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9238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28 卷第 2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新 能 源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张金川 聂海宽 徐 波 姜生玲 张培先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张金川等 .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 天然气工业 , 2008, 28( 2) : 151 156. 摘 要 与传统上的 泥页岩裂缝气 ! 并不完全相同 , 页岩气是 主体上以吸附相和游离 相同时赋 存于泥岩及 页 岩地 层中的天然气 。 四川盆地经历了克拉通和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复杂的构造变 动 , 形成 了与美国 典型页岩气 盆 地相似的构造演化特点和地质条件 , 其中的古生 界页岩不仅 是盆地 内常规气 藏的烃 源岩 , 而且还 是

2、页岩 气成藏 及 勘探 的主要对象 , 目前已发现了页岩气存在的大量 证据 。 根据 演化及 勘探地 质特点 , 四 川盆地非 常规天 然气具 有 两分 格局 , 东南部以页岩气为主而西北部以根缘气 为主 , 古生 界主体发 育页岩 气而中 生界主 体发育 根缘气 。 川 东 和川南地区 ( 包括川西南 ) 古生界生气页岩发育厚度大 、 有 机质含量高 、 埋藏深度小 , 下寒武 统和下志 留统具有良 好 的页 岩气成 藏及勘探地质条件 ; 川中地区同时发育 中 、 古 生界烃 源岩 , 上三叠 统 、 下志留 统和下寒 武统可 作为页 岩 气勘 探的有利层位 ; 川西中生界泥 / 页岩常与致

3、密砂岩形成频繁互层并产生具有砂 岩底部含气 特点的根 缘气 , 整 体 上存在着页岩气发育和勘探的远景条件 , 局部埋 藏相对较浅的高碳泥 / 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基本对象 。 主题词 四川盆地 页岩气 成藏条件 勘探前景 四川是目前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气田发现数 量和天然气累 计产出数 量最多的 盆地 ( 戴 金星等 , 2001; 李德生 , 2005) 。但由于四川盆地经历了古生 代以来长期的构造演化 ( 金之钧 等 , 2006、 2007) , 具 有从克拉通盆地到前陆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 , 天然 气勘探工作 难度大 , 目前的探明率 仍然不足 20% 。 四川盆地古生界泥 / 页岩

4、( 美国研究者所指的页岩包 括了我国研究者所指的泥岩和页岩 ) 烃源岩发育 , 天 然气资源丰富 , 是一个高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勘 探领域 ( 马力等 , 2004) 。美国天然气勘探程度高、开 发技 术成熟 , 目前已主要在古生界地层中勘探并开 发了数量不菲的页岩气 ( Curt is, 2002) , 与美国东部 页岩气发育盆地具有许多地质相似性的四川盆地无 疑也是一个页岩气勘探开发值得高度重视的领域。 一 、 页岩气地质 许多国外研究者 ( 如 Curt is, 2002; M at t Mavor , 2003 等 ) 都对页岩气进行了研究 , 其基本特征可以归 纳为 : 页岩气是

5、在页岩孔隙和天然裂缝中以游离方 式存在、在干酪根和黏土颗粒表面上以吸附状态存 在、甚至在干酪根和沥青质中以溶解状态存在的天 然气 , 是连续生成的生物化学作用气、热裂解作用气 或两者的混合 , 在成藏及分布上具有运移距离短、多 种封闭机理、聚集成藏隐蔽、地层饱含气等地质特殊 性 ( 张金川等 , 2003) 。基于页岩气成藏及赋存上的 地质特殊性 , 页岩气又被描述为主体上以吸附和游 离状态同时赋存于暗色泥 / 页岩、高碳泥 / 页岩及其 间夹层状发育的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甚至砂岩中 , 以自生自储为成藏特点的天然气聚集 ( 张金川等 , 2003、 2004) 。因此 , 自生

6、自储、吸附作用 机理及由此所产生的大规模聚集是页岩气的重要地 质 特点。 ( 1) 在成因来源方面 , 页岩中的天然气生成具有 有机成因的几乎所有可能 , 包括了生物气、低熟 未 熟气、热解气、裂解气、高 过成熟气、二次生气、过 渡带作用气 ( 生物再作用气 ) 以及沥青生气等多种 , 覆盖了生物化学、热解及裂解等几乎所有可能的有 机生气作用模式 , 它们分别可以在美国不同的页岩 盆地中找到存在实例。 ( 2) 在赋存相态特征上 , 页岩中的天然气具有几 *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编号 : 40672087、 40472073) 的资助。本文作者还有中国 地质大学的汪宗余。 作者简

