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共2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07996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共2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共2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共2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共28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度报告二一三年十月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院校负责人(签字):院校名称(盖章):二一三年十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一、学院基本状况(一)学院沿革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8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恩施教育学院、恩施财校、恩施农校、恩施工校、恩施林校和恩施供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恩施州机电工程学校、恩施州民族体校分别于2005年、2009年并入。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西迁恩施的湖北省农业专科学校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原恩施农校的前身),迄今已走过七十六年的办学历程。学院是恩施州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高校,是湖北省少数

2、民族地区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730亩(含新划拨的恩施高中老校区土地),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 “数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四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旅游管理”、“畜牧兽医”、“生物制药”三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693万元。学院设有经济管理系、旅游系、电气与机械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外语系、人文科学系、体育系、思政课部、中等职业教育部等11个教学系(部)。近年来,学院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在湖北西部和武陵地区高职教育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带动

3、作用。学院是湘鄂渝川黔边区高职高专校际协作会会长学校。2007年9月,学院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次。2011年5月,学院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立足湖北民族地区,紧紧围绕恩施州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二三四”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一创”目标:创建特色鲜明的示范高职院校;“两为”宗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三融”模式:教育与产业相融合;学校与企业相融合;学习与工作相融合;“四院”方略: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确立了“立足恩施,辐射武陵,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办学指导方针,

4、形成了“植根湖北西部地区,服务民族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 (二)学院现有教职工状况学院现有教职工557人,其中专任教师32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7.6%,其他236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42.4%。见图1所示:图1 学院教职工状况(三)学院办学规模1.在校生人数学院在校生总人数为7831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640人,其中高中起点2266人,占总人数的85.8%,中职起点374人,占总数的14.2%。见图2所示:图2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招生情况(1)招生地区2013年学院招生总数为1128人,招生专业29个。在招生地区分布为州内、州外省内和全国22个省份,其中州内招生人数760人,占总招生人数

5、的67.4%,州外省内招生人数191人,占总招生人数的17%,省外招生人数177人,占总招生人数的16%。2012年实际报到人数为818人,报到率为72.5%。招生详见表1。表1 2013年招生情况汇总表省 份招生类别总录取数报到数报到率(%)备注湖北省专科批(普通类)58748382.3专科批(艺术类)7571.4专科批(校企合作)35720254.6合 计95169072.6外省市合 计17712872.3(2)招生方式 统招(3)专业类型按专业类型有艺术类、校企合作办学、普通类三种。艺术类专业招生7人,占总招生人数的0.6%;校企合作招生人数357人,占总招生人数的31.6%;普通类招生

6、人数为764人,占总招生人数的67.7%。统招生省内专科批次(普通类)录取人数587人,占总人数的52.0%。(四)学院基本办学条件1经费收入经费收入共计11494.91万元,其中,学费收入2711.24万元,占总收入23.6%,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3899.53万元,占总收入的33.9%,财政专项投入3705.30万元,占总收入的32.2%,其他收入1178.84万元,占总收入的10.36%,如图3所示。图3 学院经费收入状况2经费支出学院经费总支出12403.65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975.00万元,占总支出的7.86%,设备采购257.667万元,占总支出的2.08%,教学改革与研究7

7、8.024万元,占总支出的0.63%,师资队伍建设45.972万元,占总支出的0.37%,图书购置费21.524万元,占总支出的0.17%,日常教学经费1162.639万元,占总支出的9.37%,其他9862.829,见下图4。图4 学院经费支出情况3办学资源办学资源总量数及生均数如表2、表3所示。表2 20122013学年办学资源总量数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值(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教学用计算机总台数(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总座位数纸质图书总数(万册)电子图书总数(GB)48.6719.979.76.053981

8、.64159036704127700 表3 20122013学年办学资源生均数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生)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生均纸质图书数(册/生)百名学生配教学计算机台数(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生师比69.407.9614.785084.4652215217.8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分析(一)专业设置20122013学年,学院共开设专业30个,专业在校生生均数88人/个。每个年级30人左右,总体合理,如表4、表5所示。表4 2011-2012学年学院专业规模情况开设专业总数(个)高职在校生总数(人)专业平均

