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温习 .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8996271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温习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温习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温习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温习 .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温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温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假如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假如从当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特别年轻的学科。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3、人地互动观念:当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

2、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以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根据一定规律互相交织,严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毁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经过。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十分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毁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毁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经过。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

4、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场逐步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8、钓鱼岛: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倭人称其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等七座小岛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其位于闽之正东,台之东北,距基隆102海里,距那霸230海里。,处在大陆架上,附属于台湾岛,以海沟与琉球群岛相隔。其海域为新三纪沉积盆地,富藏石油。1972年美国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历史上琉球不属于日本。针对日美再三挑衅我钓鱼岛主权行径,自1970年代

5、开场,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屡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中华民族扞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9、改土归流: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本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成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领袖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改土归流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捉住一切有利机会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相互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

6、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10、郡县制: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如今的行政区划的总称。郡县制构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郡县制规定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宁和经济的发展。11、行省制:元代施行的一项政治制度。元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稳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设置中书.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织,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

7、开,构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12、明长城: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稳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13.山海关: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会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以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照应,出名天下。山海关城,周

8、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14、嘉峪关: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15、武关:武关位于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它是秦楚两国相抗衡的产物。16、潼关:潼关位于陕西东部渭

9、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构成今日潼关城原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由于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17、大散关:亦称散关山口,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大散岭上。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关当山

10、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亦称崤谷。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18、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举世出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着名的旅游胜地。通常以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

11、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20、(禹贡):(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着作,因此就以(禹贡)名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着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

12、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扼要的描绘。今天看来,它其实是上古人类对天下的认识。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远古地理资料,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可以见上古中国人活动的区域。二、简答及阐述1、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变迁)、(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中国古都研究)第1辑、(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国的运河)、(河山集)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人口地理)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步芳集)谭其骧(

13、中国历史地图集)、(长水集)蓝勇(四川古代交通道路史)、(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2、气候变迁对唐代繁荣的影响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暖和湿润的时期,暖和湿润的气候对唐代农业经济影响很大,并为唐代的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进而成为唐代繁荣的重要因素。一暖和湿润气候造成牧业分界限北移,农耕区扩大。既有利于唐代经济的发展也为农业经济发展客观上创造了一个更稳定的社会环境。二唐代暖和湿润气候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产出多样性更明显。三唐代暖和湿润气候使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增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四唐代暖和湿润气候使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量增加。五唐代暖和湿润气候使

14、水利建设成效显着。六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3、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的关系12实际的气候变寒宣告了中世纪暖和期的结束,以后南宋、元、明、清时期固然气候有反复变暖和,但总的来看以严寒为主。以南宋开场的长达800年的严寒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显着。一由于气候严寒,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五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核心区也越来越靠近东部,威胁中国南方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在向东推移。与之相应的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东亚民族的战争舞台整体东移,这是一个特别值得考虑的历史人地轨迹。二由于气候严寒,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15、成为定局。这样,宋代在气候变化和北方游牧民族压力的大背景下,北方地区的经济水平总体衰退,宋代的经济实力横向来看相对下降,财政收支的困难,使军事气力遭到极大地影响,造成军事上的积贫积弱。这种贫弱的大趋势并不因元代昙花一现的大趋势而有所改变。4、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的关系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特别严寒,有称“明清小冰期,亦称“明清宇宙期。在传统社会里,低温会使农业生产遭到致命的影响,自然灾祸的频发则影响农业生产,民生日苦,同时也直接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进而造成引起中国传统社会剧烈的社会动乱,构成大迁移、大移位、大战乱。一明清时期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二由于气候严寒,

16、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拓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三由于气候严寒,自然灾祸频率大,社会处于特别不稳定的状态,影响了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经济推动力和效率的转换。5、森林覆盖率分布变化情况:关中冲积平原及河流两侧周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森林丰富、关中有竹分布秦汉六盘山地区林木茂盛东汉至南北朝关中地区没有森林,黄河中游森林较多唐北宋华北平原森林严重毁坏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南方高于北方的原因:一气候因素,南方暖和湿润,适宜树木生长,北方枯燥多沙漠。二南方开发迟,始于明清时期;北方开发早,毁坏大。三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山地,北方不便于伐木。6、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亚洲象