7、介 : 张金川 , 1964 年生 , 教授 , 本刊第六届编委会委员 ; 现从事非 常规油 气、成 藏机理、资源 评价及 盆地流 体方面 的 教学与研究工作。地址 :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29 号中国地 质大学能源 学院。电话 : ( 010) 82320848。 E mail: zhangjc cug b. edu. cn 151 * 新 能 源 天 然 气 工 业 2008 年 2 月 乎所有可能的存在方式 , 主体上包括了游离态 ( 大量 存在于页岩孔隙和裂缝中 ) 、吸附态 ( 大量存在于黏 土矿物、有机质、干酪根颗粒及孔隙表面上 ) 、溶解态 ( 微量存在于干酪

8、根、沥青质、残留水以及液态原油 中 ) 以及 其他可 能相态 , 其中吸附 相存在 的天然气 ( Cur tis, 2002) 可占天 然气 赋存总 量的 20% ( Bar nett Shale) 85% ( L ew is Shale) 。 ( 3) 在成藏特征方面 , 页岩所生成的天然气就近 聚集 , 其成藏机理复杂 , 吸附、溶解、活塞式推进、置 换式运移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 页岩内聚集的天然气 仅发生了初次运移及有限的二次运移 ( 砂质岩类夹 层内 ) , 因此页岩既是源岩又是储层和盖层 , 具有典 型的 自生自储 !成藏模式和原地性特点。结合天然 气 成藏机理序列 ( 张金川等 ,

9、 2003) , 页岩气具有从根 状气 ( 初次运移和聚集成藏的煤层气和页岩气 ) 到根 缘气 ( 与气源岩紧邻的致密砂岩底部含气 , 短距离的 二次运移 ) 的连续过渡 , 即当地层主体为具有生气能 力的泥 / 页岩 ( 泥岩多、砂岩少 ) 时 , 天然气主要为多 种方式存在的页岩气 ; 而当地层以致密砂岩为主 ( 砂 岩多、泥岩少 ) 时 , 天然气主要以活塞式整体推进为 主要运移及聚集方式。 ( 4) 在成藏分析及勘探地质研究方面 , 尽管页岩 气具有吸附作用机理和自生自储特点 , 二次运移不 再成为页岩气 成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分布预测的主 要研究内容 , 但页岩气分布的隐蔽性特点不可忽

10、视 , 泥 / 页岩发育厚 度、有机碳 含量、有机质 丰度、孔隙 度、渗透率、裂缝发育程度、古构造配合以及后期保 存条件等 , 均是影响页岩含气量、天然气赋存状态并 决定是否具有工业勘探开发价值的主要因素。 作为天然气聚集的特殊类型 , 吸附作用的存在 导致页岩气的成藏条件和要求比其他类型气藏低 , 即成藏门限 ( 庞雄奇等 , 2004) 降低 , 导致页岩气能够 大面 积 存在 和分 布。参考 前 人研 究 成果 ( Cuitis, 2002) , 页岩气成藏需要具备如下主要地质条件 : 沉 积地层以泥 / 页岩为主 , 单层厚度大于 ( 大于等于 10 m) , 泥质含量高 ( 泥 /

11、页岩地层中的纯泥岩厚度大于 10% ) , 有机质丰度 ( T OC #0. 3% ) 及成熟度底限条 件要求相对较低 ( Ro #0. 4% ) , 孔隙度低 ( 2. 5 热解、生物作用 500 1250 注 : 国外数据据 Curtis, 2002 修编 , 数据由英制单位换算。 154 第 28 卷第 2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新 能 源 四 、 页岩气勘探地质讨论 1. 页岩气发育有利区 四川盆地与美国东部地区页岩气发育盆地具有 相似的地质条件 , 均是古生代海相沉积背景下形成 的富含有机碳页岩 , 后期 大幅度的构造抬升和强烈 的地质改造程度也大致相当 , 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 泥

12、 / 页岩直接产气及高演化程度下的原油裂解气导 致盆地具有页岩气勘探的良好前景。整体分析 , 四 川盆地东部和 南部以下 寒武统和 下志留 统页岩为 主 , 层位老但埋深浅 , 是现今工业技术和经济背景条 件下开展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点目标。 ( 1) 川东地区古生代长期处于沉降 沉积中心 , 烃源岩发育层数多且质量好 , 厚度大且埋藏浅 , 构成 了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的主体方向。古生界主要发 育了寒武、奥陶、志留及二 叠系深灰 黑色页岩 , 其 中的下志 留统页岩 烃源岩厚 度 100 700 m , 平均 400 m, 最大 823 m, 有机碳含量 0. 2% 3. 13% , Ro 为

