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9327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发展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王子龙 , 谭清 美 , 许箫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区域经济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10016) 摘 要 :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 是各国 经济发展 过程中的必 然产物 。 由于 规模收 益递 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 , 产业集聚往往 导致制造 工业进 一步趋 向集中 , 对区 域产业 布局与 发展产 生重 要影响 。 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和行业集中度 CR n 指标对中 国部分制 造产业 1994- 2003 年集 聚水平进 行了测度 。 计算结果表明 : 在研究时限内 , 除 医药制造行 业存

2、在 下降趋势 以外 , 中国 制造产业 的总体 集聚程 度正 在不断 提 高 , 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 。 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 化对工业 经济增长产生的 不同影响 , 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 关键词 : 产业集聚 ; 集聚水平 ; 空间集聚指数 ; 集聚弹性 中图分类号 : F 06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1002- 9753( 2006) 03- 0109- 08 Th e Em p irica l A na lysis o f A gg lom era tion L evelM ea su rem en t o f

3、Industria l clu ster WANG Z i- long, TAN Q ing- m e,i XU X iao- d i ( Institu te of R egional E conomy of N anjing Un ivers ity of A eronautics & A stronautics, N anjing 210016, China ) Abstrac t T he agg lom eration o f industr ies is an inev itab le ou tcom e in the cou rse of many countr ies econ

4、om ic deve lop m ent as a kind of geograph ical phenom enon in the industr ia l evo lutionary process. Because of increasing sca le pro ceeds and the po sitive e ffect o f ex terna l economy, industr ial clusters o ften lead manufac tur ing industry to further centralization tendence and have an i p

5、or tant in fluence to reg ional industry layout and deve lopm ent T he agg lom era tion level of som e Ch ina s m 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 easured by the concentration index o f industria l space and CR n index in 1994- 2003. T he result indicates tha t the who le agg lom era tion leve l of China

6、 M 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ra ising continuously exc lude m ed ic ine industry, and show s an increasing tendence of industry agg lom eration and loca lization. The agg lom era tion leve l o f e lectronic and equipm ent m 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h ighest and it is the typ ica l representative of i

7、ndustrial cluster. T he positiv e co rre lation is presented between agg lom eration leve l and econom ic increase of industry. K ey word s: industria l cluster; agg lom era tion leve;l concentra tion index of space; c luster elastic ity 一 、 引言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高 潮 : 20 世纪 30 年代 , 国外对 产业 的 集 聚研 究 可 以 追 溯到

8、 A lfred H oover( 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 M arshall 的产业区理论 , M arsha ll 首次使用 集聚 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 形成产业集聚理论 概念描述地域相近的企业和产业集 中 , 认为集 聚 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 20 世纪 70 年代 , 对产业集聚 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 提出产业 空间集聚的三 个 现象的研究集中在 产业区 或新 产业空间 领域 原因 。自 M arshall 提出产业集聚 , 即空间外部性 ( Sco t, 1988), 研究方法是应用宏观经济理论探讨 概念以来 , 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 学者对产业集 聚 当

9、代生产空间组织 的变迁问题 , 这 是产业集聚理 不断进行深入探索 , 从不同视角 对产业集聚理 论 论研 究的 第二 次高 潮 ; 20 世 纪 90 年代 以来 , 对 进行研究。在产业 集聚理论发展 完善的过程中 , 产业集聚的研究是从新熊彼特主义观点出发 , 将 收稿日期 : 2005- 11- 03 修回日期 : 2006- 01- 15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70471073); 江苏省软科学重点项目 ( BR2004014 ) 作者简介 : 王子龙 ( 1972- ), 男 , 河南永城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技术经济 ,

10、 区域经济。 109 1 中国软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 , 探讨产业集 聚 创 新 体 系 问 题 ( L undval, 1992 )。 K rugm an ( 1994)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 赖和累 积因果 关系等 对产业 空间集 聚进 行了 解 释 。 Po rter( 1995) 在研究 国家竞争 优势的过 程 中 , 提出地区竞争力的著名 钻石 模型 , 强调产业 集聚对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 认为产业 集 聚能够促进区域竞争 , 保持或增 加其经济增长 速 度 , 这标志着产业集聚 理论研究第三次高潮 的 出现。关于产

