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喷血汇总.pdf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9249661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27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喷血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喷血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喷血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喷血汇总.pdf(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喷血汇总(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祝顺利过关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梳理及模拟练习(2010.5 )第一部分各章要点梳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 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人力资源:它作为一种劳动力供给实体、作为一个统计对象,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范围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总量 =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量)质量2、人力资源的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3、劳

2、动力供给的内容:微观劳动力供给中观劳动力供给宏观劳动力供给4、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因而也称为“引致需求”。5、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需求无弹性Ed =0 需求有无限弹性Ed单位需求弹性Ed =1 供给富有弹性 Ed1 供给缺乏弹性 Ed1 6、使用劳动要素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消费需求7、劳动力需求的增量产生的根源是:(1)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2)消费内容的丰富化。8、微观劳动力供给: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力供给。微观劳动力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社会、地区、部门、用人单位)的工资水平

3、。9、中观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工资竞争力专业教育的门类人的就业偏好劳动要素的流动性10、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人口因素劳动参与率劳动时间11、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遗传、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长因素教育因素1 人力投资数量人力投资的动力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与观念因素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三、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工资的定义:所谓工资,是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2、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及职工个人福利等。3、工资原理:早期的工资论:生存工资论、工资基金论

4、边际生产力工资论供求均衡工资论工资谈判论分享工资论4、工资导向政策的内容包括: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新兴产业倾斜的政策,支持其发展。向经济发展重点地区倾斜的政策。对社会需求大,但人们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公众给予扶持的政策。吸引人才、限制低素质劳动力的制度。5、工资导向政策的手段包括:拨款、贷款税收减免工资补贴对一些特殊岗位如科学家、企业家给予高工资待遇等。6、最低工资政策的定义:政府根据一个地区的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和社会劳动者抚养人口系数,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7、收入政策的含义:狭义的收入政策是指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广义的收入政策不仅包括宏

5、观调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即社会收入分配政策。8、收入政策的作用: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9、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10、基尼系数的定义: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11、收入政策措施: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收入平等化措施12、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作为企业增长工资的参照标准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

6、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的管制以至冻结。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的工资发放过渡行为。13、最低工资: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规定的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14、最低工资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有:劳动者个人劳动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劳动者接受社会生产必需的最低水平的教育培训费用;劳动者平均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15、收入平等化措施: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并且在实施中采取累进税率制。对遗产、赠与、财产(即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贴、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7、。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16、工资差距的内容:2 产业部门差距地区差距职业差距教育程度差距年龄性别差距四、失业与就业1、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2、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的标志是:要求就业的人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不存在长期大量缺乏人力的部门、行业。3、劳动力数量过剩分为: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4、劳动力结构过剩:因要素本身的特性形成的有指向性的供给与需求不能吻合而存在结构上的矛盾5、劳动力结构过剩的原因:某种教育发展过头,生产出

8、的劳动力品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产业结构变动。个人择业行为的过分。人口老化、劳动力老化与知识更新。6、就业的概念: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7、就业者包括:在规定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有固定的职业,但因疾病、事故、休假、劳动争议、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雇主或独立经营人员,以及协助他们工作的家庭成员,其劳动时间超过正规工作的三分之一以上者。8、失业的类型总量事业: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与社会对他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况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

9、间结构不对应、不统一所造成的失业。摩擦性事业: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偶然失调所造成的暂时失业。技能性失业:即个人缺乏就业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事业。选择形失业:是求业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9、劳动力市场的三种含义:劳动力市场是经济要素配置场所。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交换关系。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10、劳动力市场的划分:从市场分层的角度,可分为普通市场和人才市场,普通市场又包括技术工人市场与非熟练工市场。从市场内容的角度,可分为各种专业、职业的市

10、场。从市场形式的角度,可分为固定机构性市场、临时集中性市场、散在性市场。从市场范围的角度,可分为用人单位内部市场、部门行业性市场、地区性市场、全国性市场与国际市场。从社会认定的角度,可分为有组织的市场与非组织的市场即自发市场、合法市场与非法市场。从市场环境的角度,可分为自由市场、垄断市场与政府干预性市场。从市场供求的角度,可分为非均衡性市场与均衡性市场11、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要素:劳动力市场主体劳动力市场客体劳动力市场中介劳动力市场过程劳动力市场规则12、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的定义: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自由地进行相互选择,进而使双方都取得效益,达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13、劳动力市场管理的特征:高

