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中国空调器市场总结报告(共3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20272729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度中国空调器市场总结报告(共3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07年度中国空调器市场总结报告(共3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年度中国空调器市场总结报告(共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年度中国空调器市场总结报告(共35页).doc(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20072007 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总结报告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总结报告文/ 空调销售杂志社【特别说明】【特别说明】 本年度报告及各区域市场报告只限定家用空调器产品; 本年度报告所指的 2007 年度为 2006 年 8 月2007 年 7 月, 部分品牌的销售统计与本报告划定的年度不同,因而可能导致部分品牌的统计数据与本报告统计数据不同; 在本年度报告中,我们根据厂商反馈意见,对前几年年度报告中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误差进行了调整,因此极个别图表并不能直接和前几年进行对比; 本报告外销市场的部分数据参照引用了海关及各方数据; 本报告统计数据是在工厂分公司

2、、工厂各地办事处、代理商、直营商、全国各区域市场经销商等多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因而会因库存等因素导致部分品牌在部分区域的销售额出现 10%左右的系统误差; 本报告在关于商业库存的统计中,会由于厂商隐瞒部分库存导致统计结果偏小。尽管本报告已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仍然可能会出现最终部分品牌实际内销量略小于本报告统计结果; 本报告仅为本刊调研数据,在部分区域以及对部分厂商的销售结果的统计可能出现较大偏差,欢迎业内批评指正; 本报告为编者对全国市场的独立调研结果,整个调研过程未得到任何企业和个人的费用赞助; 本报告仅作为空调行业内部参考资料,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此任何企业及个人利用本年度报告及相关区域市

3、场报告的市场宣传行为,以及由此出现任何形式的纠纷与本刊无关; 本报告作为行业内部交流资料免费对业内开放, 免费赠阅广大读者, 欢迎来电来函索取; 近年来,本刊接到多起相关机构肆意剽窃本报告制作成收费报告对外销售的投诉。对于上述行为,本刊保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第一节第一节 市场总体特征市场总体特征从 2004 冷冻年度开始, 中国空调产业的总体产量一直在近 5000 万台的规模上徘徊, 这种高位盘整的情形一直持续了三年, 三年间中国空调行业痛苦地经历了原材料涨价与整机价格连续下探, 从而导致行业利润急剧下滑乃至亏损的尴尬局面, 中国空调产业甚至开始残酷地迎接曾经的知名品牌的退市。在 200

4、6 年度结束之际,国内各大媒体对于行业出现负增长表现出了高度的恐慌, 一时间中国空调产业的前景似乎一下子变得十分暗淡。 对于各大媒体的上述观点, 空调销售杂志在 2006 年度推出的年度总结报告中表示了不同的观点。果不其然,空调行业的第 3 次拐点出现在了 2007 冷冻年度,从笼罩着悲观情绪中开局的 2007 冷冻年度,最终走出了一条量价齐升、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完善曲线。其尤如久旱之后的一场甘雨,令各大厂商无比兴奋。 (图表 1)图表 12006、2007 年度中国空调市场整体运营指标年度指标2007 冷冻年度(万台)2006 冷冻年度(万台)同比增长率(%)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

5、专注-专业产量6290486029.4%销量6080517017.6%产销率(%)96.7%106.3%-8.7%出口3260272019.8%内销2820245015.1%库存89064039.1%2007 年度中国空调行业有一系列的精彩表现值得抒写,在这一个冷冻年度里,涨价成为空调行业最耀眼的词组,空调企业多年的梦想在这一年得到了真正实现;在这个年度里,空调行业努力追求的“淡季不淡,旺季高温促放量”的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在这一个年度里空调行业真正开始走出恶性的竞争, 理性地思考自身和行业整体未来的发展,行业的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转移到了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的比拼上。整个行

6、业便朝着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方向迈进,同时产品的设计、功能以及概念上都有很大提升,各大空调品牌的产品销售重心成功向中高端转型, 使得空调总体销售额实现了大幅提升, 各品牌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可谓是人和。当然过去的 1 年, 中国产业也隐约暴露了一些问题和危机。 年度行将结束之际市场热炒的的“铜铝之争”事件似乎要重现空调行业非理性的一面;近年来国内空调一二级市场销量开始出现明显的滞涨现象, 空调行业整体销量的增长更多是依赖出口销量的增长, 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市场的虚假繁荣, 而越来越严峻的出口政策环境接下来肯定会对各空调企业形成巨大压力,值得空调行业警惕;此外,当前空调行