11、业集聚的内涵 , Sm ith & F red( 1998) 认为正外部性与经济活动区域集中相联系的规模 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机构的共 同定位即为产业集聚。 A rthue( 2001) 认为产业 集 聚是递增收 益、历 史积累 或路径 依赖 和区位 锁 定 时 , 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结果 。我们认为产业 集聚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 相关支撑产业 , 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 集中 , 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聚 作为产业演化 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 象 , 是各国 经 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 正的外部经济效应 , 产业集聚往 往会导

12、致制造 工 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同时 , 产业 集聚行为能够 带 来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 效应等诸多优势 , 对区域产业布 局与发展有着 重 要影响。 产业集聚作为一 种区域组织形式 , 对区域 经 济的发 展和区 域竞争 力的提 升起着 重要 推进 作 用 , 并逐步成为地 区经济发展的主 要模式。由 于 产业集聚的成功实践和对经济发 展的重要意义 , 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 热点问题。国内关于产 业集聚的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方面研究较多 , 对 于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 通过测度方法的选择运用对中国制造产业的空间 集聚水平进行度量 , 采取实证研究方

13、法 , 结合较长 时期的时间序列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集聚演化轨 迹进行了研究。 二 、 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 一 )行业集中度 ( concen trat ion rat ion o f indus try) 在各种测度产业 集聚水平的方法中 , 行业 集 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 , 是衡量某一市 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 志。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 业规模最大的 n 位企业的有关数值 ( 如生产额、销 110 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 ) 占整个市场或行业 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 i= 1 i= 1 其中 , CRn代表 X 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 n 位企 业的市场集中度 , X i代

14、表 X 产业中第 i 位企业的生 产额或销售额、职工 人数等 , N 代表 X 产业的全部 企业数。行业集中度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集 中水平 , 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 场上的垄断与 竞争程度 。 CRn 对前几家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 份额变化反 应灵敏 , 测 算方法简便易 行。该指标 存在的缺陷是 : 其一 , 行业集中度受到企业总数和 企业市场分布两个因素的影响 , 但 CRn 指标仅考虑 前几家企业的信息 , 未能综合全面 考虑这两个因 素的变化 ; 其二 , 行业集中度指标存在着因选取主 要企业数目不同而集中水平不同的问题。 (二 ) 赫 希 曼 赫 佛因 德 指 数 ( H irs

15、chm an - H erfindah l index, H 指数 ) H 指数是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 , 最初 由 A. H irschm an 提出 , 后 经哥伦比亚大 学 O. H er findahl 在 The C entra lization of Steel Industry 一文 中进一步阐述。近年来 H 指数受到产业经济学家 的普遍重视。其计算公式为 : j= 1 j= 1 其中 , X 代表产业市场总规模 , X j代表 j 企业的 规模 , sj = X /Xj代 表第 j 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 N 代 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 H 指数实质是赋予每个 企业的市场

16、份额 sj的一个权重 , 通常对大企业给予 的权重大。 H 指数在测度产业集聚水平时具有三 个优点 : 第一 , H 指数能准确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 集中程度 , 因为它考虑了企业的总 数和企业规模 两 个因素的影响。如 设企业平均规 模大小为 x = N j= 1 N N j= 1 x N x N 可见 , H 指数既取决于产业内的企业数 N, 又取决 于企业规模大小的变化程度 (用 c 表示 ); H 的取值 在 0# H # 1 的范围内变化。 H 指数越小 , 则产业 2 3 4 区域发展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市场集聚程度越小 ; 反之 , H 指数越大 , 说明产业市 场集聚程

17、度越大。第二 , H 指数能及时反映市场垄 断与竞争程度的变化。由于 H 指数是用市场相对 规模的平方之和测定产业集聚状态 , 所以 H 值 对 市场占有率较大企业的份额变化特 别敏感 , 而 对 市场占有率很小 的企业份额变化 反映相对迟钝。 第三 , H 指数对产业内企业的合并与分解反应灵敏 且计算方法 相对容 易。 其缺点 主要 是直 观性 较 差 , 需要全面统计资料。 ( 三 ) 哈莱 克 依指 数 ( H annah - kay index, HK 指数 ) 哈莱和克依在 H 指数的基础上提出更为一般 N j= 1 j= 1 j 可见 H 指数只不过是 R 在 = 2 时的一个特

