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65711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doc(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415 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学会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2017年11月 416 417 前 言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是推动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工作,也是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腹地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南平市文化资源与区位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

2、项规划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7年至2025年。 418 第一章 发展基础、面临问题与发展机遇一、发展基础(一)政策(一)政策环环境持境持续优续优化化政策配套日趋完善。“十二五”以来,南平市相继出台南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发展,构建综合性和专业性政策支撑保障体系。文化行政管理进一步规范。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市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统筹

3、协调机制,组建南平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文化单位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二)(二)产业发产业发展快速展快速稳稳健健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快速稳健增长。2012年至2015年,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5.93%,列全省第一位。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22%提高到3.8%,文化创意产业增速连续多年超过GDP增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以工艺美术为主的文化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文化观光和演艺

4、娱乐、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带动文化服务 419 业和文化批零业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优化。(三)区域特色逐步凸(三)区域特色逐步凸显显“十二五”以来,南平市高度重视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以朱子文化、武夷山茶文化和红色文化为核心,闽越文化、民俗文化、竹文化等众多类别差异发展的区域特色文化新格局。各县(市、区)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错位发展策略,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五项工程”,朱子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发挥武夷山“万里茶道”海陆双起点优势,弘扬武夷茶文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红色文化以及其他特色文化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取得

5、一定成果。 (四)品牌建(四)品牌建设设初初见见成效成效坚持品牌带动,突出特色优势,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为依托,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构建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融合发展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形成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茶文化、节庆会展、演艺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等领域形成品牌集群,特色文化品牌在省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五)(五)对对外交流日益外交流日益扩扩大大依托“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武夷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朱子文化节”“齐天大圣文化节”“根雕艺术品(建瓯)博览会”“中华紫薇文化旅游节(

6、政和)”等平台以及“万里茶道”历史资源,深化对台港澳和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朱子文化、茶文化、郑成功文化、大圣文化等闽北特色文化“走出去”,积极融 420 入“一带一路”建设,区域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二、面临问题(一)(一)产业结产业结构有待构有待优优化化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2015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额的92.9%,其中工艺美术品制造和纸张等文化用品的生产占比超过70%,文化服务业和文化批零业所占份额均不足5%,结构有待优化,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产业链条有待延长。(二)企(二)企业实业实力有待提升力有待提升2015年,我市文化法人单位有2609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7、135家,占全部文化法人单位数的5.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小、散、弱问题较为普遍,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园区建设相对滞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不高。(三)(三)资资源开源开发发有待深入有待深入资源转化率和配置效率较低。武夷山“双世遗”的品牌带动作用需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能力较弱。存在文化资源整合与优化不够、区域分布不科学、优势特点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四)人才(四)人才队队伍有待壮大伍有待壮大文化人才资源不足,高端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使用效能不高,人才资源未能有效激活和充分利用;文化人力资源不适应文化创意产

8、业的快速发展,拔尖艺术人才匮乏,舞台艺术创作导演、经营管理人才紧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21 三、发展机遇(一)(一)“一一带带一路一路”助推地方文化助推地方文化发发展展中央将福建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是福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也为我市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红色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廊桥文化、大圣文化等特色文化作用,充分利用政策大环境和区域优势资源,参与和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拓展与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机遇。(二)供(二)供给侧结给侧结构性改革推构性改革推动动文化消文化消费费升升

9、级级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内容供给水平,切实增加新供给和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主题。在互联网+文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三)生(三)生态态文明建文明建设设构筑文化构筑文化发发展新格局展新格局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支持武夷新区加快绿色发展以及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等政策和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随着南平市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建

10、设工作的全面推进,绿色资源优势为发展生态文明奠定优越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南平市文化发展构筑全新格局。 422 第二章 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二、总体思路围绕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定位,依托闽北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发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腹地的南平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1、,完善文化政策体系,推动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提升闽北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持续提升文化开放水平,着力构建武夷新区与延平新城2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传媒、娱乐演艺5大产业,打造以2个重点园区为主体、5个重要产业为支撑的“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形成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紧密结合的南平文化大格局。三、基本原则(一)(一)坚坚持改革推持改革推动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 423 制,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文化创意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