9、规模(人)30264088表5 2013年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序号专 业专业代码开班数系 部开办时间说明1旅游管理1旅游系2001年省级重点、示范专业、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航空服务12009年3汉语1人文科学系2001年4文秘12000年5学前教育22011年6英语教育1外语系2001年7建筑工程技术4建筑工程系2000年省级教改专业8建筑装饰工程技术1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专业9道路桥梁工程技术12010年10工程测量技术12011年11电气自动化技术1电气与机械工程系2000年省级教改专业12机电一体化技术12000年省级重点、示范专业13汽车运用技术12006年14模具设计与制造115数控技

10、术12004年16生物技术及应用1生物工程系2001年17生物制药技术12001年18畜牧兽医12000年省级重点、示范专业19烟草栽培技术12008年20茶艺12009年21园林技术12000年省级教改专业22动漫设计与制作1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2009年23计算机应用技术12000年23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研发方向)12000年校企合作23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级软件开发方向)12000年校企合作23计算机应用技术(金融电信管理软件管理方向)12000年校企合作24计算机网络技术(3G/4G物联网设计方向)12000年校企合作24计算机网络技术(3G/4G高级移动商务开发方向)12000

11、年校企合作24计算机网络技术(3G/4G智能游戏开发方向)12000年校企合作25会计2经济管理系2000年26财务管理12011年27市场营销12004年28电子商务12000年校企合作29广告设计与制作12001年30电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12004年校企合作30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广告设计方向)12004年校企合作(二)开设课程1、课程建设20122013学年,学院共开设课程471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7门,院级精品课程37门。如表7所示。 表7 20112012学年课程建设情况课程总数(门)总课时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471651327372教材建设教材使用中,公共类课程主要选

12、用教育部规划教材;而专业类课程的教材则主要使用自编教材、高职高专教材、讲义或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详见表8。表8 20112012年使用教材情况表教材总数(本)教育部规划教材教育部精品教材(本)行业部委统编教材(本)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本)自编教材(本)讲义(本)其他(本)数量(本)比例(%)数量(本)比例(%)数量(本)比例(%)数量(本)比例(%)数量(本)比例(%)数量(本)比例(%)数量(本)比例(%)47126756.781.76012.7255.3122.5357.46413.6(三)师资队伍1.教师整体情况学院教师中,专任教师约占70.4%,校外兼职教师约占25.2%,校内兼课教师约占

13、4.4%,如图5所示.图5 教师队伍结构情况2.专任教师结构情况学院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约占37.0%,初级职称教师约占17.7%,中级职称教师占40.1%,见图6。本科学历的教师约占76.3%,硕士研究生占17.1%,见表9。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20.6%,见图7.图6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7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表9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分析表校内专任教师数学历结构博士硕士本科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3215517.124576.33.双师素质比例情况学院双师素质教师2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2%,见表10。表10 20112012学年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分析表校内专

14、任教师人数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双师人数双师比例(%)3212226924.教师科研情况学院公开出版著作与公开发表论文专任教师比例为40.2%,主持在研教学改革课题专任教师人数比例为21.5%,主持在研技术开发课题专任教师人数比例为19.0%,如表11所示。很多教师积极探索工作室化、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批自编教材或者讲义,尚未公开出版。部分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专题设计或开发产品。表11 20122013学年专任教师科研情况公开出版著作与公开发表论文专任教师人数主持在研教学改革课题专任教师人数主持在研技术开发课题专任教师人数12940.26921.56119.0(四)实践教学条件1.职业资格

15、证书获取情况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比例为95.15%,均为中、高级证书,如表12所示。表12 20112012学年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分析表毕业生人数中级证书高级证书无等级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76313517.6925132.8934044.562.学生顶岗实习情况顶岗实习应届毕业生人数为763人,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达到68.0%,如表13所示。表13 20112012学年顶岗实习情况分析表顶岗实习单位总数(个)顶岗实习学生总数(人)顶岗实习应届毕业生总数(人)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数(人)录用毕业生比例(%)45176375564885.833.校内外实训

16、基地情况学院共拥有校内实训基地21个,项目190个,建筑面积41525.8m2,设备总值3981.64万元,如表14所示。校外实训基地241个,年接待总量5737人次,其中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为774人,如表15所示。表14 20112012学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分析表校内实训基地基地数(个)项目总数(个)建筑面积m2设备总值(万元)设备总数(台套)2119041525.803981645312表14 20112012学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分析表校外实训基地基地数(个)项目总数(个)接待学生量(人次)接待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1471535284774(五)校企合作学院合作的企业数量达

