七上《7短文两篇》PPT课件 (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初中语文七上《7短文两篇》PPT课件 (3).ppt(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2难点:(1)翻译文言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导语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欢喜。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交流作家作品资料。枭逢鸠选自说苑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

2、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关于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今江苏沛县人。皇家后裔。20岁担任练官,汉元帝时因多次上书批评时政,检举宦官专权误国,两次被捕入狱、罢官。汉成帝时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负责整理皇家收藏的经传诸子诗赋。在校理图书中,他编著了说苑、新序、列女传等类书。还撰成了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

3、著。还著有经学著作五经通义、洪范五行传等。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相关知识:说苑为西汉刘向所编著,成书于汉成帝时期(公元前17年)。流传中有所散失,后经北宋文学家曾巩等人校理,今本共20卷。即分20个门类,如“君道”、“臣述”、“贵德”、“尊贤”、“修文”、“

4、谈丛”等。内容多为采辑前人和当时人各种书籍中(包括今已失传的古籍)的史事传说,格言警句。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生动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炼,清新隽永,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笔记小说的创作颇有影响。说苑的编著目的是劝善惩恶,弘扬教化,它虽被归入“儒家类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局限于儒家的思想学说,还兼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

5、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谋篇立意枭逢鸠这则寓言,通过袅的故事告诉人们:(1)事情由本质决定,不是因地点、环境决定。(2)没有自知之明,不在主观上改了自己的观点,只想从客观上改变环境,结果是不能解决问题的。(3)一个人沾染上坏毛病,如能力求改正,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若一味埋怨环境,迁怒别人既无济于事,也没有出路。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文章脉络短文枭逢鸠以鸠与枭的二问二答,鸠的一句评论作结。只叙事,不点出寓意。课文将其分为5节,

6、可分三层。第一层(第l、2节):鸠问枭答(一),知枭东迁。第二层(第3、4)节:鸠问枭答(二),知枭东迁原因。第三层(第5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般是不可能改的),否则东迁是徒劳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鸣”。短文穿井得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写作方法穿井得人幽默风趣。故

7、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di(需要)d(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参考译文枭缝鸠(有一天),枭碰见了鸠。鸠问枭:“您打算搬到哪里去?”枭说:“我打算向东方搬迁。”鸠又问:“为什么呢?”枭说:“家乡的人都厌恶我的呜叫声,所以我要东迁。”鸠说:“你(如果)能够改变你的呜叫声,那就行了;(如果)不能改变你的鸣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了,那里的人也会厌恶你的声音的。”穿井得人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或洗涤衣物,所以常

8、有一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好井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有人听说以后就传给其他的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议论这件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儿。于是,宋国国君就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枭逢鸠说苑,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刘向),枭逢鸠说苑,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儿去

9、(安家)?”,猫头鹰说:“我打算向东边迁徙。”,斑鸠问:“什么原因呢?”,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因为(这样)所以我打算向东迁徙。”,斑鸠说:“您只要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就可以了。如不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村里人还是讨厌你的鸣叫声。”,质 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文章脉络 短文枭逢鸠以鸠与枭的二问二答,鸠的一句评论作结。只叙事,不点出寓意。课文将其

10、分为5节,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l、2节):鸠问枭答(一),知枭东迁。 第二层(第3、4)节:鸠问枭答(二),知枭东迁原因。 第三层(第5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般是不可能改的),否则东迁是徒劳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鸣”。,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应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 ),导 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枭逢鸠,讲了怎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11、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吕不韦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

12、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吕览。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从井里打水浇地,等到,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打井,穿井得人,有闻而传

13、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吕氏春秋(吕不韦 ),听到,译文: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谈论,代这件事,使听见,向、对,穿井得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吕不韦 ),派,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向,这件事,回答,的,劳动力,在,短文穿井得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

14、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现实生活中有没

15、有类似情况? 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 子将安之? 古义: 今义:(2)词性活用我将东徙。东:,哪里,平安,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3)一词多义,之:闻之于宋君。 子将安之? 得一人之使。闻: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君。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故东迁。于:闻之于宋君。 非得一人于井中。,代词这件事,动词去、到,助词的,听到,使听到,认为,因为,向,在,写作方法 穿井得人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