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现代化.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013075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药现代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中药现代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药现代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药现代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中药现代化2021-2016年度春学期(中药制剂学)论文浅谈中药当代化姓名:年级:2021级专业:名称学号:名称二一六年六月目录摘要(1)中药当代化概述(3)中药当代化的实现(4)中药当代化的发展(7)中药当代化的将来瞻望(8)结论(8)参考文献(9)浅谈中药当代化【摘要】中药的当代化进程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心血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其概念及相应的制作规程出发,并结合专业实际进行阐述。力图对中药当代化有一个明晰的感悟,使之更好地被群众所熟知。进而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参加其中,共同推动中药的当代化进程。【关键词】中药;中成药;当代化Introduc

2、tion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odernization【abstract】the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onlywayf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togointotheinternationalmarket,thedevelopmentofitinChinaforthousandsofyearsofinheritancehaveavitalrole.Inthispaper,startingfromtheconceptandthecorresp

3、ondingproductionprocedures,andcombiningwiththediscussestheprofessional.Trytohaveaclearperceptiontothe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betterknownbythepublic.Toattractmorepeoplewithloftyidealstojoin,topromotethe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keywords】thetraditionalChine

4、semedicine;Chinesepatentmedicine;modern1中药当代化概述1.1中药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于中药的概念有着很多的版本,已知的就不下于三种。但归结起来大致都有这几点。其一为:中药是对于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统称,属于一个集合词。涉及范围广,几乎包含了几千年中国劳动人们所发现并使用过药物。例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间草药、民族药、当代中药、洋中药、植物药,甚至普通的西药为中医所用可以纳入其中。其二为:中药是相对于西药而言的,二者在研究病症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药治病主要以“症为主,并没有太多的考虑药物的实际化学成分,属于一种经历性很强的方式。而西医则为基

5、于化学成分的角度去对症下药。因此,也有着西医见效快而中医治病根的讲法。1.2中药当代化概念和意义1.2.1中药当代化概念中药当代化的概念的构成,大致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其指导思想归结起来为:在保留原有中药药材药理,不丢失传统特色并解决发展和继承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合理运用西药化学提炼方法。进而使中药的药理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也更好的造福人类。其中,中药和当代化二词密不可分。在实际的运用中缺少对任意一方面的考虑,都不能够称之为中药当代化。1.2.2中药当代化意义中药包括少数民族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也是我国为数不多具有国际比拟优势的产业之一,但是,中国中药出口额目前仅占世界

6、重要市场的3%5%,怎样加快中药的发展,是中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的重要奉献气力?运用先达科技成果改良传统中药,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要使中药流传下去、发扬光大,必须走“当代化道路。中药是一门科学,处于不断的发展经过中,必须与时俱进。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药科学必须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丰富本人,只要不断的丰富本人才能更好的服务当代社会。“中药当代化的目的固然已经提出了30年,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中药当代化概念。近年来,通过对新兴学科代谢组学的研究、施行GMP、GAP、指纹图谱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中药当代化逐步走上正轨。十分是中药代谢组学的研究引起了国

7、内外的普遍关注。我国传统中药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底蕴,有完好系统的医疗理论。目前中药产业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的处方和古老的制剂向近代的工艺和剂型发展的,但由于资金、教育、认识水平、技术气力、基础研究等的缺乏及药品市场的不够成熟,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深层次的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因而,捉住机遇,利用当代最先进的技术,由我们来继承和发扬,实为当务之急。2中药当代化的实现要实现中药制造的当代化,真正使中药的药理、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我们不得不从很多方面去下功夫。2.1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是实现当代化的关键和核心由于中药本身的化学成分对于中药制剂发挥药效的作用有着特别重

8、要的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深化的研究是是实现中药当代化的关键和核心。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它的深化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中药的方剂理论、作用机制、配伍规律,另一方面也对制剂工艺的不断优化、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中药当代化的落成、国际化的不断迈进等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思路主要有两种:其一主要为对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就“七五、“八五期间而言,国家已对200多味常用中药进行了研究。已知的就有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后续经过构造修饰用于治疗疟疾,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黄连素,抗肿瘤药紫杉醇等。其二主要为对复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由于复方为中医在用药时的重点,也是中药区别于其他化学制剂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

