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28课 钱.doc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19581209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28课 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28课 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28课 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28课 钱.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28课 钱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钱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 了解梁实秋的“雅舍”系列散文。二、 体会文章广征博引、智慧幽默、简洁雅致的风格特点.三、 思考梁实秋对金钱的认识看法、观念态度的现实意义。重点、难点:体会文章广征博引、智慧幽默、简洁雅致的风格特点。思考梁实秋对金钱的认识看法、观念态度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

2、副板书位置等):钱(1)钱无所谓俗雅,俗雅在人 (2)爱财、重财、积财并不是错事,是人之常情。(3) 蔑视钱财的实际用途和价值;对钱财挥霍无度都是错误和偏激的。(4) 中国人有储蓄和节俭的美德,不能丢掉。(5) 钱财聚散无定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不要梦想发横财。(6)钱多会造成心理负担。(此处举例语言幽默)(7)爱财、重财,但应取之有道,不能贪财,更不能发不义之财。结论:对钱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成为钱的主人,不能沦为钱的奴隶。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

3、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一、导入新课在如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诸如此类的说法大行其道。“钱”的确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物质基础、生活保障。但是什么样的金钱观、价值观才是正常的、有益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实秋的一篇文章钱,来看看作者的观点,从中来借鉴一些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并借鉴作者的写作风格。二、讲授新课 钱1。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祖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

4、926年回国,曾任教于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1949年6月移居台湾,任台大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有散文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等十余种,译有莎士比亚全集(40卷),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等,享誉海内外。本文选自雅舍小品第四集。梁实秋自1940年至1987年间,历时数十年,撰写了大量的散文。冠以“雅舍的散文集,就有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雅舍散文一集、二集和雅舍谈吃等,这些散文可称为“雅舍”系列散文。其中雅舍小品写于1940年至1947年,共34篇,1949年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分别于1973年、1983年、1986年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共计109篇。雅舍散

5、文一集、二集,先后于1985年、1987年由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雅舍谈吃于1985年由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描写亘古不变的人性为出发点,对于世相人生的描摹体察,对于性情意趣的咏叹寻觅,对于人伦友爱的缅怀叙写,成为其散文创作的主要特征。2。梁实秋其人江流世变,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学观念的人们对梁实秋的记忆,也许并不相同。上了年纪的人记得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与闻一多、朱湘等组织过“清华文学社”,后来在兵乱中尖锐抨击时政而得罪过当局,也在关于文学阶级性论争中被骂作“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稍年轻一些的人记得他应邀上庐山参加过“学界名流谈话会”,也曾被定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想去解放区看看却不受欢迎;

6、更年轻的今日之读者,随着他的散文行时走红,又把他视作“出土文物”一般,甚至抬高到“国宝”的地位,等等。一个完整的梁实秋似乎并不存在.人们印象中的这位老先生被不无遗憾的文学史撕碎成了残片,即便拼合起来,梁实秋大概也只是文坛上“半是魔鬼半是神仙”的是非曲直待辨的人物。所幸如今我们可以抛开某些先验的裁决,看看梁实秋实际上走过的心路历程和文学苦旅.梁实秋于1903年1月出生于北平(今北京),1987年病逝于台北,在人世间闯荡了八十又四,可谓高寿。他出身于秀才世家,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又在“水木清华”度过八年岁月,并与闻一多合作出版了著名的东夜草儿评论,显示了出众的文学才华。1923年秋从清华校园毕业,

7、即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研读英美文学批评.异域三载,对梁实秋影响甚大。尤其是在哈佛受教于白璧德(Irving Babbitt),其新人文主义的学术思想,把梁实秋从青春的浪漫引向传统的古典,并大致确定了以后数十年生活、创作与批评的路标。梁实秋曾不无感慨地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岂有文章惊海内答丘彦明女士问)这可以说是他人生哲学的自我写照.传统文化的熏染、阶级门第的因素、人生经历的优越,使梁实秋整个人生观呈现一种趋于保守、温和、陈旧的色调.这种人生思想,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不赞成摧枯拉朽的暴力革命,故而有办自由评论以鼓吹“民主自由”政体

8、的举措;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名士风度,“富与贵,浮云耳”,既随心所欲又甘居淡泊,充分享受闲逸恬适的人生;在文学上,则表现为对典雅、稳健、传统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的古典主义的竭力推崇,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为艺术之第一宗旨,排斥古典主义以降的近现代文学新潮.他也曾有过飞扬蹈厉的青春年少,也曾有过批评当局专制、要求保障民权的激烈行为,也曾有过因力主抗战而被日本宪兵队列入黑名单的危难险情,但这种传统士大夫匡世救弊的一分忠德,在那场残酷的民族