7、业总体利润的提升并没有真正带动各企业利润的大幅提升, 空调行业的利润水平仍然不高, 部分中小品牌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最后,在经过多年的市场博弈之后,各大品牌与国内各大家电连锁之间的合作仍然分歧大于共识,厂商之间的矛盾没有缓解的迹象,2007 年度部分品牌加大自身渠道的开发,使得空调专业渠道崛起的同时, 正在引起各大家电连锁商的不满, 渠道之争正在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新年度厂商之间如何平衡资源分配值得业内思考。已经过去的 2007 年度,中国空调产业的行业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优势正在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可以预见,未来的国内空调行业将会围绕产品质量、服务和功能等方面展开更为理性的竞争。

8、品牌之争将会主导未来中国空调产业的格局, 未来的空调产业仍然是机遇和危机并存。综上所述, 空调销售杂志认为,2007 年度的中国空调行业总体发展形势可喜,局部细节仍需改善, 中国空调产业正在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本节我们将分别从全年市场走势、总体产销量、 内销市场、 出口市场和市场库存等方面来全面分析本年度空调市场的总体特征。1全年走势分析1.1 淡旺同时放量增长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空调产品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差别, 尽管随着中国空调产业的逐步走向成熟,这一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改观,但是,历年来,所有的空调企业总是把营销的重点放在每年的旺季市场。特别是 2004 冷冻年度以后的两三年间,由于价格战的巨大

9、压力,许多品牌都减少了淡季促销资源的投放,淡季市场出现了低迷状态。但是 2007 冷冻开盘之后,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空调市场的淡季走势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强劲, 无论是工厂渠道出货还是终端零售都呈现了快速放量增长的态势,在本年度的圣诞、元旦双节销售中,大多数品牌都取得了同期 25%以上的增长。而据本刊淡季市场调研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今年 3 月底,中国空调行业的总产量已经达到了 3410 万台,内销出货量已经达到了 1290 万台,出口量已经达到了 1560 万台,比 2006 年度同期分别增长了 26.8%、 50%和 2%。 特别是内销市场的增长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已经超

10、过了“淡 4 旺 6”的比例。本年度空调淡季市场之所以出现放量增长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近年来,空调行业持续的原材料涨价, 一方面使得工厂排产更加注重计划性, 另一方面渠道备货也十分谨慎。从去年本刊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年度结束以后渠道内的库存处于历史的低位。这使得本年度开盘后,工厂的出货变得相对较为轻松。第二,本年度包括格力、美的、奥克斯和志高在内的各大品牌的淡季政策都要早于以往任何一年, 同时各大品牌的渠道吸款政策力度也超过以往同期,这使得代理商更多地选择在淡季加大备货量。第三,进入新年度后,各大品牌纷纷对其渠道资源进行了整合, 许多品牌在继续重视与大连锁的合作的同时, 本年度特别加

11、大了对传统渠道的投入,这使得传统渠道的备货比去年大大增加。第四,2006 年度由于受原材料涨价的直接影响, 作为渠道主力的代理商由于彼此实力的不同, 其所享受的工厂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差别, 自然其进货价格也有一定差异, 甚至导致许多代理商在进入旺季后处于有市无货的尴尬境地。 当年许多备货充足乃至拥有库存的经销商却意外发财, 因此在吸取了教训之后, 在仔细对原材料市场进行研判之后, 本年度淡季许多代理商应对工厂政策需求主动加大了备货量。 这四个方面是本年度淡季开盘工厂的放量出货的主要原因。 而在终端零售层面,进入 2007 下半年以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再次快速回暖,带动了新一轮的空调需求。这是淡季

