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1161-2014《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含编制说明)【140411修改稿】---还-原.pdf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2025982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DF 页数:71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GDW-1161-2014《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含编制说明)【140411修改稿】---还-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QGDW-1161-2014《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含编制说明)【140411修改稿】---还-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GDW-1161-2014《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含编制说明)【140411修改稿】---还-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GDW-1161-2014《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含编制说明)【140411修改稿】---还-原.pdf(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Q/GDW ICS 29.240.30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11612014 代替 Q/GDW 1612007 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StandStandardization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ardization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transmission linetransmission line protection and auxiliary equipmentsprotection and auxiliary equipments 2014-04-01 发布 2014-04

2、-01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11612013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总则 . 1 4 一般规定 . 2 5 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设计规范 . 8 6 组屏(柜)设计规范 . 20 7 合并单元设计规范. 27 8 智能终端设计规范. 27 9 智能站光缆要求及光缆敷设要求 . 28 10 保护与通信设备接口要求 . 28 11 对相关设备及回路的要求 . 2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保护装置定值清单及软压板标准格式 . 3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保护装置打印报告标准格式 . 46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3、) 智能化保护装置接口信息 . 52 编 制 说 明 . 61 Q/GDW 1161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Q/GDW 1612007,与 Q/GDW 1612007 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增加了智能变电站保护装置相关要求; 增加了保护功能配置表,保护功能由“基础型号功能”、“选配功能”组成; 修改了附录 A 中的保护装置定值清单,增加了附录 C 智能化保护装置接口信息。 本标准由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家 电网公司华北分部、国网新疆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

4、学研究院、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北京四 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园深瑞继保 自动化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旭、马锁明、王德林、刘宇、陈军、李峰、牛四清、刘蔚、周春霞、彭世 宽、赵莉、朱晓彤、张月品、陈福锋、倪传坤、俞伟国、吴通华 本标准 2007 年首次发布,2013 年 X 月第一次修订。Q/GDW 11612014 1 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220 kV 及以上电网的线路保护及相关设备的技术原则和设计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 220 kV 及以上电压等级常规

5、变电站(以下简称常规站)和智 能变电站(以下简称智能站)的线路及相关设备继电保护装置和回路的设计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22386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GB/T 22386-2008,IEC 60255-24:2001, IDT) GB/T 25931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 DL/T 86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Q/GDW 1396 IEC

6、61850 工程继电保护应用模型 3 总则 3.1 宗旨 本标准旨在通过规范 220 kV 及以上电网的线路保护及相关设备的输入输出量、压板设 置、装置端子(虚端子)、通信接口类型与数量、报吿和定值、技术原则、配置原则、组屏 (柜)方案、端子排设计、二次回路设计,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以下简称保护装置)的标准化 水平,处理好 GB/T 14285 规定的四性关系,为继电保护的制造、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工 作提供有利条件,提升继电保护运行、管理水平。 3.2 优化设计原则 3.2.1 优先通过保护装置自身实现相关保护功能,尽可能减少外部输入量,以降低对相关回路 和设备的依赖。 3.2.2 优化回路

7、设计,在确保可靠实现继电保护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装置间的连线。 3.3 双重化原则 继电保护双重化的原则是指:保护装置的双重化以及与保护配合回路(包括通道)的双重 化,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及其回路之间应完全独立,无直接的电气联系。 注:采用三相重合闸方式时,可采用两套重合闸相互闭锁方式。 3.4 保护装置软件构成原则 本标准中保护装置功能由“基础型号功能”和“选配功能”组成;功能配置由设备制造厂 出厂前完成。功能配置完成后定值清单及软压板、装置虚端子等应与所选功能一一对应。本标 准按最大化列举设备参数定值、保护定值、保护控制字、保护功能软压板,出厂时未选配功能 对应项自动隐藏,其它项顺序排