11、效、开放、全方位统一领导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14、就业服务的定义:就业服务,也称劳动服务或劳动就业服务,它是政府专职劳动管理部门对于求业人员提供的各项帮助和服务工作的总和。就业服务是就业体制市场化的产物。15、就业服务工作是由劳动部门的劳动服务公司、就业管理局或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承担的。16、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社会。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经济。就业服务要立足于人。3 就业服务要立足于科学。17、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失业登记;开展职业介绍;提供就业训练;组织生产自救;发放失业救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农村进城劳动力就业管理等

12、。18、就业服务体系的四个主要方面:职业介绍提供就业训练发放失业救济组织生产自救19、政府劳动管理的内容:建立新型劳动力市场体制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20、政府劳动管理的手段:劳动立法劳动政策劳动行政劳动监察第二章劳动法一、劳动法的概念和作用1、劳动法可以指: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国家的劳动法典;劳动法学或劳动法课程2、劳动法的定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3、劳动法的核心内容:调整劳动关系4、劳动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劳动法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劳动法与民法关系密切,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它与工厂立法

13、亦有密切联系,它是由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来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5、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劳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接参加某种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与劳动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的劳动、无偿的劳动、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法调整。6、组成劳动法的内容有: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监督检查制度7、劳动法的作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手段对劳动

14、力市场的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劳动标准的内容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条件。9、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4 二、劳动法的发展历程1、劳动法产生的时间:资本主义开始进入自由竞争阶段的19 世纪初2、劳动立法的开端:1802 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

15、徒健康与道德法3、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立法的特点:各国宪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劳动立法方面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侧重于改善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标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劳动法的内容也得到充实。三、中国劳动法的发展1、我国劳动法的开始时间:始于1919 年的“五四”运动之后2、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特点(1919-1949 ):劳动立法不发达,法律文件数目少不同性质的劳动立法并存,各自作用于自己的政权区域内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军阀政府制定的劳动法规的有效时间普遍较短劳动法律和法规中规

16、定的保护标准较低劳动法规的实施效果不理想。3、新中国成立前的劳动立法的种类:中国 * 早期领导的劳动立法运动北洋军阀政府的劳动立法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劳动立法4、我国劳动法的相关年限(1949.10-1957 )年初步建立时期(1958-1965)年初步发展时期年 12 月 DXP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年的相关文件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年通过的新宪法对公民的劳动权、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社会报险都规定基本原则。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认真执行改革劳动制度几个规定的通知是国家加快劳动制度改革的标志年的相关规定国营企业劳

17、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年 7 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年劳动部立法文件劳动监察规定诞生年 7 月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诞生,自1995 年 1 月 1日执行年 10 月 8 日至 12 月 26 日又出台 17 个配套规章为劳动法的发展标志。年成立劳动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行政法规5、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宗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核心:调整劳动关系重点:确定劳动标准6、劳动保障部成立后立法的特点: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出台一系列涉及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劳动行政法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用以

18、规范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执法行为的有关条例和规定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建设中得到重视。四、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2、宪法对劳动者保护的权利有:劳动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物质帮助权、企业民主管理权等。3、劳动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偏重保护和优先保护平等保护全面保护基本保护4、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双重价值取向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微观配置五、劳动法律关系1、劳动法律关系的定义: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与

19、劳动关系的区别:5 首先,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其次,两者的内容和效力不同。3、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有: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力)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六、企业内部劳动规则1、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2、标准劳动规则的内容包括:录用、调动和辞退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基本职责工作时间处分3、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为: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4、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程序为:职工参与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报送审查和备案;正式公布。5、企业内部劳

20、动规则的效力具体表现为:它必须在本单位范围内全面实施,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劳动行为和用工行为都必须受劳动规则的约束,全体职工、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以内部劳动规则为依据职工与单位因执行内部劳动规则发生争议,应当依法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予以处理。内部劳动规则可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一、企业战略管理1、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策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企业环境结构及