9、战争中,在南北流徙的逃亡生活中,在虽称“学界名流”实属草芥之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政客愚弄的深痛忧苦中,作为自由主义知识者的梁实秋,梦之旅已至终极,内心不免滋生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和虚幻感,“官场龌龊,亦非正直之人涉足之所,区区书生,只能埋首做点学问聊慰平生而已”。他的出身、教养、经历、信仰以及几近坚执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决定了他在命运抉择中没有走上革命知识分子的道路,但也不肯媚眼事敌、去当反动派的帮闲或者帮凶,而是沿着学者与名士混合型的路向,从追求外界的成功转至内心的丰赡,“独善其身,维持一种清峻、通脱、雅洁的心态和作风.这种隐逸倾向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屡有所见,反映了曾经热心用世、“兼济天下

10、”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动乱年代免避政治所累的自存之计.这样,我们不必用非“红”即“黑的思路去臧否梁实秋,而是以有容乃大的气度去理解梁实秋的人生曲折和艺术功过,看看他在文学上,特别是散文创作方面的审美价值。(杨匡汉闲云野鹤,亦未必忘情人世炎凉,梁实秋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3.梁实秋其文这位文坛名士最早的文字结集是二十年代由新月书店出版的小品骂人的艺术。三十年代前期从事教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学批评论、偏见集等论著问世。1940年入蜀后重操散文旧业,以一批“雅舍小品”饮誉文坛,从此一发不可收。1949年到台湾,雅舍小品由正中书局在台北出版,风行不衰,迄今发

11、行五十余版,创下中国现代散文印行的最高纪录。入台以后,他结集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近二十本,主要有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三集、雅舍小品四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怀旧、谈徐志摩、清华八年、谈闻一多、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西雅图杂记、白猫王子及其他、梁实秋札记等等。梁实秋在台湾卓然成家,被尊为散文界的一代宗师。有论者提出,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雅舍现象”。从梁实秋的创作实践来看,这种“雅舍现象”的主要内涵与特征是: 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而以亘古不变的人性为散文描写的视角,以此愉悦性情,调剂生活,忘怀得失;化抽象的人性为具体的人性,侧重表现躲进“雅舍”的知识者的

12、情思脉动,并在琐细的人情世态上精雕细镂,从中透出情采与智慧的微光;贯之以理节情的心态,恬静安详的心境与平和冲淡的心气,于常见事物中做警练不俗的文章,于艰难时世中领受人生意趣;以旷达人格叙事抒情,行文走笔“放”“收”适度,使散文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力求恰到好处;以高文明程度和高学养境界作文,广征博引,秘响旁通,中外逢源,古今无阻,使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溶解一起,和谐凑泊;追求散文中主体的本色表现,自然,真率,珍惜自己的一份个性,化作笔底波澜时机智闪烁,谐趣迭生;行文雅洁简练,由博返约,且有不露斧斫之痕、不求虚饰巧装的文调美,寓绚烂于平朴之中,不讲排偶却在自由参差中见齐整

13、,不拘格律亦自有平仄谐调和声韵搭配,读来琅琅上口,节律优雅。上述列举,构成了“雅舍小品”的基本特色。(杨匡汉闲云野鹤,亦未必忘情人世炎凉,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梁实秋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4。品读鉴赏钱选自雅舍小品第四集。这类小品文要分析它是如何设计如何结构的,似乎是多余,它恐怕先前往往没有一个构思,只是兴至所至,想到哪说到哪,正如鲁迅所说的,“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

14、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又如台湾评论界所说的,用的只是一种“滑笔”,借助叙述主线的惯性滑入对历史、典故、趣闻、风土民情及文化景观的描述。当然,这要有深厚的文化和阅历的功底才做得到的.这篇小品的主线就是“钱”,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什么主题,那就是君子爱材,取之有道;再就是不能贪,要适可而止。并无大的深意。这类小品文的价值,其实主要也就是里面包含的各种知识以及轻松幽默的语言。5.文章包含的各种知识(1)阿堵物文章开头先说钱的雅俗,钱本是无雅俗可辨的。但是其中已融入了很多知识。比如钱又名之为“阿堵物,这是世说新语里的故事。世说新语规箴:“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