8、列。本标准按典型工程应用列举 SV 接收软压板、GOOSE 软压 板、装置虚端子。 3.5 主接线型式 3.5.1 本标准中 3/2 断路器接线主要用于 330 kV 及以上电网,双母线接线主要用于 220 kV 电 网。当 330 kV 及以上系统采用双母线接线,220 kV 系统采用 3/2 断路器接线,可参照执行。 3.5.2 本标准中 3/2 断路器接线以完整串为例,当用于非完整串时,中断路器相关信息适用于 第二组边断路器。 3.6 装置基本类型 3.6.1 常规装置:采用常规电缆进行采样、开入、开出等回路连接。 3.6.2 智能化装置:采用 SV 采样、GOOSE 开入、GOOSE

9、开出。 Q/GDW 11612014 2 3.7 执行原则 3.7.1 本标准强调了线路保护及相关设备标准化设计的原则和重点要求,但并未涵盖线路保护 及相关设备的全部技术要求,有些内容在已颁发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定中已有明确规定,在 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仍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定。 3.7.2 新建、扩建和技改等工程应严格执行本标准。 4 一般规定 4.1 保护装置的通用要求 4.1.1 保护装置单点开关量输入定义采用正逻辑,即触点闭合为“1”,触点断开为“0”。开 关量输入“1”和“0”的定义统一规定如下: a) “1”肯定所表述的功能; b) “0”否定所表述的功能。 4.1.2

10、智能化保护装置双点开关量输入定义:“01”为分位,“10”为合位,“00”和“11” 为无效。 4.1.3 保护装置功能控制字“1”和“0”的定义统一规定如下: a) “1”肯定所表述的功能; b) “0”否定所表述的功能,或根据需要另行定义; c) 不应改变定值清单和装置液晶屏显示的“功能表述”。 4.1.4 常规保护装置压板设置方式 保护功能投退的软、硬压板应一一对应,采用“与门”逻辑,以下压板除外: a) “停用重合闸”控制字、软压板和硬压板三者为“或门”逻辑; b) “远方操作”只设硬压板。“远方投退压板”、“远方切换定值区”和“远方修改定 值”只设软压板,只能在装置本地操作,三者功能

11、相互独立,分别与“远方操作”硬 压板采用“与门”逻辑。当“远方操作”硬压板投入后,上述三个软压板远方功能才有 效; c) “保护检修状态”只设硬压板。对于采用 DL/T 860 标准时,当 “保护检修状态”硬 压板投入,保护装置报文上送带品质位信息。“保护检修状态”硬压板遥信不置检修标 志。 4.1.5 智能化装置压板设置方式 保护装置只设“远方操作”和“保护检修状态”硬压板,保护功能投退不设硬压板,如 下: a) “远方操作”只设硬压板。“远方投退压板”、“远方切换定值区”和“远方修改定 值”只设软压板,只能在装置本地操作,三者功能相互独立,分别与“远方操作”硬 压板采用“与门”逻辑。当“远

12、方操作”硬压板投入后,上述三个软压板远方功能才 有效; b) “保护检修状态”只设硬压板,当该压板投入时,保护装置报文上送带品质位信息。 “保护检修状态”硬压板遥信不置检修标志; c) 保护功能投退不设硬压板。 4.1.6 退保护 SV 接收压板时,装置应给出明确的提示确认信息,经确认后可退出压板;保护 SV 接收压板退出后,电流/电压显示为 0,不参与逻辑运算。 4.1.7 保护装置、合并单元的保护采样回路应使用 A/D 冗余结构(公用一个电压或电流 源),保护装置采样频率不应低于 1000 Hz,合并单元采样频率为 4000 Hz。 4.1.8 保护装置的测量范围为 0.05 IN(204

13、0)IN,在此范围内保护装置的测量精度均需满 足:测量误差不大于相对误差 5%或绝对误差 0.02 IN,但在 0.05 IN以下范围用户应能整定并使 用,故障电流超过(2040)IN时,保护装置不误动不拒动。 4.1.9 保护装置的定值要求如下: a) 保护装置电流、电压和阻抗定值应采用二次值,并输入电流互感器(CT)和电压互感 器(PT)的变比等必要的参数; Q/GDW 11612014 3 b) 保护总体功能投/退,如线路保护的“纵联距离保护”,可由运行人员就地投/退硬压 板或远方操作投/退软压板实现; c) 运行中基本不变的保护分项功能,如线路保护的“距离保护段”采用控制字投/退; d