18、例 , R 值的 当量企业数 为 R1- 。式中 H K 值所代 表的意义与一般情况是相反的 , 即 H K 值越大 , 表 明集聚水平越低 ; HK 值越小 , 表明集聚水平越高。 (四 )熵指数 ( entropy index) 熵指数是借用物理学中度量系统有序程度的 熵而提出来的 , 其计算公式为 : j 熵指数实质上是对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 sj赋 sj 的权重较小 , 对小企业给予的权重较大。同 HK 指 数一样 , 熵指数所表示的意义与 一般情况也是 相 反的 , 即 熵指 数 越 大 (小 ), 产 业 集 聚 水 平 越 低 (高 )。在市场垄断情况下 , E 等于 0, 但在众

19、多同 等大小企业竞争情况下 , E 不是等 于 1, 而 是等 于 lnn。鉴于熵指数存在这种缺陷 , C. M arfels 在此基 础上又作了改进 , 采用 E 的反对数的倒数 ( 即 e ) 来度量产业集聚水平。 j= 1 式中 , 当产业集聚水平提高时 , e 也会相应变 大 , 而且在众多同等大小的企业竞争情况下 , e 约 等于 0, 在市场垄断条件下 , e 等于 1。改进后的 熵指数符合产业市场结构变化的基 本要求 , 被 西 方产业组织学家广泛采用。 (五 )空间基尼系数 ( space G ini coefficient) Lorenz 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 时创立了揭示社

20、会分配平均程度的洛伦 兹曲线。 G ini 依据洛伦兹 曲线提出计算收入 分配公平程度的统 计指标 : 基 尼系数。 K rugm an ( 1991) 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 系数测定行业在区域间分配均衡程度时提出空间 基尼系数 。空间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产业空间 分布均衡性的指标 , 其数值可依据 i 区域 j 产业构 成的空间洛伦兹曲线进行计算。 产业空间洛伦兹曲线通常表现为一条下凸的 曲线 , 下凸程度越大说明产业分布越不均衡 , 而下 凸程度越小说明产业分布越均衡。记洛伦兹曲线 与正方形对角线围成的面积为 SA, 下三角形的余 n j= 1 n i= 1 j i qij是全国工业总产值

21、( 或全国总就业人数 ) 。根据 P s为横轴 , Is为纵轴建立的洛伦兹曲线计算空间基 尼系数 : SA + SB 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小 , 空间基尼系数值 就越接近于 0, 说明产业 j 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 的空间分布是相匹配的 ; 反之 , 洛伦兹曲线下凸程 度越大 , 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 1, 说明产业 j 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空间分布不一致 , 产业 j 可 能集中在一个或几 个地区 , 而在其 他地区分布很 少 , 或者说 j 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 因此 , 产业 j 的 空间基尼系数越大 , 说明该产业的集聚水平越高。 (六 ) 空间集聚指数 ( concentrati

22、on index of in dustrial space) 在实际利用空间基尼系数 G 比较不同产业的 集聚水平时 , 由于产业组织或区域 差异可能造成 跨产业比较 的误差。 E llision 和 G laeser( 1998) 指 出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产业集聚现象一 定存在 , 因为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 企业之间的差 异。利用空间基尼系数来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 度时 , 会由于各产业 中企业规模或 区域大小的差 异而造成产业比较上的误差 。为了解决空间基 尼系数失真的问题 , E llision 和 G laeser( 1998) 提出 了新的集聚指数 ( concentratio

23、n index of industrial space)来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 111 的指数簇。定义 R = ! S ( 0), 则 H K 指数为 : N 1- 1- 1 N 1 E= ! ln( ) % s j= 1 1 予一个 ln 的权重 , 与 H 指数相反 , 对大企业给予 - E N -E s e = !S - E - E - E 中国软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假设某经济体某一产业内有 N 个企业将该经 济体划分为 M 个地理区域 , 这 N 个企业分布于 M 个区域之中。 E llision 和 G laeser 建立的产业空 间 集聚指数计算公式为 : i i j

24、= 1 式中 表示产业空间集聚指数 , p i为 i 区域 某 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 qi 是该区域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 比重。 sj 为第 j 个企业市场占有率 , 赫希曼 赫佛因德指数 j= 1 j= 1 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 国内从量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文献尚不多 见 , 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的 研究成果相对 更 少。唐杰等 ( 1989) 运用 H 指数对城市工业集聚的 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 测算出天津 市各主要工业 部 门的集聚效应 , 提出内部集聚经济 ( ISE ) 、布局 集 聚经济 ( LOC ) 和 城市集 聚经 济 ( UBE )。 魏

