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8857734 上传时间:2022-06-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产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优势资源加快汇集,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总体情况 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1-12月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等领域重点产业 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5.6%,高于工业总体11.2%的增速。产业经济效益良好,1-12月重点产业利润总额达7643.2亿元,同比增长20.7%,明显高于工业总体12.2%的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热点领域,2013年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总体市值的比重达

2、到了20.7%,较2012年年末提升了5.8个百分点。 二、七大产业情况 节能环保产业: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在政策的带动之下,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规模继续扩张,全年增速在20%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000万以上。其中,环保产业继续强劲发展势头,2013年环保专用设备和监测仪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2200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2.1%。节能产业发展成绩显著,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653.4亿元增长到2155.6亿元,增幅达30.4%,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2年557.7亿元增长到742.3亿元,增幅为33.1%,相应实现的节能量达到2559.7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399.3万吨

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1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平稳发展,软件与电子信息制造两大主要产业平均增速为13.5%,在创新带动下,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一是在国务院出台信息消费政策的鼓励下,软件服务业创新不断,规模快速增长。国内首支互联网基金天弘增利宝(余额宝)上线仅半年规模已突破1800亿,开户数超4000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快速发展,2013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行服务收入均取得30%以上增长,带动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二是制造业结构调整,部分行业创新不足,面临困境,如微型计算机和彩色电视机产量同比均出现负增长。而技术领先行业脱颖而出,我国主导的TD-LTE(增强

4、型时分同步长期演进)技术开始规模商用,4G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0.2%,较2012年提升6.1个百分点。 生物产业:2013年生物产业创新环境有所改善,国际化步伐加快,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效益较好,投资活跃。在国务院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引领下,药品注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创新型药物和医疗器械审批、注册的政策,促进有限审评资源重点服务于创新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注册的制剂ANDA和MA累计达到70个左右,其中浙江华海积极开发新产品,全年制剂出口额达到8000万美元以上;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生物合成L-丙氨酸技术产业化,快速占领国际市场;开展了一

5、批境外战略性并购,如复星集团收购以色列医用激光企业Alma,实现全球产品、技术、人才资源为我所用。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医药、医疗器械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8%和17.2%,利润总额增速达到17.8%和13.2%,利润率均在10%以上。产业投资保持活跃,生物医药领域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26.5%。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013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总规模在万亿左右,其中航空和卫星两大方向成为主要亮点。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2013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867.2亿元,同比增速达 21.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导航产业已经形成完整产业体系,2013年全国5万辆乘用车、近5万条中远海船

6、舶以及近10万辆运输车辆安装了北斗终端。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制订,简化了通航飞行的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环境。卫星和航空产业展现出了巨大发展潜力。智能制造领域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取得重大突破。针对自主创新的首台套(批次)产品,通过采用装备制造商和用户联合支持的方式,打破了部分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如太重集团和西山煤电集团共同实施的煤炭综采成套装备项目成功打破德国Eickhoff和美国joy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另一方面铁路运输设备和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增长相对平稳,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仅分别为8.3%和4.7%。 新能源产业:2013年国内新能源建设规模扩大,

7、能源结构优化,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逐步走出困境,实现恢复性增长。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2013年风电并网和消纳相关工作的通知以及做好风电清洁供暖工作通知等政策支持下,新能源发电装机国内应用市场打开。截止到2013年底,并网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461、7500、1000、730万千瓦,同比增速分别达17.6%、22.1%、193.3%和40.9%,均远快于总发电装机7%的增长速度。在2013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经在25%以上。在国内发电装机市场的带动下,装备制造业实现回暖,光伏

8、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和风能原动设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从2012年的负增长回升到2013年的13.0%和21.5%。利润总额增速分别达到279.9%和40.2%。 新能源汽车产业:2013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对于汽车产业总体的影响仍很有限。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在1.76万辆左右,增长37.9%,其中纯电动销售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销售3038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114.5%。但相较于全国2198.4万辆的汽车总销量,新能源汽车销量比重尚不足千分之一。 新材料产业:2013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