14、) 保护装置的定值清单应按以下顺序排列: 1) 设备参数定值部分; 2) 保护装置数值型定值部分; 3) 保护装置控制字定值部分。 e) 保护装置允许的定值整定范围应不小于附录 A 的要求。 4.1.10 保护装置应具备以下接口: a) 过程层接口要求见附录 C; b) 对时接口:应支持接收对时系统发出的 IRIG-B 对时码。条件成熟时也可采用 GB/T 25931 标准进行网络对时,对时精度应满足要求; c) 间隔层通信接口:装置应具备 3 个通信接口(包括以太网或 RS-485 通信接口);其 中至少 2 路以太网口支持 MMS 网通信; d) 其它接口:调试接口、打印机接口。 4.1.

15、11 保护装置在正常运行时应能显示电流、电压等必要的参数及运行信息,默认状态下, 相关的数值显示为二次值,也可选择显示系统的一次值。 4.1.12 保护装置应能记录相关保护动作信息,保留 8 次以上最新动作报告。每个动作报告至 少应包含故障前 2 个周波、故障后 6 个周波的数据。 4.1.13 保护装置记录的所有数据应能转换为 GB/T 22386 规定的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 格式(COMTRADE)。 4.1.14 保护装置记录的动作报告应分类显示,具体要求如下: a) 供运行、检修人员直接在装置液晶屏调阅和打印的功能,便于值班人员尽快了解情况 和事故处理的保护动作信息; b) 供继电

16、保护专业人员分析事故和保护动作行为的记录。 4.1.15 保护装置定值、控制字、软压板和开入量名称应规范、统一,具体要求如下: a) 对于不能完整显示标准名称的装置,厂家应在说明书中提供与标准名称相应的对照 表; b) 硬压板名称应与对应软压板名称一致。 4.1.16 保护装置软件版本构成方案如下: a) 基础软件由“基础型号功能”和“选配功能”组成; b) 基础软件版本含有所有选配功能,不随“选配功能”不同而改变; c) 基础软件版本描述由基础软件版本号、基础软件生成日期、程序校验码(位数由厂家 自定义)组成; d) 保护装置软件版本描述方法见图 1。 Q/GDW 11612014 4 XX

17、XX-XXXXX XXX-*-G-XXXXXX V1.00 XXXXXX XXXX厂家硬件平台代码,限24位字符厂家保护系列代码,限25位字符保护“基础型号”代码-G表示国网常规装置,常规采样、常规跳闸-DA-G表示国网智能化装置,SV采样、GOOSE跳闸-DG-G表示国网智能化装置,常规采样、GOOSE跳闸保护“选配功能”代码基础软件版本基础软件生成日期程序校验码装置型号注 1:“基础型号”代码不组合,代码详见各保护功能配置表。其中断路器保护、过电压及远方跳闸保 护、短引线保护基础型号默认为 A。 注 2:“选配功能”代码可无,也可多个代码组合,功能代码详见各保护功能配置表,组合时按从上到

18、下顺序依次排列。 注 3:装置面板(非液晶)应能显示、部分的信息。 图 1 保护装置软件版本描述方法 4.2 装置建模原则 4.2.1 GOOSE、SV 输入虚端子采用 GGIO 逻辑节点,GOOSE 输入 GGIO 应加“GOIN”前缀; SV 输入 GGIO 应加“SVIN”前缀。 4.2.2 智能化保护装置断路器、隔离刀闸(以下简称刀闸)位置采用双点信号,其余信号采用 单点信号。 4.2.3 智能化保护装置订阅同一台 IED 设备的所有 GOOSE 保护信息应属于一个 GOOSE 发布 数据集。 4.2.4 GOOSE 虚端子信息应配置到 DA 层次,SV 虚端子信息应配置到 DO 层次

19、。 4.2.5 GOOSE、SV 输出逻辑节点建模要求如下: a) GOOSE、SV 输出虚端子逻辑节点采用专用类别描述,按照 Q/GDW 396 标准建模; b) 保护模型中对应要跳闸的每个断路器各使用一个 PTRC 实例,应含跳闸、启动失灵 (如有)、闭锁重合闸(如有)等信号及其相关软压板; c) 重合闸动作采用 RREC 建模; d) 失灵联跳开出采用 RBRF 建模; e) 远传开出采用 PSCH 建模; f) MU 采用 TCTR 或 TVTR 建模,双 AD 应配置相同的 TCTR 或 TVTR 实例,分相互感 器应按相建实例; g) 智能终端:断路器采用 XCBR 建模,刀闸采用