12、度,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二)(二)坚坚持持创创新新发发展展实施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推动文化科技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依靠创新驱动,塑造文化发展新优势。(三)(三)坚坚持内涵持内涵发发展展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树立“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聚焦内容主业,突出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四)(四)坚坚持特色持特色发发展展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弘扬并举,打造南平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牌,提高

13、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借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腹地支撑的历史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格局。(五)(五)坚坚持共享持共享发发展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共建共享,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 424 第三章 战略布局与主要目标一、战略布局依据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与定位,实施“双核驱动,五产并进,集群发

14、展,示范全国”战略。以武夷新区和延平新城为重要依托,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海丝”核心区重要腹地和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优势,重点打造2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会展、文化传媒、娱乐演艺等五大产业发展。武夷新区和延平新城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其他县(市、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重点推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响闽北特色文化品牌。着力提升朱子文化影响力和生态文化旅游竞争力,打造高品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的实施,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精细化发展。到2025年,形成以武夷新区和延

15、平新城为两大中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圈、其他县(市、区)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打造中国东南丝路上的文创名城,建成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南平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精细化发展取得实效,实现整体转型升级,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和南平国民经济支柱性 425 产业。文化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一)文化(一)文化创创意意产业产业整体整体实实力增力增强强基本建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传

16、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优势,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成效明显,龙头文化企业和拳头产品脱颖而出,文化与旅游、制造、科技、金融、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数字媒体、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数码广告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实力明显增强。武夷新区和延平新城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增长点。骨干文化企业持续壮大,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突破250家,培育重点文化上市后备企业8家,新增23家文化上市企业。2017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5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1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明显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二)文化体制改革

17、取得(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实效效各项改革基本任务全面落实。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市属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市属传媒单位实现转型发展。市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构有效整合,市、县、街镇三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实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决策科学化、信息公开化、程序透明化、运行规范化。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有关行政部门的关系,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方式方法。组建南平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推动产业链 426 成型和顺畅平稳运行。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下放事权,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发展更加广泛和深入。(三)(三)产业产业园区集聚效园区集聚效应应突突显显实现文

18、化要素资源有序流动,打破县域限制,构建以武夷山主体功能区为骨架、特色园区街区为脉络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到2025年,以武夷新区和延平新城为中心,分别培育2个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个省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实施8个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武夷新区和武夷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中心,建瓯省级影视基地、文化遗产观光园、红色文化开发基地、竹具工艺创意生活园、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生态园、建阳建盏文化创意产业园、邵武和平古镇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瓯武夷根艺城等产业园区创意设计含量明显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功能

19、区广域化、协同性格局逐步形成。(四)特色文化(四)特色文化创创意意产业产业不断壮大不断壮大到2025年,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建设一批典型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推动南平文化上市企业发展壮大。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明显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高,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生 427 活品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

20、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五)区域文化品牌影响提升(五)区域文化品牌影响提升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有效传承,区域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彰显。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显著增强。南平南词、四平戏、邵武傩舞、建瓯挑幡、浦城剪纸、建窑建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得到加强。闽越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武夷茶文化、大圣文化等内涵挖掘更加深入。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明显增多,区域文化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显著提升,文体旅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取得实效。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朱子文化节、齐天大圣文化节、根雕艺术品(建瓯)博览会、建阳建

21、窑建盏文化博览会等重大文化展览展示活动影响力更加凸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28 第四章 重点发展领域一、文化旅游产业(一)推(一)推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梳理整合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旅游定位高度。以朱子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廊桥文化、遗址文化、印刷文化,以及武夷山“双世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优势资源为核心,推动历史人文资源的旅游功能转化和旅游资源的历史人文品位提升。建立文化与生态深度融合的大武夷旅游圈,打造全国著名和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建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协调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

22、利用”的原则,建立由宣传、旅游、文化、环保、发改、财政等部门通力协作的综合协调机制。组织、协调区域性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把地方特色明显、文化资源相近的区域进行空间整合,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板块优势。促进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多元业态融合,丰富旅游休闲的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积极拓展文化旅游与生态、演艺、健康、工艺、红色、研学、体育等产业主题元素的融合空间,构建大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与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实施融合示范工程,以“印象大红袍”等业态融合项目为示范,不断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创意设计水平,实现多元旅游业态有机融合,促进产品升级、业态升级和营销升级。 429 以“互联网+文化旅游”