25、后 凯 ( 2003)从产业集中度理论角度对中国制造业集中 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 在产业集中 与 经济发展之间倒 U 型理论假设基础 之上 , 利 用 521 个制造业的统计数据 , 对产业集中度与利润之 间存在的正 相关关 系进 行了 实证 研究。 徐康 宁 ( 2003)综合运用 CRn指标、标准差系数 V 和 # 值 计算了中国制造业 28 个行业的地区集中度。梁琦 ( 2003)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对中国工业 24 个行 业 和制造业 3 位数分类 171 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 及其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 。 E llision 和 G laeser 建立的产业空间集聚指 数 充分

26、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 来的影响 , 弥 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 , 使我 们能够进行跨 产 业、跨时间、跨区域比较。鉴于其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的优越性 , 本文将采用 指数来测定产业 的 空间集聚水平 , 以行业集中度 CRn指标的计算方法 测度区 域制造 产业产 品销售 收入所 占的 市场 份 额。 指数和 CRn 指标的综合运用将能够从一 个 112 新的角度考察制造产业市场集聚水平和空间分布 现 状。 其中 , 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是 从地理空间来 衡量制造产业的集 聚水平 , 反映的 是区域经济发 展的差异 ; 市场集中度 CRn指标则是从市场空间来 衡量制造产业的集 聚水平 , 反

27、映的 是制造产业市 场竞争和垄断情况。 三 、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依据统计 部门使用的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 代码 ( GB /T4754- 94) , 我们选取 制造业中的医 药制造业 ( C 27)、专 用设备制造业 (C 36)、交通运 输制造业 ( C 37)、电气机械及器 材制造业 ( C 39)、 电子及 通信设备制造业 (C 40) 和仪器仪表及文化 设备制造业 ( C 41)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源于 历年 &中国工 业经 济统 计年 鉴 和 &中 国统 计年 鉴 , 研究时段确定为 1994- 2003 年 10 年。根据 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的计算公式 , 我们从

28、&中国工 业经济统计年鉴 和 &中国统计年鉴 搜集了相关 时间序列数据并进行了整理。 (一 )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根据 E llision 和 G laeser 建立的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计算公式 , 计算出医药制 造、专用设 备、交通 运输 、电气机械、电子通信和仪器仪表及文化设备 制造业 10 年间的产业集聚 指数 , 如表 1 所示。 采用行业集中度 CRn指标的计算方法 , 计算出 医药制造、专用设备、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电子通 信和仪器仪表及文化设备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排 名前四位的省市所 占比重及市场份额 之和 , 计算 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1 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 注 : 表中

29、产业总产值统计数据基期与报告期均采用现价。 行业及代码 1994 1998 2002 2003 1994- 2003 年 变化率 医药制造业 C27 0. 0162 0. 0097 0. 0094 0. 0098 - 39. 51% 专用设备制造 业 C36 0. 0161 0. 0142 0. 0208 0. 0183 13. 66% 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 C37 0. 0178 0. 0194 0. 0195 0. 0201 12. 92% 电气机械及器 材制造业 C39 0. 0218 0. 0245 0. 0692 0. 0889 307. 80% 电子及通讯设 备制造业 C40 0.

30、 0562 0. 0605 0. 1491 0. 1695 201. 61% 仪器仪表及文 化办公 用设备 制造业 C 41 0. 0321 0. 0296 0. 0598 0. 0972 202. 80% 2 G- ( 1- ! q )H i = (1- ! q ) ( 1- H ) M M N 2 2 2 ! ( p - q ) - ( 1- ! q ) ! S i= 1 i= 1 j= 1 = 2 2 (1- ! q ) ( 1- ! S ) N N 2 2 H = ! S = ! (X /X ) 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 9 区域发展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 研究 对比表 1 和表 2

31、 可以发现产业空间集聚指数 1. 在制造产业 2003 年的空间集聚 指数中 , 和市场集聚指数的变动轨迹基本上是一致的。在 有 3 类行业高于 0. 05, 1 类行业介于 0. 02 到 0. 05 1998- 2003 年的时 间跨度中 , 制造业的绝大部 分 行业空间集聚指数都保持增长趋势 , 这和产业 市 场集中水平变动方向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行业集 中度 CRn指标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产业空间集 聚指数的可靠性。 E llision 和 G laeser 将产业空间集聚指标分 为 三个区间 : 第一个区间为 0. 05, 表示该产业在区域 分布的集聚 程度较高。按照这一 标准 , 我

