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闭症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2050935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自闭症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自闭症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自闭症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自闭症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提高自闭症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提高自闭症小孩的语言表达能力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1 更新时间:2011-9-10 自闭症儿童无法完成指令大多是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其意义,所以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逐步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一、在模仿中提升1、能够模仿成人的手部动作(如拍手、挥手、握拳等)。与孩子面对面而坐,说“拍手”看孩子是否有动作。如果他不执行指令或者在做别的事则要停止他的活动,让他目视自己,说“拍手”然后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再说“拍手”,并辅助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重复练习。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在听到“拍手”的指令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做到无论

2、何时何地孩子都可以对这一指令有反应,说明他理解了这一指令。2、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叫孩子的名字(而不是宝宝),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观察孩子在听到呼叫后的反应,如果完全没有反应,则要遵循以下步骤进行训练。与孩子面对面坐(近距离),在呼叫他的名字后,帮助他将脸(目光)转达向呼叫者,如果他仍在继续其它无关的活动,则要首先帮助他停止,然后转向呼叫者,要重复练习,并在一天中多次练习,每当他有正确反应(将脸)目光转过来时就要给予夸奖和鼓励(食物+称赞)。在孩子有了上述的正确反应能力后,可以要求他用“哎!”进行应答,方法是:老师叫“小宇哎!”等待孩子应答(以模仿出“哎”为目的)。重复练习,如没有应

3、答,但只要他能听完后有动作反应(将身体或脸转过来),也给予鼓励,切忌流露出焦躁和失望的情绪。一旦有应答(即使只有嘴型或不标准),就要给予奖励(包括食物)。当孩子对于面对面的呼叫有反应能力后,可以逐步加大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甚至在另一个房间呼叫。对孩子的正确反应一定要有夸奖,最佳的反应是孩子听到呼叫后不仅有应答,而且能走过来。变换呼叫者,当孩子对老师的呼叫有反应能力时,可以让其他老师或亲友参与进来,直至孩子对任何人的呼叫都有反应的能力。 现代行为心理学对幼儿自闭症的治疗及其效果一、引言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其主要症状可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及行为障碍等等人。自 1943 年美

4、国的凯那医生首次对自闭症作出经典性的临床描述以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快速发展趋势。在一些对自闭症的研究治疗起步较早的国家如美国,自闭症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左右。中国专家自 1982 年起开始对自闭症加以研究并作过病例报道。系统的流行病统计资料则目前尚无。根据世界上自闭症的流行病趋势以及中国现有的总人口数量,本文作者认为有理由估计,中国目前可能有一百万左右的自闭症患者。作为另一个有关材料,中国有专家估计在 2000 年时全国大约有一千二百万弱智患者。由于自闭症与弱智在症状上的某些交叉相似,在许多国家都一度将白闭症当作弱智诊断。据此推论,在中国现有的弱智患者中可能含有相当一部分的自闭症患者。像在其他国

5、家的情况一样,对中国自闭症流行病确切数字的拿握,有待于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自闭症测试诊断方法的推广。在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自闭症基本上会是一种终生性残障;对患者本人,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所造成的痛苦及损失是无法用语言或数字来描述的;正因如此,世界各国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一疑症作了大量的理论与临床的研究。据权威性的“自闭症及普通性发展残障”一书作者所称,该书在 1987 年出首版到 1997 年出第二版时,其中有 70的材料都是全新的。几乎所有的自闭症文献都强调对自闭症患者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的极端重要性:一些专家甚至指出,如从治疗的角度出发,有些早期

6、治疗不一定要等到诊断最后有定论,而应在初查结果显示出自闭症症状后马上开始。一般来说,人的大脑在其发展的早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行为疗法的干预反应较好。具体到幼儿自闭症的治疗,越来越多的文献与报告确认治疗的早期开始与否是决定治疗预后的员重要因素。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和南京,对儿童自闭症的专业治疗工作已经开始。在一些较为边远的地区,有些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自行组成自闭症辅导协会以教育辅导他们的孩子。在自闭症治疗方法日新月异的年代,对于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旨在根据自闭症文献的客观数据及作者本人参与对自闭症综合治疗的实际经验、对现代行为心理学应用于幼儿自闭