20、 XSWI 建模,分相断路器应按相建实 例; h) GOOSE 输出软压板应在相关输出信号 LN 中建模; i) GOOSE、SV 接收软压板采用 GGIO.SPCSO 建模。 4.2.6 智能站 GOOSE、SV 软压板设置原则如下: a) 宜简化保护装置之间、保护装置和智能终端之间的 GOOSE 软压板; b) 保护装置应在发送端设置 GOOSE 输出软压板; c) 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不设 GOOSE 接收软压板; d) 保护装置应按 MU 设置“SV 接收”软压板。 4.2.7 引用路径按照 Q/GDW 1396 标准执行。GOOSE 虚端子引用路径的格式为 “LD/LN.DO.DA”,

21、SV 虚端子引用路径的格式为“LD/LN.DO”。虚端子引用路径格式见图 2。 Q/GDW 11612014 5 LD/LN*.DO*.DA逻辑设备逻辑节点逻辑节点实例号数据对象数据属性 数据对象编号图 2 虚端子引用路径格式 4.2.8 装置虚端子要求如下: a) 宜采用 Excel(*.csv)、CAD(*.dwg)格式文件; b) 虚端子中不应有重复的信号名称。必要时应在末端增加数字区分,如备用 1、备用 2; c) 信号名称同名扩展命名原则:信号名称 m-n,m 为小组编号(与逻辑节点实例号对 应,只有一组时 m 省略)、n 为小组内部对象序号(与数据对象编号对应)。例如: 第一组“远

22、传”表述为:远传 1-1、远传 1-2,第二组“远传”表述为:远传 2-1、远传 2- 2; d) 3/2 断路器接线线路保护装置和短引线保护装置的中断路器应能通过不同输入虚端子 对电流极性进行调整; e) 在工程应用中,装置虚端子的功能含义若与附录 C 相同,应与规范一致; f) 在工程应用中,装置 GOOSE 软压板、SV 接收软压板的功能含义若与附录 C 相同, 应与规范一致。 4.3 保护配置及二次回路的通用要求 4.3.1 对保护配置及组屏(柜)的原则要求如下: a) 遵循“强化主保护,简化后备保护和二次回路”的原则进行保护配置、选型与整定; b) 优先采用主保护、后备保护一体化的微

23、机型保护装置,保护应能反映被保护设备的各 种故障及异常状态; c) 常规站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应分别组在各自的保护屏(柜)内,保护装置退出、消 缺或试验时,宜整屏(柜)退出; d) 智能站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宜分别组在各自的保护屏(柜)内,保护装置退出、消 缺或试验时,宜整屏(柜)退出。当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组在一面保护屏(柜) 内,保护装置退出、消缺或试验时,应做好防护措施; e) 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两套保护的跳闸回路应与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分别一一对 应; f) 两套线路保护均含重合闸功能,当采用单相重合闸方式时,不采用两套重合闸相互启 动和相互闭锁方式。当采用三相重合闸方式时,可采用

24、两套重合闸相互闭锁方式; g) 对于含有重合闸功能的线路保护,当发生相间故障或永久性故障时,可只发三个分相 跳闸命令,三相跳闸回路不宜引接; h) 线路保护应提供直接启动失灵保护的分相跳闸触点; i) 线路保护独立完成合闸(包括手合、重合)后加速跳闸功能。 4.3.2 对保护装置信号触点的要求如下: a) 常规保护装置的跳闸信号:2 组不保持触点,1 组保持触点(可选); b) 常规保护装置的过负荷、运行异常、装置故障等告警信号:至少 1 组不保持触点; c) 智能化保护装置的运行异常、装置故障告警信号:至少 1 组不保持触点。 4.3.3 对电缆直跳回路的要求如下: a) 对于可能导致多个断