23、为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架构上的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制定“互联网文化旅游”行动计划,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提升文化旅游内容的数字化传送和演示能力,完善智慧导览、咨询、预订和在线支付服务,建立景区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和实时分流运作体系。实现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的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助推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一体化的实现。(二)着力打造(二)着力打造“海海丝丝”文化旅游精品文化旅游精品突出海丝主题。科学保护、整合开发海丝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规划建设特色明显、主题鲜明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项目。精心选择和打造一批“海丝”文化旅游

24、精品线路,形成包括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民俗文化体验项目等在内的海丝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打响“万里茶道”品牌。立足中、蒙、俄“万里茶道”旅游联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万里茶道”展示中心、体验中心、交易中心,重点推进“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建立“万里茶道”名茶品展示交易平台和市场。推进“万里茶道”城市博览园建设,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化风貌展示窗口和经贸合作平台,扩大“万里茶道”旅游品牌世界影响力。实施文化旅游合作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

25、往来和交流合 430 作。塑造“丝绸之路”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共享品牌,建立旅游合作机制和协调机构,逐步推进旅游交通互通便利化、实现产品对接。加强同世界旅游组织联系与合作,建设一支具备“海丝”主题知识的高水平专业导游队伍。(三)(三)发发掘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内涵掘提升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内涵推动文化旅游区域特色的细化定位、体现个性,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丰富文化旅游的南平特色。根据文化旅游不同主题的空间分布,进一步细化定位南平文化旅游的区域特色,深入发掘朱子文化、红色文化、遗址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的内涵,促进旅游差异化发展。实现朱子文化与武夷山生态的深度融合。贯彻落实福建省朱

26、子文化宣传纲要,系统、深入实施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五项工程”,打造以武夷山、建阳、政和为核心的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力争设立国家级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以朱子文化为主体的闽北文化旅游走廊。突出朱子文化交流、书院文化展示、理学文脉传承,全面展开对文化遗存的抢救性保护。按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要求,全力推进五夫镇朱子文化生态园建设,打造富有历史记忆、体现国学魅力、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历史文化名镇;加强朱子文化文艺作品创作,讲好“朱子故事”,打造南平区域“朱子之路”文化旅游线路;推出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衍生品,如连环画、动漫、木雕等,丰富朱子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接受方式。助推红色文

27、化旅游现代升级。依托南平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凸显南平文化旅游的主旋律色彩。完善红色旅游规划顶层设计,丰富红 431 色文化旅游的现代表现形式和体验渠道。结合现代旅游市场消费特点和需求,开展红色文化旅游主题活动,运用VR/AR技术增强红色文化体验和传播效果。围绕赤石景区、大安红色景区、中央苏区闽赣省委旧址、东方县委旧址、光泽大洲国共谈判旧址等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设计南平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强化红色旅游营销推广。开发传统文化遗产的旅游体验空间。探索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地区携手打造“最美世遗风景道”旅游线路。有效整合古汉城遗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和平古镇、下梅村、城村和五夫镇等国家历史

28、文化名镇名村建筑文化遗产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古民居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旅游项目。加快建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的创意开发、现代展示和文化交流。以全国首个建本文化保护基地“中国印刷博物馆建阳分馆”挂牌为基础,加强对建本雕版印刷文化的系统整理,将建本文化展览馆建设成南平传统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载体。(四)重点(四)重点发发展生展生态态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线线路路依托南平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定位,强化“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建设的生态特色。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整合提升生态主题的精品游线。以武夷山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品牌为主题,打造生态文化体验特色游线;以山

29、水民俗旅游为主题,打造生态文明和民俗文化观光特色游线;打造以“清、静、禅”为特色的生态康养休闲特色游线。加快大安源、黄坑、天成奇峡、华阳山、匡山、佛子山等十大生态养生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以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为基础,推进旅游线路联动化。实施快旅慢 432 游提升工程,构建对接高铁站点等交通枢纽、直通旅游景区景点的城际交通和方便周边游、乡村游的客运网络体系,探索建立市域范围的旅游风景道网络,推动以“生态慢游”为中心的旅游路线联动化。(五)推(五)推进进特色特色专题专题旅游旅游项项目研目研发发推进特色主题旅游元素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着力推动南平特色旅游产品新类型和新形态研发。整合国内

