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85457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87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doc(7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2018-2035 年)前 言未来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与工业技术交叉融合为驱动,显著带动生产力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涉及生产、交通、健康、消费、民生等多方面的经济活动。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地都已着手谋划,加强规划、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独具特色的创新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成果,发展未来产业

2、具有战略性、基础性要素条件和特色优势。但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沈阳还存在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资源不匹配、传统体制机制惯性大、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高端人才流失等问题。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我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4上的讲话精神,顺应和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立足现有基础,强化前瞻布局,按照“站高、看远、想深、谋实”的原则,制定本规划。提出以带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未来产业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为依托,以“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为抓手,面向 2035 年谋划未来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

3、和发展路径,重点培育“3+2”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即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具体包括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智慧交通、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储能材料、航空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防腐材料 17 个重点方向,力争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引领性发展,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5目 录一、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主要原则8(三)发展目标9二、发展重点10(一)未来生产101.智能机器

4、人102.增材制造123.智能制造系统集成15(二)未来交通171.智能网联汽车172.通用航空203.智慧交通22(三)未来健康241.生命科学242.生物技术283.智能医疗31(四)未来信息技术331.人工智能332.工业互联网3663.区块链39(五)未来材料421.储能材料422.航空材料443.半导体材料474.纳米材料495.防腐材料51三、重大工程53(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53(二)未来产业孵化工程55(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56(四)龙头企业引培工程57(五)金融资本扶持工程59(六)高水平国际合作工程60四、保障措施61(一)加强组织领导61(二)营造良好环境62(三)强化舆

5、论引导637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带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未来产业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为依托,以“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为抓手,围绕“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大路径,聚焦延伸、裂变、融合、渗透的产业发展模式,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重点培育“3+2”未来产业体系,努力建成全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持续提供强大动力。8全全国国未未来来产产业业的的先先行行区区、示示范范区区、引引领领区区创创新

6、新能能力力 提提升升工工程程未未来来产产业业 孵孵化化工工程程龙龙头头企企业业 引引培培工工程程金金融融资资本本 扶扶持持工工程程人人才才队队伍伍 建建设设工工程程坚坚持持把把科科技技创创新新作作为为第第一一动动力力坚坚持持把把深深化化改改革革作作为为关关键键突突破破口口坚坚持持把把人人才才优优先先作作为为核核心心战战略略坚坚持持把把国国际际视视野野作作为为重重要要导导向向高高质质量量 发发展展无无中中生生有有有有中中生生新新高高水水平平国国际际 合合作作工工程程未未来来生生产产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未未来来交交通通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智慧交通未未来来健健康康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智能医

7、疗未未来来信信息息技技术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未未来来材材料料储能材料航空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防腐材料加加强强组组织织 领领导导营营造造良良好好 环环境境强强化化舆舆论论 引引导导加加大大资资金金 支支持持“3+2”未未来来产产业业体体系系未未来来技技术术产产业业化化现现有有产产业业未未来来化化沈阳市未来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沈阳市未来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二)主要原则(二)主要原则。1.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创新发展理念统领未来产业发展,整合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提升未来产业相关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努力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的

8、良好环境和良性机制,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创新动力。2.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突破口。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9励原创性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3.坚持把人才优先作为核心战略。实施“盛京人才计划”和“三引三回行动”,把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摆在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深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改革,培

9、育造就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未来产业人才队伍。4.坚持把国际视野作为重要导向。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优势资源,把未来产业培育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市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争使我市成为未来产业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沈阳在全球未来产业中的话语权。(三)发展目标(三)发展目标。到 2025 年,未来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国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生物技术、航空材料、防腐材料等领域达

10、到国内领先水平,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达到国内10先进水平,生命科学、区块链、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到 2030 年,未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将我市打造成为我国未来产业的创新高地和重要增长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名列国内前茅,重点产品和服务覆盖全国及东北亚主要市场,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初步具备国际引领作用。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生物技术、航空材料、防腐材料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命科学、区块链、半导体材

11、料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 2035 年,构建起较成熟的未来产业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重点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形成一批国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生物技术、航空材料、防腐材料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军水平,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生命科学、区块链、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二、发展重点11(一)未来生产(一)未来生产。1.1.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1)发展基础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是关键零部