25、路器同时跳闸的直跳开入,应采取措施防止直跳开入的保护误动 作。例如:在开入回路中装设大功率抗干扰继电器,或者采取软件防误措施; b) 大功率抗干扰继电器的启动功率应大于 5 W,动作电压在额定直流电源电压的 55% 70%范围内,额定直流电源电压下动作时间为 10 ms35 ms,应具有抗 220 V 工频电 压干扰的能力; Q/GDW 11612014 6 c) 当传输距离较远时,可采用光纤传输跳闸信号。 4.3.4 对 3/2 断路器接线“沟通三跳”和重合闸的要求如下: a) 3/2 断路器接线“沟通三跳”功能由断路器保护实现,断路器保护失电时,由断路器三 相不一致保护三相跳闸; b) 3

26、/2 断路器接线的断路器重合闸,先合断路器合于永久性故障,两套线路保护均加速 动作,跳三相并闭锁重合闸。 4.3.5 对双母线接线重合闸、失灵启动的要求如下: a) 对于含有重合闸功能的线路保护装置,设置“停用重合闸”压板。“停用重合闸”压板投 入时,闭锁重合闸、任何故障均三相跳闸; b) 双母线接线的断路器失灵保护,应采用母线保护中的失灵电流判别功能,不配置含失 灵电流启动元件的断路辅助装置; c) 应采用线路保护的分相跳闸触点(信号)启动断路器失灵保护; d) 常规站当线路支路有高抗、过电压及远方跳闸保护等需要三相启动失灵时,采用操作 箱内 TJR 触点启动失灵保护; e) 智能站当线路支

27、路有高抗等需要三相启动失灵时,宜由高抗保护直接启动失灵保护。 4.3.6 对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单元接线保护配置: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单元接线,宜单独配置集 成自动重合闸功能的断路器保护。 4.3.7 对操作箱(插件)的相关要求如下: 两组操作电源的直流空气开关应设在操作箱(插件)所在屏(柜)内,不设置两组操作电 源的切换回路,操作箱(插件)应设有断路器合闸位置、跳闸位置和电源指示灯。操作箱(插 件)的防跳功能应方便取消,跳闸位置监视与合闸回路的连接应便于断开,端子按跳闸位置监 视与合闸回路依次排列。 为防止保护装置先上电而操作箱后上电时断路器位置不对应误启动重合闸,宜由操作箱 (插件)对保护

28、装置提供“闭锁重合闸”触点方式,不采用“断路器合后”触点的开入方式。 对于不采用操作箱(插件),而采用操作继电器接口的方案,保护出口应经继电器重动后 作用于断路器跳闸线圈。操作继电器接口应提供断路器位置触点。 操作箱(插件)应具备以下功能: a) 手(遥)合、手(遥)跳回路; b) 保护分相跳闸回路(2 组); c) 保护三相跳闸回路(2 组:不启动重合闸、启动失灵); d) 保护三相跳闸回路(2 组:不启动重合闸、不启动失灵); e) 断路器压力闭锁回路; f) 断路器防跳回路; g) 与相关保护配合的断路器位置、三跳触点等; h) 跳闸及合闸回路监视回路; i) 跳合闸信号; j) 控制回

29、路断线信号; k) 备用中间继电器; l) 直流电源监视功能。 注 1:第 b)项仅适用于分相操作箱(插件),其它项适用于分相操作箱(插件)和三相操作箱(插 件)。 注 2:对于单跳闸回路操作箱(插件),第 b)、c)、d)项每项只有 1 组。 4.3.8 对电压切换箱(回路)的要求如下: a) 隔离刀闸辅助触点采用单位置输入方式,电压切换直流电源与对应保护装置直流电源 共用自动空气开关; b) 切换继电器同时动作和 PT 失压时应发信号。 4.3.9 打印机设置原则如下: a) 保护装置宜采用移动式打印机,每个继电器小室配置 1 台2 台打印机。为便于调 试,保护装置应设置打印机接口,打印波