13、2. 2% 4. 0% ( 刘若冰等 , 2006) , 可作为页岩气勘 探的主要目标。其次 , 下寒武统黑色泥 / 页岩有机碳 含量 1% 3% , 平均厚度大于 200 m, 成熟度一般在 3. 5 以上 ; 上二叠统页岩厚度 20 120 m, 平均 60 m , 有机 碳 含量 高 达 3% 7. 54% , 成 熟度 1. 6% 3. 1% ( 王兰生等 , 2004) , 也是潜力良好的页岩气目 的层。 ( 2) 川中地区下侏罗统泥岩有机碳含量 0. 07% 4. 51% , 平 均 1. 19% , 成 熟 度 R o 为 0. 70% 1. 12% ( 陈盛吉等 , 2005)

14、 , &型为主的干酪根影响了 天然气的大量生成 ; 上三叠统富含 型干酪根的泥 岩有机碳含量 0. 5% 1. 5% , 平均 1. 14% ( 陈义才 等 , 2005) , 平均厚度 20 350 m, 分布稳定 , 型干 酪根构建了页岩气 的良好基础 ; 古生界主体发育了 下寒武统的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的龙马溪组页岩烃 源岩 , 龙马 溪 组 厚度 可 达 1000 m, 有机 碳 含 量为 1. 0% 4. 9% 。筇竹寺组厚度 数百米 , 尤其在川中 南部 可 达 200 400 m, 有 机 碳 含 量 0. 20% 9. 98% , 平均 0. 97% 。由于埋藏深度原因 , 该区

15、下志 留统 ( 龙马溪组 ) 页岩气成藏条件优于下寒武统。此 外 , 川中南部地区 ( 川南 ) 的上、下二叠统页岩也值得 关注。 ( 3) 川西地区整体属于前 陆坳陷 , 三叠及二叠系 泥质气源岩与大套致密砂岩频繁互层 , 更显示了根 缘气发育的优 越性。该 区古生界 地层埋深 普遍偏 大 , 局部浅埋地区也显示了优良的生气能力 , 如上二 叠统泥质烃源岩厚度 25 100 m, 有机碳含量 0. 5% 1. 5% ; 下二 叠统页岩 厚度 10 m, 有机碳含 量为 1% 2% ( 张永刚等 , 2007) , 具 有良好的生气能力。 因此 , 局部埋藏相对较浅的高碳泥 / 页岩是页岩气勘

16、 探的潜在领域。 ( 4) 除上述主要层位以外 , 上奥陶统、二叠系及 其他具 有较高有机碳含量、一定的连续厚度及较浅 埋藏深度的泥 / 页岩段均应视为页岩气勘探的考虑 目标。此外 , 四川盆地围 缘抬升较高 , 古生界泥 / 页 岩气源岩广泛出露或近地表发育 , 也可作为页岩气 勘探的潜在领域。 2. 页岩气勘探思考 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勘探将是中国南方油气勘探 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向 , 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天然 气地质理论极具重要意义。四川盆地具有与美国盆 地相似的地质条件和构造演化特点 , 泥 / 页岩不仅是 盆地内常规气藏的烃源岩 , 而且还具备了页岩气成 藏的地质条件 ( 刘丽芳等 , 2

17、005) 。四 川盆地具有发 育页岩气的良好地质条件 , 按照构造演化及地层发 育特点 , 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 即川东、川南及 川西南工业性页岩气成藏条件最好 , 川中及部分盆 地围缘相对较差 , 川西主体宜进行根缘气勘探。 按照常规勘探思路 , 四川盆地已经发现了一大 批天然气田 , 但结合盆地页岩发育地质特点及美国 页岩气勘探经验 , 四川盆地具有以下寒武和下志留 统为主形成区域性页岩气发育的良好地质条件 , 平 面上侧重于盆地的东半部 , 包括川东、川中、川南、川 西南等。勘探过程中宜与常规天然气勘探研究相结 合 , 重视经济深度 范围内的吸附及游离含气量变化 , 重点通过页岩有