9、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纤维产品及应用制品已经大量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性能纤维材料如T800等实现技术突破。 三、2014年展望 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创新驱动明显、实现了健康较快增长。展望2014年,在国内经济形势依然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一是产业环境进一步改善,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有望进一步增强。如二十个重大创新发展工程的实施将全面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实施,产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药物、医疗器械上市手续不断简化,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

10、入,不断推出创新产品。第二阶段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开展,促进融合性业务发展。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不断展开,有望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二是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如随着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行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上下游产品产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国主导的4G标准TD-LTE(增强型时分同步长期演进)产业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大规模铺开,成为经济的重要拉动力量。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大数据等领域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是外需有望回暖,带动外向型产业回升。IMF预计全球2014年GDP增长率为3.6%,高于2013年的3%,其中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长率

11、将从2013年的1.3%大幅回升到2014年的2.2%。海外需求的回升将会带动海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出口占比较大产业的回升。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受“稳增长、调结构”这一政策主线的影响,2013年以来经济增速有所下行,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影响因素日益复杂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得益于政策扶持、消费结构升级等利好因素的促进作用,电子信息、生物、风能设备、锂电池等行业经济效益呈现了较快的增长,利润增速高于同期工业利润增速。2013年1-7月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9%,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9.2%;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

12、4.1%,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表现良好;生物产业方面,1-7月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8.5%和14.4%,增势平稳快速;风能原动设备制造业1-7月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8.5%,利润同比增速更是达到49%,增势显著;锂离子电池制造业也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1-7月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2.5%和14.9%。受投资增速下降、产能过剩、劳动力及融资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光伏等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受到较大抑制,利润增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13年1-7月,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小幅下降2.8%,其中铁路机车车辆

13、及动车组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13.58%,高铁投资一度受阻的影响明显显现;海洋工程专用设备制造业1-7月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9%,下滑幅度明显;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收入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利润同比下降8.4%,成本上升压力较大;光伏行业受产能过剩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1-7月整体出现亏损6.98亿元,经济效益下滑严重。环保专用设备行业经济效益表现平稳,1-7月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和水资源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利润增速分别同比增长10.0%和10.2%,增速平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展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在政府投入、融资条件、政策规划

14、等方面各级政府均给予大力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既符合我国扩大内需的需要,也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考虑到国内经济增速主动下调、世界经济回升依旧困难,初步预计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0%左右。1政策鼓励效应仍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2013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税收、金融、投资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政策措施,这将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受益政策的支持。同时,国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政策仍将继续发挥促进效应,新近公布的

15、促进信息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等以及将要出台的促进风电发展的意见等政策都将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深化改革成为主题和社会的普遍期待,改革的深入发展将在投融资体制、土地政策等方面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体制机制的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将这将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使得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市场主导、质量改善的方向持续迈进。2行业盈利改善将增强内部扩张动力2013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风能设备产业和锂离子电池产业均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增长,行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这将明显增强行业内部的扩张动力,推动行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商业模

16、式的创新,使得行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特别是国内居民消费水平保持稳步提高,信息消费和健康消费增长快速,将继续支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增强了行业增长的可持续性。风电方面,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已经使得风力发电行业实现了快速的盈利增长,2013年上半年国内弃风现象已经明显好转,这将进一步拉动风电行业的投资增长,使得风电设备行业需求继续回升。3国内投资将拉动高铁、光伏、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高铁方面,2013年以来国内高铁建设已经重新启动,4月份国内铁路建设投资同比增速一下上升到24.59%,前9个月的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措施,高铁投资项目陆续开工

17、将带动铁路机车及动车组制造业增速从低谷中逐渐回升。光伏方面,自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后,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建设力度,2020年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0GW,预示着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平均增长30%以上,同时国家已经出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光伏发电补贴政策,这些将弥补出口受阻给光伏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消化光伏过剩产能,使行业增速逐渐回升。节能环保方面,为推进结构调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已经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并提出,要推进资源税改革和环境保护税立法,理顺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完善差别化价格政策,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