30、特率默认为 19200; b) 定值(包含设备参数、数值型定值、控制字定值)和软压板分别打印; Q/GDW 11612014 7 c) 定值清单中的“类别”列和“定值范围”列可不打印。 4.3.10 交流电源设置原则为:户内保护屏(柜)内一般不设交流照明、加热回路。 4.3.11 保护屏(柜)端子排设置原则如下: a) 按照“功能分区,端子分段”的原则,根据保护屏(柜)端子排功能不同,分段设置 端子排; b) 端子排按段独立编号,每段应预留备用端子; c) 公共端、同名出口端采用端子连线; d) 交流电流和交流电压采用试验端子; e) 跳闸出口采用红色试验端子,并与直流正电源端子适当隔开; f

31、) 一个端子的每一端只能接一根导线。 4.3.12 保护屏(柜)背面端子排设计原则如下: a) 左侧端子排,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如下: 1) 直流电源段(ZD); 2) 强电开入段(QD); 3) 对时段(OD); 4) 弱电开入段(RD); 5) 出口正段(CD); 6) 出口负段(KD); 7) 与保护配合段(PD); 8) 集中备用段(1BD)。 注:5)项出口正段末端应安装一定数量的空端子。 b) 右侧端子排,自上而下依次排列如下: 1) 交流电压段(UD); 2) 交流电流段(ID); 3) 信号段(XD); 4) 遥信段(YD); 5) 录波段(LD); 6) 网络通信段(TD); 7

32、) 交流电源(JD); 8) 集中备用段(2BD)。 注:如端子分段布置确有困难,PD、XD、YD、LD 和 TD 可在左右两侧灵活布置。 4.3.13 硬压板及按钮设置原则如下: a) 压板设置遵循“保留必需,适当精简”的原则; b) 每面屏(柜)压板不宜超过 5 排,每排设置 9 个压板,不足一排时,用备用压板补 齐。分区布置出口压板和功能压板。压板在屏(柜)体正面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依次 排列; c) 保护跳闸出口及与失灵回路相关出口压板采用红色,功能压板采用黄色,压板底座及 其它压板采用浅驼色; d) 标签应设置在硬压板、转换开关及按钮下方或其本体上; e) 转换开关、按钮安装位置应便于

33、巡视、操作,方便检修。 4.4 保护及辅助装置编号原则 保护及辅助装置编号原则见表 1。 表 1 保护及辅助装置编号原则 序号 装置类型 装置编号 屏(柜)端子编号 1 线路保护 1n 1D 2 线路独立后备保护(可选) 2n 2D Q/GDW 11612014 8 表 1(续) 序号 装置类型 装置编号 屏(柜)端子编号 3 断路器保护(带重合闸) 3n 3D 4 操作箱、断路器智能终端 4n 4D 5 交流电压切换箱 7n 7D 6 过电压及远方跳闸保护 9n 9D 7 短引线保护 10n 10D 8 远方信号传输装置、收发信机 11n 11D 9 继电保护通信接口装置 24n 24D 1

34、0 合并单元 13n 13D 5 线路保护及辅助装置设计规范 5.1 配置原则 5.1.1 3/2 断路器接线 5.1.1.1 线路、过电压及远方跳闸保护配置原则如下: a) 配置双重化的线路纵联保护,每套纵联保护应包含完整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 b) 配置双重化的过电压及远方跳闸保护。远方跳闸保护应采用“一取一”经就地判别方 式。 5.1.1.2 断路器保护及操作箱(智能终端)配置原则如下: a) 断路器保护按断路器配置,常规站单套配置,智能站双套配置。断路器保护具有失灵 保护、重合闸、充电过流(2 段过流1 段零序电流)、三相不一致和死区保护等功 能; b) 常规站配置单套双跳闸线圈分相操作

35、箱,智能站配置双套单跳闸线圈分相智能终端。 5.1.1.3 短引线保护配置原则如下: 配置双重化的短引线保护,每套保护应包含差动保护和过流保护。 5.1.2 双母线接线 线路保护、重合闸及操作箱(智能终端)配置原则如下: a) 配置双重化的线路纵联保护,每套纵联保护包含完整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以及重合闸 功能; b) 当系统需要配置过电压保护时,配置双重化的过电压及远方跳闸保护。远方跳闸保护 应采用“一取一”经就地判别方式; c) 常规站配置双套单跳闸线圈分相操作箱或单套双跳闸线圈分相操作箱,智能站配置双 套单跳闸线圈分相智能终端。 5.2 技术原则 5.2.1 纵联距离保护技术原则如下: a)