30、外媒体、旅游组织、旅游机构、旅游网站等旅游产业链上的重点资源,借助知名旅游企业的渠道优势和运营模式,完善南平特色文化旅游营销网络。推动县级范围全域旅游试点。以全域旅游带动南平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合理配置、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能力提升、文化服务综合能力的稳步增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在建阳黄坑镇、顺昌元坑镇、政和镇前镇和杨源乡开展旅游全域化集镇试点。力争武夷山市、邵武市在2018年、2020年分别通过省级全域化旅游示范市的验收。开发康养休闲旅游资源。推动文化观光旅游与康养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广低碳行、“森呼吸”的康养休闲旅游理念,构建“大健康

31、”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开发森林养生、温泉养生、彭祖汤养、禅茶开慧和中医抗癌等健康养生旅游产品,统筹推进兴田国际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武夷新区马拉松运动养生小镇等健康休闲旅游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发展医疗旅游项目,使南平成为中华养生一站式体验目的地。支持研学旅行发展。以朱子文化研究为重点,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开发系列研学旅游项目。支持建设一批研学旅 433 行基地,鼓励各地依托优越的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禀赋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有序开发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六)提升旅游衍生品(六)提升旅

32、游衍生品创创意意设计设计水平水平增强文化旅游衍生品的创意含量,提升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水平。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区域特色和时代内涵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创立南平文化旅游衍生品高端品牌。突出文化旅游衍生品创意设计的绿色生态理念,促进单一观光产品向复合体验型旅游产品升级。加强与高校艺术设计院系和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交流合作,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本地创意设计人才。 专栏专栏一一文文化化旅旅游游产产业业重重点点方方向向朱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海丝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重重要要园园区区建设朱子文化园延平书院、政和朱子书院文化创意园、文化遗产观光园、红色文化开发基地、森林生态博览园、建阳区建盏文化创意园、

33、考亭书院研学基地、顺昌宝山大圣文化旅游区、隐峰禅文化园、光泽商周遗址公园、兴田国际养生度假新城、武夷山航天体验馆、刚泰武夷天堂文化旅游度假区、武夷山香江名苑茶文化园、镇前古镇鲤鱼生态文化园旅游综合体开发项目精精品品路路线线世界遗产文化之旅、闽源文化体验之旅、光泽邵武(县苏维埃、东方县、金坑红军街)红色文化之旅、山水民俗体验之旅、养生康体之旅、廖俊波教育学习之旅二、工艺美术产业 434 (一)提升(一)提升传统传统工工艺现艺现代代设计设计水平水平保护传承地方工艺美术传统技艺,深入实施工艺美术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和新技术有机融合。提升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意创新设计能力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水

34、平,推动工艺美术产品向个性化、时尚化、日用化方向发展,提升工艺美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建立原创大师工作室,密切与各地工艺美术创意人才的交流合作。推动工艺美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依靠技术进步提升设计水平和缩短研发时间,增加产品功能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整合大师、技艺、材料等优势资源,建立生产设计联盟,着力开发高端产品,大力推进高端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瞄准家装、玩具、首饰、礼品等发展潜力大的领域,支持工艺美术品研发和设计创新项目。(二)打造特色工(二)打造特色工艺艺美美术术知名品牌知名品牌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南平工艺品牌效应。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全方位多领域拓

35、展,培育更多知名品牌,切实提高产业整体知名度,形成品牌影响力。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传统工艺美术项目的保护,立足工艺家具、玩具、剪纸、纸灯笼、陶瓷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工艺美术特色村镇,创建一批工艺美术工坊,培育一批行业名人名作名店,创新南平民间工艺品品牌。积极鼓励工艺美术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金融和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搭建平台,组织各种技艺、工艺竞赛和展会活动,引导企业提升工艺品牌营销能力。加强对南平工艺美术名牌产品的评定、宣传和 435 推介,健全价值发现机制。(三)推(三)推动动互互联联网网+营销营销模式模式创创新新制定“互联网+文化”行动计划,推