12、空调零售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本年度空调市场在进入旺季以后, 空调市场仍然维持了发力向上的走势, 五一旺季市场开始全面启动,黄金周期间空调销量再创新高,整体销售同比上涨了近 30%。今年旺季市场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持续高温天气的帮忙。 进入 5 月下旬以来, 全国天气由北向南逐渐进入高温天气,全国许多城市高温持续时间超过过去几十年同期水平,市场销售迅速升温。许多城市的最高气温接连刷新历史记录,让所有空调人士兴奋不已。西南及北方市场进入 7月下旬以后,虽然气温急速回转,但是前期淡季及 5、6 月份的较好销售足以让各大厂商满意而归。1.2 区域表现各不相同尽管今年的天气特别照顾空调行业, 但即使是在这

13、种环境下, 本年度我国的空调产业依然表现出区域明显的差异性,北方市场率先发力,南方市场温和放量的特点十分明显,南北两个市场对于天气的反应也明显不同,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熟市场的需求日益均衡, 这一现象需要引起业内关注,对于过分依赖旺季市场的品牌来说,2007 年度值得总结反思。2产销量分析2.1产量止跌快速回升在经历了 2006 年度空调市场首次总产量下滑以后,空调行业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迅速扭转了颓势。2007 年度国内空调市场的总产量达到了 6290 万台,首次站在了 6000 万台的关口上,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近 29%,在几年的盘整之后,本年度总产量的放量增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其

14、无疑是一支兴奋剂(图表 2) 。图表 219992007 度国内空调市场产量变化图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从每月的排产量来看,淡季整体产量达到了 3410 万台,约占全年总产量的 54%,大大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图表 3) 。图表 32005-2007 年度三年每月生产量分布月份2007年度 (万台) 2006年度 (万台) 2005年度 (万台)82201501309300190160103202502901137031031012430410280151043041024503703903810580540486076073058406107506710490640747

15、0330430总产量6290486050502.2内销量价齐升2007 年度国内空调市场的内销量约为 2820 万台(图表 4、图表 5) ,比 2006 年度增长了 370 万台,增长幅度达到了 15%左右,基本走出了 2005 和 2006 年度的低迷局面。这同时也说明国内空调行业在经历了几年的盘整之后, 市场新一轮的更新换代正在悄然展开。 同时通过对各区域市场的调研后我们也发现, 本年度的空调内销市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三四级市场的增长。从 2005 冷冻年度开始,空调一级城市基本上已经进入饱和期,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其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总量的滞涨。在此情况之下,各大品牌纷纷加大了对三、四级市

16、场的操作力度,这一策略在两三年后的 2007 年度开始收到成效,各品牌在三、四级市场的销量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各大中心城市消费者 10 年前左右购买的空调产品也已逐步进入产品淘汰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空调消费。而在销售额方面,本年度更是各大厂商喜获丰收的一年,本年度的空调市场各大厂商在价格策略上保持了前所未有的步调一致, 涨价成为全年空调市场的价格主旋律。 本年度国内空调市场的总体销售额一举突破了 700 亿元大关,达到了 710 亿元,比 2006 年度的 534年度总产量 (万台)1999 年度9602000 年度13502001 年度20002002 年度24002003 年度345

17、02004 年度48302005 年度50502006 年度48602007 年度6290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亿元大幅上扬了近 33%(图表 6、图表 7) 。扣除本年度总体内销量增长 15%的因素以外,本年度空调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增长幅度超过了 15%, 这是非常令业内人士欣喜的结果 (图表 8) 。本年度国内空调市场的总体销售额出现如此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说明国内各品牌的市场操作正在向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特价机和工程机在投放总量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空调机型的销售正在由过去的特价机、传统机型向高端机型过渡,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各大品牌的产品策略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中国

18、空调产业正在整体回归理性。图表 41996-2007 度空调企业年度内销出货量对比年度内销出货量1996 年度580 万台1997 年度650 万台1998 年度720 万台1999 年度750 万台2000 年度950 万台2001 年度1400 万台2002 年度1550 万台2003 年度1950 万台2004 年度2460 万台2005 年度2390 万台2006 年度2450 万台2007 年度2820 万台图表 519992007 年度国内空调市场内销出货量增长率走势图图表 619992007 年度国内空调市场总体销售额统计年度销量增长率1999 年度4.202000 年度26.7

19、2001 年度47.32002 年度10.72003 年度25.82004 年度262005 年度2.452006 年度2.51%2007 年度15.1%年度内销销售额1999 年度295 亿元2000 年度345 亿元2001 年度400 亿元2002 年度370 亿元2003 年度385 亿元2004 年度445 亿元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图表 719992007 年度国内空调市场销售额增长对比图表 819992007 年度国内空调市场销量与销售额增长对比分析年度销量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1999 年度4.201.22000 年度26.716.92001 年度47.315.

