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书籍缘何满天飞.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8858267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私”书籍缘何满天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隐私”书籍缘何满天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隐私”书籍缘何满天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私”书籍缘何满天飞.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隐私”书籍缘何满天飞“隐私”书籍缘何满天飞 时下,如果你去逛逛书报摊儿,或者闲暇时到书店走一圈儿,两个很惹眼的词汇就会没商量地跃入你的眼际:隐私。绝对隐私、绝对隐情、单身隐私、婚内婚外、情感与隐私、绝对私情粗粗一算,就有十几种之多。 “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隐私一词的诠释。在国外,隐私和隐私权是一个很要命的字眼,在国内,隐私权也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可仿佛就是在一夜之间,不愿告人的告诉了别人,不愿公开的却公之于天下,揭去了神秘面纱的隐私就像一件尘封百年终见天日的古玩,赤裸裸地躺在京城去岁秋日的街头。 隐私潮的引发始于去年5月旬出

2、版的一本名为绝对隐私的书籍,随后追风赶潮、由此而“克隆”出的一大批此类书籍和专栏文章纷纷面市,一发而不可收,终于成了“潮”成了“市”,以至专以“扒”畅销书为营生的盗版者也盯上了隐私书。面对一浪接一浪的隐私热潮,有褒有贬、莫衷一是的各种评论随之而来,赞扬的、指斥的、质疑的,众说纷纭,似乎这是一道无法分辨正确与错误的判断题。隐私潮的风头尚未过去,人们不得不理性地对它做出一番审视。 走进“绝对真实”的隐私,它究竟告诉了人们一些什么? 隐私本是个中性的词汇,但是它历来给人一种丑陋、罪恶的感觉,在新华词典中对隐私一词的解释就是:“不愿告人的或见不得人的事”,但就像世间有阳光就有黑暗一样,隐私也有自己的两

3、面性,很光明很美丽的隐私也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但纵观隐私类书籍和文章,这种光明和美丽却难觅其踪,充斥其中的更多的是压抑、苦痛和扭曲以至变态的情感体验,这些难以称得上健康的东西在这里似乎找到了一个宣泄和展示的窗口。 在隐私开篇第一个“口述”隐私的是一位32岁的已婚女记者,她的感情经历是这样的:女记者原本有一个疼她爱她的丈夫和一挺美满的家庭,但丈夫常年在外,寂寞孤苦之中,女记者遭遇了一次新的激情,他的一位顶头上司闯入了她的生活,随后就是两人一次次的约会交往,一次次的“黑暗中”的身体接触和心理感受。这个口述者还算比较实在,一开始就坦言自己“我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很本分的女人”,就是这样一位并不本分的女

4、人一路“口述”下去,该文竟“实录”了11000余字之多。 一本在京城卖得很火的南方女性刊物,有一“女性档案”栏目,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但遗憾的是,档案中几乎期期讲述的都是女人隐情和两性关系方面的内容。在一篇标题为热情如火,潇洒如风做个快乐的单身女的文章中,女主人公称:“新的东西我要试一试、新的生活要尝一尝、新的思想要拿来看一看”在说到她的一个情人时,文章写道:“他不仅仅是从精神上、心理上使我年轻,即使从生理上,我亦受益不少。无可讳言,成熟女性和年轻男子的结合从性生理角度看来是最合理的,他在给了我性生活的乐趣的同时,也对我的身体起着良好的影响。”女主人公还称:“我的身边从不乏男友,而

5、且我的几个情人比我小8至10岁,我曾有过一个男友,比我小14岁。”这样的内容在隐私类图书中俯拾即是,隐私的20篇“实录”中,除了人物、时间、地点、性别的区别外,几乎都是一样内容:性、插足与不健康的情感经历。 在国际互联网上,这本书的标题目录像街头小广告似地四下张贴,在请窥视我心底的烙印的题目之下是这样一段很有诱惑性的文字:我的经历讲出来别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女孩儿很轻浮我开始了一种所谓傍大款的生活让一个男人为情人离婚是很困难的我觉得女人在被男人破了身之后,就应该不择考手段地把这个男人笼络住我认识男人总是有一搭无一搭的,都没有最后的结果 消极病态的隐私会不会成为明天一些人效仿、参照的对象? 书籍是人

6、类汲取知识、陶冶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某一特定时期以书籍等形式传递给人们的一些思想文化会整整地影响和铸造一代或几代人,其潜移默化的延伸性和诱导性是深远的。在市场经济时代,图书出版业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社会效益的忽视和弱化做为代价和牺牲品。纵观“隐私实录”类书籍,它的负面影响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书籍披露的内容,说白了可以说就是一部部清一色的“情人史”,一个两个不够,四个五个也不嫌多,在“爱”与“情”的遮蔽下,包括性行为在内的细节描述随处可见。而应以社会责任为天职的作者和出版者对此类行为的评判却只字不见,好与坏、美与丑在这里一片混沌,难辨良莠。 在去年10月出版的一家刊物的访谈栏目