7、症的治疗及其效果,作一初步的介绍。二、行为心理学在幼儿自闭症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行为心理学在自闭症治疗中的应用及其良好效果,在学术界,患者及家庭,以及有些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均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一般说来,对自闭症患者的行为疗法,可包括基于功能分析上的环境改造,效果调控,以及技能训练等。具体到自闭儿童的治疗,除了上述这些方法以外,较为常用的疗法可概括为强化疗法,自然疗法,和团助疗法. 强化疗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矾校区的心理学教授洛瓦思博士在七十年代开始提倡,并在其后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其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法在洛瓦思所著的“教育发展性残障的儿童”一书中有较完整的表述。在美国有些州的社区和学区,强化疗

8、法已成为对自闭症儿童的综合治疗中的主要服务项目。就治疗形式而言,强化疗法采用的是治疗人员(一般是由专家指导下的大学生研究生或儿童的家长)与自闭症儿童的一对一的训练:因为每周治疗时间可长达 30-40 小时故有强化疗法之称。就治疗目标而言,一殷可由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合作开始由此进入到语言社交技能的训练,而后再进入到学校科目如算术,写作)的范围。在治疗方法上经常使用的是离散单元教法,其特点是先由治疗人员给出一简短明确的指令让自闭症儿童作出一个单一性动作,如自闭症儿童根据指令完成这一动作则立即给以预先的奖励否则的话则由治疗人员给予适当的口头提示或必要的身体帮助待其能自己完成该动作后再逐渐提示帮助。每一

9、单元都应简短并与下一单元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是一种结构性较强的治疗方法。稍后,以加州大学山塔芭芭拉校区的心理学教授凯戈尔博士等人为代表,自然教法在幼儿自闭症的治疗中有了长足的进展注:自然教法强调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应当在自然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进行,并应尽量安排非残疾儿童加入到训练过程中以起到示范与强化的作用。关于治疗目标,凯戈尔等人更多地强调对自闭症儿童的主动自立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因此,功能分析的作用得到了强调以使治疗人员更好地理解自闭症儿童的具体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治疗的目标和方案。此外,自闭症儿童不一定非要达到规定动作,只要其显示出交流意向或行为努力,就应给以充分的奖励。在治疗方法上,

10、针对自闭症儿童一般缺乏行为动机的情况,治疗人员应充分运用情景教育的原则,尽量创造特定的客观情景以激励自闭症儿童说话交往,并使这种努力在自然结果中得到奖励与强化。如果说强化疗法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学得具体技能见长的话,自然疗法则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主体性和行为的自然性而别树一帜。 至于图助疗法其提倡与普及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都有严重的语言障碍,有些甚至达到失语的程度;第二,自闭症儿童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由于不能适应而反应强烈。针对第一方面的问题,美国德莱瓦州自闭症治疗中心的邦第博士,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发展出一套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旨在帮助有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学会用图片来

11、表达他们的要求和思想。这一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包含由易而难的六个阶段,治疗人员应根据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情况教其掌握几个或者所有阶段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给出图片以表达要求,获取图片以用于沟通。辨别不同的图片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使用图片组成句子使用图片回答问题以及自然地使用图片进行交流。为了加强图助疗法的效果,在初期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训练以及在全部过程中治疗人员对自闭儿童沟通努力的统一反应,是两个必要的条件:在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图片不仅可以用于帮助沟通,还可用于安排自闭症儿童的日常活动。阅如用不同图片的排列来显示作息表和持定时间的特定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自闭症儿童增加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感和对自己生

