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共1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9303629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共1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共1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 道德的发展一 品德的界定 1 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 道德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3 两者关系1)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3) 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二 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 过程a) 理性化过程 (名词解释或填空)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

2、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b) 社会化过程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三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 选择或填空题 2 柯尔伯格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 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四 情操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五 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 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 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 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六 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1 解释情景 2 作出判断 3 道德抉择 4履行道德行动计划七 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 抗拒诱惑及其实验 (满足自己需求,不违犯社会约定)惩罚要适度适时 2 赏罚 3 榜样的学习八 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 形成新的行为 2 消退已有的行为 3抑制已有的行为 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第二章 道德的价值取向一 价值观的分类1罗卡其将其分为工具性和终极性两类 2 柯尔伯格 关

4、于人生观发展过程的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个体水平1)生命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相混淆生命价值是被看作建立在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或财物作用的基础上的。 2)生命价值被看作是满足拥有者或他人的工具。 社会水平 3)生命价值是建立在家庭及其他成员的同情关爱这一感情基础上的。 4)生命是神圣的,因为它在道德或宗教的权利和责任中占有地位。 原则水平 5)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和社会社会福利相联系,同时,享有生命是人类共同的权利。 6)生命是神圣的整个人类都要尊重每一个个体。二 人生观的定义 1 定义 个人的人生关,从总体上说,就是他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2 涵义 生死观和幸福观第三章 学习的性质一

5、 学习的试误说 1 桑代克三大学习律 P142: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SR刺激反应 2 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和实质 P144 问题,动机,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和与协调。 3 评价:作为一种早期的理论,武断的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的学习,后来受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其理论不具有迁移性质)二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提出者 巴甫洛夫 2 定义 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3 五条定律 P147习得律,实验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

6、件作用律 (填空) 三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1斯金纳 2 操作活动的强化 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3 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跟随在机体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它的出现可以终止某种行为;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则会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某种行为反应之后,本来应继之而来的消极刺激被移走了,从而间接的使该行为得到了强化。 四 顿悟说 要点:1情景中所有刺激都是一个整体 2 知觉的组织 3 同化 4 顿悟: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

7、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五 信息加工理论P157 信息加工流程图第四章 学习过程一 学习过程包括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二 知识学习 1 概念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本标志。 2 类型:表征概念和类型,知识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命题三 知识获得过程 1广义的知识获得的三阶段:意义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2 接受学习的过程 下位学习(派生归类学习,相关归类学习)上位学习结合学习 3 布鲁纳的知识发现论 代表作教育的过程a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不

8、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间的外在刺激。b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c学习应注重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d提倡发现学习(又称问题解决法)1)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 使学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便激起研究3) 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4) 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资作结论的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 5) 帮助学生仔细审查这些资料,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6) 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e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评价强调学生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主张独立思考,较之其他理论更能说明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对20cn60后世界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4 奥

9、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a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b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要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评论:较片面,只有知识的学习,无道德技能的学习四 机械学习的遗忘过程 1 遗忘的保持曲线P167 (艾宾浩斯曲线) 保持(或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保持是一个负加速的过程,在识记的最初保持急剧下降,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趋于平稳。 2 影响保持过程的原因:机体因素,后继经验和动机因素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五 技能学习本质于分类 1 定义:获得方法的步骤 2 分类 外在动作方式(也叫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和内在动作方式(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 还可以分为自动化和非自动化 3 麦克唐纳曲线P181六 智力

10、技能学习过程 1 心理过程1) 找到每一步应该怎样做的方法2) 找到每做完一步后与做之前有什么差别,与目的还有多大距离3) 把每一个行动与其所产生的新杀别联系起来,找到每一步产生式与下一步产生式之间的关系4) 对整个产生式系统进行概括2 智力形成的五个阶段1) 定向活动阶段2) 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七 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1 定义 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而运用一系列的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2 三个基本条件:目标指向性,认知系列,操作系列 3 三种状态 :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11、4 思维策略: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P192 第五章 学习迁移一 什么是学习迁移 1 定义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的影响。 2 分类 P194按影响方向分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影响结果分 正迁移和负迁移二 学习迁移理论 1 形式训练说P200(简答题)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新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一旦新的官能在某些学科中得到训练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类似性质问题的解决中中。学习内容是可以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形式的训练而达到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它的知识学习上去,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形式的训练。 2

12、 相同元素论理论要点及教学意义:形式训练对学生智力并无多大影响,只有当两个训练机能有相同元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3 经验泛化说(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景中学习的迁移越好,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如果教学方法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同时,原则的概括有较大的年龄差异。重点实验P201 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结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4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关系理论)P202第一段5学习定势说 P202第