20、92002 年度10.77.52003 年度25.84.12004 年度2615.52005 年度2.454.52006 年度2.51%14.82007 年度15.1%32.92.3内销淡季良好,尾市有忧本年度空调市场淡季每个月的内销出货量基本都大大高于去年同期, 但是旺季时段的出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差别较小, 这表明在消费越来越理性的今天, 空调行业的销售习惯也正在发生改变, 空调企业很难再依赖旺季的冲量来完成计划, 这将更加考验各品牌的综合竞争能力。 本年度淡季的良好表现使得工厂对旺季市场的预期大大提高, 而旺季市场尽管表现也不错, 但几乎未达所有品牌的预期, 因为本年度结束之后工厂和渠道的

21、库存都要大于去年同期,这对下一年度的淡季内销稍有不利(图表 9) 。图表 92005-2007 年度每月内销出货量分布对比月份2007 年度 (万台) 2006 年度 (万台) 2005 年度 (万台)81201851409954045101406575111507590121601401502005 年度465 亿元2006 年度534 亿元2007 年度710 亿元年度销售额增长率1999 年度1.22000 年度16.92001 年度15.92002 年度7.52003 年度4.12004 年度15.52005 年度4.52006 年度14.82007 年度32.9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

22、奉上专心-专注-专业11551301402120759033501501604380370400545045047064104453707290325260内销总出货量2820245023902.4出口再创新高,依然领先内销中国空调器产品的出口 1999 年度只有区区 210 万台, 进入 2002 年度以后, 出口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4 年度的出口量达到了 2340 万台。在短短的 5 年时间里,我国空调器产品的出口便爆发性地增长了 10 倍左右。 但是在进入 2005 冷冻年度以后, 出口市场开始出现滞涨现象,2006 年度我国空调器的出口延续了 2005 年度的走势,继续在高

23、位徘徊。2007 年度各品牌的累计出口总量达到了 3260 万台, 首次站在了 3000 万台之上, 比 2006年度增长了 540 万台, 增速达到了 19.8%,近三年来首次增长超过 10% (图表 10、图表 11) 。这一系列数据足以表明中国在全球空调产业版图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从前几年开始,一些国内空调企业尝到了出口的甜头,由于只是负责生产,其他售后服务等环节一概不管, 因此, 尽管利润率并不很高, 但一些企业还是确定了以出口为主的战略,有些企业的外销比例甚至远远大于内销。这也是这几年一些企业拼命扩张产能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在本年度出口市场依旧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一丝危机。尽管今年

24、的空调出口继续保持着增长势头, 但许多企业却显示出了疲惫与不堪重负: 国内持续不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出口利润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尽管日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表明 2007 年1-5 月份出口空调加权平均价格为 157.78 美元,同比上升了 9.4%,但这也仅仅是大致消化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国内空调企业实质性的盈利水平并未提升。 而国际上针对中国空调产品出口的种种限制有着进一步升级的迹象, 变化不定的海外反倾销诉讼更是令人提心吊胆。海外市场始终是充满变数的一个市场,未来其还将更多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此外,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此前业界尚怀疑少数外资空调出口企业打恶性竞争牌,事实上,空调

25、出口原产地的竞争中,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除了价格,并没有太多牌可出。本年度许多品牌在外销量保持增长情况下, 整体利润却在缩小, 恰好表明出口对国内空调企业的利润贡献将进一步缩小。可以预见,今后海外市场的成熟度和技术性要求会水涨船高,欧盟 WEEE、RoHS 指令只是开始, 美国、 日韩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出台。 这只会提升行业的进入门槛、加重企业的经营成本负担。眼下,欧盟两指令就已经让企业既要加强技术应对能力,还要规范质量体系特别是对上游供应商队伍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建设, 涉及到企业竞争优势、 发展模式等多方能力的考验。 而且,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给予海外买家和市场所形成的 “低价