36、 保护装置中的零序功率方向元件应采用自产零序电压。纵联零序方向保护不应受零序 电压大小的影响,在零序电压较低的情况下应保证方向元件的正确性; b) 在平行双回或多回有零序互感关联的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应防止非故障线路零序方 向保护误动作; c) 纵联距离保护应具备弱馈功能,在正、负序阻抗过大,或两侧零序阻抗差别过大的情 况下,允许纵续动作。 5.2.2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技术原则如下: a)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两侧启动元件和本侧差动元件同时动作才允许差动保护出口。线路 两侧的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均应设置本侧独立的电流启动元件,必要时可用交流电 压量和跳闸位置触点等作为辅助启动元件,但应考虑 PT

37、断线时对辅助启动元件的影 响,差动电流不能作为装置的启动元件; Q/GDW 11612014 9 b) 线路两侧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应互相传输可供用户整定的通道识别码,并对通道识 别码进行校验,校验出错时告警并闭锁差动保护; c)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应具有通道监视功能,如实时记录并累计丢帧、错误帧等通道 状态数据,具备通道故障告警功能; d)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装置宜具有监视光纤接口接收信号强度功能; e)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在任何弱馈情况下,应正确动作; f)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两侧差动保护压板不一致时发告警信号; g) “CT 断线闭锁差动”控制字投入后,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只闭锁断线相; h)

38、集成过电压远跳功能的线路保护,保留远跳功能。 5.2.3 相间及接地距离保护技术原则如下: a) 除常规距离保护段外,为快速切除中长线路出口短路故障,应有反映近端故障的保 护功能; b) 用于串补线路及其相邻线路的距离保护应有防止距离保护段拒动和误动的措施; c) 为解决中长线路躲负荷阻抗和灵敏度要求之间的矛盾,距离保护应采取防止线路过负 荷导致保护误动的措施。 5.2.4 零序电流保护技术原则如下: a) 零序电流保护应设置二段定时限(零序电流段和段),零序电流段固定带方 向,零序电流段方向可投退。PT 断线后,零序电流段退出,零序电流段退出 方向; b) 零序电流保护可选配一段零序反时限过

39、流保护,方向可投退,PT 断线后自动改为不带方向 的零序反时限过流保护; c) 应设置不大于 100 ms 短延时的后加速零序电流保护,在手动合闸或自动重合时投入 使用; d) 线路非全相运行时的零序电流保护不考虑健全相再发生高阻接地故障的情况,当线路 非全相运行时自动将零序电流保护最末一段动作时间缩短 0.5 s 并取消方向元件,作 为线路非全相运行时不对称故障的总后备保护,取消线路非全相时投入运行的零序电 流保护的其它段; e) 零序电流保护反时限特性采用 IEC 标准反时限特性限曲线,t(3I0)=p02. 0P01)/(30.14TII (Ip为电流基准值,对应“零序反时限电流”定值,

40、TP为时间常数,对应“零序反时 限时间”定值); f) 零序反时限计算时间 t(3I0)、零序反时限最小动作时间 T0和零序反时限配合时间关系见图 3: &3I0零序反时限电流定值零序正方向元件动作零序反时限配合时间零序反时限计算时间t(3I0)&零序反时限最小时间T0动作出口图 3 零序电流反时限逻辑图 g) 零序反时限电流保护启动时间超过 90s 应发告警信号,并重新启动开始计时。零序反时限电 流保护启动元件返回时,告警复归。 5.2.5 自动重合闸技术原则如下: a) 当重合闸不使用同期电压时,同期电压 PT 断线不应报警; b) 检同期重合闸采用的线路电压应是自适应的,用户可选择任意相