12、件制造,主要包括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等;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应用行业有汽车、电子、食品等,用途包括冲压、焊接、搬运、装配、分拣等。上上游游 关关键键零零部部件件制制造造减减速速器器中中游游 机机器器人人本本体体制制造造机机器器人人本本体体下下游游 机机器器人人系系统统集集成成用用途途:冲冲压压、焊焊接接、搬搬 运运、装装配配、分分拣拣、上上下下 料料等等工工业业:汽汽车车、电电子子、食食 品品、医医药药等等控控制制器器伺伺服服电电机机传传感感器器嵌嵌入入式式系系统统图图 1 1 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图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图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基础良好,

13、拥有中科院沈自所、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资源,以及新松机器人、通用机器人、众拓机器人等 69 家骨干企业。(2)重点方向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工程机械、卫浴、集成电路装备、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和食品等行业需求,依托国12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院沈自所、新松机器人、通用机器人等单位,以“固强、补短、拓新”为发展路径,加快推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围绕创新链裂变式发展,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研发一批标志性产品,搭建我市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平台,加快构建包括创新资源、骨干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金融机

14、构、第三方机构等在内的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专栏专栏 1 1 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1 1、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机器人机构优化设计技术、高速高精度机器人本体优化技术、柔性多关节机器人模块化设计、运动规划与控制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智能感知技术、视觉快速识别与引导装配、视觉伺服、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工艺规划仿真与离线编程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云平台技术、机器人力控制技术等。2 2、重点产品与服务:、重点产品与服务:智能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轻负载复合机器人,重负载复合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行为反馈”闭环工作流程的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重载搬运型移动机器人、叉车搬运型移动机器人

15、、非接触供电型 AGV、智能巡检 AGV、仓库移动机器人等移动机器人,真空机械手系列产品、大气机械手系列产品、FPD 洁净搬运机器人、大负载晶圆搬运机械手等洁净机器人,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关节位置、力矩、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灵巧手和具有快换功能的夹持器等末端执行器、机器人专用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3)发展路径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强化理论储备,重点开展包括云识别、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在内的智能感知技术、认知技术以及自平衡技术研究,攻克高速高精度机器人本体优13化技术、柔性多关节

16、机器人模块化设计等核心技术,积极探索基于跨模态的机器人记忆、推理、表达和自学习等人机交互系统。突破关键核心部件。突破关键核心部件。依托中科院沈自所、新松机器人等单位,围绕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与执行器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攻克机器人操作系统、控制器高精度与高可靠性技术、高精密减速器振动噪声抑制与疲劳性能分析技术、伺服系统高动态响应转矩控制技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探测识别、信息融合、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控制技术,实现产业基础能力的全面提升。研发一批标志性产品。研发一批标志性产品。建立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性能测试与功能验证平台,突破智能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双臂协

17、作机器人、智能复合机器人等一批标志性产品。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推动智能机器人在汽车、航空装备、电力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装备、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示范。2.2.增材制造增材制造(1)发展基础增材制造产业链上游主要有振镜、芯片、电子束枪、激光器等关键零部件,建模软件、控制软件等专用软件,以及增材制造专用材料;中游是三维立体打印(3DP)、熔融沉积成形(FDM)、光固化成形(SLA)、激光选区烧结/14熔化(SLS/SLM)、电子束选区熔化(EBSM)、电子束熔丝沉积(EBDM)、材料喷射成形等增材制造装备;下游是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军工、生物医疗、食品、教育、文创等应用领域。图

18、图 2 2 增材制造产业链图增材制造产业链图我市在增材制造领域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拥有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东北大学、中科院沈自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中科三维、中科煜宸等骨干企业。(2)重点方向围绕航空航天、汽车、模具、军工、教育、文创等领域的发展需求,依托东北大学、中科三维、中科煜宸等单位,开发高品质的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等金属粉末以及高性能稳定性的光敏树脂、粘结剂、催化剂、蜡材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开发三维立体打印(3DP)、熔融沉积成形(FDM)、光固化成形(SLA)、激光选区熔化、电子束选区熔化、增减材复合制造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前瞻研15发用于4D 打印的能够