13、一段6分析概括说 格索尔爬蹄子早期教育三 促进学习迁移过程的一般原则 1 建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育目标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 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哪种迁移 4 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 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6 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学习和关于学校的积极态度四 智力技能迁移的两个环节 1 条件概括化把样例题中的具体条件概括为一般条件,从而掌握解题的基本原理。 2 规则自动化P210 第一段第六章 学习动机一什么是学习动机1定义 学习动机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14、,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先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然后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发喝形成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至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 巩固学习动机。(大意)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如果学习动机好,而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是负向的不一致;学习动机不好,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就会好,这是正向的一致。 结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学习过

15、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保持正向一致喝正向不一致,而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说 SR(刺激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SR行为理论 要点: 引起动机与学习行为并无两样,完全取决于先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们就会又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教学应用: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批评和表扬会影响学生,仅凭学生的行为来推断学生的动机往往是困

16、难的(多种动机可能表现为一种行为,同一动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代表人物:班杜拉 他将强化分为三种:1)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2) 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 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2成就动机理论(即成就理论)一) 什么是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两种因素:1)力求成功的动机 2)避免失败的动机二) 三种心理因素1) 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

17、(Ms);2) 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Ps);3) 成功的激励值(Is)。三) 奥苏伯尔的三成分论1) 认知的内驱力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 附属的内驱力 成就动机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默里的研究。3需要层次说(自我实现理论)1)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 马洛斯2) 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为缺失的需要)3) 教育意义:要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很尊重的需要4归因理论1)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维纳2) 从三维度可吧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 不可控制归因 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

18、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3) 三维度模式三维度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八因素自控水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方法优劣任务难易他助多少运气好坏三学习动机变化的规律1 学习动机由外部客观条件激发而来2 学习动机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3 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交替、转化4 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相互结合5 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导性学习动机协调作用6 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1) 在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2

19、) 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发会由于学习动机的增强而下降3) 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提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要把握难易程度,提供学生良好的教育材料。要不断通过变化教学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7 学习动机可以迁移四学习动机的激发、转化与维持1 表扬与批评(运用时应注意)1) 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2) 要多用表扬、少用批评3) 表扬与批评都要针对学生的特点2 个人竞赛与团体竞赛(运用时应注意)1) 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运用必须适当,切不可多用滥用,因为频繁地运用个人竞赛与团体竞赛,会造成过

20、度紧张的学习气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一贯胜利者会养成目中无人的娇气,而一贯失败者又会养成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这同样都会使个人竞赛或团体竞赛失去其应有的极力作用。2) 团体竞赛的效果虽不如个人竞赛,但仍应适当地倡导团体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互相关心的集体注意精神。团体竞赛更需要有领导地合理组织,否则会事倍功半。3) 要多提倡个人的自我竞赛和团体的自身竞赛,如鼓励学生个人或班级,力求“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更比今天强。”4) 增多获胜的机会,尽可能使有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 期望与评价1) 佩奇的实验三组,一组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无评语;第二组除等级外,

21、还按学生特点给予顺应的评语;第三组,给予与等级相称的相同的特殊评语。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学习影响有明显差异。2)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七章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1 定义广义: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对学习又影响的因素。狭义:把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规定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二国内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成果 1)对某种活动的强烈需要和爱好与取得成就的关系 2)对某门学科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3)人的意志、性格与能力发展的关系三兴趣发展的规律与学习规律:1兴趣发展逐步深化 重:兴趣

22、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 有趣的特点:随生随灭,为时短暂 乐趣的特点: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 志趣的特点: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 2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互转化 重:直接兴趣: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 3中心兴趣与广阔兴趣相互促进 重:中心兴趣:是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着极浓厚而又稳定的兴趣。 广阔兴趣:是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 4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密切联系逐步发展 5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第八章 教学设计一学设计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

23、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前者又叫课程决策,后者叫教学决策。 内容:1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个班级就某一内容的教学所作的设计和准备; 2学科教研组就某学科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然后由若干位教师执行; 3学校管理层为一套课程的诸学科进行设计和协调,或对上述1、2两项中所制订的计划以及执行和评估的情况进行干预,从而间接地影响教学设计。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划分为六个等级: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教学目标越精细,往往越容易偏离教学本质。而且,有些科目是不易表述教学目标的。)三加涅对教学结果的分析 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

