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040776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遭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构造、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2、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而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1、气候资源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祸。2、水资源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能够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3、土资源土地是地球外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

3、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4、生物资源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互相联络、互相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构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2、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外表海陆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

4、不同,进而构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3、可更新性农业自然资源是能够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资源能够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环。4、不可逆的发展性农业自然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5、可培育性农业自然资源是能够培育和改造的,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6、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农业自然资

5、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4、用养结合。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1、光、热条件优越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2、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不同,因此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气温冷热变化剧烈。所以我国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等天气灾祸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1、河川径流总量大。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4、水资源开发

6、利用程度高。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1、农业用地比重小,耕地的比重尤小。2、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3、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我国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具世界第三。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3、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1、特有种和珍奇种类较多。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造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看,农业生产的本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和转化而构成各种农产品的经过,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介入下进行的,因而,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介入的

7、社会经济再生的经过。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1、人口诸多,农业人口比重大。2、农村经济底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3、农业当代化装备有一定基础。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假如利用的合理,能够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假如不合理运用,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毁坏生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来祸害,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入的。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

8、失、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化等恶果,构成恶性循环,其表如今几个方面: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3、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4、渔业重捕轻养,遭鱼滥捕。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水源污染。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1、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约化营运。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3、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4、坚持分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我国目前资源缺乏,毁坏、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1、制止对资源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

9、、耕地、草地、水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宜的发展农业。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3、建立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1、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根据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地。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3、坚持不谢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掘耕地的内涵潜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兴建新的蓄水引水工程;长期坚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方针。改明渠输水为管道输水,改良灌溉技术,减少用水损失,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立足于生产,生活和

10、生态同意,改善资源生态环境注意问题:1、对待生态平衡,要有发展观点。2、对评价生态系统,要坚持实事求是。3、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与发展生产相结合。4、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要正确处理一下关系:1、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2、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关系。3、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归根到底,是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产出。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把料的作用最为显著,国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影响农作物产量诸因素中,60%取决于土地肥。坚持分区分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注意问题:1、因地制宜要综合

11、考虑自然条件的合适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2、扬长避短要兼顾趋利、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关系。3、发展地区优势要从全国、全局着眼。农业区划: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农业地域分异的规律,应用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分区分类研究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门科学,叫作农业区划。农业区划的性质:1、实现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2、着重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农业区划是以农业的地域为客体。农业区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甚优势提供科学根据,是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

12、的地域分异因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农业区划是由地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科学互相浸透、互相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农业区划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而各种地域分异要素发展演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区域划分和各个生产部门布局、构造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是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的基本手段。农业区划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贵在综合、重在协办。2、战略性和超前性。农业发展的超前性和战略性才能知足农业宏观决策、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3、匹配性。4、长期性与阶段性。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1、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2、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3、人类关系理论。4、农学生态

13、经济理论。5、农业发展预测理论。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包括: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2、农业区位论。3、社会-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因素互相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和保持平衡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本点包括:1、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中,老公地域分工体如今农业区域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离不开区面的协助。2、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的区域农业少生产中的详细应用。3、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是比拟利益原则,农业区划通过这一原理的运用,就能够充分发展各地区的优势、把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合适比拟适宜地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可

14、能多的产出。农业区划的内容:一、分诶农业区划1、农业发展条件,2、农业部门区划,3、农业技术改造区划。二、综合农业区划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三、分级农业区划。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并获得成果的主要有:1、中国地貌区划、2、中国农业气候区划、3、中国水文区划、4、中国植被区划、5、中国土壤区划、6、中国土壤浸浊区划、7、中国土地利用区划、中国自然区划、8、自然保护区区划。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一、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3、从以往少数省、

15、县城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成完好的农业区划系统。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放。二、农业区划方法不断更新: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量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当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3、进而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当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如何搞好综合农业区划: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1、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2、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我国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深化主要表如今: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

16、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3、从以往少数省、县试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式完好的农业区划系统。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主要表如今: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当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3、从手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当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国外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1、动态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2、生态农业区划研究。3、定量农业区划研究。4、农业不利因

17、素整治区划研究。5、农村功能分区研究。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其构成因素,能够分几个方面:纬度地带性差异、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因地球与太阳位置不同而构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叫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地貌、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差异。纬度地带性差异,从南到北分9个温度带:北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农业生产布局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以致农村工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业内部的各种生产门类,在种类和数理上的地区安排。为何以及怎样调整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结构:

18、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构造的战略意义,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构造的主要依据,3、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构造的若干原则,种植业布局和构造的调整:1、改变粮、饲不分的传统习惯,改粮食、经济作物二元构造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构造。2、主攻中部地带、中产田,从地区不平衡性中挖掘耕地的内部潜力。3、分区、分类实现粮食商品化,以前设商品粮基地位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4、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何瑶布局,建设好一批优质高产的经济作物商品生产基础。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国情,调整种植业构造,发展饲料生产必须同时知足如下要求:1、保证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总产量的增长,2、保持当地主要粮食作物