17、: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如今只要云南西南部唯一有残存黄河流域、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分布大量减少秦汉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分布广泛东汉长江中游地区亚洲象灭绝1050年前后亚洲象南退原因:?野生亚洲象生育能力差,对森林、食物、饮用水需求量大,一旦环境急剧变化,就难以生存;?人类活动的滥捕滥猎对森林资源的毁坏;?生态环境,十分是气候的变化使亚洲象失去了生存的基本环境大熊猫:繁盛是在更新世中期,在长江以南多有分布。历史时期多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的20多个县内。唐宋时期,云贵川三声都有大熊猫生存。如今在四川的黄龙寺、九寨沟。卧龙,陕西fo坪、甘肃武都等地有

18、集中分布。犀牛:历史时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汉到北宋、岭南地区分布广延续时间长,云南是我国野生犀牛的最后灭绝地20世纪中叶。中国野生犀牛灭绝的主要原因:1野生犀牛本身食量大而繁衍能力差,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弱;(2)由于中国历史气候越来越趋于严寒的演变趋势,中国中高纬度地区越来越不适应野生犀牛生存;3人类不合理的开发使野生犀牛失去了生存环境;4历史时期人类直接猎杀的野生犀牛不可胜数,对野生犀牛的影响很大7、历史时期黄河改道频繁的原因:1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再到黄土高原。十分是在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颗粒细,孔隙多,耐冲性差,遇水则变为泥流,到下游华北平原堆积构成悬河。2气候环

19、境因素。黄河流域全年降水的70%都集中在夏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构成暴涨暴落,极易冲坏河堤。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侵蚀中自然侵蚀占70%,而人类加速侵占只占30%,这就是讲自然地貌、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造成黄土高原侵蚀的最主要原因。3人类活动因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十分是采伐不节制,使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受极大大的摧残,水土流失因而越来越严重,黄河水患也越来越酷烈。8、长江流域洪水灾祸频发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内部众多因素。如长江流域径流量与太阳黑子数有必然联络,而长江流域洪水与近日点、日月交食年也存在必然的联络,再则气候暖和,往往水灾频率也增大。2人类活动的因素。长江流域的洪水灾祸频

20、率增大和灾祸强度增大,很大程度上缘于上游和中游的森林毁坏和水土流失,体现为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如山地陡坡垦殖、皇木采办。3长江中游地区的森林毁坏、围湖造田也是加重长江流域洪水灾祸的一个重要原因。4从长江流域的洪灾规律来看,灾祸的损失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长江沿线经济的日益发达,进而导致灾祸的客观损失也更大。9、丝绸之路的兴衰原因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二带来的西北地区沙漠化推移关系特别密切。1秦汉时期是一个冷湿时期,雨水较多,气温较低,雪线下移。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城镇环境较好,人烟辐辏,丝路一片繁荣。2东汉以后,气候开场变干,匈奴地区出现连年大旱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大半,丝绸之路南

21、道南路南移、消亡。楼兰城废弃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在大的干旱背景下塔里木河下游和孔雀河下游分合与终点位置的改变。3隋唐以后,丝绸之路北道逐步开拓、繁荣,从伊州可通西洲高昌城、交河城,丝绸之路南北二道均繁盛一时。4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以绿洲农业的衰退和沙漠化加强为特征,这种衰落以中国西北地区近2000年来气候日趋干冷为背景,是人类垦殖文明的不合理开发的结果。西北绿洲国家的衰落和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河流的改道和退缩引起的沙化,但河流改道和退缩是历史时期自然与社会双重因素的结果。一方面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是日趋干冷;一方面人类在绿洲上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强。、10、哪些因素对气候产生影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2、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大气环流是构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地形的起伏能毁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11、管理沙漠化的措施:1加强草场管理。A、落实家庭草场承包责任制,B、限制最高草原载畜量,C、搞好草原围栏,D、改变饲养方式,推行圈养、轮牧,E、加强草原养护,防治病虫鼠害,F、采取草地保护措施2加强水土保持3利用生物措施特种基因资源1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植被、土壤气候唐代以后,黄河流域由暖转冷,水源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日益

23、干旱土壤不合理开发,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源北方水源干涸2社会因素A、人口大量南迁,带入大量人才、技术B、南方少数民族的自我发展C、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D、南方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12、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小麦原产中亚,最早的小麦距今38020你讲呢占城稻宋代引进,原产印支半岛明朝中后期引进马铃薯、玉米、番薯、花生、烟草、番椒高产农作物引进的影响:1对山区的垦殖开发有重要意义2有利于商品粮的发展3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4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如;淀粉加工5弊端:A、对生态造成一定毁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衡B、造成了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13、五大、六大、七大文明古都的划分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14、京杭大运河的影响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沟通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步减小。1加强南北交通,稳固对全国的统治。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4方便南粮北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