21、特点P45 经营环境的分析方法外部环境的调研内部环境的预测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P47 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分析顾客力量分析供应商力量分析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企业分析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资源是企业拥有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水平管理资源无形资产企业能力分析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整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一种技能。包括: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支持活动6 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包括: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

22、分析企业能力评价标准,包括:效率分析、效果分析两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主要采用 SWOT 。即 S企业内部优势; W企业内部劣势; O企业外部环境机会; T外部环境的威胁的程序 P53 企业战略的选择企业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战略、横向发展战略、纵向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 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一般战略包括:抵偿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战略不同行业的战略P59 3、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企业战略的实施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

23、算和规划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施战略计划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特点:战略系统是开放的、战略控制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成效标准、废弃标准)、战略规划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化性基本要素:战略评价标准、实际成效、绩效评价控制方法: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类二、企业计划与决策1、科学决策的要求和方法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了科学化确定决策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也叫盈亏平衡法)、线性规划法、微分法风险型决策的方法: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分析等方法不确定决策方法。包括:悲观决策标准、乐观系数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最

24、小后悔决策标准,同等概率标准2、企业经营计划企业经营计划的职能和特点:使决策目标具体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控制提供标准制定企业计划的原则: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制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PDCA 循环法(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综合平衡法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涵义与特点:P72 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经营目标的实施和控制三、市场营销1、市场分析市场营销的概念P74 市场的概念及分类P74 消费者市场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因素);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参

25、与购买的角色、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购买决策过程等)组织市场分析。组织市场的构成(产业市场、市场、政府市场)产业市场的购买行为P78 2、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分析市场机会(发现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的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设计市场营销组合。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也叫4P)执行和制定市场营销计划3、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策略。包括产品组合策略、产品与商标策略、包装策略、生命周期、服务策略定价策略。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分销策略 P93 促销策略。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宣传第四章管理心里与组织行为一、个体心里与行为分析1、个体差异员工的能力与人格。

26、能力差异(P97)人格差异( P98)、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 98)7 员工态度。态度分析(P99)、工作满意度( P100)、组织承诺(P101)员工的知觉和归因(P102)2、工作动机的理论与应用人的多重需要与组织的报酬形式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期望理论与绩效薪资3、员工的学习和行为管理员工的学习。员工学习与组织行为矫正二、工作团队的心里与行为1、工作团队的动力工作团队有效理论(P113)团队的动力因素。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气氛2、群体决策与人际沟通群体决策。 P117 人际关系与沟通三、领导行为及其理论1、领导的活动与角色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经

27、理角色分析2、领导特质、风格及其权变因素领导者的特质领导的行为和风格3、领导理论中的新观点情商与领导效率领导替代论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1、心理测量的原理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按内容分(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按方式分(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和情境测验)、按人数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信度、效度、难度、标准化和常模)2、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用于招聘和筛选的心理测量(择优策略、淘汰策略、轮廓匹配策略)晋升中的测评培训与开发中的心理测量组织激励和管理诊断中的心理学额两第五章人力

28、资源管理与开发一、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1、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人性内容及特征人性的内容。自然属性、心理属性、人性特征。能动性、社会性、整体性、两面性、可变性、个体差异性人性假设对人的管理的基础和依据P140 2、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的含义P145 人本管理的原则人的管理是第一位的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优化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人本管理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压力机制保障机制8 环境优化和选择机制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P149 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是活得资本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

29、转化而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源要素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人力资本内含着一定的经济关系人力资本的特征P152 人力资本投资P152 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结构教育投资成本支出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支出:培训人力资本流动投资的成本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私人收益与私人收益率社会收益与社会收益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变化规律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收益递减规律二、人力资源开发1、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目标的特性:多元性、层次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层次总目标:促进发展(最高目标)、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的

30、具体目标:P166 2、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3、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和方法P172 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管理开发环境开发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粘合作用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实践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P18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P184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和职能P186 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同素异构原理职位匹配原理

31、互不增值原理效率优先原理公平竞争原理动态优势原理9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的特征。基本特征和动态特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吸收、录用保持发展评价调整以上五个职能都是围绕着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环节开展的3、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和两种技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绩效管理、员工技能开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测量技术: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10 第二部分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 单项选择题1 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A)的问题 A 是什么 B 怎么样 C应该是什么 D 本质2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C)程度的指标 A 人