36、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工艺美术产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南平工艺美术网站,建成全市工艺美术行业的“信息、交流、交易、服务、展示”的综合性网上平台,积极推介南平工艺美术“专、精、优、特”产品。借助工艺美术展会网络营销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名企、名牌、名师及特色产品、作品,线上线下结合,以网络带会展,以会展促网络,推动全行业长短线营销服务平台的有机结合。支持工艺美术企业完善营销渠道,变革实体店,加快发展行业电商,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同步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四)促(四)促进进工工艺艺美美术术

37、集聚集集聚集约发约发展展引导实施一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项目,支持建设特色工艺美术产业示范区。依托旅游产业形成一批国内知名工艺美术交易集散中心,促进工艺美术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整合各地工艺美术资源,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加强园区内企业互动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开发和改造,发挥其产品开发、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带动作用;鼓励中小企业突出“专、精、优、特”的优势,加强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抓助武夷新区建设的机遇,积极吸纳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以及台湾地区的工艺美术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 436 产业要素的集聚与整合,推动工艺

38、美术产业集约化、精细化发展。 (五)构建工(五)构建工艺艺美美术术公共服公共服务务平台平台建立市级工艺美术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健全服务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落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性法规,制定保护性资金管理和使用细则。推动建设全市统一、功能完善的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产品发布、行业培训、展览展示、交流交易、数据库等服务功能。完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组织各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名人推荐和评审工作。加强工艺美术从业者管理。完善师承制度,健全培训体系,加强技师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立健全认定识别体系,发展评估、拍卖、定价、经纪、推介、交易等中介

39、机构。完善工艺美术行业鉴定、检测、仲裁、公证等服务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粗制滥造行为,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健全行业协会内部管理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规范行业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专栏二工工艺艺美美术术产产业业重重要要活活动动建瓯根雕艺术品博览会、建阳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重重要要园园区区与与基基地地武夷(建瓯)根艺城、中国(政和)竹具工艺城、建阳区建盏文化创意园、闽北(顺昌、政和)廊桥营造技艺传习所、竹具工艺创意生活园、武夷山“遇林亭”窑业开发基地、光泽梦想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三、文化会展产业(一)推动重点会展项目做大做强(一)推动重点会展项目做大做强 437 培育国际级文化会展品牌

40、。做强现有文化会展品牌,扩大南平文化会展的影响力。鼓励国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和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南平文化会展业的发展,推动中小型专业展会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展会项目。突出闽北特色文化,结合“海丝”文化元素,深化会展内涵,推动南平文化会展的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培育23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平台。将“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打造成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茶叶会展品牌,推动“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成为中国瓷器文化遗产的著名会展,把建盏打造成有世界影响力的黑釉瓷器标志品牌。以知名会展为平台,扩展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二)扶持地方(二)扶持地方节庆节庆会

41、展会展发发展壮大展壮大保护传承地方节庆会展的文化资源,突出地方节庆的文化色彩和民俗色彩,形成地方节庆文化品牌和名片,壮大南平地方节庆会展的总体实力。以区域特色文化拉动区域经济,发挥地方文化节庆惠民、乐民、利民的作用。精心办好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大圣文化节、浦城丹桂文化节、政和中华紫薇文化节、延平樟湖崇蛇民俗文化节,以及中国生态食品节等地方节庆品牌。推动地方民俗节庆与宗亲文化、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地方节庆会展与体育、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形态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支持“武夷山国际马拉松赛”“武夷山国际骑游大会”“武夷山国际轮滑节暨武夷山国际公路轮滑马拉松公开赛”“邵武斯

42、柯达国际自行车赛”“张三丰故里古道越野赛”等有影响力的专业体育赛事,与地方文化节庆相融合,实现体育赛事的节庆化。通过地方节庆会展,深化延台民间民 438 俗文化交流。(三)提升文化会展(三)提升文化会展综综合服合服务务能力能力创新会展服务模式,搭建现代会展服务体系。主动对接旅游、演艺、传媒、服务等行业,完善物流交通、网络信息、商贸交易、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配套功能。引导会展资源合理分布和错位发展,提升南平文化会展整体服务功能。推动现代文化会展的数字化服务发展。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建立互联网文化会展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会展供应链、服务链、贸易链的体系化生成。提升现代会展的策划、组织、营销