17、到 165家,合作企业订单培养727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71门,共同开发教材70本。每年为企业技术服务收入达54.2万元,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39416人次,如表15所示。表15 20112012学年校企合作情况分析表合作企业数量订单培养数(人)共同开发课程数(门)共同开发教材数(本)支持学校兼职教师数对学校捐赠设备总值(万元)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生数接受毕业生就业数学校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万元)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数(人次)16572771701147261036154.239416(六)学生奖励资助 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何康基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院助学金、义务兵学

18、费补偿等项目,共资助奖励学生1314人,金额为329.8万元.(七)社会评价1. 就业率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和上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87%以上,如表16、表17所示。表16 20112012学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表应届毕业生数(人)应届毕业生9月1日就业数(人)应届毕业生9月1日就业率(%)76366487.02表17 20112012学年上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表上届毕业生数(人)上届毕业生12月31日就业数(人)上届毕业生12月31日就业率(%)1390132995.612.毕业生就业状态2012年院系两级共举办41场招聘会,1场大型校园招聘会,组织来校参加招聘单位167家。2012届毕业人

19、数763人,初次就业率87.02%,协议就业率为40.10%。专业对口率84.19%,有 5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详见表18、表19、表20。表18 各系(部)2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系(部)总就业率其 中协议就业率灵活就业率升学就业率人文科学系61.762.9458.820外语系95.4554.5536.364.55经济管理系92.8642.2150.000.65生物工程系91.0951.4939.600电气与机械工程系91.7854.7936.99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80.3931.3747.061.96建筑工程系82.0038.0043.001.00旅游系87.2710.9176.

20、360表19 毕业生就业职业统计表毕业生人数事业机关企业部队自主创业升学小计科研国家基层其它事业小计国企三资其他企业7635925525944021533425表20 不同规模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满意度 单位:%用人单位规模总体满意度各项满意意度有上进心服从管理诚实守信敬业勤奋工作业绩团队精神50人以下99991009999989951-300人99.3399100991009999301-500人97.83989998989797501-1000人99.83100100100100100991001-3000人98.339899989998983000人以上95.5092999897969

21、1三、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成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进展学院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评价的全过程,2009年起,在各专业实践“1333”校企共育、工学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一个本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构造三个模块: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化课程;能力提升三个层次:校企共同实施职场体验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三个结合:校内学与做(训)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畜牧兽医、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

22、重点建设专业分别实践了“三三六”、“实境镶嵌、分段循环”、“平台+订单”、“三个平台、三轮实践、一专多岗”、“学产融合、循岗跟师”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产融合、循岗跟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13年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奖三等奖。(二)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达到新水平在专业建设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恩施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产业基地、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鄂西南乃至华中地区洁净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矿产工

23、业基地、最具成长性的旅游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围绕恩施州五大骨干工业(卷烟、水电、食品、药化、建材),六大农业主导产业(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提高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度。2013年新增社会体育、工程造价两个专业。同时,根据市场调研和系统分析,按照“推龙头、举拳头、扶苗头和调后头”的思路,对专业建设进行动态调整。把与地方产业融合度高的专业确定为龙头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改革、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快专业建设与调整的步伐,使这些专业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了其它专业或专业群的发展

24、。畜牧兽医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已经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已打造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省内知名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也已建成设湖北省示范专业;园林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湖北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我院的专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的吻合度明显提高,我院本地生源招生比例达到70%,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吸纳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实现新跨越学院紧紧围绕“三农”、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起“一二二”社会服务能力体系,即打造

25、一个平台(依托四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三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两支队伍(企业服务队伍,“三农”服务队伍);实施“双百”项目(百名教师进企业活动、百项技术服务项目)。20122013年,共完成科技开发项目20余项,为企业增收1000万元以上;为各级各类行业、企业开展培训达61784人天。开展了维修电工、绿化工等33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2500人次通过鉴定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2次,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进行技术咨询服务10000余人次。参与恩施市畜牧局春防、秋防,注射疫苗头羽;诊治牲猪1275头;诊断宠物1509头;为6家禽养殖企业、14家牲猪养

26、殖企业、5家牛羊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跨上新台阶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实施“形式多样、全程贯穿”的职业素质教育,建立起“155”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即一个宗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五个平台(课程、队伍、基地、校园文化、管理)、五项工程(文明修身、学风建设、恩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社会实践锻炼、就业创业推进)。1学生对学院的满意度提升 为了方便学生诉求,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院设立了学生服务与投诉中心。有固定办公地点、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由院领导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值班。建立管理干部联系班级制