15、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阻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阿堵”是六朝人的口语,意为”这个.(2)契刀、孔方、交子、钞引 契刀,亦即“栔刀”。辞海1298”栔刀条:中国古铜币名。王莽铸于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刀上有”栔刀五百四字,每枚值五铢钱五百,二十枚可兑黄金一斤。教材注释说是春秋战国时的铜币,恐怕是和刀币混淆了。 外圆内方的“孔方兄和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钞引,宋代茶、盐、矾等物的生产运输由政府管制,政府发给特许的商人支领和运销这类产品的证券,名“茶引”、“盐引”、“矾引”,又统称“钞引。(3)和峤、石崇晋书和峤传载和峤“家产丰富,拟于王者,然性至吝,以是获讥于世,杜预以为峤

16、有钱癖(1284页)世说新语俭啬首条即载和峤俭啬事: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4)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5)西京杂记,(古今中外的扑满)(6)勤俭至富的故事(7)“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梁代一本失传的小说记: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钱财,或愿飞升作神仙。最后一人曰:既如此,何不“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8)求田问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

17、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后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9)多财善贾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10)印第安人酋长的故事(11)山西人浇金山银山的

18、传说(12)雅典的泰蒙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蒙,其主要情节是写富商泰蒙慷慨好客,后钱财散尽,亲友纷纷离去,最后泰蒙疯狂而死。这部悲剧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剧中的泰门面对黄金曾说过这样一段有名的独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等著作里引用过这段独白来说明货币的本质。(13)许多顺手拈来的市井俚语 如:“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人无横财不富,马非夜草不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人为财死。 “赤裸裸来去无牵挂”等。6.

19、作者的观点(1)钱无所谓俗雅,俗雅在人(2)爱财、重财、积财并不是错事,是人之常情。(3) 蔑视钱财的实际用途和价值;对钱财挥霍无度都是错误和偏激的。(4) 中国人有储蓄和节俭的美德,不能丢掉。(5) 钱财聚散无定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不要梦想发横财。(6)钱多会造成心理负担.(此处举例语言幽默)(7)爱财、重财,但应取之有道,不能贪财,更不能发不义之财。(8)结论:对钱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成为钱的主人,不能沦为钱的奴隶。7.艺术特色(1)篇幅短小、内涵丰富。梁实秋的散文大都题材集中,篇幅简短、平易近人。他在雅舍小品合订本后记中曰:“雅舍小品之所以蒙受读者爱读,也许是因为每篇都

20、很简短,平均不出两千字,所写皆是身边琐事,既未涉及国是,亦不高谈中西文化问题.”这当然是作者的自谦,但也是他的自觉追求。他多次强调:“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想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本文亦秉承了他一贯的主张和风格: 开篇即切题,简洁了当,随后夹叙夹议,古今中外,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仿佛毫不经意,但却并非信马由缰,不可遏止,而是删繁就简,有节制有取舍,在尺幅之间,在自由自在之中已经阐发了作者的金钱观、价值观。(2)广征博引、智慧幽默。学贯中西的梁实秋,在其文章中非常自然地运用了一个学者惯用的行文角度和方式。他引经据典、寻章摘句,文中不时穿插着古今中外的轶事

21、、典故、见闻、俚语等等,宏富的学识,非凡的记忆,使文章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但却出语自然幽默,妙趣横生,毫无艰深奥涩之感。三、总结全文梁实秋写钱的时代与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相隔了。他散淡地从民俗写起,写了平民和富商对钱财的基本态度,引经据典,给我们摆出了古往今来很多人的生财之道和守财之心。即便今天读起来也是惟妙惟肖,让人觉得很有味道。梁先生认为“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辩。”本着这个想法,梁先生的钱,没有普见的教化,也没有更多的鞭笞,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22、):重点环节提 示而是很平淡的写了人们想聚财的心态,并对这种心态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和理解。梁实秋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从钱的形制和历史说起,逐步展开议论,涉及金钱与人生的关系,人对金钱的态度。对照自己在金钱上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反思。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经济”“钱“发展等等的相关话题,课下搜集有关钱的文章和话题,与梁实秋的文章进行对比、思考.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同学们遇到有关“钱的困惑时,一定会找到出口的明灯.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1。钱本身不过是一种流通交易的货币,的确没有雅俗可辨,而人们如何使用、对待金钱则有高下、雅俗之分。2。作者认为人对金钱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等等。3. (略)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