12、活的控制感从而减少自闭症儿童常有的事物突变的感觉和由此产生的强烈负面的反应;这种干预方法在伦理和临床意义上,无疑都有可以称道之处。三、行为疗法对幼儿自闭症的治疗效果 上述各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在科学文献中均有记载。限于篇幅,以下仅对文献所载强化疗法的短期效果,长期效果,及推广效果,作一简介。 格瓦思 1987 年关于行为疗法对幼儿自闭症治疗效果的报告一段被认为是这一领域内迄今为止员为全面与客观的记载。洛瓦思及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幼儿自闭症治疗中心的同事在一个为期两年的实验中将该中心的 38 名四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分为实验组和第一控制组。实验组的 19 名儿童接受为期两年的每周 40 小时的强化行

13、为疗法。第一控制组的 19 名儿童接受的是为期两年的每周 10 小时的行为疗法加其他特殊教育服务。除此之外另有第二控制组,其 21 名儿童除在地方学校受特殊教育服务外没在该中心接受任何行为疗法。测试评估的结果表明,尽管这三组儿童在实验开始前处于同一水平,两年后实验中止时只有实验组的 19 名儿童有明显进步。其中 47的儿童智商达到正常水平(平均为 107 分),并能在普通学校顺利就读。实验组的其他儿童也有相当的进步,19 名儿童的智商平均增长了 20 分,问题行为呈显著下降。相比之下,两个控制组中的儿童尽管也受到各种服务,但他们像其他一段的自闭症儿童一样,其智商能力,和行为在两年之后基本没有改

14、变。 人们自然会问的一个问题是这种疗效是否能维持。针对这一问题,洛瓦思及其同事在上述实验结束的7 年之后,又对实验组和第一控制组的 38 名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测试。其测试范围涵盖就读学校性质,智商水平,生活能力和个人情绪等四个方面。这一次的测试评估的结果显示:第一,实验组中的儿童中仍有 47在普通学校顺利就读而控制组中的所有儿童都在特殊教育班中就读。第二。实验组中的 19 名儿童的智商平均为 845,而控制组中的 19 名儿童的智商平均为 549,其差别在统计学上说是显著的。第三实验组中的儿童相比于控制组中的儿童,其生活能力的指数较高,为 72:48(一般人群的平均指数为 100),而问题行为

15、的指数较低为 106:171(12 分以上表明行为有显著问题)。第四,两组儿童在个人情绪项上没有显著差别,然而在其之下的精神问题这一分项,实验组中的儿童低于(优于)控制组中的儿童。这样尽管在实验组中有些儿童的自闭症是否得到“治愈”这一点上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但这些儿童在治疗后多方面的显著进步,是无可争议的.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强化行为疗法这一在大学心理系发展出来的产物,能否在社区中得到维广。加州大学旧金山校区的两位自闭症专家最近的一个调查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调查报告的作者辛可夫和西格尔与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幼儿自闭症治疗中心并无联系。在他们所进行的独立调查中,选自旧金山地区的22 名自闭症儿童被

16、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 11 名儿童接受了一年多的强化行为疗法。所不同的是主持治疗的是当地的三位行为医师,在整个治疗期间并没有得到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幼儿自闭症治疗中心的帮助支持。控制组的 11 名儿童则在特殊教育之外没有再接受行为疗法。结果显示,受行为疗法后实验组的 11 名儿童的平均智商比控制组的 11 名儿童的平均智商高出 25 分,为 897:643前者的行为水平比后者的行为水平也有所改善。从而,这些独立的研究者们得出的客观结论是,强化行为疗法在社区中具有推广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自闭症作为一种综合症的性质,决定了对自闭症综合治疗的必要。上述各种行为疗法,其实是可以并用的。例如对严重

17、的自闭症儿童在初期时可偏重于强化疗法,待基本条件具备后再逐渐增加自然疗法的比重。本文作者所参与的一些治疗案例,往往都是上述几种方法的并用。 1训练能治好孤独症吗?假如把“治好“理解为医学上所指的“治愈“,即患儿不再有孤独症,导致孤独症的大脑生理异常结构完全消失,那么从目前我们所获得的国内外研究与临床信息来看,通过“训练“而“治愈“的孤独症患者几乎可以说没有。但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矫治,达到能够进行生活自理,甚至是独立生活并展示出良好发展状态的个案是很多。有些孤独症患者在成年后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出来,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从事设计方面的职业,但从专家对他们的评述中,仍能够感觉到他们的举止透出典型