27、度,院领导、副县级干部、教学系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中职处、继续教育学院、督导室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共116人,每人联系1个班级,对班主任履职状况、班级日常教学管理、学院安排部署的重要工作在班级落实情况、顶岗实习与就业服务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同时了解学生诉求,帮助解决有关问题。2012年2013年度在全院开展了“满意度、吸引力提升工程”和推行育人新模式改革。通过这些长效机制建设,打破了管理与育人两张皮,增强了干部的生本意识、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提升了学生对学院的满意度。2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学院现有团员3974人,党员(预备)233人,提交入党申请的学生人290人。学院现有各类学生社团21个

28、,隶属于学院团委管理,参与学生3368人。社会志愿服务队8个,参加的学生人数为1562人,2013年度开展志愿服务108次,社会实践团队有2个。社会各界对我院的志愿者服务满意率100%。通过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生态保护等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团员青年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品质。2013年获州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学生团队3个,5名学生获省级以上表彰,2人被评为优秀志愿者,4人为西部志愿者计划。学生获全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团体二等奖两项,个人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2%。学生家长和社会评价

29、满意度达到90%以上。2011届毕业生的最终就业率为95.61%,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02%。(五)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取得新突破2012年2013年度,学院与恩施华硒生态旅游公司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目前共有十个创业项目通过审核,将在2013年10月19日正式开业运营。与恩施州劳动就业管理局共同举办了以“教育启迪人生 创业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邀请了我院2008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湖北省大学生“十大创业先进人物”姚俊、2010届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刘刚、2011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董超等成功创业嘉宾进行现场演讲,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143名学生参加。成立了

30、大学生创业俱乐部,通过交流座谈、参观考察、创业知识讲座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知识素质。举办学生创业培训,150名学生参加,通过企业参观、课堂讲授、模拟演练、个别咨询指导等形式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每个学生都撰写了创业计划书,9名学生进入创业实践体验阶段。同时,学院按照“导师+项目+团队”模式建立创新团队,通过创新团队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2013届毕业生已自主创业的有3人,在校生组织建立创业团队1个。四、学院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院改革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一)四大机遇一是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和“湖北恩施全国综合

31、扶贫改革试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为我们争取到更优惠的政策支持提供良好机遇。二是州委、州政府提出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求我院成为武陵山区高职教育的龙头,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省级示范院校。三是经过13年的发展和积累,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学院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四是经过迎评估、创示范,学院内涵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二)三大挑战一是招生压力短时期难以缓解。虽然高速公路、铁路几年前就已建成通车,恩施州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本地生源出山求学更便捷,外地生源仍不愿进山就读,区位

32、劣势并未改变。面对生源减少的大环境和本科、中职的双向挤兑,招生的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二是校企合作很难深入。由于恩施州地处老、少、边、穷地区,企业发育不充分,规模以上企业少,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品牌专业很难建立,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培育难度大。三是就业政策不利于高职学生就业。恩施州农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实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但没有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通道,客观上限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五、学院发展重点举措(一)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为重点,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组建恩施职院政校企行合作理事会;建立以恩施职院为龙头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州内各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33、、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二)以打造品牌专业(群)为着力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恩施州“十二五”产业布局,学院专业建设围绕恩施州重点发展产业、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和“湖北恩施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不断增强我院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三)以招生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我院高职学生比例 进一步强力推进招生工作,精心谋划招生宣传,积极争取招生政策;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推进与各县市职校联合办学,把院内和各县市职校中职生源培植成为学院高职学生的后备生源基地。(四)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

34、效、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创业指导,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和空间。加强与州内行业、企业联系,积极拓展毕业生州内就业渠道,提高在州内就业比例。(五)以构建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为抓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评议制度;加强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管理、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企业参与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与评价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反馈制度。(六)强力推进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整合学院各专业设施设备和智力资源,建立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旅游管理、民族文化等企业服务团队和畜牧、茶叶、药业、果蔬等新农村建设服

35、务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加大教师培养、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革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和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完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等设施;二是新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基地、图文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大楼;三是建设与公共课教学改革相配套的风雨球场、室内健美体操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室等;四是每个重点专业新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紧密型合作基地5个,厂中校或校中厂融合型基地2个;五是基本建成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