32、们 可以把上述制 造 产业 2003年的集聚程度按照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 进行分类排序 , 如表 3 所示。 对表 1、表 2 和表 3 进行如下综合分析 : 之间 , 两个行业低于 0. 02。其中 , 电子及通讯设备 制造业的产业空间 集聚指数最高 , 在统计的四个 研究时限中 , 该类产业空间集聚指 数一直遥遥领 先。其次是仪器仪表 及文化办公用设 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 造业 , 这三类行 业成为产业空 间集聚的 领头雁 。特别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 业 , 2003 年 的空间集聚 指数几乎是第二名仪器 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的两倍 , 而广东、江 苏、上 海 和 北 京 该

33、产 业 的 空 间 集 聚 程 度 高 达 78. 92% , 说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 异常突出。表 3 中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为 0. 0098, 其整体地理集中程度最低 , 说明该 行业布局空间跨度较大 , 分布比较零散。这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各地区为了发展区域经济 , 纷纷建立 表 2 产业市场集中 水平 CR4指标 单位 : % 医药制造 业 C27 专用设备制 造业 C36 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 C 37 电气机械及器材 制造业 C 39 电子及通讯设备 制造业 C 4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用设备制造 业 C 41 113 行业及代码 1994 1998

34、 2002 2003 广 东 15. 84 江苏 13. 56 广东 11. 34 广东 11. 45 江苏 12. 56 辽宁 12. 34 江苏 11. 29 江苏 11. 38 浙江 8. 49 河南 10. 87 浙江 10. 25 上海 10. 75 上海 7. 87 山东 9. 98 上海 9. 93 浙江 10. 42 44. 76 46. 75 42. 81 44. 00 上海 20. 39 广东 18. 34 广东 23. 69 广东 22. 39 山 东 11. 78 上海 17. 45 上海 14. 85 上海 13. 52 江苏 9. 85 山东 9. 91 山东 11

35、. 24 山东 10. 28 广东 5. 69 辽宁 8. 83 浙江 9. 83 江苏 9. 43 47. 71 54. 53 59. 61 55. 62 江苏 19. 44 上海 20. 67 上海 20. 68 上海 19. 88 湖北 9. 75 江苏 12. 11 吉林 12. 09 吉林 12. 51 上海 8. 81 吉林 9. 52 江苏 10. 12 江苏 9. 31 吉林 8. 48 湖北 7. 75 湖北 8. 54 广东 9. 02 46. 48 50. 50 51. 43 50. 72 广东 21. 19 广东 23. 12 广东 25. 13 广东 25. 38 江

36、苏 18. 32 江苏 19. 51 江苏 19. 12 江苏 19. 46 浙江 10. 58 辽宁 12. 89 山东 16. 22 山东 16. 77 上海 9. 47 山东 10. 96 浙江 13. 41 浙江 13. 55 59. 56 66. 48 73. 88 75. 16 广东 27. 61 广东 29. 70 广东 32. 08 广东 30. 66 江苏 16. 27 江苏 17. 72 江苏 16. 39 江苏 19. 23 上海 12. 42 贵州 12. 52 北京 14. 95 上海 15. 98 浙江 7. 63 上海 8. 79 上海 12. 46 北京 13.

37、 05 63. 93 68. 73 75. 52 78. 92 广东 22. 79 上海 28. 69 广东 35. 28 江苏 34. 66 上海 16. 21 广东 19. 92 江苏 17. 72 广东 20. 40 浙江 12. 70 江苏 14. 47 上海 12. 41 浙江 13. 71 江苏 8. 93 辽宁 7. 67 浙江 9. 73 上海 9. 85 60. 63 70. 75 75. 14 77. 62 中国软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表 3 产业集聚程度排序表 ( 2003) 0. 05 仪器仪 表及 文化 办公 用 设备 制造业 C41 0. 0972 电气机械