18、机碳含量、综合含气量、裂缝发育、 埋藏深度及勘探有利性等方面研究 , 将游离与吸附、 裂缝与圈闭、含气量与埋藏深度等因素结合分析 , 指 导页岩气勘探快速起步和高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戴金星 , 夏新宇 , 卫延召 , 等 . 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碳同位 素 特征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1, 23( 2) : 115 121. 2 李德生 . 中国石 油地质 学的创 新之路 J . 石油与 天然 气 地质 , 2007, 28( 1) : 1 11. 3 金之钧 , 蔡立国 . 中 国海相 油气勘探 前景、主要问 题与 对 策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2006, 27( 6

19、) : 722 730. 4 金之钧 , 蔡立国 . 中国海相层系油气地质理论的继承与 创 新 J . 地质学报 , 2007, 81( 8) : 1017 1024. 5 金顺爱 . 中国 海相油 气地质 勘探与 研究 访李 德生 院 士 J . 海相油气地质 , 2005, 10( 2) : 1 8. 155 新 能 源 天 然 气 工 业 2008 年 2 月 6 7 8 9 马力 , 陈焕疆 , 甘克文 , 等 .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 油气 地质 ( 上、下 ) M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2004. CU R T IS J B. F ractured shale g as

20、sy st ems J . A A PG Bull, 2002, 86( 11) : 1921 1938. M A T T M A VO R. Barnett shale g as in place v olume in cluding so rbed and free g as vo lume C . A AP G So uth west Section M eeting . F ort W or th, T ex as, 2003. 张金川 , 薛会 , 张德明 , 等 . 页岩气及其成藏机 理 J . 现代 地质 , 2003, 17( 4) : 466. 2006, 27( 6) :

21、741 750. 22 徐世琦 , 洪海涛 , 李翔 . 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特征 与 规律 J . 天 然气勘探与开发 , 2002, 25( 4) : 1 5. 23 胡书毅 , 文玲 , 田 海芹 , 等 . 扬子地 区奥陶 纪古地 理与 石 油地质 条 件 J . 中 国 海上 油 气 ( 地 质 ) , 2001, 15 ( 5) : 317 321. 24 刘若冰 , 田景春 , 魏志 宏 , 等 . 川 东南 地区震 旦系 志 留 系下组合有 效烃 源 岩综 合研 究 J . 天然 气地 球 科学 , 2006, 17( 6) : 824 828. 10 张金 川 , 金之钧

22、, 袁明生 . 页岩气成藏机理和 分布 J . 天 然气 工业 , 2004, 24( 7) : 15 18. 11 庞雄 奇 , 李素梅 , 金之 钧 , 等 . 排烃 门限存 在的 地质地 球 化学 证据及其应用 J . 地 球科 学 中国 地质 大学 学 报 , 2004, 29( 4) : 384 390. 12 张金 川 , 金之钧 , 袁明 生 , 等 . 油气 成藏与 分布 的递变 序 列 J . 现代地质 , 2003, 17( 3) : 323 330. 13 刘树 根 , 徐国盛 , 徐国 强 , 等 . 四川 盆地天 然气 成藏动 力 学初 探 J . 天然气地球科学 ,

23、 2004, 15( 4) : 323 330. 14 汪泽 成 , 赵文智 , 彭红雨 . 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 特征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02, 29( 2) : 26 28. 15 魏国 齐 , 刘德来 , 张林 . 四川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 有利 勘探 领域 J . 天然气地球科学 , 2005, 16( 4) : 437 442. 16 张金 川 , 薛会 , 卞昌蓉 , 等 . 中国非 常规天 然气 勘探雏 议 J . 天然气工业 , 2006, 26( 12) : 53 56. 17 张水 昌 , 朱光 有 . 四川盆 地海相 天然气 富集成 藏特征 与 勘探 潜力

24、 J . 石油学报 , 2006, 27( 5) : 1 8. 18 黄籍 中 . 中上扬子区海相沉积烃源研究 ( 之一 ) J . 天然 气勘 探与开发 , 1999, 22( 4) : 1 5. 19 黄籍 中 . 中上扬子区海相沉积烃源研究 ( 之二 ) J . 天然 气勘 探与开发 , 2000, 23( 1) : 9 27. 20 朱光 有 , 张水昌 , 梁英 波 , 等 . 四川 盆地天 然气 特征及 气 源 J . 地学 前缘 , 2006, 13( 2) : 234 248. 21 马永 生 , 蔡勋育 . 四川 盆地川 东北区 二叠系 三叠系 天 然气 勘 探 成 果 与