7、中,隐私的作者曾经这样直言道:“在书中我最终把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删去了,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干预他人的生活方式,没有资格去为读者制定一个判断的准绳,也不愿意充当一个公众观念的导师,我把判断的空间留给读者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得意的地方。”看来作者是在有意而为之,虽然这样看似更“真实”更“人性”,但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是一个思想尚未成形、可塑性很强的十五六岁的少年,看了这样的书后,谁能为他指点迷津,辨别美丑,其有限的社会经历和知识储备又会给他的“判断空间”充塞进怎样的内容呢?人们知道,青少年犯罪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难题,我国更是如此。在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性罪错的个案占了相当的比例,犯

8、罪学家认为,综合治理是遏止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也就是说,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从我做起,阻断来自各方的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污染和影响,为他们提供一个纯净、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而隐私类图书的作者和出版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为了这种劣质文化的传播者,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毒化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情人现象”、“婚外恋情”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它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但客观地讲,它并不像一些媒体渲染的那样已经严重得不得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情人现象和婚外恋情毕竟只占很少一部分,并不具备普遍性。隐私类图书的结集出版,并且形成了一股动静很大的“潮头”,势必会给人造成一种“情人现象”普遍化、“满天飞

9、”的错觉和误导,似乎现在已经到了“人人携蜜、家家养妾”的地步,而这些对做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来说,其稳定性无疑会受到消极影响。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超然于社会之外,难以躲避的从众心理和认同感使一些人有意无意地会产生一种“大家都这样了,我为什么不试试”的想法乃至于实际的行动;一些有过不规矩的、违背社会道德行为的个体,更会因为有了众多的“同路人”而感到释然和解脱,从而依然故我,这些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完善和建立只能是有害无益。 “真实”的背后是否掺了太多的水分隐私潮之所以能形成气候,主要在于其吆喝最响的所谓的“绝对真实”,那么其“真实性”真的就那么“绝对”、那么无懈可击了吗? 据“隐私”类书

10、籍的作者称,书中每个个案均取材于被调查者的第一手资料,有录音带为证,而书中的人物却又都是隐姓埋名的,由此看来,这是一桩死无对证的“公案”和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团,其真实性只有靠作者的良知去把握了,但是从心理学和人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绝对真实”是难以企及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这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其中的道理不少人也深有感悟。比如夫妻之间吵架,丈夫能说出10个理由证明自己是无辜的,而妻子就会说出20个理由来反驳对方,这个时候,如果让一个旁观者分辨出谁是谁非来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说,个体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谈话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倾向性和个人的主观色彩。

11、司法机关审讯犯罪嫌疑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一个哭天抹泪的犯罪嫌疑人看似很让人同情,但证据却说明此人十恶不赦。由此可见,“口述实录”中一己之谈的“绝对真实”,于情于理都很难讲得通。 值得注意的是,“隐私”类书籍人为炒作、夸大其词之处多多,这又给它的所谓真实性打上重重的问号。还以隐私为例,封面上有这样一行文字:“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私的女记者的倾心之作”。如果作者自称为“中国第一位”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东城区的一家书店里,摆放着隐私的不远处就有颇有名气的社会学家李银河女士数本研究性与同性恋问题的专著,其中亦不乏一些个案的调查,如果从时间上推断,李银河女士不知要比这位作者早出多少年

12、。实际上在“隐私潮”尚未露面之前,同类的书籍和文章早已见诸市面,不过只是没有赶上“潮头”而已。 据某报载,一家以女性为对象的杂志曾以较高的酬金公开向社会征集女大学生的“隐私”,试想,隐私已经到了可以卖钱的份儿上,其中的水分就可以由人们去想象了。 “心理健康”岂能这样“关注”隐私潮一经出现,评论如潮,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正方”观点认为,隐私潮的出现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并引用了心理学家荣格的一种叫做心理治疗法的心理分析观点,这种治疗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即是秘密分享阶段。因为人都有一种想把心里的秘密讲出来的愿望,向人坦露之后往往有一种轻松愉快、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样对以

13、后的生活、工作可能都是一种帮助,如果内心深处的事情得不到释放,很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负担和压抑。 毫无疑问,处在社会大变革、大碰撞的时代,人们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从未经历过的考验和难题,因此,社会整体人群的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并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心理治疗和隐私的公开甩卖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从范围上看,心理治疗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它是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医生根据特定对象的心理状况一对一式地交谈,这不仅可以解开患者的疙瘩,还可以使他避开思维的误区。在西方国家,心理医生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就是对患者的隐私要绝对地保守秘密,否则的话将意味着饭碗的丢失;而隐私类书籍则是将个体的隐私向社会的全体成员无条件地公开,如果按所谓荣格的观点推论的话,那感觉得到“释放”和“轻松”的也只有极少数的隐私披露者,对读者和受众来讲只是掏钱“把玩”一番别人的隐私而已。两者的区别还在于目的的不同,心理医生虽然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主要的目的还在于为患者排忧解难,解除心理障碍,而此类图书制作者最初的原动力看来只能由“钱”和“名”来解释了。 新年已至,不知世纪末的1999年“隐私”的制造者还会有何动作,隐私潮又将涌向何方,但理性和有良知的人们应该相信,生活的海洋本应是湛蓝、清澈的 责任编辑:张骅-最新【精品】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