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要解第17课.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9813156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戒要解第17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戒要解第17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戒要解第17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戒要解第17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戒要解第17课 第十七课 思索题 1.无著菩萨所承许的愿菩提心戒和行菩提心戒分别是什么? 2.何为四黑法与四白法? 3.参阅华严经有关菩提心的比方,以喻意对应的方式说明菩提心的功德。 4.自赞与毁他二者中,哪一个更简单犯?为什么? 5.有乞丐来求施时,若未布施是否违犯菩萨戒?请具体分析说明。 6.为什么说金刚道友之间争吵、打架的过患特别严峻?请从三乘戒律分别进行说明。 庚二(圣者无著之观点)分二: 一、宣说根本罪; 二、恶作参阅他论。 辛一(宣说根本罪)分二: 一、愿菩提心学处; 二、行菩提心学处。 壬 一、愿菩提心学处: 无著观点愿学处,不舍众生念功德, 勤积资修菩提心,取舍黑白愿心戒。

2、无著菩萨的观点,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学处两种。其中愿菩提心的戒律:第一,不舍弃众生;其次,忆念菩提心的功德;第三,精勤积累二种资粮;第四,精勤修习菩提心;第五,取舍四白法和四黑法,共有五条。 接下来阐述无著菩萨宗派的愿心学处。根本学处不改愿心的方法:任何众生扰乱自心时,心里不禁暗想:我现在就算有实力也不饶益这个众生,也不制止其损害,断除此种舍弃众生的心态,即便他众以怨报德,也以大悲心摄受不舍愿心。 什么是舍弃愿菩提心呢?大家肯定要明白,钝根者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舍弃愿菩提心,而愿菩提心就是从现在起先利益无边众生。这时,若有人扰乱你的心,你在心中生起一种想法:这个人真坏,从现在起先,即使有机会,我

3、也再不会饶益他;即使有实力,也不制止他的苦痛。心里真正产生这种念头时,即已舍弃愿菩提心。 有些人想:我只是舍弃了这一个众生,对其他众生,我还是会尽力饶益。这样的话,应当不会犯真正的堕罪吧? 同样会犯堕罪。学集论中特地有这类疑问和答难,这里面说:我们所发的菩提心,并非针对大多数众生而解除个别众生,所谓的发心应当是针对全部众生的。因此,哪怕仅仅舍弃一个众生,你的愿菩提心也已经受到染污、有所缺失了。 这一点,有时候真正做起来的确特别难。假设两个人发生冲突,这时,已经发菩提心的人假如想:从今以后,不管佛法方面还是世间方面,我再也不帮助他、不利益他。这时,他相续中的菩提心已经完全毁坏了。 一般从世间传统

4、来说,一位比丘违犯了淫戒、盗戒、杀生等根本堕罪时,人们都认为:这个人是犯戒者,特别可怕!而对舍弃愿菩提心的人,在社会传统中是天经地义的。比如两个人打架,虽然已经发了菩提心,仍旧说:从今以后我再不会饶益他。虽然明明知道他已经发了这种心,人们还是认为这个人很清净。实际真正来讲,菩萨戒的堕罪完全超越别解脱戒堕罪的过失。有关这方面,学集论中引用许多教证作了说明:于别解脱乘中犯恒河沙数罪业,也不如菩萨堕罪。 有时候看来,社会上和有些寺院常常说:这是破戒者。他自己也认为:我从现在真的已经破戒了。但是许多金刚道友,明明已经发了心,那天念发心仪轨的时候,他确的确实是在的。后来与某金刚道友发生冲突,不仅想舍弃他

5、,甚至杀了他似乎都不在乎。这时候真的舍弃了菩提心。 此处所说的道理特别重要,大家肯定要明白。在座的许多人,可能算不上利根者,口头上说“我要学五部大论”,但学五部大论的时候,一个个就起先倒下去了。假如俱舍论和戒律都学不明白,中观和因明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中观和因明表面上看比较好懂,也很有意思,但真正从因明的推理方式和中观的胜义谛、世俗谛以及对各宗派观点进行分析说明时,真的可能只是说一说而已。因此我想:这些人假如受了菩萨戒,哪怕只是舍弃一个众生,所谓的菩提心也会完全失坏,这一点特别可怕!大家肯定要留意! 不失愿心的方法:恒时忆念华严经中以二百三十个比方而说明的菩提心功德,从而珍重受持。 这是其次条。