19、和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与产量的稳定与提高。3、兼顾饲料作物质量的改良和数量的增长。根据这些原则,西北农业大学初步研究了山西饲料三个主要粮食产区种植业构造的调整。统销压迫定购,议价冲击评价,退回同构和地区封锁现象在各地相继出现,进一步加剧矛盾,陷入进退威固的窘境,正对这些问题对策:1、分区、分类逐步实现粮食商品化,通过国家客观控制下的市场调节,改变粮食借个背离价值状况,使农民种植粮食有利可图,增加争产的内在动力,并使粮食社会消费量有所节制。2、实行粮食分区调整,并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3、加强国家对粮食供需的宏观控制,建立各自范围内的粮食区域平衡体系。4、稳定粮田面积,调整粮食

20、内部构造,要把握“三保原则。实行粮食“三保原则:1、保高产作增长。2、保细粮作物。3、保豆类作物。经济作物的共同点:1、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严格。2、绝大部分属商品性生产,要求高、优质。3、技术性要强。4、市场需求和粮食供给状况的反映比拟敏感。发展经济作物集中的基本原则:1、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土地资源比拟丰富,生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2、要考虑社会条件,尽量向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比拟好,建设容易、投资小、见效快。3、集中地区要考虑粮食自给的保证程度,或调剂的可能性。4、比拟大的面积上尽可能相连成片,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一批主要经济作物的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先有几种主要大田经济作物如下

21、:1、棉花: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生产波动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是黄淮海平原、新疆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2、油料作物:我国油料作物生产。3、糖料作物:我国长期不能自给,甘蔗和甜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4、麻类作物:黄红麻是我国主要麻类作物。5、烟草:烟草生产包括考验、晒烟、琼烟。以烤烟为主。提高饲料转化率上增加畜产品主要途径:1、发展优质饲料,提高饲料的蛋能比。2、建立饲料工业,发展配合饲料。3、合理调整畜禽构造,我国弄去牧业以猪为主。草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利用,主要变如今:1、根据气候、土壤、草场条件,惊醒畜种和瓶中区域划分,充分发挥不同牧区的各自优势。2、根据草畜平衡原则。3、根据草

22、场季节不平衡的特点,发展季节性畜牧业,提高草、料的幼小利用,扭转“冬瘦、春死的状况。4、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能够成倍、十几倍提高价格。渔业生产要致力于充分利用天然水面,进一步发展人工养殖。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投资效益,一定的地域单元为对象,有重点、有缺乏的利用开发区域资源、整治区域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行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写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区域农业商品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的两个“转化,成为农业区域开发。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业区域开发是指以农业区域而不是以行政辖区为单元,是指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而不是单向开发。农业区域开发的内容包括:资源的广度开发、深度开发、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广度开

23、发是指开发尚未经人类利用的资源,开掘资源利用的外延潜力。深度开发是指对已经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不合理的资源,实行集约经营,深挖资源利用的内涵潜力。资源保护是指对超负荷利用而导致衰退的资源要加强保护和进行人工资源增值,恢复和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环境整治是指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要加强整治。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程序:调查、规划、评估、试验。农业区域开发的若干原则:1、统筹安排,择优开发,坚持效益领先的原则。2、根据“补偿原则,完善区域开发的政策体系。3、生产要素创新与配套开发的原则。4、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5、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想结合的原则。所谓生产要素的创

24、新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改进,和新兴生产要素的输入两个方面。农业区域开发包括:智力开发、科技开发、资金开发、农用工业建设、农业工程建设、交通开发、农村能源开发。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1、有利于充分利用各个区域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势。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和商品率。4、有利于建立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5、有利于集中连片建设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黄淮海区平原。我国粮、棉、油的主要产区之一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1、大部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整,水土流失严重。2、气候属北温带向中温带及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光温条

25、件较好,干旱威胁很大,3、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困难。4、农村经济贫困,温饱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生产基础特征与存在问题:1、早作农业为主,夏粮比重高。2、坡耕地比重大,粗放经费,广种薄收。3、农业构造第一,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1、始终坚持以粮食为基础,实现并保持农村粮食稳定自给。2、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建立具有优势的农村产业构造。3、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治理的重点和目的:1、汾清平原农业基地的稳固与提高。2、渭北陇东早原的农业开发。3、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1、农业生产水平高,总量大,商品率高。2、以水田为主的具有传统的精耕细

26、作特点,并逐步向当代化发展种植业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体。3、林木渔业比拟发达,与农区关系密切。4、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5、农业生产发展尚不能适应本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着多方面矛盾。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热资源丰富。2、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好,农林用地少。3、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水严重缺乏。4、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经过强烈,农林生态环境脆弱。5、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锋不变,农村经济比拟贫困。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1、农牧并重,以农为主,建立自给性与商品生生产协调发展的高度集约化农业。2、节流为主,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建立节水农林体系。3、以提高单位为主,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荒地资源。4、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保护山区资源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培训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