18、的孤独症痕迹,只是这点不再具有将他们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的障碍力。当然能够达到这一程度的患者虽只是极少数,并且与他们一直得到良好的训练分不开。2如果训练不能治愈孤独症,让孩子参加训练还有意义吗?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

19、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社会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3训练要进行多长时间呢?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干预工程。训练不同于服药或手术,一个疗程或一个手术后明显康复。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训练者有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并且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几乎在他们成长的全部阶段都需要伴随有训练矫治,因此家长首先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只要坚持正确的训练方法,您就会发现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您以前

20、认为不可能学会的东西,具备了您以前认为不可能具备的能力。美国孤独症研究所所长瑞姆兰博士(一位家长,儿童心理医生)就曾经说过:“当你面对孤独儿时,要努力去感觉他这一段时间又学会了什么。“一位已帮助自己的孤独症女儿成功地走上独立生活的德国母亲感叹说:“孤独症的孩子能走多远,只有上帝知道,我想知道的是,与昨天相比,我的女儿今天又学会了什么。“一位中国母亲经过十余年努力使自己孤独症的孩子在正常学校坚持上完小学六年级,又看着她进入中学,不无自豪的说:“我现在才感到自己是多么有成就。“4孤独症儿童有最佳训练时期吗?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开始得愈早效果会愈好。一旦孩子被诊断(或怀疑性诊断为有“孤独症倾向“),就要

21、为他提供干预性的训练,因为训练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患孤独症的孩子多在三岁左右被确诊,因此“3-6 岁“一直是专家们建议的最佳训练期,同时也因为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实验证明孤独症儿童若在学前经过训练,他们的智商可以提高十二点,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的有关研究工作于 1991 年证实了这一点。这一研究甚至表明,孤独症儿童学前阶段接受训练后智力发展的潜力,超过了正常儿童,因为研究中同样接受学前训练的正常儿童,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几乎不会发生智商的变化。这个测试结果,证明了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并说明 3-6 岁是关键期。但许多个案也证实,即使是超过

22、这一年龄阶段,方法正确的训练也会使患儿有很大改善,放弃训练矫治,孩子的状况只会愈来愈差,只要开始就不会太迟!5早期训练是属于治疗还是属于教育的范畴?早期训练也可以称做早期教育,当医生给一个孩子作出孤独症诊断之后,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建议对孩子进行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训练(英文:Herapy)从方法上将更多地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但从功能上讲,它有着帮助孤独症儿童减弱其它其症状表现及障碍程度的作用,因此在台湾也常被译做“疗育“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就通过法律规定,训练孤独症儿童的人员应具备特殊教育的学历。6只教不治能行吗?孩子得了孤独症,不是打针吃药,却要接受特殊教育。这对于习惯上“有病就求医“的观念是一种

23、修正,即孤独症儿童目前“有病要求教“。许多家长在开始时,会对这一点产生怀疑,有的认为应该先四处求医,治好了再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孤独症儿童康复,怎样做才算是真正帮助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只是表面上的认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其实孤独症儿童的最大障碍是交往障碍,包括语言交流障碍。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说是没有与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他们从自我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当然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替代教育训练的作用。因为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培养教

24、育逐步得来的。药物只能还人以健全的躯体,为能力的获得提供可能性,而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正如众所周知的“狼孩“的例子,虽然其有健全的躯体,但由于没有人类的教育环境因此她只能像狼一样嚎叫,最终能发出的有限的语言,还是由于教育的作用产生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对孤独症儿童的帮助应是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7早期训练应早到什么时候呢?早期训练(或早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干预和学前教育。它们都属于特殊教育范畴。特殊教育是指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以前,有特殊障碍的孩子只是在学龄期进入学校后才得到特殊教育服务,但是现在的认识趋势是特殊教育要从早期干预计划做起。因此在美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正常儿童的义务教