18、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倒逼超标产能退出、节能减排达标和自然环境改善。这将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国内节能环保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带动节能环保产业保持较快发展。 (经济预测部 王硕)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情况为了解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于2013年7月8日-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以及海淀区进行了为期2天的相关调研活动,活动中调研组听取了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并实地走访了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别是: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

19、有限公司、中信国安盟固利公司、乐普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纳通医疗集团、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本次调研的实际情况,国家信息中心代表调研组撰写了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情况。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总体上看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优秀企业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格局也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专家组也了解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市场竞争环境、产业链协调发展、融资等方面存在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2014年服务业形势展望内容摘要: 2013年,我国服务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服

20、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较高水平,内部结构继续改善,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总体持乐观态度。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整体经济形成较强支撑作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并有望在今年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展望2014年,我国服务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营改增”、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上海自贸区建设以及稳增长、调结构等各项利好政策将推动服务业保持稳步较快发展势头,预计服务业增速将达8.2%左右。一、2014年服务业发展展望1发展机遇(1)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1978年至2012年间,按可比价算,我国服务业规模扩大了32倍,年均增长10.8%,较整体经济增速快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也从1

21、978年的23.9%提高到目前的45.5%,几乎翻了一倍。但与经济同水平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仍较滞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2)服务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中央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自“十七大”以来已经出台了多项服务业发展促进政策。目前,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营改增”等服务业发展利好政策正在深入推进。上海自贸区在今年9月份正式挂牌,未来在促进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加大服务业竞争力度、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体来看,我国服务业发展环境正日益改善,有望给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助力。(3)服务业需求日益旺盛。随着我国经济

22、、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各类服务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强。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收入水平提高将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从而给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将给产品研发、设计、营销、咨询、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2面临的挑战(1)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仍复杂多变。由于美国经济复苏进程不及预期,美联储今年9月没像大部分经济学家预期的那样缩减QE3规模,而是将政策调整时间推迟到2014年,届时将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新一轮动荡,并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影响整体经济稳定。欧洲方面虽然在摆脱债务危机的影响,但经济

23、整体仍处于衰退状态。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实现复苏,但仍面临如何消减政府债务规模以及提高消费税的问题,这都可能给日本经济带来负面影响。(2)国内生产要素价格进一步上升。目前我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正处于快速上升期,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这种变化虽然有助于“调结构”,但也会加大服务业企业运行成本。特别是在劳动力方面,我们预计2014年我国将迎来劳动力供需关系的转折点,劳动力供应紧张局面将逐步加剧。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更强,劳动力供应紧张将给服务业发展带来较大挑战。3趋势预测目前,我国经济正在企稳,“调结构”也取得积极成效,改革不断释放经济发展动力。展望20

24、14年,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深化、“营改增”试点不断扩容和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等利好政策带动下,我国服务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预计服务业增长8.2%左右。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1进一步做好“营改增”试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领域,把更多的服务业纳入试点,形成完整的增值税链条,切实减轻服务业企业重复征税情况,降低企业的财税负担;二是要针对交通运输业等试点过程中财税负担有所加重的行业重新确定科学、合理的税负水平;三是要做好“营改增”试点企业的窗口指导,保证企业实现从营业税向增值税的顺利转换;四是要加强调研评估工作,及时发现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尽快给予

25、解决。2努力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一是要以上海自贸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快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大国外竞争对手引进力度,积极汲取国外服务业发展经验,提高我国服务业企业竞争力和发展质量;二是要加快铁路、民航、通信、文化、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提高这些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力度,打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三是要加大垄断性国有服务业企业改革力度,减少行政垄断色彩,提高市场竞争力度;四是要加快重要服务领域的定价机制改革,赋予企业更多的定价权,通过定价机制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3增强服务业企业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6、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二是要加大对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支出税费减免力度,重点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要重视服务业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为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更多助力。4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要加快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行业协会、服务业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工作,提高物流、电信、邮政、快递、运输、旅游、体育、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水平,通过标准化促进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二是要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体系法律法规,增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规范信用服务机构发展,实施有效的信用奖惩机制,切实提高信用体系发展水平,降低服务业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发展质量;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行业统计工作,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科学、统一、全面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为服务业企业经营和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 (经济预测部 耿德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