6、愿菩提心如何能够不失毁呢?华严经中以二百三十个比方讲得特别清晰,这在走向解脱里面也应当引用过。菩提心如同妙树,菩提心如同妙瓶等,以二百三十个比方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常常通过这种方式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提高心力的方法:以善心为前提,不遗余力积累二资等。这是第三条。 令菩提心得以增上的方法:通过修四无量、昼夜六时中发心、修苦乐施受法三种方式,恒常行持菩提心。 不忘失的方法: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此八法即是愿心学处。 以上是无著菩萨承许的观点。 这里所讲的根本戒,对于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肯定要重视。有些人虽然聪慧,但对这些戒条根本不重视,既不背也不记。 那天考试的时候看得很清晰,平常喜爱看书的人,始终

7、写下来,很欢乐的;平常不喜爱看书的人,考试的时候,有些吃笔尖,有些冥思苦想,有些想尽各种方法特殊苦恼。我心里深深感到: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才智。有些人没有才智,但喜爱看书,平常学习也很仔细,这种人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会对学问有所了悟。不喜爱看书的人,虽然在世间有一点文凭和学问,自认为很不错,但一提到考试就特别胆怯,心里有许多顾虑。 所以平常在讲的时候,就把这些道理背下来,否则,才智没有用在这方面的话,特别惋惜! 那什么是四种黑法和四种白法呢? 欺瞒应供令生悔,诽谤圣者谄诳行, 即四黑法当断除,相反四白法皆行。 首先讲四种黑法,第 一、欺瞒应供,欺瞒任何一位上师、堪布、阿阇黎等;第 二、令生悔,一般

8、众生在做恶法时,让他生懊悔心是有功德的,这里主要指对所作的善法生起悔心;第 三、诽谤圣者;第 四、谄诳行,在众生面前以谄诳心态所作的言行。这四种黑法,不论何种身份的人都很简单违犯,因此应当励力断除,而行持相反的四种白法。 虚妄欺惑成为应供处的上师堪布阿阇黎等。此处的对境,即堪布、阿阇黎、上师等应供处;意乐,想欺瞒之心。宗喀巴大师说:上师问你犯戒没有?你若已犯戒却在上师前说:没有犯戒。这就是欺瞒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这方面的道理讲得比较细致。益西彭措堪布在走向解脱里面可能也有广说。希望大家对有广说的地方细致看,对于基、意乐、加行、原委的安立肯定要清晰。这是第一条。 别人成办本不该懊悔的善事等,

9、虽然对方最初无有懊悔之心,但令其心生懊悔。他人原本行持的是善法,比如持诵、放生等,有人却说:“你不该如此行持。”令他人对所做善行心生懊悔。此处的基,须要是知言解意者,以令其生悔心的意乐驱使,通过语言、身体的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对方了知这一点时,即原委圆满。 这条戒也是很简单犯的。比如见到有人诵经时:“诵经没有功德,将诵经舍弃吧。”或者,放生原来有很大功德,你却说:“放生只是将钱全部扔在海里面,没什么利益,不如交给屠夫。”听到这类话语,令别人对以前所做的善法生起懊悔心,这时说者已经犯了菩萨根本堕罪。 以嗔心言说圣者的过患,妄加诽谤。这是第三条,用嗔恨心或者嫉妒心等恶心,言说圣者的过失。不管表

10、面上能否看出是圣者,只要你说他戒律不清净、见解不清净等,有意诽谤他,事实上也犯了菩萨堕罪。 在众生面前谄诳行事。此处所谓的众生,不肯定是菩萨,在任何众生面前,以假装的行为欺瞒对方,就已经犯了这一条根本戒。这还是特别难守的,宗喀巴大师说:甚至买卖物品时有狡诈行为,也会犯这种菩萨堕罪。 现在世间人对这一点可能很难做到,尤其在城市里面,许多人的所作所为都是谄诳行。假如没有这样,任何事情也办不到。当然,假如是令对方行持善法的发心,以这种特别目的应当不包括在内。但一般的谄诳之行,全部摄于忘失菩提心当中。 以上就是四种黑法,这个特别难做到,的确有很大困难。对于愿菩提心,大家一般都能做到,一旦舍弃立刻忏悔。