25、前 景 展 望 J .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 25 尹亚辉 , 蒋有录 , L EON A RD J E. 川东 地区五百 梯构 造 天然气运聚成藏史模拟研 究 J . 石油大学学 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000, 24( 4) : 119 122. 26 王兰生 , 李宗银 , 沈平 , 等 . 四川盆 地东部 大中型 气藏 成 烃条 件分 析 J .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 2004, 15 ( 6) : 567 571. 27 宋 岩 , 洪 峰 . 四 川盆 地 川西 坳 陷 深盆 气 地质 条 件 分 析 J . 石油勘 探与开发 , 2001, 28(

26、2) : 14 15. 28 曹烈 , 徐殿桂 , 黄川 .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 侏罗系烃源 岩 生烃史研究 J . 天然气工业 , 2005, 25( 12) : 22 24. 29 李新景 , 胡素云 , 程克明 . 北美裂缝性页岩气勘 探开发 的 启示 J . 石 油勘探与开发 , 2007, 34( 4) : 392 400. 30 陈盛吉 , 万茂霞 , 杜敏 . 川中地区侏罗系油气源对比及 烃 源条件 研 究 J . 天 然 气勘 探 与开 发 , 2005, 28( 2) : 12 15. 31 陈义才 , 蒋裕强 , 郭贵安 , 等 . 川中 地区上 三叠统 天然 气 成藏机理

27、J . 天然气工业 , 2007, 27( 6) : 27 30. 32 张永刚 , 马宗晋 , 杨克明 . 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 勘 探潜力分 析 J . 地质学报 , 2007, 81( 8) : 1041 1047. 33 刘丽芳 , 徐波 , 张 金川 , 等 . 中国海 相页岩 及其成 藏意 义 M 科 技 导 报 社 . 中 国 科 协 2005 学 术 年 会 论 文 集 以科学发 展观促进科 技创新 ( 上 ) . 北 京 : 中国 科 学技术出版社 , 2005: 457 463. ( 修改回稿日期 2008 01 29 编辑 罗冬梅 ) 156 N A T URA L

28、GA S I N D US T R Y , vol. 28, no. 2, 2008 Feburary 25, 2008 pete w ith traditional fir epo wer plants as far as energ y co st is co ncer ned althoug h its ener gy eff iciency is increased. SUBJECT HEADINGS: L N G, ener gy , cost, analysis, distr ibut ed ener g y statio n WANG Xiao wu ( adjunct pro

29、fesso r) , bo rn in 1972, ho lds a Ph. D deg ree, being engag ed in studies on ho w to harmonize the de v elo pment of energ y and economy and the demand fo r environment pr otectio n. Add: Phy sical Sciences and T echnical Institute of So uth China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T ianhe D istrict, G

30、uangzho u, Guang dong Pro vince 510640, P. R. China Tel: + 86 28 3721 2284 E mail: jouney 5 163. com ECONOMIC ANALYSIS COMPARED BETWEEN MIXED REFRIGERANT CYCLE AND NITROGEN EX PANDER CYCLE Y IN Q uan shen, LI H ong yan, FA N Q ing hu, JIA L in xiang ( Research Inst it ut e o f Cry ogenics and Su per

31、co nductiv it y T echnolo gy, H ar bin Inst it ut e of T echnolog y) . N A T UR . GA S I N D . v. 28, no . 2, pp. 148 150, 2/ 25/ 2008. ( ISSN 1000 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N atural gas liquification invo lves both mix ed r efrigerant cycle and nit rog en ex pander cycle. In o rder to discuss on

32、the cost effectiv eness o f these tw o cy cles, this st udy set up t wo models o n which their flow pro cess could be simulated. T hro ug h simulatio n, this study applied the optimized parameter s to ca lculate their investment co sts and o per ation costs respec t ively. T he result sho wed that a

33、 lthough being co mplex in flow pr ocess and mor e difficult to calculat e in its desig n the mixed re fr ig erant cycle should be t he first cho ice for sma ll scale natural gas liquif ication plants because o f its lo w cost either in the fo r mer investment o r in its latter operatio n, only tw o

34、 thir ds of t hat in nit rog en ex pander cycle. SUBJECT HEADINGS: g as liquefy ing, flo w pro cess, optimizatio n, eco no mic evaluat ion YIN Quan shen, bo rn in 1979, is studying for a Ph. D deg ree, being eng aged in natur al gas liquificatio n technolog y and physical char acter istics studies.

