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doc.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8861820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doc.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试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 第1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 第2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第卷(选择题 共30分)一、(共18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霎

2、(sh)时 躯壳(qio) 哂(shn)笑 锋芒毕露(lu)B 慰藉(j) 告罄(qn) 炽(ch)痛 气冲斗(du)牛C 把(b)玩 遒劲(jn ) 稽(j )首 锲(qi)而不舍D 窥伺(s ) 掺和(huo) 庇(b)护 浑身解(xi)数参考答案:D【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汉字语音拼读的题型。掌握常用的汉字及其拼音,尤其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读音,如“堤坝”;同音字的区别,还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A露读音为l;B“慰藉”中“藉”读ji;“告罄”中“罄”读qng; C“遒劲”中“劲”读jng;“稽”读音为q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攫取 殒落 相形见绌 翻来覆去B 隐秘 凛冽

3、 鸦雀无声 人情练达C 恣雎 销蚀 张皇失措 一返既往D 烦躁 藻饰 眼花瞭乱 粗制滥造参考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了错别字的辨析能力。重点要关注词语中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本题,A项“殒落”应为“陨落”;C项“恣雎”应为“恣睢”;D项“眼花瞭乱”应为“眼花缭乱”。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即将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积极申请加入?还是断然拒绝加入?或者只是站在一边远远观望?需要许多国家做出理性的选择。B.李克强总理曾说过“有权不可任性”这句话,这体现了总理对各级政府的谆谆告诫,至简,至真,至诚,至善。C.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上(旧时称卢

4、沟河,亦作芦沟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D。“你的意志将决定你的命运”,他说,“我把我的手、我的心和我的一切财产的分权都奉献给你。”参考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A问号改成逗号;C第一个句号应为逗号;D第一个逗号在引号内。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决定2015年世界会怎么样。”德国柏林学者夫罗里扬的这句话,折射出当今世界越来越认同的一个事实:中国好,世界也会好。B.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何况恬淡、和平、幸福的人生也离不开成熟。C.4月13日,某地客车侧翻,导致3人死亡,5人重伤。在扣人心

5、弦的等待中,经过了两个多小时地紧急抢救,受伤最重的小女孩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D近些年来,作为加害国的日本,总有一些人不顾事实,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早有定论的历史品头论足,尤其是以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势力。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词语或成语用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1)语意不明,对象与范围失当;(2)望文生义;(3)感情色彩失当;(4)重复累赘。本题,B项何况:用于后一分句句首,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用于陈述句,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根据语境,本句应用“况且”;C项“扣人心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为褒义词,用此不妥。D项“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

6、体态。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用此不妥。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形势,中国海监局加大了海上巡逻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B据银监会分析,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股市一路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C据测算,亚太区域未来十年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49万亿元人民币,仅“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铁路线路规划就在1万公里左右,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D.近日,我国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到6级,山东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语搭配不当、

7、语意重复、主谓不一致、语序不当等。A项搭配不当,“装备的质量”不能“加大”。B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或“所致”;D项“山东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有歧义。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要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本书编撰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封建统治提供政治借鉴。B,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篇小说边城等。C.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可直接参加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D.古代表示任用提拔的说法有举、拜、陟,如“陟罚臧否”中的“陟”就

8、是提拔的意思;表示降职的有迁、黜、贬、谪,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的意思。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项中资治通鉴是编年体;C项中“举人可直接参加殿试”,有误,应为“举人有资格参加全国考试-会试,录取者还要通过“殿试”分出等级”;D项中“陟罚臧否”中“陟”是奖励。7.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对名著内容描述正确的一项A.三国演义中刘备派诸葛亮过江东连吴抗曹,诸葛亮吟涌铜雀台赋智激周瑜,打消了周瑜投降曹操的念头,并舌战群儒完成了连吴抗曹的任务。B.五猖会描述了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同时也含蓄