11、而这四种黑法千万不要做。 与之相反,迦叶请问经中云:“迦叶,若具四法,则不忘菩提心。”此处所说的四法,即四种白法,假如具足这四种法,则不会忘失菩提心。又云:“云何四法?不明知故妄;于菩萨作本师想;于众生无谄诳而以净心安住;将一切众生安臵于大乘。”“不明知故妄”,实际是不欺惑应供的意思;将全部菩萨作本师释迦牟尼佛想,与“毁谤圣者”相对应;第三个即不行谄诳行;第四个是令众生生悔心的一种违品。 迦叶品中所说的即是四白法,大家应随时随地奉行。从颂词字面意思来讲,与四黑法相反的即四白法,但实际并不是完全反过来的,这里引用的教证有一点点不同。 以上讲了愿菩提心的学处。下面讲行菩提心的戒律,总共有四条。 壬

12、 二、行菩提心学处: 赞自毁他贪名利,吝啬不施财与法, 以嗔恨心损他众,他人忏悔不接受, 愚信伪法而宣说,四根本罪行学处。 贪执名利自赞毁他,这是第一条;以吝啬心不作财布施和法布施,这是其次条;“以嗔恨心损他众,他人忏悔不接受”,两句合在一起是第三条;“愚信伪法而宣说”,这是第四条。每一条都可以分几种,但大体来讲,行菩提心有四种学处。 成为行菩提心违品的根本罪,在许多佛经中零散存在,无著菩萨将这些内容归纳于菩萨地论中。无著菩萨的菩萨地论和寂天菩萨的学集论,有机会的时候,肯定要学习。对于菩萨行的学处、功德等,在菩萨地论里面讲得特别广。龙猛菩萨也有学集论,但寂天菩萨的最广,龙猛菩萨的学集论比较略。

13、总之,菩萨地论和学集论这两部论典特别重要。 为了获得所希求的名闻利养,赞扬自己而诋毁其他受尊敬者。其中,意乐是贪图名闻利养,对境是他人。在这里面,赞美自己和毁谤他人二者中,不肯定都具足,为了名闻利养毁谤他人,实际也犯根本戒;为了名闻利养赞美自己、宣扬自己,将自己的照片到处发这样也犯根本戒。所以,二者全部具足或者仅具足其中一者,都会犯菩萨堕罪。 发心菩萨自己原来有实力,但因吝啬而对苦痛饥饿、无依无靠的乞丐不施予少许财物,或者对于想听闻佛法并堪为法器的补特伽罗不赐正法。这是其次条,菩萨自己假如有实力,在可怜的病者或者无依无靠的乞丐,跟你索要食物或者少许财产时,因剧烈的吝啬心未作布施,则犯根本堕罪。

14、 因此,平常在街上,自己原来身上有钱,但是看到一些可怜的乞丐来要饭,你却以剧烈吝啬心舍不得布施,菩萨地论中说:会犯根本戒。假如不是以剧烈的吝啬心,不肯定犯真正的根本堕罪,只是恶作罪。 但一般来说,对外道给饮食也会犯别解脱戒。有些众生真是特别可怜的话,哪怕自己身上有一分钱,给他一点也有很大功德。另外,对于真正堪为法器者,他自己很想闻法并在你面前恳求,若以吝啬心未传法,会犯菩萨堕罪;若是特殊忙等其他缘由,不传法也不会有大的罪过。 昨天有两个喇嘛到我家里来,让我肯定要念文殊大圆满的传承。我说:这么大的法,我从来不敢传。他们又说:那就传个现观庄重论。我看他们的行为也不像听法的一样,也没有传。后来给他们

15、念了一个文殊赞。我想我不是以吝啬心不传,应当不会犯菩萨根本戒的。 在显宗,有关发菩提心方面的法,无论任何身份的人,即使不是法师,只要别人一心一意希求,你就应当传,否则会犯堕罪。现在许多人对一些人的传法,似乎他犯戒了一样,实际真正有本领的话,可以灌顶、传法,这也没什么的,应当传,不传法会犯根本戒。 在猛烈嗔心的驱使下,仅是口出不逊、恶语中伤还不满意,竟然对他人大打出手等进行加害,并且别人忏悔也不接受,而是始终耿耿于怀。这两个合在一起讲,实际意思上分开也可以。比如你谩骂他人、恶语中伤,却不满意,还用棍棒、石头等殴打,这时会犯根本戒。 有些人说:学院中的金刚道友与金刚道友打架,会不会犯了菩萨根本戒呢