26、、无品牌、中低端产品”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我国空调企业今后发展的主方向,就是要能够突破中低端产品和价格的路线, 不仅要在产品功能和价格体系上进行突破, 还要建立起一定的品牌形象。在自身竞争优势不明显,短期转型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空调企业今后的出口必将面临一段时间的整合动荡。图表 101999-2007 年度空调市场总出口量走势图年度出口量(万台)1999 年度210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2000 年度3702001 年度5802002 年度8072003 年度14902004 年度23402005 年度25602006 年度27202007 年度3260图表 11199

27、92007 年度空调销售内、外销对比分析年度内外销总量(万台)内销出货量(万台)出口量(万台)1999 年度960750(78%)210(22%)2000 年度1320950(72%)370(28%)2001 年度19801400(71%)580(29%)2002 年度23571550(66%)807(34%)2003 年度34501950(56%)1490(44%)2004 年度48252460(51%)2340(49%)2005 年度49502390(48%)2560(52%)2006 年度51702450(47%)2720(53%)2007 年度60802820(46%)3260(54%

28、)2.5库存仍在高位2006 年度行业留下的相对历史低位的库存使得 2007 年度的开盘各大厂商相对比较轻松,各大品牌的淡季政策在具体执行上没有遇到太大的市场阻力。可以说 2006 年末的低库存为厂商顺利启动本年度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各大厂商欣喜盘点本年度的战备战果时,唯一令各大厂商稍有担心的便是,截止年度结束,许多品牌较上一年度面临更大的库存压力。截至本年度结束,国内空调企业的库存总量为 840 万台左右(图表 12),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 200 多万台,其中大多数为滞留在商业渠道内的库存。在具体品牌方面,格力是国内品牌中极少采取高库存运作的品牌之一, 本年度其库存总量进一步放大,

29、 这与格力所推行的销售公司模式有很大关系。在几大品牌方面,海尔长期以来一直倡导订单流程,其全年的库存量一直控制得非常好。 可以说较低的年度库存减轻了其新年度市场操作的压力。 合资品牌方面, 作为日资品牌的领导企业, 松下尽管本年度开盘以后积极地调整了渠道供货策略,加强了对渠道库存的管理和控制, 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是松下相对滞后的排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旺季市场的销售,这一点在今年的华东市场体现得相对明显。本年度空调市场所留下的库存毫无疑问将考验各大品牌后市的运作, 如何有效地调配各种市场资源,化解由此而带来的压力是其中的关键。而业内另外一种声音则认为,当前的高库存表明各大品牌对后市的充分信心

30、, 高库存寓示着高风险的同时也是一种机会,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图表 122005-2007 年度三年库存累计增量走势对比月份2007 年度2006 年度2005 年度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万台)(万台)(万台)867066064096406804251071074060011830820765127309307901840990800274091078039108709204820850840573068076067105207107670580670库存总量890640930第二节第二节 品牌特征品牌特征1、总体分析1.1总体格局稳定,个体差距拉大和 2006 冷冻年度

31、一样,本年度空调市场依然保持了整体格局的稳定,除小天鹅空调因为多年的负累影响在本年度正式退市以外, 国内空调行业的整体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三大品牌依然牢牢把持着行业第一集团的位置, 而且其整体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本年度三大品牌的总体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56.3%,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近 3.7%。与此同时,我们对三大品牌的销售额比重进行了分析,2007 年度三大品牌的销售额比重达到了 56.8%,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 4%,高出销量比重 0.5%,而去年三大品牌的销售额比重与销量比重的差距基本等同,2005 年度相差 1 个百分点,2004 年度相差 5 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本年度三

32、大品牌的平均单价已于其它品牌没有明显的差距,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三大品牌与其它品牌的价格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图表 13) 。图表 1320032007 年度三大品牌销量、销售额占有率对比年度销量占有率销售额占有率2003 年度3542.3%2004 年度39%43.7%2005 年度48.66%49.5%2006 年度52.6%52.8%2007 年度56.3%56.8%1.2试水自建渠道助销售众所周知, 当前许多空调一二级零售市场基本是大连锁的天下, 而三四级市场则主要依赖专业经销商的销售, 因此从本年度开盘伊始, 各大品牌为了进一步拓展三四级市场的增长,同时填补大连锁在中心城市的市场空白,