24、度和动作技能 前三种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认知方面发生的变化四教学目标的表述1 行为观的教学目标表述1) 行为的表述2) 条件的表述3) 标准的表述2 结合观的教学目标表述(上述两点有何不同?)五组织教学内容1 布鲁纳的“螺旋”式教材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涉及的基本概念何原理可能相同,但教材的具体直观程度逐渐降低,而抽象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体现了教材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使学生一步步地在较高的认知层次上掌握教学的内容。2 加涅的“层级”组织1) 信号学习2) 刺激反应学习3) 连锁学习4) 言语联结学习5) 多重辨别学习6) 概念学习7) 原理的学习8) 问题解决的学习3 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

25、”组织一)学习的分类(见课本P279图)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是,教学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学习者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同时其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观念。三)先行组织者的技术(P279280自己归纳)六不同知识类型和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1 知识分类1) 称述性知识(是指“是什么”的知识)2) 程序性知识(是指“怎么办”的知识)3) 策略性知识(是指“如何学习”的知识)2 三种知识的教学组织3 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P281七分析教学对象1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2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4 分析学习者的知识背景1) 非正规途径获得的错误知识:一是,在新教学内容教学前

26、,学习者已由某种途径获得了非科学的日常概念。二是,在接受某些学科教育后,学习者头脑中仍可保留着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日常概念。三是,新知识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学习者重构新材料意义时把它与原有观念中某些不科学的内容建立了联系。2) 正规途径获得的有关知识的遗忘3) 正规途径获得的有关知识不清晰,未分化八归纳和演绎的教学方法1归纳法:是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先为学生提供所教的有关概念、公式或原理的具体实例,同时让学生观察或操作,在比较和分析之后,最后得出有关概念的名称和定义,以及相应的有关公式和原理。2演绎法:教学时先按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有关的概念下定义,或陈述有关的公式和原理,然后列举例证或让学生举例

27、来加以说明。一般认为,运用归纳法的教学,易于由深入浅、由具体到抽象,是较为符合学校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但是,归纳法所花的教学时间一般比演绎法多,且归纳的对象和现象和现象有时很难穷尽。而且,从发展理论思维和培养创造性来考察,归纳法的教学逊于演绎法。对归纳的和演绎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应作如下的考虑:1)学生年龄较小,年级较低或所教的概念、公式和原理本身较为抽象,则应考虑用归纳的教学方法。不过,在教学进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只是观察对象的现象,更要看其本质的属性和联系。2)学生年龄较大、年级较高,或所教的概念、公式和原理较为具体,则应考虑用演绎的教学方法。不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必须

28、按定义,公式或原理中语词及符号内涵来进行分析和理解。3)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扩展、生活经历的丰富,以及智力水平的提高,教学应注意尽可能地从使用归纳的方法转到使用演绎的方法上,以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创造性的发展。九运用教学传媒 特点:教学传媒的特性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传媒所能提供的信息及引起的反应;二是教学过程中知觉、认知活动对传媒的要求。第九章 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涵义1定义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符合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的、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2构成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步骤安排、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和支持系统。3种类1) 信息加工模式2) 个人模

29、式3) 社会相互作用模式4) 行为模式二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1概念:所谓概念就是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性的认、物、事件或观念的符号。3 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结构:1) 步骤安排2) 师生交往系统3) 反馈方式4) 支持系统三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1 第一阶段,感觉运动期(出生到两岁),儿童主要依靠生理反射的图式获得食物,取得关心、爱护、对付当前的世界。2 第二阶段,前运算期(两岁到七岁),随着语言能力的获得,儿童开始学会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但这时的思考是无系统和不合逻辑的,它与成人的思想极不相同。3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期(七岁至十一岁),儿童发展了有条不紊地思维的能力,但这时的思考抽象性还很

30、差,只有借助于具体的对象及其活动才能进行。4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气(十一岁到成年),形成了真正抽象和假设的水平逻辑的能力。 第十章 教学环境一定义1 狭义:狭义的教学环境指教与学进行于其中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教室、户外教学区、 活动区域、座位、课桌椅、光线、照明、窗户、通风、颜色、声音、温度、湿度等。2 广义:广义的教学环境,则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主要是班级集体)、师生关系(及其派生的教师威信),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等心理因素。二内容P333P337三学生群体1 影响因素1) 相似性因素2) 接近性因素3) 补偿性因素4) 仪表因素2 班集体 一)心理功能(儿童社会化(进

