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1.ppt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891873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98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耕细作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精耕细作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耕细作1.ppt(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历史组历史组 罗堂罗堂怡怡20142014年年9 9月月1010日日单元特征单元特征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v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解读:v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自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成部分。考点一考点一:主要耕作方式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力的角度生产力的角度)归纳概括归纳概括耕作方式的演进耕作方式的演进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原始阶段刀耕火种刀耕火种石、骨、木石、骨、木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石器锄耕石器锄耕(耜耕耜耕)青铜农具青铜农具(少少)春秋战国春秋战国铁犁

3、牛耕铁犁牛耕铁制农具铁制农具汉代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一牛挽犁唐代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铁犁牛耕曲辕犁刀耕火种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铁犁牛耕v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的特点(1) 从制作材料上看: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经历了 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 从制作方法上看: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化。(3) 从使用的动力上从使用的动力上 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

4、化。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 从农具种类上看:从农具种类上看: 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生产关系的角度)(生产关系的角度)例例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D第一步第一

5、步v解题规范解题规范v第一步:审题干第一步:审题干v一定时空:中国商代一定时空:中国商代v二明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二明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v三抓关键:三抓关键:“商代商代”“”“牛耕牛耕”“”“最有利的最有利的证据证据”第二步第二步选选项项对应度对应度理理 由由A有关但不准确有关但不准确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牛,但不能证明商代出现了牛耕技术牛,但不能证明商代出现了牛耕技术B说法错误说法错误诗经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没有涉及商代牛耕年间的诗歌,没有涉及商代牛耕C与题无关与题无关

6、冉耕是孔子的学生,说明他生活在春秋时期,冉耕是孔子的学生,说明他生活在春秋时期,也不能作为商代牛耕出现的证据也不能作为商代牛耕出现的证据D正确正确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造字多以象形、会意为主,是的第一手资料。造字多以象形、会意为主,是商代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反映。因而甲骨文中有商代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反映。因而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足以说明当时出现了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足以说明当时出现了牛耕技术牛耕技术例 2v2004年考古人员在北京昌平张营发现约为3000平方米遗址,发现或出土距今约3000至4000年间的典型器物。

7、石器主要为磨制的镰刀、铲、斧等生产工具,铜器主要是小件工具、兵器和装饰品,有凿、锥、渔叉、鱼钩、镞、喇叭形耳环具及大量的陶制日常用具以及环、纺轮等生产工具及黑陶罐和彩绘的折腹盆,还出土用于占卜的“卜骨”等珍贵文物。上述文物可供研究领域包括() 夏商时期的基本社会生活 金属农具的应用与普及 原始农业及渔猎生产状况 比较成熟的中国古文字 A B C Dc例 3v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墓葬壁画。据此可知当时()vA嘉峪关地区出现农耕经济 B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vC曲辕犁在北方大规模推广 D已被迫废弃均田制度A例 4v下列图片中展示的生产工具在西汉时开始使用的是() A B C DB例例 5现代考

8、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v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v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v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v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B例例 6 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术始见于 ()A战国战国 B秦秦C西汉西汉 D东汉东汉D例例 7v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

9、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最早出现在( ) A、岭南地区 B、江北地区 C、江南地区 D、闽南地区C史料例证(史料例证(1)v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史记仲尼弟子传v“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秦策v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例证史料例证1材料二 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的起土工具主要是锄、镢、锸。 而犁(包括犁冠,即所谓V型器)的出土却寥寥无几。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三 (战国)铁犁铧也已经出现,所见多是一种“V”字型的铁铧 冠。春秋战国文献中曾见到一些关于“铁犁”或“犁耕”的 零星记录。 袁行霈

10、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说说 明明 牛耕虽已出现,但在农业中的使用并不普遍。因此,战国时期,我国不是从石器耜耕时代进入牛耕时代,而是开始从石器耜耕时代进入铁器锄耕时代。史料例证史料例证2v材料一材料一“夫范、中行氏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国语国语晋语晋语v材料二材料二“今使乌获、籍蕃今使乌获、籍蕃(大力士大力士)从后而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也。”淮南子淮南子主术训主术训v材料三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材

11、料三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国史概要 根据所给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根据所给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 重大进步?重大进步?v解析:解析:材料一中材料一中“耕于齐耕于齐”“”“畎亩之勤畎亩之勤”说明春秋时期出说明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技术;材料二对牛的控制,反映了牛耕的推广;材现牛耕技术;材料二对牛的控制,反映了牛耕的推广;材料三中料三中“铁器引来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铁器引来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表明农具,表明农具有了质的改进,推动了精耕细作的

12、发展。有了质的改进,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发展。考点二考点二v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例例 8v周礼大司徒记载:“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材料反映了西周时人们农业生产已注重() A土地的兼并 B土地的分配 C土地的管理 D土地的休耕C例例 9v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实行后,“庄园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

13、恢复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C例例 10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D考点三考点三(难点)难点)v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 (1) 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铺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铺 (2) 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

14、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v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犁已

15、相当完善。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5)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6)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层出不穷层

16、出不穷。例例 11v周礼大司徒记载:“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材料反映了西周时人们农业生产已注重() A土地的兼并 B土地的分配 C土地的管理 D土地的休耕D例例 12v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最早采用铁犁牛耕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工程形成网络 D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B例例 13v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

17、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B例例 14v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如此成就是因为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B例例 15B例例 16 尚书尚书禹贡禹贡记载的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厥土惟涂泥,厥田惟惟下下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

18、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A广泛使用铁器 B农业非常落后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C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v(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影影 响响例例 17v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

19、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C例例 18v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 A安边境 B尽地利 C稳秩序 D抑商业C例例 19v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B题题 例

20、例v材料一材料一白居易在白居易在朱陈村朱陈村中描述中描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v材料二材料二晁错复说上曰: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

21、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v东汉东汉班固班固汉书汉书卷二四卷二四食货志食货志v根据所给材料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及阻碍小根据所给材料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及

22、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v材料一材料一 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女汲涧女汲涧中水中水”“”“男采山上薪男采山上薪”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单位,分工简单;“有财不行商有财不行商”“”“头白不头白不出门出门”反映了封闭性;材料二中反映了封闭性;材料二中“治官府,治官府,给徭役给徭役”“”“急政暴赋急政暴赋”“”“被水旱之灾被水旱之灾”“”“取取倍称之息倍称之息”反映了小农所面临的困境。反映了小农所面临的困境。v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v (1)特点: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

23、本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规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弱性。v (2)因素: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

24、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薄弱;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v(4)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农民与地主之间形成租佃契约关系土地兼并的根源和危害土地兼并的根源和危害1.根源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由于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2.危害危害(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

25、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3)由于封建地租较重,导致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练练 习习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C由材料由材料“两足中虚两足中虚”“”“中置耧斗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各下通足窍”可知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耧车。解析解析:B据题干可知据题干可知,公田逐渐被周围的私田包围公田逐渐被周围的私田包围和蚕食和蚕食,即材料中的即材料中的“围剿围剿”。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私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私有土地逐渐出现有土地逐渐出现,最终各诸侯国进行改革最终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客观上承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出现了题干中现象。故出现了题干中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