33、各大空调品牌纷纷自建渠道, 为本年度的空调市场增添了一抹亮色。 近年来, 各空调品牌并不满足仅通过国美、 苏宁等全国家电连锁卖场销售。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为了保证销售渠道安全和提高利润,本年度海尔、美的、格兰仕、奥克斯、志高等各大主流品牌纷纷加强了专卖店建设或者成立销售公司等渠道模式。 我国目前以大中城市为代表的一二级市场将逐步达到饱和,相比较而言,以县、乡、镇为代表的三四级市场的增长幅度明显提高。家电连锁企业的门店仍仅集中在一二级市场,三四级市场需要借助专业经销商。与经销商合资成立销售公司、自建渠道,是加强与经销商合作的一种方式。1.3 合资品牌比重下降随着国内空调市场

34、不断地走向成熟, 国产品牌逐渐占据了空调行业的绝对主导地位, 这一形势在本年度的国内空调市场得到延续。 本年度合资品牌的国内总销量达到了 325 万台左右,虽然绝对销量较上一年度增长了近 30 万台,但是其总体市场占有率却由去年的 12.04%下降到了 11.46,在国内市场销售总额方面,今年合资品牌的内销总额达到了 104 亿元,比去年增长了 22 亿元左右,总额占有率达到了 14.6%,比去年下降了 0.8 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数据表明, 本年度合资品牌的总体经营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目前合资品牌在平均价格尽管仍然领先于国产品牌,但是双方的差距已经在缩小。 (图表 14、图表 15) 。随

35、着合资品牌的总体占有率的逐年下降, 有业内人士担心, 在国内空调产业越来越回归理性之后,合资品牌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而我们始终认为,包括松下、三菱电机在内的众多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发展多年之后, 其一系列市场操作也在逐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且都在相应的领域建立了自身的优势, 如三菱电机的品质已经深入消费者心中, 占据了固定的高端消费群体, 同时其刚性的渠道政策, 较高的渠道收益多年来也培养了一大批忠诚度较高且优质的代理商团队, 这给其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其更加中国化的营销团队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合资品牌固有的短板, 而工厂相对稳健的经营策略也回避了相应的风险。总之我们认为合资品

36、牌正在努力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同时更加融入中国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空调市场将会长期维持当前的格局(图表 16) 。图表 142007 年度国产、合资品牌总体市场销量占有率分配品牌类别占有率国产品牌88.54合资品牌11.46图表 1520002007 年度合资品牌总体市场销量占有率变化年度占有率2000 年度19.212001 年度15.52002 年度17.522003 年度13.792004 年度14.382005 年度11.882006 年度12.04%2007 年度11.46%图表 1620052007 年度主要合资品牌占合资阵营总量比重对比品牌2007 年度占有率2006

37、年度占有率2005 年度占有率松下29.7%27.528.7LG13.3%1823.4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1.4 出口提到更高地位今年各大品牌的出口量都较上一年度有一定的提升。 在品牌方面, 三大品牌仍然位列国内品牌的出口前三强,其中美的继 2006 冷冻年度之后,再次拔得了出口量的头筹,格力本年度在内销市场大幅提升的同时,其出口市场增速同样可观,这为格力 2008 年度更强的发力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这一点值得相关品牌注意。 而海尔本年度外销市场的绝对增量尽管没有较大的增长, 但是从各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本年度海尔更加注重出口产品的产品系列及自主品牌的出口, 本年度海

38、尔出口产品大多为中高档机型, 其总体赢利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它品牌。 本年度格兰仕空调的外销量首次超过了 150 万台, 成为继三大品牌之后国产品牌第二阵营中的领先品牌。 志高空调多年来在外销市场上一直非常抢眼, 本年度其市场增速依然强劲。 最值得一起的是, 奥克期空调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便一举迈入外销百万俱乐部的行列,TCL 空调本年度的外销也无限接近一百万台的指标。合资品牌方面,LG、三星、松下和富士通空调依然把持着重要的市场份额。 三星则首次超越 LG 成为外销市场合资品牌的领军品牌,其全年总出口量达到了近 340 万台,LG 全年的外销量也大致接近这一水平。松下和富士通紧随其后全年的总出口量