19、自动变形的材料和直接将设计内置到 物料当中的技术。专栏专栏 2 2 增材制造增材制造1.1.核心技术:核心技术:金属球形粉末成形与制备技术,高转速旋转电极制粉、气雾化制粉等技术,树脂、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等材料体系中热传导、界面链缠及性能调控技术,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液态金属喷墨打印,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以及材料喷射成形。2.2.重点产品与服务:重点产品与服务:空心粉率低、颗粒形状规则、粒度均匀、杂质元素含量低的高品质钛合金等金属粉末,增材制造专用液态金属材料,氧化铝、氧化锆等陶瓷粉末、片材,高性能稳定性的专用光敏树

20、脂、粘结剂、催化剂、蜡材,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液态金属喷墨打印等增材制造装备,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以及材料喷射成形等增材制造装备。(3)发展路径培内引外,研发增材制造装备和材料培内引外,研发增材制造装备和材料。积极对接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优势的增材制造企业和研究院所,开发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制三维立体打印(3DP)、熔融沉积成形(FDM)、光固化成形(SLA)、激光选区熔化、电子束选区熔化、增减材复合制造等增材制造装备,以及高品质钛合金、陶瓷粉末、专用光敏树脂等增材制造专用

21、材料。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围绕电力、汽车、军工、机床、机器人等行业需求,将增材制造技术装备融入沈阳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模具制造、零部件直接制造、16再制造等领域。在原型制造、模具开发、复杂零件制造、产品修复等关键环节,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强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增材制造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增材制造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项目。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增材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在线协同设计、数据互联共享、分布式制造的增材制造云平台。3.3.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系统集成(1)发展

22、基础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产业链上游包括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设计、工艺仿真、工业控制、业务管理、数据管理等工业软件;中游包括行业系统集成商、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工程实施承包商和系统咨询服务商等;下游为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等各个制造业领域。上上游游智智能能制制造造装装备备中中游游行行业业系系统统集集成成商商下下游游航航空空、汽汽车车、电电子子信信 息息、食食品品、生生物物医医药药、 家家电电等等 工工业业机机器器人人数数控控机机床床传传感感器器焊焊接接设设备备工工业业软软件件设设计计、工工艺艺仿仿真真工工业业控控制制数数据据管管理理业业务务管管理理增增材材制

23、制造造自自动动化化系系统统集集成成商商.工工程程实实施施承承包包商商系系统统咨咨询询服服务务商商图图 3 3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链图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链图17我市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云科智能、中科院沈自所等单位都具备为相关行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新松机器人、中科院沈自所已入选工信部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2)重点方向依托新松机器人、中科院沈自所、云科智能、东软集团、沈阳机床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强技术、工艺、生产、销售、服务的产业集成能力。推动装备、数控机床、自动化、软件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的协同创新

24、,培育形成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以顶层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业大数据为基础,以先进技术到工艺、生产、销售、运营各节点为要素的系统集成能力,为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并加速向周边地区拓展市场,将我市打造成为我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给高地。专栏专栏 3 3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系统集成1.1.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功能安全技术、识别技术、建模与仿真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

25、嵌入式组态软件、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软件(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商业智能软件(BI)、工业软件测试验证技术。2.2.重点产品与服务:重点产品与服务:汽车、航空、电子信息、食品、生物医药、家电等产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涵盖工业设计、定制化制造、供应链管理、远程运18维等功能的智能云平台。(3)发展路径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依托新松机器人、云科智能、东软集团、中科院沈自所、沈阳机床等单位以及相关的制造业企业,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以顶层设计为核心,开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创新、方案研发和实施工作,培育

26、形成一批面向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典型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典型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依托现有优势资源,推动制造业企业与装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自动化企业、科研院所等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在做好企业自身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模式,打造汽车、航空、电子信息、食品、生物医药、家电等典型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突破智能制造核心工业软件。突破智能制造核心工业软件。依托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中科院沈自所等单位,开展信息物理系统(CPS)的顶层设计,研发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商业智能