25、育从 3 岁开始,特殊儿童则从诊断之日起就必须为其制定教育计划(IEP)了。早期干预 从诊断之日起(三岁之前),通过为残障儿童制订的特殊教育计划,而为残障儿童提供的教育干预。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各种患有象孤独症一样尚无法通过医疗治愈的疾病的婴幼儿。计划因每个残障儿童的特点不同而异,但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尽量减少障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早期干预专家应用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教育方法,帮助残障儿童掌握他们不易学会的技能,专家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会家长掌握这些训练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他们。孤独症儿童尤其需要得到早期干预服务,因为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困难,每个孤独症儿童都会从早期的积极的训练中得到帮助,并

26、且他们能越早克服行为问题,如:发脾气、自我刺激与娱乐,他们就会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越少受到这些行为的干扰。学前教育 三岁至六岁(上学之前),为孤独症儿童制订个别教育计划,以为孤独症儿童具备进入家庭以外的社会单元的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通过在生活自理、对他人指令的反应、愿望的表达、群体生活中的跟随能力等几方面的技巧训练,帮助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减小他们进入幼儿园、学校生活的困难。8为孩子提供早期教育的关键是什么?若想让孤独症儿童尽早的得到早期的干预,早期识别是关键。要做到早期识别又取决于两个环节:医院和家长。首先是医院的诊断能力。可以说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条件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

27、之一,就是看在那里有多少患儿是在三岁之前就是得到明确诊断。许多中国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孩子很小时就发现异常,但在四处求医几年后才得知孩子患得是孤独症。因此建立儿科医生早期诊断体系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其二,将要为父母提供识别发育障碍的基本常识。因为只有父母对问题敏感,他们才能把有问题的孩子送到医院检查。不少孤独症儿童父母在孩子三岁甚至更晚时才送其去医院诊治,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常痛心地说“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小时候完全正常呀!”这往往并不反映出真实情况,只是当孩子早期有表现时,父母由于缺乏有关信息和专家指点,未能重视到问题罢了。9做为家长如何在婴儿期观察孩子的表现呢?在中国,因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8、父母缺乏曾带过一个正常孩子的经验。因此,即使孩子在婴儿期已表现出一些特征,也往往会被忽视。直到 3-4 岁,孩子的发育问题已到了勿容置疑的程度时,才想到带他去医院,就这样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的时间。如何进行早期识别呢?以下资料供家长参考: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特征。(两岁前) 出 生:没有特征。 3 10 天:没有明显特征。 46 周:常哭闹,但并不是由于有需求,如:饿了。 34 个月:不笑或对外界逗引没有笑的反应,不认识父母。 67 个月:对玩具不感兴趣,别人要抱他时,不伸出手臂。举高时身体僵硬或松弛无力,不喜欢将头依偎在成人身上,没有喃喃自语。1012 个月: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独处时呈满足

29、状。长时间哭叫,常刻板行为(摇晃身体、敲打物品等)。拿着玩具不会玩,只是重复某一固定动作。与母亲缺乏目光对视。对其他人不能分辨,对声音刺激缺乏反应(象耳聋),不用手指人或物品,不模仿动作,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单调,或莫名其妙的声音,不模仿发音,更没有有意义发声)。2124 个月:睡觉不稳,有时甚至通宵不眠。不嚼东西,只吃流食或粥样食物。喜欢看固定不变的东西,有刻板的手部动作(如;旋转、翻动、敲打、抓挠等)。肌肉松弛,常摔倒。缺乏目光对视,看人时只是一扫而过即转移别处。没有好奇感,对环境的变化感到不安或害怕。可能出现学舌,但迟缓,对词语理解。10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训练应注意什么? 没有一种专门的

30、“孤独症训练法”,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切入,首先涉及特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儿童发育发展心理学等。关键是训练者一定要有丰富的孤独症知识和丰富的临床训练经验。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差异很大,所以训练方案必须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即因人而异。制定训练方案之前,被训练的儿童应经过专业工作者系统的观察与测试。 家长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训练应在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有系统的进行。因为不适当的训练内容及学习要求,会给患儿带来因难并因遭到挫折的体验而退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用退缩回避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保护自己,逃避与别人进行学习性的交往活动。 早期训练是促使孤独症患者生长正常化过程中的一个