32、口密度 B社会劳动强度 C人口参与社会劳动D参加工作人口比例 3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C)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 劳动力供给 B劳动力需求 C劳动力供给量D劳动力需求量 4 供给富有弹性表示为(D) A Es 0 B Es 0 C Es 1 D Es1 5 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B)A Es1 B Es 1 C Es 2 D Es 0 6 供给缺乏弹性表示为(C)A Es0 B Es 2 C Es 1 D Es 1 7 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A)A Es1 B Es 1 C Es 0 D Es 0

33、 8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表示为( A)A(S/S)/( W/W) B(W/W)/(S/S)C(W/S)/ (S/ W) D(S/ W) /(W/S)9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表示为( D)A(W/D) / (W/D ) B (D/W ) / (D/W ) C(W/ W ) / (D/ D) D(D/ D) / (W/ W ) 10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C)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动力需求 B 劳动力供给 C 劳动力需求量 D 劳动力供给量11 需求富有弹性表示为(C) A Ed 0 B Ed 0 C Ed 1 D Ed 1 12 需求缺乏弹性表示为(D) A Ed 2

34、 B Ed 2 C Ed 1 D Ed 1 13 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C)A Ed0 B Ed 0 C Ed 1 D Ed 1 14 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D)A Ed2 B Ed 2 C Ed1 D Ed 1 15 边际产量 MP用公式表示为( B) A L/ Q B Q/L C Q/ L D L/ Q 16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第一阶段,判断正确的时(B)A AP递减 B AP 递增 C MP 递减 D MP 为负值17 AP 与 MP的交点为( B)的最大值 A 总

35、产量 TP B 平均产量 AP C边际产量 MP 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MRP 18 当( B)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 A AP=0 B MP=0 C APMP D AP MP 19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A)A MRP=VMP B MRP=MP C VMP=MP D MP=MC 20 局部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C) A 亚当斯密 B 希克斯 C 马歇尔 D 瓦尔拉21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D) A 亚当斯密 B 希克斯 C 马歇尔 D 瓦尔拉22 均衡价格论是由(A)提出的 A 马歇尔 B 希克斯 C 亚当斯密 D 瓦尔拉23 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B)A货

36、币工资 / 价格 B 货币工资 / 价格指数 C货币工资价格 D 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24 总供给等于( A)之和 A 消费储蓄 B 投资储蓄 C 投资收入 D 消费收入 25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C )A摩擦性失业 B 技术性失业 C 结构性失业 D 季节性失业26 失业率用公式表示为(C)A失业人数 / 就业人数 B 失业人数 / 人口总数 C 失业人数 / 社会劳动力人数 D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27 下列定义判断错误的是(A) A 最低工资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

37、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 C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D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28(B)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A 财政政策 B 货币政策 C 金融政策 D 收入政策11 29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B) A 国民收入 B 基尼系数 C 人均

38、 GDP D需求弹性30 从世界各国来看,基尼系数(B)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 A 大于 0.2 B小于 0.2 C 大于 0.4 D 小于 0 二 多项选择题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AB )A 劳动力市场现象 B 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C 劳动力市场 D 资本市场 E 就业与失业 2 实证研究法的步骤有(ABCD ) A 确定和分析研究对象 B 设定假设条件 C 提出理论假说 D 验证 E反馈 3 对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ABE ) A 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B 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C女性人口劳参率下降 D 老年人口劳参率上升 E 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

39、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ABC )阶段A MP递减 B AP 递增 C 总产量绝对减少 D 总产量绝对增加 E 总产量不变5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判断正确的是( ACE )A第一阶段 AP递增 B 第一阶段 AP递减 C 第二阶段 MP递减 D 第二阶段MP递增 E 第三阶段 MP为负值 6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ABCE )A MRP=VMP B VMP=MPP C MC=W D MP=W E VMP=MC7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ABC )A充分就业 B 同质劳动力有同样工资 C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D

40、体现工资差异 E 增大工资总额8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BC ) A 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B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 C 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 D 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 E 就业人口总量 9 货币工资的影响因素有(ABE ) A 货币工资率 B 工作时间长度 C 劳动力数量 D 价格指数 E 工资制度 10 关于货币工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ABC ) A 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B 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C 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D 计件工资率总产品数量 E计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11 福利所具有的特征有(ABCD ) A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 B 法定性 C企业自