41、间电压或相电压; c) 不设置“重合闸方式转换开关”,自动重合闸仅设置“停用重合闸”功能压板,重合 闸方式通过控制字实现,其定义见表 2。 Q/GDW 11612014 10 表 2 重合闸控制字 序号 重合闸方式 整定方式 备注 1 单相重合闸 0,1 单相跳闸单相重合闸方式 2 三相重合闸 0,1 含有条件的特殊重合方式 3 禁止重合闸 0,1 禁止本装置重合,不沟通三跳 4 停用重合闸 0,1 闭锁重合闸,并沟通三跳 d) 单相重合闸、三相重合闸、禁止重合闸和停用重合闸有且只能有一项置“1”,如不 满足此要求,保护装置应报警并按停用重合闸处理。 5.2.6 3/2 断路器接线的断路器失灵

42、保护技术原则如下: a)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简化失灵保护的动作逻辑和整定计算: 1) 设置线路保护三个分相跳闸开入,变压器、发变组、线路高抗等共用一个三相跳 闸开入; 2) 设置可整定的相电流元件,零、负序电流元件,三相跳闸开入设置低功率因数元 件。正常运行时,三相电压均低于门槛值时开放低功率因数元件。PT 断线后, 退出与电压有关的判据。保护装置内部设置跳开相“有无电流”的电流判别元件, 其电流门槛值为保护装置的最小精确工作电流(0.04 IN0.06 IN),作为判别分 相操作的断路器单相失灵的基本条件; 3) 失灵保护不设功能投/退压板; 4) 断路器保护屏(柜)上不设失灵开入投/退压

43、板,需投/退线路保护的失灵启动回 路时,通过投/退线路保护屏(柜)上各自的启动失灵压板实现; 5) 三相不一致保护如需增加零、负序电流闭锁,其定值可和失灵保护的零、负序电 流定值相同,均按躲过最大不平衡电流整定。 b) 由于失灵保护误动作后果较严重,且 3/2 断路器接线的失灵保护无电压闭锁,根据具 体情况,对于线路保护分相跳闸开入和变压器、发变组、线路高抗三相跳闸开入,应 采取措施,防止由于开关量输入异常导致失灵保护误启动,失灵保护应采用不同的启 动方式: 1) 任一分相跳闸触点开入后,经电流突变量或零序电流启动并展宽后启动失灵; 2) 三相跳闸触点开入后,不经电流突变量或零序电流启动失灵;

44、 3) 失灵保护动作经母线保护出口时,应在母线保护装置中设置灵敏的、不需整定的 电流元件并带 50 ms 的固定延时。 5.2.7 远方跳闸保护技术原则如下: 远方跳闸保护的就地判据应反映一次系统故障、异常运行状态,应简单可靠、便于整定, 宜采用如下判据: a) 零、负序电流; b) 零、负序电压; c) 电流变化量; d) 低电流; e) 分相低功率因数(当电流小于精工电流或电压小于门槛值时,开放该相低功率因数元 件); f) 分相低有功。 注 1:远方跳闸保护应采用“一取一”经就地判别方式。 注 2:PT 断线后,远方跳闸保护闭锁与电压有关的判据。 5.2.8 过电压保护逻辑图 Q/GDW

45、 11612014 11 UB 过电压定值UC 过电压定值UA 过电压定值三相跳闸位置&“过电压三取一 方式”控制字&“过电压远跳经 跳位闭锁”控制 字过电压保护动作时间t&过电压远跳发信&“过电压保护跳 本侧”控制字&过电压保护 动作出口过电压保护功能压板注 1:“过电压保护”功能压板退出时,过电压保护不出口跳闸,不远跳对侧。 注 2: “过电压保护跳本侧” 控制字为 1:当过电压元件满足时,“过电压保护动作时间”开始计 时,延时满足后,过压保护出口跳本侧,同时不经跳位闭锁直接向对侧发过电压远跳信号。 注 3: “过电压保护跳本侧” 控制字为 0:当“过电压元件”和“三相跳闸位置”均满足要求时, “过电压保护动作时间”开始计时,延时满足后,过压保护不跳本侧仅向对侧发过电压远跳信号。 但是,是否经本侧跳位闭锁发信由“过电压远跳经跳位闭锁”控制字整定。 图 4 过电压保护逻辑图 5.2.9 短引线保护技术原则 3/2 断路器接线,当线路或元件退出运行时,应有选择地切除该间隔两组断路器之间的故 障。 5.2.10 其它技术原则 a) 线路保护发送端的远方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