27、软件(BI)等业务管理软件和智能测控装置及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建设工业软件稳定性、可靠性测试验证平台和重点行业信息物理系统 CPS 测试验证平台。(二)未来交通(二)未来交通191.1.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1)产业链条与发展基础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与信息通信技术等融合发展的产物,已成为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的战略制高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上游由芯片、传感器和操作系统等组成,中游为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下游由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车辆运维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等组成。图图 4 4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图我市拥有华晨宝马、上汽通用、华晨金杯等 7 家整车

28、企业、14 家专用车企业以及 251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围绕传统燃油车建立了完善的汽车产业体系,优势产品包括发动机、车桥、内外饰件、冲压件、线束、智能网联中控等200 余个品种。智能网联汽车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东软睿驰正在积极布局操作系统、辅助驾驶、车联网、动力电池、智能充电等领域,中科一唯拥有整车控制器、智能网联中控等产品,并已正式为一汽等国内一流整车厂供货。20(2)重点方向立足我市汽车产业发展基础,依托华晨汽车、上汽通用、东软睿驰、中科一唯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条,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和推广应用,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

29、业重要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专栏专栏 4 4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1.1.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环境感知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车辆协同与控制技术、数据管理与信息安全技术、人机交互与共驾技术、通信与信息平台交互技术、 V2G 技术等。2.2.重点产品与服务:重点产品与服务:操作系统、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光学系统、激光雷达、高精定位系统、高精度地图、车载互联终端、集成式控制器等。(3)发展路径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创新。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创新。发挥我市汽车产业、软件产业的优势,建立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展开联合攻关,依托东软睿驰、中科一唯

30、布局车载操作系统、辅助驾驶、车联网、动力电池、智能充电,实施 V2G 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试点应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配套体系。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配套体系。以七大整车企业为依托,带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配套企业快速发展,大力培育和引进车载操作系统、激光雷达、车载互联终端、集成21式控制器等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快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和推广应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和推广应用。加快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部署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 5G-V2X,实施道路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利用沈阳机场、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区

31、域,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和推广应用。2.2.通用航空通用航空(1)产业链条与发展基础我市通航整机制造产业发展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主旨,通过自主研制和国外引进相结合,依托本地通用飞机制造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提高通用飞机研发制造水平。提升通航制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大通航整机市场占有率。图图 5 5 通用航空产业链图通用航空产业链图22目前,我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沈阳黎明公司、联航神燕、沈阳中体、锐翔、无距科技、壮龙科技、天之翼等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以及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辽宁通航研究院等研究院所,主要产品有固定翼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新能源通用

32、飞机、轻中重型单旋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双目测距模块、专用吊舱和挂载等产品。(2)重点方向充分发挥我市航空航天研发优势,加强干支线飞机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发展通航飞行器和无人机研发、零部件和关键系统配套、发动机制造、总装制造、试飞适航等;突破固定翼通用飞机、新能源通用飞机、无人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无人机应用示范;推进航空用复合材料、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航空通信、电子、仪器仪表、飞行控制、导航及空管等技术和产品,全力打造我国“北方通用航空之都”。专栏专栏 5 5 通用航空通用航空1.1.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控制算法、飞行动力、适航安全、实时精准定位、长航

33、时大载重、动态场景感知与避让、面向复杂环境的自主控制、群体飞行等。2.2.重点产品与服务:重点产品与服务:固定翼通用飞机、新能源通用飞机、无人机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芯片、图传系统、摄像机、电池、电机、机体结构、遥控器接收器、雷达及光学任务载荷、桨叶新材料等。(3)发展路径推动通航制造水平升级。推动通航制造水平升级。重点推进干支线飞机整机装23配和关键装备研发生产,加强干支线飞机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通航飞行器研发、零部件和关键系统配套、发动机制造、总装制造、试飞适航等,促进通用飞机研发、制造、运营、培训一体化的通航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沈飞民机新能源通用飞机、直升机、无

34、人机制造等重点项目,加快浑南、沈北两个航空零部件产业园及法库通航产业基地建设。加强通用航空技术创新。加强通用航空技术创新。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沈飞民机公司,以及中航工业飞机设计所、气动院等研发资源,支持建设高端研发中心、技术孵化中心,立足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通用飞机制造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设计能力和通航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区域优势,联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通用飞机研发制造能力水平。促进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促进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引优培强,加快中小型固定翼通用飞机、公务机产品、新能源通用飞机以及无人机等企业培育,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品