38、及器材制造业 C 39 0. 0889 0. 02# # 0. 0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C 37 0. 0201 专用设备制造业 C 36 0. 0183 医药制造业 C27 0. 0098 区域发展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2 (二)产业集聚水平与经济 增长之间的关系 调整的判定系数 : R a = 0. 9687, 说明拟合效果 通过分析可知 : 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 发 很好。 F = 268. 933, Sig = 0. 000, 说明回归方程高 展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 制造产 业集聚是市场 经 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 后的 必然产物 , 是现阶段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39、。从国际范围 看 , 制造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 在 工业发达国家 , 竞争力强的制造 产业通常采取 集 聚方式 使某类 产品与 某个城 市的名 字联 系在 一 起。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 % 波特 教授在 &国 家 竞争战略 一 书中 , 通过对 十个工 业化国 家的 考 察 , 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 集中表现在这个 度显著。 t = 16. 548, S ig = 0. 度显著。 000, 说明回归系数高 对 Y 和 X 做 Spearm an 检验 : rs = 0. 968, S ig = 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从表 2 可以观 0. 000, 说明工业总产

40、值与制造产业中的电子及通 察到这样的趋势 : 就同类制造产业而言 , 采取集聚 方式的区域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的区域 , 而且出现了其他区域制 造产业向集聚 地 区转移的势头。如果说以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 增长相关度还不高的话 , 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 , 这 种关联度已经并将进一步增强。对大多数产业特 别是制造业而言 , 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 , 总是 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由此我们可以引出 一个基本判断 : 我国已经进入产 业集聚与区域 经 济增长密切关联的阶段 , 而且这 种关联将随着 时 间推移逐步加强。 1. 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我 们对产业集聚程度与

41、工业经济增长进行相关分析 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建立产业工业总产值与空间集 聚 指数的回归模型 , 来 刻画二者之间的相关 关 系。在制造产业集聚 过程中 , 以 电子及通讯设 备 制造业的空间 集聚 指数最高 , 可以作为产业 集 聚的典型代表。因此我们选择电子及通讯设备制 造业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 济增长的相关性。根据表 1 计算的中国制造产业 集聚 指数 , 结合 &中国工业经济 统计年鉴 1995 - 2004 年的工业总产值 , 可整理数据如表 4。 利用 SPSS12. 0 对样本数据进行多次拟合 , 得 到最优趋势方程 : Y R = 0. 9722 讯设备制造业空间

42、集聚 指数高度正相关。研究 认为 : 产业空间集聚与工业经济增 长存在正相关 关系的深层决定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技 术进步和技术 创新推动了集聚产业结 构的形成 ; 集聚产 业结构的规 模经济、组合经 济反过来又能 够进一步促进技术 进步和技术创新 , 二者良性循 环的结果是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 升。 2. 产业集聚 弹性。为了 更深入地 考察制造 业集聚程度变化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 , 我们借助弧 弹性的计算方法研究产业的集聚弹性。令 : 2 通过产业集聚弹性 Ej 可以考察不同工业总产 值的变动对制 造产业集聚弹性变动的 敏感程度。 同时考虑弹性的可靠性和灵敏性 , 我们选

43、择 1998 - 2003 年为时间跨度来计算产业集聚弹性 , 其计 算结果如表 5 所示。从表 5 可以 发现 , 产业集聚弹 性最大的是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 , 该行业的规模 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 其次是专用设 备制造业和医 药制造业 , 这两类行业也存在较强 的规模经济效 应。产业集聚弹性反映出不同制造产业集聚水平 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产业 表 4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样本数据 注 : 表中工业总产值 Y (亿元 )以 1990 年价格为基准价格 , 扣除了价格因素造成的影响。 115 年份 1994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44、 工 业总产值 (亿元 ) 2218. 39 4923. 30 6540. 94 8188. 88 10791. 25 13169. 10 16389. 80 22385. 86 空间集聚 指数 0. 0562 0. 0581 0. 0605 0. 1043 0. 1253 0. 1337 0. 1491 0. 1695 3 2 = 1E+ 07X - 4E + 06X + 415628X - 9643. 3 2 中国软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集聚弹性理论可以为我们发展产业集群和制定产 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表 5 不同产业集聚弹性 ( 1998- 2003 年 ) 四 、 结论 利用产业空间集聚 指数和行业集中度 CRn 指标对中国制造产业 1994- 2003 年的集聚水平进 行了测定。计算结果 表明 , 在研 究时限内除医 药 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 , 制 造产业的总体 集 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 产业集聚 和地方化呈现 增 长趋势。其中 ,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 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在产业空间集聚过程中位居前列 , 尤其是电 子 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更为显著 , 与 其它制造产业 远 远拉开了差距。 从产业集聚的地 域来看 , 江 苏、广东、上海 和 北京等 东部沿 海省市 是制造 产业的 主要 集聚 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