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1]1.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9794234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酒教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饮酒教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饮酒教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酒教案[1]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饮酒教案11 饮酒其五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实。今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终下决心走上

2、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看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肯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闲情逸致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找寻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

3、然后学生比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静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老师依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 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其次层次,承

4、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妙的自然景物的观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简单地背出。其次课时 一、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常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热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宝、荣誉之类了。 “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凝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

5、符合作者“悠闲”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闲”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明显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二、观赏品尝。 1、名句品尝。“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

6、,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终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终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特别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三、学生质疑探讨,老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这在当时的确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日,权力、地位、财宝、荣誉,经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

7、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只有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异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偏僻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安逸开心的。 四、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观赏诗词的方法。明确:观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建出的意境。同时从内

8、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观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闲情逸致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间或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别悠然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酷爱。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热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潇洒,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

9、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六、布置作 1、教与学指导二; 2、背诵; 3、查阅饮酒其他组诗。 补充:作者陶渊明(约公元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对生活充溢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今“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

10、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出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等。 2、饮酒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他的一生最喜爱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特别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3、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

11、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闲情逸致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缘由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

12、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犹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奇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闲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洁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心情,还是许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全部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我在开头就说的,这是在新的逆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备的生命形态。或许,我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全部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行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饮酒教案11 禁止中午饮酒1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