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要点参考(基础知识部分)(共2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51166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要点参考(基础知识部分)(共2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要点参考(基础知识部分)(共2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要点参考(基础知识部分)(共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要点参考(基础知识部分)(共28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复习要点参考(基础知识部分)心理咨询师国家鉴定考试即将来临,我们对近几年心理咨询师国家鉴定考试的试卷进行了综合分析,提供下列重点内容,仅供大家复习参考。我们提供的内容希望对您的鉴定考试有所帮助,然而对于通过国家鉴定考试来说还远远不够,希望大家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有重点的阅读教材,同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历年鉴定真题的练习,尤其是近3年的真题;二是心理测量学知识、心理测验技能主要是复习好心理咨询师辅导习题集的相关部分;三是在真题练习中不仅要熟悉鉴定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而且要在填卡准确性的技巧和速度上进行训练,符合国家鉴定考试理论考试90分钟、技能考

2、试120分钟的时间规定。第一章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2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器官。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只有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学派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5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3、罗杰斯和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心理学的三大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7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包括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8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9脑干在颅腔

4、内,与脊髓相连,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10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11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12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区域功能部位额叶躯体运动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枕叶视觉枕叶的枕极颞叶听觉颞上回和额中回13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14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15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5、16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17非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18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19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20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21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22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23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

6、电磁波。24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25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26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辩认颜色的,明度相同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分辨不出来。27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色盲的人数。28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

7、赫兹的空气振动,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29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30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皮肤感觉中的痛的性质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痛觉最难于适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3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脑中的整体反映。32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

8、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3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很多,如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估计时间。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活动内容丰富容易对时间低估,活动内容贫乏容易高估。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看一部有吸引力的电影和在火车站等人,同是一个小时,但等人会显得漫长得多。34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因而错觉具有三个基本特性:歪曲性、固定倾向性和难以克服的性质。35错觉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用眼肌运动来解释线段长短错觉;有用对比的原因来解释面积大小错觉的;有用心理定势的作用来解释形重错觉的等。36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

9、、保持、回忆(又叫再现)和再认三个环节。3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38表象的特征:表象的直观形象性,表象的片断不稳定性 ,表象的可操作性,表象的概括性。39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于发展起来。40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名称保持时间编码方式容量能否意识到转换方式瞬时记忆不长于4秒刺激物的形象920大,时间短意识到,转变注意,转入短时短时记忆小于1分钟听觉编码72有限,记忆广度被意识到复述,转入长时长时记忆大于1分钟语义、形象种类、数量都无限意

10、识不到,想遗忘4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42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43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44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定势的作用(

11、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46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47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语言是在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

12、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48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言语运动中枢在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又叫布洛卡区(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的颞上回,又称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失读症);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 (失写症)49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50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做梦。5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

13、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大约持续40分钟; 大多数脑电波呈现波时,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此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这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52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

14、、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53注意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54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5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

15、,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56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57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

16、的欣赏的需要等)。58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9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次要的。60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61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62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

17、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而是因为哭了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詹姆士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这种理论很荒谬,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它强调情绪和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对情绪机制研究的广泛兴趣。63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

18、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1962年他又和辛格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结果说明,生理变化在情绪的发生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64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65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

19、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和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66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67动机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68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自制性

20、。69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70人格的结构: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和动机)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第二章社会心理学1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4勒温的:B=f (P, 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5价值中立原则即

21、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客观的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6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7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人体的再教化。8社会化的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9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

22、介;参照群体。10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11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12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按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13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与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14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15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

23、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16主我与客我 (詹姆斯(机能或功能主义代表人物)的观点):自我具有两重性,即自我是由主观的我(I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行动者。)和客观的我(me是自我认识的对象,是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他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得。客我制约着主我的活动。)两方面构成。 17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18罗杰斯的观点: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

24、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你是谁不重要,你怎么看自己才重要。19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20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到心理的自我。21自尊:个体对社会角色的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种角色单独评价的总和。22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23詹姆士提出的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24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成功行动的反馈;选择参与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25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经验;认知