39、也达到了 120 万台之上。 此外, 科龙空调已经走出上一年度的低谷,本年度的出口呈现出快速反弹的走势,可以预见,下一年度科龙的外销将轻松跃上百万台关口。本年度春兰、海信等品牌外销市场表现也不错(图表 17) 。图表 172007、2006 年度国内各主要品牌出口量统计2007 冷冻年度冷冻年度2006 冷冻年度冷冻年度品牌出口量 (万台) 市场份额 (%)品牌出口量 (万台) 市场份额 (%)三大品牌125738.6%三大品牌106639.2%LG33210.2%LG34512.7%三星33510.3%三星1495.5%格兰仕1554.8%志高1204.4%志高1424.3%富士通1184.

40、4%松下1253.8%格兰仕1053.9%奥克斯1063.3%TCL943.4%富士通1023.1%奥克斯913.3%TCL983%松下913.3%三菱电机16.4%13.610.57三菱重工10.6%11.29.81三星8.5%10.8%7.92日立7.3%9.17.17其它14.2%9.812.4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科龙852.6%夏普602.2%夏普571.7%科龙491.8%其他46614.3%其他43215.9%合计3260100.0%合计2720100.0%2、品牌分述 (按打头字母汉语拼音顺序)2.1奥克斯华丽转身,改打价值战2007 年度是奥克斯在市场上

41、重新活跃的一年。上年度我们就曾评述过,奥克斯的调整已经结束,正准备走上重新活跃新征程。今年奥克斯的市场表现,证明了我们的观察和判断是正确的。奥克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开始提升品牌含金量,这也是奥克斯转型的重要标志。以往奥克斯把发展的途径定位在单纯的事件营销和价格战上,在短时期获取人们的眼球关注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2007 年,奥克斯在推出“红色革命”和“奥奥联手”两大活动时,并没有再复制以往的事件营销的模式,而是与产品创新结合起来。产品领先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奥克斯也不例外,在产品创新上走在了行业的前列。2007 年度,奥克斯在进行“红色革命”之时就推出了“

42、家具一体化”空调,大大丰富了奥克斯的产品阵容,而且新推出的产品都定位于高端。网络渠道建设对于一个强势品牌来说至关重要。奥克斯在巩固发展原有专业渠道网络的同时,加大了与全国性家电大连锁的合作力度。弥补原先在一级市场的短板。团队建设是奥克斯空调的又一个重头戏。奥克斯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革,把市场的决策权下放,让一线团队精英们自己把控市场,变过去的“领导要我做”为“自己要去做” ,同时加大对一线市场人员的激励机制, 使得今年奥克斯在一线市场做得生龙活虎, 成为市场最具活跃的品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奥克斯的转型才刚刚开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奥克斯还没有一个类似格力“好空调格力造”那样既琅琅上口,又力

43、透纸背的主题广告语。好在奥克斯已经意识到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今年已经开始与国际上 4A 广告公司阳狮合作。另外,虽然奥克斯已经转型, 但是长期习惯于炒作的惯性思维还存在, 今后如何树立转型新形象是不可忽视的问题。2.2长虹内外兼修,欲蓄势待发上年度旺季,长虹集团对长虹空调领导层以及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随后长虹空调把营销的重点放到了川渝等重点强势区域。但是,收缩拳头后的长虹空调并没有陷入低迷,而是依托根据地战略,以点带面把市场做得风生水起。首先,长虹抓住了产品这个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长虹正是依托军工企业长期以来的积累,通过在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等五个方面优化管理,全面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在此基

44、础上推出的 SPA 养生空调彰显出极大的市场竞争力,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其次,完善核心经销商体系。长虹在调整中没有放弃经销商,而是帮助其解决在人员、策略、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在发展过程中解决长期以来遗留的历史问题。因而,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做长虹也许不是最大的客户,但他们却是最安全的客户。再次,把终端市场打造成长虹的竞争优势。长虹的独特优势体现在终端促销上,即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让市场拉动经销商的经营活动。2007 年度长虹安排了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五波全国性的促销活动, 22 个管理中心,200 多个办事机构,从领导层到最基层的业务人员,都帮助代理商、经销商出