35、牌价值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搭建通用航空配套生产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通用航空应用示范。推进通用航空应用示范。推动沈阳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各项政策落地,推广法库低空飞行航空服务站和通用航空ADS-B 安全运行试点经验。支持企业主体在示范区内发展多种形式的通航业务,探索通用航空发展模式,培育本地及24区域通航消费市场。通过技术和管理输出,引领国内通航产业发展,树立通航产业品牌,确立我市在国内通航产业发展的龙头地位。3.3.智慧交通智慧交通(1)产业链条与发展基础智慧交通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范

36、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新业态、新模式。智慧交通产业链包括基础支撑环境、智慧交通创新平台以及应用服务。基础支撑环境 智慧路网环境 网络通信环境 云计算环境 验证检检环境 智慧交通创新平台 数据检集 数据处理 弹性计算 云端管理 应用服务 实验验证 检检评估 行业监管 决策支撑 图图 6 6 智慧交通产业链图智慧交通产业链图目前,我市开展了智慧交通建设,全面整合了公交、客运等公共交通信息,为市民提供各种出行方式的线路走向、参考运价、学车、修车等信息查询服务,并与东软、华为、联通、电信等达成了合作协议,智慧交

37、通体系初步25建成。(2)重点方向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在交通领域深度应用,布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产业建设以及交通解决方案,将我市培育成为引领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智慧交通产业发展高地。专栏专栏 6 6 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智慧交通解决方案1.1.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视频内容智能识别、视频语义理解、高清低噪成像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并行计算等。2.2.重点产品与服务:重点产品与服务:计算平台、电子警察系统、车型二次识别系统、违章变道抓拍系统、高清智能卡口、交通事故检测系统、路口流量采集系统、路测设备(RSU)/车载设备(OBU)、交通行业营运车辆卫星定位监

38、控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等。(3)发展路径建立智慧交通创新平台。建立智慧交通创新平台。发展以城市道路智能化交通为主体,利用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借助并行计算、视频内容智能识别、语义理解等先进技术,建立涵盖交通安全运行、交通运输管理、应急指挥调度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智慧交通创新平台。突破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核心技术。突破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核心技术。依托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市公路规划设计院、东北大学、东软集团等,突破视频内容智能识别、视频语义理解、高清低噪成像等智慧26交通核心技术。构建智慧交通基础支撑环境。构建智慧交通基础支撑环境。搭建高水平的智慧路网基础设施、5G 通信、高精度定位

39、环境,建立完备的智慧交通系统及相关产品试验验证环境、智慧交通云服务平台 IT基础设施环境等。(三)未来健康(三)未来健康1.1.生命科学生命科学(1)发展基础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改造自然,为农业、工业和医学等实践服务,着眼于人类未来健康。脑科学、神经网络是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精准医疗则是解决生命科学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精准医疗技术主要在疾病预防和处置方法中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其本质是利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进行的分

40、析、鉴定、验证与应用,精确寻找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27基基因因检检测测细细胞胞免免疫疫疗疗法法基基因因编编辑辑实实施施精精准准医医疗疗,首首先先要要通通过过基基因因测测序序诊诊断断病病情情,并并设设计计治治疗疗方方案案。基础层次中等层次最高层次通通过过对对免免疫疫细细胞胞的的功功能能强强化化和和缺缺损损修修复复,提提高高免免疫疫细细胞胞的的战战斗斗力力。直直接接修修改改人人类类的的基基因因序序列列,从从而而改改变变生生物物性性状状或或治治疗疗疾疾病病。图图 7 7 “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中国精准医疗计划”的三个层次的三个层次根据中国精准医疗计划,