31、化)过程)1) 满足成员需要2) 提供社会化机会3) 比较和调节功能二)形成过程1) 聚合阶段2) 前班集体阶段3) 班集体阶段4) 班集体的成员地位及地位调整3 友伴群非正式群体 一)结构类型与教育1) 圆型的友伴群2) 核心型的友伴群3) 控制型的友伴群4) 部分友好型的友伴群对圆型友伴群一般通过舆论影响来教育其成员;对核心型友伴群应关注核心人物的动态,通过影响核心人物来教育其成员;对控制型友伴群应了解影响来源及其性质,或予以鼓励,或切断影响源与友伴群的联系;对部分友好型的友伴群应倚重中介者,发挥其协调作用,促使不友好成员改善关系。 二)倾向性与教育亲集体倾向、偏集体倾向、反集体倾向第十一

32、章 教师心理一教师的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 社会角色 一)教书育人的角色1 人类知识的传授者2 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二)行政管理的角色1 学生集体的领导者2 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三)心理导向的角色1 人际关系的协调者2 心理卫生工作者 四)自我定向的角色1 孜孜不倦的学习者2 学生家长的代理者人际关系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 教师与教师的关系3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4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二教师的成长 成长的三阶段:1 关注生存阶段2 关注情境阶段3 关注学生阶段 成长途径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 微型教学3 教学决策训练4 反思训练三教师威信 定义:威信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人、社会

33、群体或社会组织对于其他人们的一种影响力。 教师威信是其具有积极、肯定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它一经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影响教师因素形成的因素:1 客观因素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2 主观因素1) 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 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3) 师生之间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获得有重要帮助。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1 巩固已获得的威信2 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3 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4 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特点:

34、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 能够及时纠正。这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威信不是威严,不能滥用。为维护自己的威信而不恰当地运用威信,往往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亲近感,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尊崇心理,最终势必导致教师威信的降低。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教师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能激起学生的敬佩之情,提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有丰富知识的人,是

35、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典范。如果一个教师的举止与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相符,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 第十二章 智力差异一智力差异的表现形式智力的个体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上,又可表现在智力结构的不同上,还可以表现在智力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根据智商高低,可将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二常态分布(P395图)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而大部分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IQ 智力等级 百分比 130以上 120129 110119 90109 8089 7079 70以下超 常优 秀中 上中 等中 下偏 低低 常 22

36、 67161500161 67 22三智力低常儿童1 轻度的智力低常2 中度的智力低常3 重度的智力低常四智力超常儿童我们一般将智商超过130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特点: 1求知欲强,兴趣广泛2注意集中,能较长时间全神贯注地从事紧张的学习或其他活动 3观察力特别敏锐,能发现一般儿童很难发现的问题 4记忆力强,善于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5思维敏捷,理解力强。善于掌握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 6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往往不迷信教师和书本,常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喜欢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7强烈的好胜心和顽强的意志。往往充满自信,在各项活动中争强好胜,富有进取心,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能克服种种困难,表现出坚毅顽

37、强的意志品质。 教育措施: 1设立天才学校 2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班3采取特殊措施五科技“神童”的智能特点(P398401)1科技“神童”信息收集的特点2科技“神童”信息加工的特点3科技“神童”信息保存的特点六智力类型1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2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与混合型3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七掌握学习概念:掌握学习观认为,除了处于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少数学生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白痴学者:一方面,他们的总体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相当于白痴水平:另一方面,他们却具有一个或几种高度=发达的特殊才能,可与学者媲美。 第十三章 人格差异一人格1定义: 我们把人格看作是

38、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独特动作、思维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性行动倾向。2稳定性 佩克和哈维赫斯特在他们的性格发展心理学一书中的结论是:人的性格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一个人外表的举止行为变了,一个人性格的基本结构却是不变的。人的性格发展中有动和静两种因素,性格发展的各个阶段就是动的因素,性格类型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就是静的因素。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的。在任何一种道德行为中,两者都是固有的。二人格类型差异 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类型。 推演出的八种人格类型: 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内倾

39、型、情感内倾型、 感觉内倾型、直觉内倾型三人格特质差异1特质的定义 一种恰当的人格理论应有一个可以测量的人格的单位,这个单位就是特质。2奥尔波特的分类 1)共同特质 表现性特质,态度性特质 2)个人特质:个人特质为个人所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主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3卡特尔的分类 卡特尔把各种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类。 卡特尔又根据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如何表现的方式,分出三种特质1) 激发一个人趋向某一目标的动力特质2) 描绘一个人在获取他的目标时如何行动的气质特质3) 决定一个人如何顺利地达到他的目标的能力特质四学生性别差异与教育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的差异和个性差异方面一)认知能力差异1 一般来说,女性的谚语能力强于男性2 男性在视觉(空间能力)上要优于女性3 男性在算术推理能力上优于女性 二)个性差异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