9、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C.名人传中的三位主人公为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精力,但也经历了人的种种磨难。例如米开朗琪罗就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整开除了教籍D.简爱富有激情和反抗精神,勇敢追求自由和幸福,大胆冲破世俗的观念与自己的东家罗切斯特结婚。婚后由于罗切斯特疯妻子的出现,她毅然离开了心爱的人远走他乡。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A项中“打消了周瑜投降曹操的念头”不当;C项中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整开除了教籍的是托尔斯泰;D项中简爱并没有和罗切斯特结婚。8.5月4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严厉整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果你要劝阻一

10、名踩在红军女战士雕塑上拍照的游客,下面语句最得体的一项是A.快下来!真没素质!B.快下来!请尊重我们的老一辈革命者!C.你好!红军战士需要我们尊重,请不要踩在上面拍照。D.你认为这样做合适吗?太不文明了吧!参考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口语交际。A项中没有礼貌用语,不得体;B项口气生硬;C项正确,既有尊称,又有理由;D项语气过于强硬。9.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中国文字,却是不然。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所以有说文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若在他国,引申之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中国文字,与地球

11、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他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A. B.C. D.参考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列,这个题的优点是给出选项进行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把四个选项依次比较,选出其中最为通顺、连贯的一个选项,当然这是最后的一个方案,我们首先可以自行对句子进行排序,然后把自己排列是顺序与选项进行对照,这样更加便捷迅速。句子排序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出第一句,经过比较,第句应为第一句,由此不难判断。二、(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

12、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

13、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4、。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

15、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选自2015年04月22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10.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参考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论点的能力。辨识概括论点是解读议论文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论点

16、集中在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考生可根椐不同情况做具体分析。如果前后意思想相同,表达不同。一般以前面的作为中心论点。本题为第一段提出论点。1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B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C第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

17、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种题型,考生将选项,逐一代入文本中对比检验。本题D项,“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与第段中“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不符,故选。12.下列对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

18、,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问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参考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品味语言的能力。通过选项分析,不难看出句中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三匹马”运用的是比喻,由此可做出正确的判断。三、(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15题。【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

19、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

20、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选自左传,有删改)【注释】莫敖:即屈瑕。举趾:抬脚。狃(ni):习以为常,不复在意。蒲骚:地名徇(xn):对众宣示。鄢(yn):水名,汉水支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目光短

21、浅B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C 遂见楚子,曰:“必济师” 济:救济D 罗与卢戎两军之 军:进攻,夹击参考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关键是积累以及根据文意推测,济:在此有支援的意思。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其乡人曰 A 还,谓其御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乱次以济,遂无次 战于长勺C 莫敖使徇于师曰 公将鼓之D 斗伯比送之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都是代词,代人;B项分别为“按照”和“来”;C项分别为“在”和“对”;D项分别为“助词”和“代词”。15.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22、一项是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审读课内文言文的内容,检验有无错误,再分析课外文。本题课内文没有问题,问题在课外文中“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

23、不善治政的特点”不妥,应为体现了楚王的善于治政。译文:(鲁桓公)十三年春天,楚国的大司马屈瑕率军侵伐罗国,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斗伯比在返回来的路上,对他的车官说:“大司马一定会失败。(看他那样子,)脚步高抬,心飘浮起来了。”于是去见楚武王,说:“必须给大司马增派军队。”楚武王没有同意。楚武王回到宫中把斗伯比的话告诉给夫人邓曼。邓曼说:“斗伯比大夫的意思不是要众多的军队,他的意思是让你用诚信来安抚老百姓,用仁德来训诫执政的官员,而对大司马屈瑕要用刑罚来震慑他。大司马习惯了蒲骚战役得胜的战术,将会独断专行,一定会小看罗国。你对他如果不进行严厉的劝告,他将会不加防备。斗伯比大夫一定是说要你训诫士众而

24、善于镇定安抚他们,召集各军队长官劝告他们要行善积德,召见大司马告诫他上天不会宽纵一个人的轻率行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又岂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出去了?”楚武王派一名赖国在楚国做官的人去追屈瑕的大军,但没有追上。屈瑕使人宣令三军说:“对我进谏的人要处之以刑罚。”军队到达鄢水岸边,不按次序渡河,过河后便没有序列了。又没有设置防备工事。到达罗国后,罗国军队和卢戎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了楚军。屈瑕自缢在荒山谷里。楚国所有的将领自囚在冶父等待武王的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对他们都免于处罚。第卷(非选择题 共90分)四、(共23分)(一)阅读第1卷中的文言文,完成1617题。16.把文言文阅

