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共2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53572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共2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共2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共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知识汇总(共25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概 述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有关键性贡献,它们是孕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所著社会心理学及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所著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

2、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 勒温公式:Bf(P,E)含义:个体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环境,f函数关系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二)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四个层面:个体层面:态度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风俗、时尚

3、等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依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阶段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从古希腊开始延续至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二、经验描述阶段(萌芽期):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对社会心理学起直接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 (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人物: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塔尔德的模仿律(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的社会心

4、理学导论(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始自20世纪20年代 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代表人物: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的莫德 认为: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体的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研究领域拓宽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价值中立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

5、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可分为:道德性、知情权、保护被试者、自由退出、保密、正确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优点:可取得被试不愿或不能报告的数据 缺点:质量上依赖于观察的能力 1.自然观察 2.参与观察:可获得较多内部信息、观察者在观察时常隐瞒自己的身份、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些负面影响(二)调查法 1.访谈法: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 可分: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若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有耐心;同时应尽快搞清被访者拒绝的原因并

6、设法克服 2.问卷法:特点(1)标准化程度较高 (2)收效快 问卷由七部份形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一些人口学数据的纪录、结束语、计算器编码 问卷设计主要原则:(1)目的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非歧异性原则 (4)非暗示性原则 (5)适度规模原则(三)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的搜集大量数据,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优点: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缺点:工作量大、耗时耗力 档案数据报括:调查报告、个案数据、事件记录、统计数据、出版物及历史文献 追溯求助者的个人既往史为档案法的应用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

7、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目的是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最终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社会心理学的价值体现在: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社会学习论: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后来霍尔和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 学习过程可分三种机制: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铃声唾液 强化:操作只是一种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 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 模仿:言语是模仿的典型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可分:1. 注意过程:权威、相似性、受到奖赏、攻击性2. 保持过程:模仿发生的前提

8、,主要依赖表象和言语编码两种表征系统3. 动作再现过程:模仿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4. 动机过程:强化的作用 社会学习论的不足:1. 忽视当时的情境2. 归因于外在的情境3. 忽视内在心理过程的分析二、社会交换论: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普遍性命题: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5.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

9、权衡三、符号互动论: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代表人物:詹姆斯和米德 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它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 3.个体在应付其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行为是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四、精神分析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1.前意识:潜意识中可被召回的部份,在意识和

10、潜意识间 2.力必多(性本能):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 发展阶段呈定式化,若正常发展受阻时会产生性倒错形态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生本能: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死本能:毁灭,体现恨与破坏的力量5.人格结构: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面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的社面指导遵循至善原则(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 集体潜意识理论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三)新精神分析论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霍妮对焦虑也有深刻见

11、解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个体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个结点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 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 社会化会伴随人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遽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未取得合格社会成员

12、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机制: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约1325年)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环境)(二)学校:正式性和严格性(中环境)(三)大众传播媒介: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大环境)(四)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分类 (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

13、提的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相互交流的手段 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钮带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三)道德社会化: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分三方面: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的发展分三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理论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 代表人

14、物:米德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区分,前者如:父母,后者如:老师(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区分,前者如:君警,后者如:朋友(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区分,前者如:商人,后者如:教授(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角色承担的心理状态区分,前者如:演员,后者如:性别角色三、角色扮演(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一)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茅盾所导致的冲突 如:教师,既是权威者的角色,又要与学生当朋友 角色内冲突: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 如:教

15、师,国家期望教师提高学生素质,但家长希望教师多做提高升学率的工作(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自我的概念: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前者是主动的自我、后者是被观察者 前者是自我的动力成分、后者是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一)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二)解释经验(三)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生理自我:8个月3岁(二)社会

16、自我:3岁13、14岁(三)心理自我:青春期至成年期,约需10年左右二、身份 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 角色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身份的特点: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身份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身健康与行为一致性是很重要的 契约性三、自尊 自尊的概念: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二)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詹姆斯