31、环节。强调早期训练的有效性,往往会使人产生过高的期待和希望,从而低估了孤独症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的严重性,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训练、诱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绝不是能在短时间内使有孤独症障碍的孩子步入正常轨道的灵丹妙药。11训练的目的是看他是否学会了某个知识内容吗?无论采用哪种训练疗法体系,首先应明白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孤独症儿童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快感,提高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和自制能力。因此,无论与他做什么活动,都要注意:l 使他在愉快的交往活动中体验到完成一个课题的成就感;2 激发他乐意 “主动参加”的内在动机;3 帮助他建立人际交往中“是”与“非”的概念。从这几点出发,无论是哪种训练方法,

32、在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项目,都只是手段,其目的都是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例如:训练患儿识别颜色只是手段,目的是让患儿在与训练者学习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是愉快的,与人交往与配合是愉快的,只有这样才能为他进一步具有学习能力打下基础。12对训练常见的错误认识是什么?最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目的与手段混淆,如:误以为训练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学会识别颜色,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强迫孩子长时间被动配合,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可能学会了几种颜色,但他对于训练活动- 这一必须与人交往的过程产生恐惧和厌倦。而这只会对孤独症患儿潜在的社会适应能力起到破坏作用,甚至使他们越来越难以与人配合

33、,愈发自闭。所以在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孤独症儿童识别颜色时,训练者首先要意识到:识别颜色首先是借以与患儿发生交往的手段,而导入愉快的交往则是目的。在明确这一点后,训练者的任务就是把握如何让患儿在愉快的交往中学习识别颜色,及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体验愉快的交往。事实是(不只是对于孤独症患者)对所有的人来说,要想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首先取决于每个人是否“乐意参加”,而不是靠被动的压力。大量训练疗法的有效性研究证明:在对孤独症患者进行感知及人际交往障碍训练时,训练者(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关键中的关键。能否建立融洽的关系是衡量该项训练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志。13在哪里让孩子接受训练最好呢?孤独症儿童的

34、早期干预与训练,一般分两种场合进行:家庭训练 在国外家庭训练由专业训练者小组到家庭中指导家长进行,他们可能是集体来,也可能分别来,至于每周来几次,要视孩子的需要及家庭居住的社会提供训练指导的能力而定。在美国,家庭训练的指导一般持续到孩子三岁为止。家庭训练可使家庭在专业训练者的指导下学会训练孩子的具体技巧,并使训练者了解该患儿的家庭环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家长、专业训练者在孩子的问题及进步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专业训练 专业训练指的是让孤独症儿童到专业训练机构参加训练。在国外,专业训练机构分设在普通学校、民办残障中心内,或是专为孤独症设置的训练机构,专业训练始于三岁,持续到六岁(学龄),所以专

35、业训练就是早期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学前教育阶段。14如果附近没有专业训练机构,如何对孩子进行训练呢?在中国目前能够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学前训练及早期干预的专业机构很少,远远达不到为患儿提供社区化服务的层面,即极少有家庭能够将孩子象送幼儿园那样每天送到训练机构去接受矫治。这种环境条件下,家庭训练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形式。家长作为要长期陪伴孤独症儿童成长的人员,须要同时担负起训练人员的职责。15操作家庭训练的前提有哪些?在家庭中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训练,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家庭成员应了解有关孤独症的知识,了解孤独症儿童的一般性特点和自己孩子所独具的特点; 家庭成员应学习和掌握孤独症儿童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 按照由专业机构或人员为孩子制订的个别训练计划,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 定期请专业人员对孩子评估。要具备两点,就需要家庭成员学习有关资料、参加关于孤独症知识的讲座、家长交流,参加训练技巧培训班等活动;要具备两点则需要孤独症儿童的家庭与专业训练机构及人员保持联系,将家庭训练置于专业指导之下,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