35、Add: M ail Bo x 3021, Science Gar den, R esear ch Institute of Cr yog enics and Superconductiv ity T echnolog y, Ha rbin Institute o f T echnolog y, N o. 2, Y ikuang Street, Har bin, H eilo ng jiang Pr ov ince 150001, P . R . China Tel: + 86 451 8640 2335 Mobile: + 86 13796604903 E mail: y inquansen

36、 126. co m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SHALE GAS ACCUMULATION IN SICHUAN BASIN ZH A N G Jin chuan, N IE H ai kuan, XU Bo , JIA N G Sheng ling , ZH A N G Pei x ian, WA N G Zong yu ( Chi na U niv ersity o f G eo sciences Beijing ) . N A T UR . GA S I N D . v. 28, no. 2, pp. 151 156, 2/ 25/ 2008. ( ISSN 10

37、00 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Dist inguished by what fro m t raditio nal co nception of fissured shale gas, shale gas is concer ned to the g as accumu lated w ithin the shales and/ or mudsto nes by fr ee and adso rbed gas. T he Sichuan Basin ex perienced complex tectonic movements in pr ocess of th

38、e evo lutio n fr om Cr aton basin to foreland basin. A s a result, T he Sichuan Basin is o f the similar tect onic charac ter istics and geo lo gical conditio ns for shale gas w ith the ty pical shale gas basins in A merica, w her e the Paleo zo ic shale is not on ly the source r ocks fo r co nv ent

39、 ional g as r eser voirs but also t he main objects fo r shale gas accumulation and ex plo ratio n. A t pr esent, a lar ge number o f ev idences o f shale g as hav e been fo und in the Sichuan Basin. A cco rding to the structural and ev olu t ional character istics of the Sichuan Basin, the unco nv

40、entional g as is distr ibut ed by tw o disting uished patt erns: in place, shale gas is mainly in the so ut heastern basin w hile the so ur ce co ntacting gas in the nor thwestern basin; in time, shale gas accumula ted in the Paleo zo ic Er athem while so ur ce contacting g as in the M esozoic Erath

41、em. In N or th and So uth Sichuan Basin, including So ut hw estern Sichuan Basin, t her e developed P aleozoic Erathem g as bear ing shales with hug e thickness, hig h co ntents o f o r g anic matters and shallo w buried depths. Lo wer Cambrian and L ow er Silur ian Ser ies are of g ood geo log ical

42、 conditio ns fo r shale gas accumulation and ex plor ation. In Cent ral Sichuan Basin t her e develo ped bot h M esozoic and Paleo zo ic Er athems of so urce rocks, in w hich U pper T riassic Ser ies is the favo rable horizo n fo r shale gas explo ration. In West Sichuan Basin t he g as bearing shal

43、es is mainly M eso zo ic Erathem, in w hich shales and tight sands interbed f requent ly to for m the so ur ce co ntacting gas w ith the character istics of g as accumulated o n the botto m of tight sands. T her e exist per spectiv e co ndit ions for ex plorat ion and ex plo itation of shale g as in

44、 W est Sichuan Basin, especially the high carbon shales and/ or mudsto nes w ith relat ively shallo wer www. trqgy. cn/ e/ abstracts. asp 20 N A T URA L depths. GA S I N D US T R Y , vol. 28, no. 2, 2008 Feburary 25, 2008 SUBJECT HEADINGS: Sichuan Basin, sha le gas, co ndit ions of accumulat ion, ex

45、 plor atio n pro spects ZHANG Jin chuan ( professor ) , bo rn in 1964, is no w eng ag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w or ks on unconventio na l o il and gas, reservo ir ing mechanism, tee. resour ce assessment, and basin fluids, etc. H e is also o ne member of the 6th N GI Editor ial Co mmit Add: China

46、 U niversit 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 N o. 29, Xueyuan Rd. , H aidian Distr ict, Beijing 100083, P . R. China Tel: + 86 451 8232 0848 Mobile: + 86 13796604903 E mail: zhang jc cugb. edu. cn AN EXPLANATION ABOUT THE NATIONAL POLICY ON NATURAL GAS UTILIZATION H U A o lin ( N atural Gas Economical R esearch Inst it ut e of P et ro China Sout hw est O il & G asf ield Compa ny) . N A T UR . GA S I N D . v. 28, no. 2, pp. 157 159, 2/ 25/ 2008. ( ISSN 1000 0976; In Chinese) ABSTRACT: T he demand for natu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