25、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分)(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3分)参考答案:(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又岂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出去了?【解析】此题考查用现代汉语表述文言句子的能力。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1)句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牺牲”要翻译准确。(2)句要注意“然”“岂”及反问语

26、气。17.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分)参考答案:曹刿把握战机,谨慎小心,深谋远虑;屈瑕骄傲自大,专横独断,轻视罗国,。【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种题型,考生要认真分析两人“在作战指挥方面”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二人智慧风格的不同。另外,此种题型要先思考课内,再由课内分析课外。(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819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8. 这首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

27、统治者的愤慨。【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种题型,要首先从整首诗歌中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从关键句子中找到流露作者情思的句子。本题从最后一句中“苦”可透视作者的情感。19、请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解析】此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体会诗句的语言表达效果。要比较“聚”“怒”的

28、表达效果,要学会从修辞,从手法等方面分析。最后依照手法+分析+情感或效果的思路答题。(三) 背诵默写20.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0分)(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2)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3)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4)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5)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6)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8)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9)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也许会遇到挫折或不幸,但是我们应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像梅花那样 , 。(用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的词句作

29、答)(10)月亮清冷的光辉,一直在文人的笔尖流淌,常常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请写出借月抒怀的一句完整的古诗词名句。参考答案:学而不思则罔;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江山代有才人出;老骥伏枥;决眦入归鸟;沉舟侧畔千帆过;只恐双溪舴艋舟;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解析】此题考查课内要求背诵篇目的识记和默写。(1)(8)题属于直接型默写题,根据平时的记忆,填写上(下)句,其中第(8)句为现代诗。后两题为理解性默写,解答时要注意理解要求,不张冠李戴。所有的默写都应不添字、漏字,不写错别字。五、(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石崖上的枣树刘成

30、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

31、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

32、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

33、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颗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

34、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选自2015年0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7.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人们望枣兴叹;后生用石子打枣子;我近距离看枣树;我想枣树。【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到相关位置,然后概括。注意审题,概括时要注意要素落实,同时不能出现错别字。另外,依据分值也能确定要点的个数。2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

35、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参考答案:(1)采用比喻,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 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2)“颤栗”原意是发抖,哆嗦,这里是指带给我的心灵震撼。【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本题有明确的鉴赏要求,考生不可突破。解答此种题型,要注意联系语境,先分析语言的技巧,然后具体分析句子,最后指出其艺术效果和表达的情感。23.文章第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一方面说明枣

36、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突出其健壮与蓬勃,另一方面也为下文我近距离看枣树和感悟枣树做铺垫。【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种题型,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角度分析。2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参考答案:示例如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种题型,可抓住作者的感悟进行拓展。本题抓住最后一段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六、(5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屠格涅夫说:“人生之最美,当是一边走,一

37、边捡拾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你的人生,都将芬芳美丽。”走得太快了,四野的花朵,就一朵一朵地消失了;遍地的草叶,就一片一片地黯淡下去。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轻嗅草长的幽香;慢慢走,静听花开的声音请以“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解析】2015年日照卷的命题又有新的变化,既2013命题作文“含泪的微笑”,2014年半命题作文“第一次 ”之后,今天又回归话题作文,且用屠格涅夫的名言引出,以“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为话题,倡导“慢生活”意识,对朝气蓬勃青春昂扬的青少年来说,略微有些难度。从内容上看,这一命题的关键词为“慢慢走”。“慢慢走”既指步子的频率,也指人生的态度。漫漫人生路,只有不停地经历着,不断地感悟着,慢慢走着,渐渐沉淀着,才会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明媚,越来越温婉优雅。因而这一话题目的是在倡导考生能秉持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恬淡优雅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