25、者的动机和兴趣;认知者的情绪。26光环效应:最初倾向性的印象如同光环,笼罩了其他品质。晕轮效应。名人效应即典型的光环效应。27刻板印象:以自己的经验对一类人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28所谓重要的他人是指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和利益关系的人,如家人、朋友和同事等。29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随大流:不被排斥或笑话(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伪装、戴面具;留下好印象(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30协变原则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的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可能做

26、出外部原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 因高高高刺激客体低低高行为主体高低低情境31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32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起源于依恋。33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外界压力、痛苦的情境);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出生序列。34抱负水平:个体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

27、主观估计。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成就动机;过去的成败经验。35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过高、过低都不利);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36侵犯的构成: 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依据社会规范和准则)。37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绪唤醒水平2) 道德发展水平3) 自我控制能力4) 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5) 大众传媒的影响38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与侵犯行为正相关。39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自然环境

28、;社会环境(责任分散与社会冷漠);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登三轮捐款例,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 利他者的心理特点:心境;内疚;人格。利他的技能40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41嫉妒: 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劣势而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 嫉妒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和普遍性的特点。4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43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44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式):(1)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ON)(2)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

29、3)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ON)45海德的平衡理论: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等)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海德提出POX模型。(P:认知个体 O:他人 X:另一个人或事)海德认为,如果POX关系相适应,则该体系呈现均衡状态,P的态度无须变化;反之,如果不相适应,P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46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行为

30、反应的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47沟通的定义: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48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49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50网络成瘾是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赖的现象。网络成瘾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工作受到极大影响。极端情况下,成瘾者不再清楚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往往选择逃避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越趋越深。51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面部表情是另一种

31、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52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53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姿态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54人际距离是人沟通的时候,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包括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 、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5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56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 1、兴趣、爱好2、态度、价值观 3、个人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家庭 4、隐私、阴暗的想法57良好人际关系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58良好的人

32、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59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感情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程度不同分为: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形式)、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形式)、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60影响喜欢的因素 :熟悉性和邻近性;相似性;互补;外貌吸引力;才能;人格品质。61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现象。62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63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64社会促进

33、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性别助长(性别促进)。65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和创造的基础;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66塔尔德的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67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68爱情和喜欢主要区别:1、依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2、利他(王菲:“我什么都愿意,为你”)3、亲密(想你到无法呼吸)。69激情和浪漫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印度学者普塔研究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

34、妻婚后5年彼此的膑情感会不断减少。70婚姻动机: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后代第二、经济因素第三。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P18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一般的发展趋势是,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成人期处于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P182)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就发展的全程而言

35、,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相互作用论(P186-P187)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心;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

36、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87页-190页)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二)艾里

37、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P190)(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P191)(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91页)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其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典型性。(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93页-194页)柯尔伯格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

38、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期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P194-P195)(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39、P195)一、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二、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三、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五)空间知觉的发展(P197-P198)包括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三、思维的发展(P198-P199)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40、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四、言语的发展,“2.先天成熟理论”。(P199)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情绪的发展(一)笑的发展(P200-P201)婴儿笑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三、社会性依恋(二)婴儿依恋的类型(P202)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占65%-70%)、回避型依恋(占20%)、反抗型依恋(占10%-1

41、5%)。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依恋。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P204)一、关于游戏的理论(P204)重点是(二)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绪,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三)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联系;(四)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六)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P205)(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42、(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四)培养健全人格;(五)增强体质。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P207)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三)记忆策略形成(P207)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二是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的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三是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三、性别角色社会

43、化(P210)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儿童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五、第一反抗期(P211)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能因为受此烦扰而祈求没有反抗期。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P212-P213)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44、(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P214)小学儿童能采用多种记忆策略,其中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复述(背诵)是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作出的意识活动

45、。组织是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归类和系列化两种。(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P214-P215,属二级考试范围)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二、思维的发展(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P214)(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2)不能摆脱形象性思维的逻辑思维;(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

46、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三、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P219-P220)研究者按在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三种: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四、友谊的发展(四)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P220-P221)(1)相互接近;(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P224-P226)(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

47、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P226-P227)初中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二、情绪变化特点(P228)(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二)青春期躁动。三、第二反抗期(P228-P229)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主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渗入到内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