17、在1890年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一)家庭中亲子关系(二)行为表现的反馈(三)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四)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范围:人际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 自我知觉:对自己的知觉 行为原因的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18、图示对新察觉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 主要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3.影响自我知觉:自我图式: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对自己概括性的认识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形象形成的概念 形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按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

19、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陌生人)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熟人)(最近效应)(二)光环效应: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对他的人格质量也给予肯定评价的现象 也叫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盖全的现象,是人们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某类事较为固定看法的印象 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具有消极的性质,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

20、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备特征上,而是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留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一)加法模式: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质量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二)平均模式: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三)加权平均模式: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四)中心质量模式: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质量,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质量四、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

21、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个体的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自我隐藏:宛如戴上面具自我抬高:使它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入所好第三单元 归 因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 行为内因: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行为外因:指行为或事

22、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外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又称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内部原因中:人格特征、能力属稳定原因;情绪属易变原因 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任务难度稳定原因;气候属易变原因(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不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能为力,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对不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对未来行为较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三、控制点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罗

23、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外控者:个体认为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运,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其态度是赌博式的碰运气四、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海德(二)折扣原则:凯利(三)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

24、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归因总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及背景 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的三种信息:1.特异性信息2.共同性信息3.一致性信息如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如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行动者(当事人)观察者(局外人)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二)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自我防卫策略: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

25、失败的责任 动机性归因偏差:对他人成败归因,个体均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 失眠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三)观察位置:突显的(四)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是行为的启动

26、因素(二)指向功能(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复杂的活动),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合的作用:(一)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二)获得信息(三)减轻心理压力(四)避免窘境 影响亲合的因素:(一)情境因素 (二)情绪因素: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越低 (三

27、)出生顺序:在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比他们的弟妹更为明显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其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抱负水平;失败的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一)目标的吸引力(二)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三)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一)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成正相关 (二)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

28、向 温特认为存在二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有二:(一)社会控制的需求:控制水平越高,个体的优势越大(二)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一)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社会评价分反社会性质及亲社会性质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及洛兰茨 弗洛伊德:人有生本能及死本能(个体一种向内自我破坏的倾向)二种对立的本能 洛兰茨:侵犯理论是从动物习性研究中得出的 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其生

29、存意义很重要 动物经过侵犯使物种能代代相传;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来推论人类的侵犯 2.挫折侵犯学说 由多拉德提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挫折: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境界,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挫折”主要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境界 要点:(1)侵犯强度与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3)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武器效应:侵犯的发生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加强 3.社会学习论的

30、观点 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通过学习消除侵犯 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并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这过程也是习得的。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抑郁者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特殊性因素 (三)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五、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1.

3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行为的层次更高,因其行为不求回报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二)利他的原因 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3)时间压力(4)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及有吸引力的人较易被帮

32、助和救援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 3.利他技能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则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还伴随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 人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

33、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问题(二)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的特点:1.具有针对性 2.具有持续性 3.具有对抗性 4.具有普遍性(三)羞耻与内疚 1.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生活、改善自己的重要方式 2.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或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不安、羞愧

34、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内疚者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过多或过少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第五节 态 度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历史和领域中,没有一个概念比态度更接近中心位置。有些学者甚至将社会心理学视为研究态度的科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 2.对象性 3.稳定性 4.协调性(二)态度的成份:亦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1.认知成份(C) 2.情感成份(A) 3.行为倾向成份(B) 态度的三成份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份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

35、行为倾向(三)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时,认为态度决定行为,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四)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值得的”看法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二、态度的功能(一)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二)自我防御功能: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价值的确立,并减少焦虑,转移情绪冲动 被动

36、保护自我形象与价值(三)价值表现功能:个体主动表现自己。人们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四)认知功能: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已形成的态度会影响新的情境的认识三、态度的属性 (一)方向:态度的指向(二)强度: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三)深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卷入水平(四)向中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五)外显度:态度在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四、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将态度形成分三阶段: (一)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 (二)认同: (三)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