9、它的研究对于实现当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中医治疗,一般为将几味药施已一定的比例,用煎煮的方式实现药效的发挥。随着时间的进步,这样的方式已经无法或者很难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也给中药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因此,通过对各种药的化学成分深化的分析并进行化学层面的配比合成称为了当代化进程的关键与核心。2.1中药药理的研究在当代化的推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中药药理的研究,对于药效、作用机理、用药的程度以及新药的开发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根据。早前,中医治病主要以“证为主要点,而这给动物模型的建立极大地增大了难度,且最终都不太成熟。同时,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在指导方剂匹配、临床配伍、用药的合

10、理性方面发挥了宏大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与中药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很难联络起来。因此,这方面的攻克成为了一大难题。怎样更好的寻找出中药中蕴含的中药药理,对于推动中药当代化的进程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2中药材资源及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是推进中药当代化的物质基础中药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药成品的质量和疗效。我国幅员辽阔,山川河流诸多。给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中药材的种类和数量到达了一个可观的程度。但由于气候以及分布的不同,加之采收方式的不合理性,好的药材变得越来越少。市面上也就出现了很多劣质的中药材以及造假的药材。给予了中药制品极大的冲击。因此,中药材资源及中药质量标准的研

11、究已经变得亟不可待了。据统计,1982年时中药材种类共有12807种,但随着采收方式的不合理性。目前已经出现干涸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多。例如:银柴胡、野山参、川贝、虫草等。国家正采取多种技术和手段加强贵稀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同时利用当代栽培技术已在国内引种成功主产于国外的中药品种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等。对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工作已正在进行之中,目前已研制出的有人工牛黄、人工麝香,利用生物亲缘学理论寻找虎骨、犀角和羚羊角的代用品。随着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回归自然热潮的影响,绿色中药材(即无污染中药材)的种植遭到重视。国家正根据药材生长的特性,选择适宜地区,采用有机耕作法,用有机肥和生物农

12、药防治病虫,适时对土壤的重金属进行监测。目前,无污染山楂生产基地已在河北兴隆建成。我国在对中药质量标准制定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其中主要增订和修订项目是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十分是薄层鉴别项目在数量、色谱质量以及同品种的药材在不同中成药中的协调统一鉴别方面均有较大突破。1990年版药典共有161个品种收载薄层鉴别,占收载总数(784)的20.5%,1995年版药典则有417个品种占收载总数(920)的45%。在中成药的398个品种中,有薄层鉴别的有267种(414项),这就是讲很多品种中设立了多项薄层鉴别,以鉴别多味药。如如意金黄散由10味

13、药组成,1990年版药典中只要显微鉴别和试管反响,1995年版增加了5项薄层鉴别,分别鉴别其中的大黄、黄柏、厚朴、甘草及白芷等5个主要药味。含量测定是中药质量控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指标。1990年版药典收载含量测定的品种为106种,占收载总数(784)的13.5%,1995年版药典为157种,占收载总数(920)的17%。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11个,气相色谱法3个,分光光度法41个,薄层扫描法17个,其余方法70余个。综观各种含量测定方法,薄层扫描法虽具有设备便宜、操作方便、实验成本低、可使用显色剂等优点,但薄层板质量难于统一,分离效果相对较差,背景易污染和Rf值很难重复。毛细管电泳法CE虽有灵敏

14、度高、柱效高、分析速度快、实验成本低等优点,但该仪器目前尚未普及,在中药成分分析方面起步较晚,经历较少。而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仪器化程度高、分离效能高、准确性和重现性好,更合适中药复杂成分的分离分析和标准色谱图库的建立,应成为药典中中药含量测定的主导方法。2.3中药生产工艺当代化的正确处理是实现中药当代化的另一要点中药生产工艺经过与化学药有所区别,除包括制剂工艺外,还包括中药饮片的炮制、复方中药浸膏的提取、分离。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药生产提供了很多新方法和新技术。中药饮片是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之一,炮制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及其制剂的疗效和毒性。国家在“七五和“八五期间采用当代科学技术,对

15、常用的半夏、商陆、芫花、肉豆蔻等40种中药饮片就炮制工艺优化,饮片质量标准制定,炮制原理等进行了化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为中药饮片标准化提供了科学根据。从以前凭经历观察等传统检测方式,逐步过渡到采用统一量化指标。“九五期间仍将加大该项工作。同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饮片加工厂家进行了大规模设备和技术改造,目前很多厂家已经使用了先进的全浸润工艺设备(浸润罐)、中药微机程控炒药机、中药电脑程控煅药炉。80年代以来,制剂生产厂家已从提取、分离,到灭菌、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有些设备还实现了电脑控制。很多厂家购置了喷雾造粒机、喷雾枯燥设备、渗漉薄膜蒸发连续提取设备,个别厂家还引进了世界先