16、? 肯定会犯,这是毫无疑问的。这种罪过已经远远超过犯别解脱根本戒的过患。 就像前面讲的一样,现在人们的传统中,一个人犯了比丘戒,觉得“这个人是破戒者”;两个金刚道友打架的时候,“那个人还可以,你看他成功了”,根本不想他是否已经破了菩萨戒。汉地、藏地都是这样的,这是历史的一种弊病,也是人们传统中的一种弊病。事实上,金刚道友之间打架,不仅毁犯菩萨戒,从金刚密乘的角度,也已经犯了密乘根本戒,在别解脱戒中会犯一个单堕罪,大家应当清晰。 佛经中讲了,进入菩萨乘后,一个嗔恨的罪业超过恒河沙数贪心的罪业。所以,在菩萨乘中,贪心的罪业并未放在第一位,而是将嗔恨的罪业放在第一位。任何一位发了心的补特伽罗,以嗔恨

17、心的驱使殴打其他众生,他相续中的菩提心已经完全毁坏。但菩萨乘的优势是,失毁的菩提心可以重新受持,不像别解脱戒。前面也讲了,重新受别解脱戒还是比较麻烦的,须要积聚僧团等各种因缘,但菩萨戒的话,自己重新受就可以。 宗喀巴大师也说:金刚道友之间摧毁和打架的罪过相当大。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在许多教言里面讲得特别细致。因此,你们金刚道友之间,相互吵架、打架,不管到什么程度,相续中的愿菩提心的菩萨戒确定会失坏,这一点大家应当留意。 还有一点,两个人之间发生冲突后,对方来忏悔,自己不接受也犯菩萨戒。这方面在讲义当中似乎没有分开讲,其他有些讲义中是将这两个分开的,一个是打牦牛、人等任何众生都会犯菩萨戒;另一个是

18、你自己以某种缘由心中始终不满,不接受他人忏悔,这时也犯菩萨根本堕罪。 所以,有些金刚道友去忏悔的时候,不管你有道理没有道理,作为发菩提心的人,即使对方割下你的头也应当心甘情愿忍受,那对方的忏悔肯定要接受,不然就犯菩萨堕罪。 以愚痴心引发,毁谤大乘三藏不是佛语而舍弃,自他由于愚昧而信解假法,并说为正法。 原来是假法,但以愚昧心而生信念,到处宣扬为正法。现在许多人真的愚痴,有些道友问我:学习俱舍论能不能对治苦恼?这部论似乎不能对治苦恼,我没爱好学。我特别不兴奋,我们相续中最明显的贪嗔痴三种苦恼,痴心就是以俱舍论来对治的。你认为相续中比较明显的是贪心、嗔心、嫉妒心,实际根本苦恼中有一个叫做痴心,只要

19、痴心存在,你的取舍就会有问题。通过学习俱舍论,你相续中的痴心得以对治,这时你对心和外境的许多分析方法都会通达。 我们常常讲,对治痴心时,修缘起法、视察界的数目和次第;对治嗔恨心须要观慈心;对治贪心须要修不净观等等。有些人可能在这方面接触得不多,常常会有一些愚痴的行为。因为自己的愚痴,对佛法根本不懂,对大乘、小乘佛法都有毁谤的可能性。 所以我想:上师如意宝的恩德真的很大,许多人假如未遇到法王如意宝,表面上是佛教徒,实际行为上可能许多都是不如法的。希望大家对自相续的愚痴肯定要断除,否则,任何法门对你都不肯定相应。的确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像我真是无论俱舍论、三戒论,对任何法门都觉得:这个法特殊殊胜。这

20、不是假装的,心里自然而然会生起一种珍惜感,认为:这部法没有懂得的话,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以前求学的时候是这样,现在给别人讲的时候也是这样。可是这里的有些金刚道友,不管遇到什么法,听到大圆满:“这里面全部是讲无取舍,与我不相应。”学习入菩萨行论:“这个太简洁了,每天修自他交换。”中观每天讲空性,也不相应;戒律每天都是讲学处,什么都不能做;讲俱舍论的时候,这个数目、那个次第的对全部的佛法可能都不相应。或许跟前世的业力有关系,好好地修正自己的愚痴心,这是特别重要的。 这四种根本罪从发心方面分为四种,就加行而言则有八种,断除这一切罪行,即是行菩提心学处。 三戒要解第17课 第17课体育课 6戒6要 第17课 生肖贺卡 第17课 动物笑谈 欢乐汉语 第17课 第17课 导学案 十要十戒 十要十戒 十要十戒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