41、精准医疗主要包括 3 个层次:基础层次是基因检测,中间主要是细胞免疫治疗,最高层次是基因编辑。从技术成熟度来看,细胞免疫疗法和基因编辑等还处于研究或临床试验阶段,产业链尚不完整,而基因检测的产业链较为清晰。图图 8 8 基因检测产业链图基因检测产业链图基因检测行业的上游是检测仪、检测试剂和耗材,全球市场被 lllumina、Roche、Thermo Fisher 三家公司垄断,行业进入壁垒非常高,其中 lllumina 公司一家独大,占据全球 7 成以上的市场。中游主要是测序服务、测序数据分析,代表公司有 Thermo Fisher、华大基因等,其中测序服务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而测

42、序数据分析行业的技术壁垒较高,是各大测序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下游则是测序服务的终端应用,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研究、28临床检测,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非临床领域。我市在基因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拥有中科院沈自所、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何氏医学院、胤安国际等院所企业,在基因检测与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建立了中国北方基因库、国家眼基因库等基因数据库,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但目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2)重点方向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lllumina、Life Technologies、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等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研究建设沈阳市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重点攻克新

43、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学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精准医学的检测试剂、个体治疗药物等医药产品,建立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应用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依托相关医院、研究机构等开展精准医学应用示范。专栏专栏 7 7 生命科学生命科学1.1.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单细胞分离、基因组扩增、转录组扩增和单细胞基因组分析技术,生物大分子的单分子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降噪技术,蛋白质测序技术,基因和蛋白质精准测量技术,大规模结构基因组、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基于靶标结构的药物结构优化、细胞重编程技

44、术、靶向基因编辑与示踪技术、大片段 DNA 和人工基因设计合成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脑连接图谱绘29制技术、神经环路结构及功能解析技术、真核生物细胞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脑疾病病因筛查和分析技术、免疫系统评价技术。2.2.重点产品与服务:重点产品与服务:精准医学的检测试剂、个体治疗药物等医药产品,以及无创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筛查、遗传病检测、免疫系统评价、肿瘤个体化诊断与治疗等医疗服务,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牧业育种、司法鉴定等非临床检测。(3)发展路径开展前沿性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前沿性基础理论研究。依托我市院所高校,围绕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类脑智能计算模

45、型等核心科学问题,在脑科学、脑机智能技术和脑疾病早期诊断精准干预等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我市人口健康与智能产业发展。近期重点发展基因测序服务。近期重点发展基因测序服务。我市近期应重点发展基因测序服务、测序数据分析业务,包括无创产前检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病原体感染检测、婚孕前遗传病检测、新生儿遗传病检测、脑疾病病因筛查、免疫系统评价等临床检测,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牧业育种、司法鉴定等非临床检测。突破精准医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精准医疗关键核心技术。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lllumina、华大基因等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建立沈阳市精准医学重

46、点实验室,突破新一代基因测序,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单细胞分离、基因组扩增、转录组扩增和单细胞基因组分析,单分子检测、荧光原位杂交和降噪,基因和蛋白质精准测量,真核生物30细胞基因编辑,脑疾病病因筛查和分析,免疫系统评价、医工结合等关键技术。搭建基因测序云服务平台。搭建基因测序云服务平台。随着基因测序设备的日趋成熟、测序服务的快速发展,基因测序的数据量呈几何式增长,导致测序数据分析需要大量的存储和计算能力,需要采用云计算的方式解决。因此,我市应搭建基因测序云服务平台,为基因测序服务、数据分析等提供存储和计算能力。2.2.生物生物技术技术(1)发展基础生物技术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

47、群之一,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引领性等特点。目前,生物技术正加速向各应用领域渗透,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生物技术产业正加速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将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31生生物物技技术术生生物物制制药药应应用用领领域域上上游游中中游游下下游游原原材材料料基基因因工工程程细细胞胞工工程程酶酶工工程程蛋蛋白白质质工工程程发发酵酵工工程程血血浆浆抗抗体体与与酶酶细细胞胞培培养养基基因因各各类类抗抗原原低低血血清清培培养养基基基基因因工工程程药药物物疫疫苗苗血血液液制制品品抗抗体体医医院院养养老老院院健健康康管管理理互互联联网网医医疗疗图图 9 9 生物技术产业链生物技术产业链生物技术应用于健康领域,将成为破解健康难题的必要途径。我市在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基础,拥有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