16、进的制药设备,如软胶囊生产线、滴丸生产线。中成药的剂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丸、散、膏、丹为主发展成为以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为主的剂型,而且还出现粉针、滴丸等当代剂型如丹参粉针、双黄连粉针、复方丹参滴丸。199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第一次收载了注射剂(止喘灵注射液),这些中药当代剂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中药制药行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和国外先进的制药行业比拟,差距仍然很大。在中药生产经过的很多环节仍缺乏严格的工艺操作参数,产品内在质量不稳定和缺少与疗效基本一致的内在质量量化指标。3中药当代化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

17、术和缓控释制剂技术已经引起我国中药制药行业的关注,很多研究性工作正在进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80年代才发展的高新技术,它具有萃取效率高、操作简便、安全,对中药中易挥发组分或生理活性物质极少损失或毁坏,没有溶剂残留,产品质量高等特点。如在丹参中提取丹参酮的实验中,与常规方法比拟,萃取效率明显提高,且周期缩短,成本大大降低。膜分离技术是以化学成分间分子量差异为分离原理,在中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滤除细菌、微粒、大分子杂质胶质、鞣质、蛋白、多糖等或脱色。如对复方山茱萸制剂抗厥注射液比拟了水醇法和不同孔径膜分离对制剂澄清度的影响以及对所含成分马钱素的影响。絮凝分离技术是在混悬的中药提取液中参加一种絮凝沉

18、淀剂以吸附溶液中的悬浮物,以到达提高产品澄明度和质量。如利用壳聚糖为原料制成的絮凝沉淀剂制备丹参口服液的实验表明,絮凝法工艺在指标成分原儿茶醛的稳定性和经济指标等方面均优于水提醇沉法。将101果汁澄清剂应用于玉屏风口服液澄清,并与醇沉法比拟,通过稳定性、黄芪甲甙、氨基酸等含量测定,讲明澄清工艺即可保证产品质量,又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超微粉碎技术是利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等技术,使生药的中心粒径在510m下面,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药效成分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也易于提取。如在治疗糖尿病的糖泰胶囊生产加工中,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的原生药制成的制剂作用强度显著高于传统粉碎技术加工的同处方制成的

19、制剂。中药缓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是中药制剂研究的前沿课题。我国在这方面已获得一定进展。如用乳化法制备了盐酸川芎嗪肺靶向明胶微球。分子蒸馏又叫短程蒸馏,是一种高新分离和浓缩技术。目前已在提取天然维生素E和浓缩天然鱼肝油方面获得成功。3中药当代化的将来瞻望中药当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固然我国已获得较大成果,但中药走向国际还有很大距离。我国应充分捉住这一良好机遇,加大力度调动各学科气力,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组织攻关,以促进中国传统产业中药向当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作出奉献。4结论中药当代化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历史经过。广义上讲,这一经过始于20世纪20

20、、30年代。但是,中药当代化的真正基础积累和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伴随着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中药当代化给与了一个制药人很多无形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也正好成为了整个中药当代化进程的不竭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无论是在资源还是在药理、化学成分研究等等方面,都有着本人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些,正是我们大步向前不可多得的财富。固然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品并没有过多的得到国际的认可,同时数量也并不是过多。很多中药的二次开发也不健全。但我相信,这些劣势毕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新的制药人将会愈加的铭刻这一历史。作为我,也将会愈加努力的投入到这一伟大的进程中。奉献出本人的一份微薄之力。参考文献1刘明言,元英进,朱世斌.中药当代化进展J.中草药,2002,33(3):193-196.2肖小河,黄璐琦,马小军.论中药和中药当代化的新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82-286.3梁鑫淼,徐青,章飞芳.中药当代化研究的几点考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18-220.4于海,黄泰康,吴春福.中药当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J.中草药,2005,36(1):147-149.5姚新生.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与中药当代化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2):73-75.6罗国安,王义明,饶毅.中药中成药当代化进程J.中成药,2000,22(1):71-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培训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