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068886 上传时间:2022-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关建设社-义和谐社会论文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协调发展的统一。下文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建设社-义和谐社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有关建设社-义和谐社会论文篇1论家庭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义和谐社会摘要: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文章揭示家庭文化建设的内涵,说明了家庭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最后对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家庭文化构建社-义和谐社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义和谐社会经过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

2、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家庭文化建设的内涵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杂世代承续经过中构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家庭文化是社会的基础,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态都始于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家庭文化更同社区文化

3、、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各类专业文化一道,构成了我国社会文化的支柱体系。家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别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家庭的组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择偶条件。在过去,家庭主要成员的择偶观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最大,甚至能够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则时代的进步,自主择偶已经比拟普遍。我们倡导把感情建立在平等、互助和共同的理想之上,把志同道合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2、家庭成员的关系。一个家庭,除配偶外,还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亲属。怎样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

4、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4、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本人和配偶父母的奉养、对家庭中孩子的教育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法律义务。5、邻里关系。远亲不如近邻,这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如今,人们的寓居环境改善了,大家住进了高楼大厦,邻里之间的交往比过去少。但是邻里之间应该保持相互辞让、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6、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营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实践证实,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开朗随和的性格。相反,假如家庭气氛很紧张,不协调,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暴躁、多变。因而,营造和

5、谐、宽松、健康的家庭气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很重要的。7、家庭的经济管理。节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擅长理财,才能丰衣足食。家庭经济管理,是具有时代特色。一方面要遵循节俭节约的原则,不要过度消费。另一方面,应该学会投资理财。8、家庭的平等: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平等相处,首先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在家庭中,要构成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的风气,不搞大男子主义。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要相互尊重,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权介入家庭事务的决策,不要搞一言堂、家长作风,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二、家庭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社-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

6、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家庭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义和谐社会的经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1、推进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对于提高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进一步夯实中华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础。家庭是先进文化的基本承接单位,是开展道德启蒙教育的第一学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家庭的很多传统美德却遭到很大冲击,家庭的道德教化作用在减弱,一些早已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又开场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道德危机严重地干扰了社-义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怎样在新形势下,引导群众继承传统并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

7、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已成为改革开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和文化、礼文化,中国g产-创立以来创造的优秀文化如创新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社-义荣辱观,以及外国先进文化的精华,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浸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将进一步提高家庭成员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进而加强中华主流文化在家庭领域的主导力。2、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进而进一步彰显无形文化的隐性气力家庭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形态,它刻在人们的脑海里,铭刻在人们的心目中,包括人们的精神信仰、哲学理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及人生理想等。我国改革开放

8、带来了经济繁荣,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不可否认,很多腐朽、衰败的事物、赌博、迷信等丑恶现象也存在着。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仅仅只要这些知足个人发财致富的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一种精神气力来推进我们的当代化建设,用一种文化来鼓励与整合每个人对行业、对社会、对国家集体的认同,这就靠文化的气力。温馨、幸福的家庭文化活动正是由于其强大的震撼力,使很多家庭成员或看书读报,或下棋打球,或唱歌跳舞,或写字作画,或参加各种健身活动,家庭文化活动的无形气力让家庭成员玩得更健康快乐,活得更幸福潇洒,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人。3、建设和谐家庭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家和万事兴,和谐家庭文化是经济与社会

9、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社-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社-义和谐社会经过中很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然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严密相联、相辅相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好的家庭文化建设,能够有助于培育出经及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愈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三、立足家庭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道德基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和(公民道德施行纲要)明确规范了家庭美德建

10、设的内容,即: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节俭持家、邻里团结。要实现这些内容的要求,应做好下面工作:1、尊老爱幼。尊敬和奉养老人是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要按照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倡导尊老、助老、养老,爱老,尽力知足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使老人安享晚年。要保护老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孩子是祖国的将来,要大力提倡父母科学的孕育、抚养、教育子女,使其身心健康成长。要教育子女从小学会做人、做事、求知,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义的有用之才。2、男女平等。要在全社会倡导家庭成员树立男女平等的文明进步的观念,加强法律意识,保障妇女在政

11、治、经济、教育、就业、家庭等社会生活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地位,营造尊重妇女、爱护妇女、保护妇女的家庭气氛。3、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坚持自主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维系婚姻关系乃至整个家庭稳定的关键。夫妻双方要忠实,要共同协商家庭事务,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稳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关系。4、节俭持家。节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正是依靠节俭持家、艰辛奋斗的精神,奠定了社-义当代化的良好基础,建立起很多美妙富有的家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引导家庭成员弘扬节俭持家的风气,反对奢侈浪费,珍惜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同时,要引导家庭成员科学理财

12、,树立正确而积极的消费理念,提高家庭生活水准,使生活愈加富有美妙,充分体现社-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实惠。5、邻里团结。邻里相识相帮、团结友善是社-义新型道德关系的重要标志。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能创造安定的生活环境,还有利于营造稳定、健康的社会沟通环境。要倡导邻里之间相识、相知、相帮、相爱,增加沟通、加深友谊,共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佐平,关于家庭文化建设问题J,理论前沿1997,(01) 3懂伟武,家庭和谐是构建社-义和谐社会的基石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06)有关建设社-义和谐社会

13、论文篇2浅谈社-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协调发展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的政治追求。本文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出发,分析社-义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基础。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同社-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妙社会,马克思主义政-不断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华特点社-义的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建设详细实践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理论成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

14、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谐社会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大同理想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一、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设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基础,构建社-义和谐社会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包括人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也是为了知足人的需求,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g产-宣言)中讲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15、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发展状态。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经过,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妙追求,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都是指将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的。构建社-义和谐社会提出以人为本,凸显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我们-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社-义当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社-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的经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类历史视为自然历史经过的同时又把人类历史视为人的活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以

16、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经过。提出建设社-义和谐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它体现了中国社-义当代化建设规律的要求,也体现了全-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普遍联络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社-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用联络的、全面的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构建社-义和谐社会在客观上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络和辩证法发展观作为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发展我国社-义市场经济、社-义民主政治、社-义先进文化、建构社-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义当代化建

17、设新的总体布局。唯物辩证法以为,矛盾无处不在,它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原则,正如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指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由于本身具有矛盾,它才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构建社-义和谐社会的经过,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经过,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经过。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和解决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回避矛盾,而是用积极的态度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我们既要充分调动国内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民丰富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又

18、要正确把握复杂的国际局势,积极争取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给我国当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三、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中国人以和为贵,自古以来和谐的理念就有所体现,和谐被广泛用来形容家庭关系处理融洽、国家治理太平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思想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和谐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资源。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礼运大同篇)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单废嫉者,皆有所养的内容能够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和谐社会的成功设想。道家主张遵循道的规律,以道为最高法则来实现天与人、天道与

19、人道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要求人顺应自然本性。老子也构建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虽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中国传统思想中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计,固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存在着种种缺陷,但为我们构建社-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他们的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和解读社-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化对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科学内涵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理解我国社-义发展和当代化建设理论也有重要价值。和谐社会是的提出既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的,是和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是

20、对中华特点社-义历史经历的总结与发展。社-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详细体现,是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精神借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华特点社-义理论的详细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加快构建社-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早日实现社-义当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2余信红等著.(中华特点社-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礼记礼运) 6(老子八十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