41、定性 D 灵活性 E 公平性 12 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BC ) A 当期支付B实物支付 C 延期支付 D 支票支付 E 现金支付13 均衡国民收入等于(ABDE ) A 总供给 B 总需求 C 投资储蓄 D 消费储蓄 E 消费投资14 失业类型分为( ABCD ) A 摩擦性失业 B 技术性失业 C 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E 阶段性失业15 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形式为(CD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增长差距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 E季节性失业 16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BE) A 平均劳动时间 B 失业率 C 就业人数 D 失业人数 E 失业持续期17 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下列判

42、断正确的有(ACD ) A 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B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C 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D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E 失业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18 政府支出包括( BD ) A 赠与 B 政府购买 C 税收 D 转移支付 E 政府呆坏帐19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BDE )A劳动力供给量 B 最低社会保障 C 劳动力需求量 D 最低劳动标准 E 工会 20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 ACE ) A 财政政策 B 就业政策 C 货币政策 D 金融政策 E 收入政策 21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ACE ) A 扩大政府购买 B 减少政

43、府购买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D 增加税收 E 降低税率 22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ADE )A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B 调整税率 C 调整利率 D 调整贴现率 E 公开市场业务23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和作用有(ABCD )A增加货币供应量 B 降低利率 C 刺激投资和消费 D 增加总需求 E 降低消费需求24 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ABCD ) A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B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 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D 有利于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E 有利于物价的稳定25 调控收入与物价的关系,控制工资收入增长过度诱发通货膨胀的措施有( ABC )

44、 A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B 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且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致于冻结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D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E 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章劳动法12 一 单选选择题1 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A) A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B 物质帮助权 C报酬权 D 休息休假权2(B)是劳动权的核心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 B 就业权和择业权 C 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3 所谓( C)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利,法定权利和约定权益A基本保护 B

45、 优先保护 C 全面保护 D 部分保护4 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 D)共同参与决定A企业 B 员工 C 员工代表 D 企业家协会5 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A) A 自由性 B 社会性 C 互济性 D 补偿性6(B)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A 劳动法律 B 宪法 C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 劳动规章 7 (A)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A 劳动法律 B 宪法 C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 劳动规章8(C)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A 劳动法律 B 宪法 C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 劳动规章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46、(D ) A 劳动法律 B 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 劳动规章 10 将宪法劳动法律行政法规按照法律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 B C D 11(B)不具有法律效力 A 立法解释 B 任意解释 C 司法解释 D 行政解释12(A)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A 劳动合同 B 雇用规则 C 司法解释 D 集体合同 13 (D)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A劳动合同 B 雇用规则 C 司法解释 D 集体合同14(C)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A法官法 B 判例法 C习

47、惯法 D成文法 15 (A)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A劳动法的体系 B 劳动法的渊源 C 劳动法的原则 D 劳动法的内容16(B)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 劳动标准制度 C 职业培训制度 D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17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标准为(D)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D)A最高,非强制性 B 最低,非强制性 C 最高,强制性 D 最低,强制性18(D)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A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 劳动标准制度 C

48、职业培训制度 D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19 劳动法监督检查的(A)即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A 内容 B 目的 C 客体 D 方式20(A)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法律关系 B 劳动合同关系 C 劳动行政关系 D 劳动服务关系21 劳动关系的产生使以劳动条件的(C)为其条件 A 合并 B 具备 C 分离 D 完整22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B)A法律原则 B国家意志 C劳动权利 D法律渊源 23 (A)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

49、系 B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 劳动法律渊源24(C)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A 法律文本 B 双方当事人 C 劳动合同 D 法律渊源25(B)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规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 劳动合同关系 B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 劳动法律渊源26(C)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A 劳动合同关系 B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C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 劳动法律渊源27(D)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A 劳

50、动法律原则 B 劳动法律渊源 C 劳动法律体系 D 劳动法律关系 28 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A)调整13 A第一次 B 第二次 C 第三次 D 第四次29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D),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即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A劳动关系 B 法律关系 C 劳动合同 D 双务关系30 劳动法律关系的(A)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 A 主体 B 客体 C 内容 D 事实31(A)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 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 B 限制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