45、货、销售。第四,完善根据地战略。根据地战略的实质就是集中有限的资源,对重点区域精耕细作。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团队建设上,把优秀的人放在根据地;二是以高要求、高效率、高压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在根据地培养和建立核心客户;四是服务标准要求更高。2007 年度长虹空调的总体表现可圈可点,但是纵观本年度的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行业理性发展为各个品牌的腾飞提供了绝佳机会,长虹应该抓住机会在量上有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与长虹近年来提出的良性发展的思路是相对应的, 我们期待下一年度长虹会围绕销量的增长能够更加激进一些。同时,下一年度长虹如何在巩固重要市场的同时,加大对全国各大成熟市场的开拓力度也非常关键。2.

46、3 春兰平稳发展,默默在耕耘对于春兰来说 2007 年度又是相对平稳发展的一年。在市场操作上,春兰认为当今的经营方式是开放的,相互之间的学习和渗透很容易,不同的模式会有不同的特色。春兰开始有向多元化渠道模式上转型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位一体”模式的建立和推出:一是传统专业经销商渠道的重建。 春兰早期能够成为行业的龙头, 除了进入行业比较早和有过硬的产品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采取的大户代理制。虽然春兰后来废弃了大户代理制,但是与传统经销商的渊源比较深,春兰今年在一些区域销量的提升,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渠道代理层面。二是继续强化与家电大连锁卖场的合作。 春兰与家电大连锁的合作由来已久, 双方建立

47、了比较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对于春兰来说, 家电大连锁是符合春兰产品定位的最佳通路之一,借助家电大连锁打天下既省心又省力,不失为春兰营销战略布局的一手妙棋。据了解,家电大连锁占据了春兰国内市场销售的一半。三是大力拓展空调专卖店。 春兰过去也曾有过自营专卖店的尝试, 只不过那时开专卖店的时机并不成熟, 春兰星威店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并不太久。 随着空调营销格局的稳定和营销模式的成熟,自营专卖店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2007 年度,春兰已经在成熟区域开办专卖店超过 100 家。据春兰有关负责人称,春兰专卖店目标是 2000 家左右。春兰今年在市场推进上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在市场推进上还不平衡

48、。 一方面春兰对恢复传统的强势地位要有耐心,切不可以操之过急;另一方面,春兰要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这种市场反应速度不仅仅体现在对事件的应对处理,还包括对经销商的服务、结算等诸多方面。 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投放, 以改变目前其在三四级市场比较薄弱的市场地位。2.4 格力做大做强,专业显威力格力的强势在当今中国空调市场已经凸现出来, 品牌效应使得业内经销商对经营格力趋之若鹜,消费者对格力的选择也是情有独钟。在近几年空调行业众多品牌陷入调整,无暇对市场进行维护巩固之际, 格力却凭借着多年扎扎实实打下的坚实基础, 开始攻城掠地轻松的在扩充规模。2007 年度格力内外销量又有所放大,创造了历史的新

49、高。盘点 2007 年国内市场,无疑格力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如果要用粗线条勾勒格力在2007 年的表现,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记录下来:首先,品牌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格力品牌能够得到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认可,是格力长期以来不断打造品牌的结果。 格力多年来很少主动参与市场的纷争, 更没有毫无疑义的噱头炒作, 是真正具备了国际化大品牌的风范。 正是这种品牌的积累在市场开拓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其次,与重点渠道结成了战略伙伴。2007 年 5 月,格力集团将持有的 8054 万股格力股份转让给河北京海, 而河北京海是由格力经销商出资成立的, 格力通过转让股权使得

50、厂商之间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举对格力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强势中寻找弥补短板。按说格力在市场各个方面已经做得很出色,但是格力并不满足,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就是与大连锁的合作还处于低级阶段。 上年度格力曾经在区域市场曲线与大连锁进行了部分合作, 今年则基本上在全国实现了各种形式的对接。 虽然这种合作很低调,但是弥补短板的效果非常明显。格力虽然近年来销售量一直大幅度增长,但是也要看到大销量的背后留下大量的商业库存,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大库存可以沾光,但是一旦形势变化有可能留下的会是隐患。另外,格力营销模式的成功,使得很多品牌竞相模仿,并在格力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使得格力模式在一定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