43、能力和交互服务功能,推动文化会展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升级。支持境内外大型和知名品牌展览在南平巡回举办或落地举办。(四)(四)创创新会展科技新会展科技创创意展示手段意展示手段推动文化会展的科技化、数字化展示,提升会展创意设计与展示方式,丰富文化会展的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会展的表现能力。推动互联网会展技术的不断革新,建设集展览展示、信息采集发布、广告文宣、网络销售于一体的互联网会展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推动文化会展业发展,建设南平会展数字信息平台。研发3D、4D展馆,推动开发数字文化会展,线上宣传推广南平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推动文化会展企业整体

44、转型升级。支持传统文化会展企业拓展互联网会展功能,实现会展信息集散、会展管理、产品营销、展品交易等功能的数字化服务。专栏三 439 文文化化会会展展产产业业重重点点方方向向培育重大项目,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创新展示手段,扶持地方节庆发展重重要要平平台台南平会展数字信息平台、福建索佳艺陶瓷文创平台、武夷新区万达广场建设四、文化传媒产业(一)深化(一)深化传传媒媒业业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传媒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转企改制力度,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遵循传媒发展规律,形式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大力推动南平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实

45、施闽北日报社、南平广播电视台等“报、刊、台、网”一体化创新发展,推进电视、广播、新闻报刊等传统媒体朝现代“多媒体”方向运营和发展。促进传统媒体影响力向移动终端和网络空间延伸,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支持传统媒体开展采编流程集约化、数字化改造和移动采编、多媒体采编系统升级,积极开发适应新媒体受众群消费习惯的内容产品。支持传统媒体建设内容和用户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南平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数字化、网络化应用,实现制播高清化。(二)推(二)推动动媒体内容生媒体内容生产产原原创创水平提升水平提升实施传播媒体内容精品建设工程,打造一批电影、电视、广播的原创佳作。支持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

46、单位扶持优秀内容产品,制作播出原创广播影视精品节目。支持新媒体企业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内容 440 的精品化生产,建立媒体原创内容产品的交流合作与交易平台。开发原创动漫游戏产品,积极争取融入国家动漫精品工程、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提升动漫游戏产品的影响力。 突出朱子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廊桥文化、“万里茶道”等南平特色文化传播内容,凸显南平媒体内容生产特色风格。重点支持以南平自然风光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为题材的影视制作,引导媒体加强宣传、推介地方文化品牌。加快建瓯省级影视基地建设,打造区域性现代影视传媒产业发展基地。加强数字影院建设,增加电影票房收入。以多种方式激励优秀传媒内容

47、的生产。加大中央和省里对原创内容产品优惠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引导南平媒体内容产品积极争取政策优惠和申报相关项目。发挥财政资金扶持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传媒原创内容产品的生产。 (三)着力构建(三)着力构建传传媒数字化生媒数字化生产产平台平台充分发挥南平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优势,加快南平传媒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构建面向多屏幕、多终端、多渠道播出的综合制播系统平台。依托“武夷智谷软件园”建设,发挥产业发展“融合器”、资源整合“处理器”、智慧城市“神经中枢”的数字技术功能,推动现代传媒产业链要素聚集。构建传媒数字化生产平台,打造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突出“万里茶道”主题的融入“一带一路”全媒体

48、传播平台建设,重点推动南平“一带一路”主题内容的数字化生产、传播和营销。构建传媒数字化生产平台,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发展契机,重点打 441 造面向公众市场的数字广播电视平台,带动数字广播电视发展,提高视讯业务服务以及游戏、教育、娱乐等增值服务水平。(四)(四)强强化特色文化品牌化特色文化品牌对对外推介力度外推介力度提高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增强南平故事的感染力,推动南平文化走出去。以现代传媒技术大力推动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发挥传媒企业的数字传媒技术能力,大力推介“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朱子文化节”“武夷山海上丝绸之路低碳国际论坛”“海峡两岸齐天大圣文化论坛”等文化会展与节庆品牌,推动建设具有区域性

49、和全国性影响力的文化展示、交流和交易平台。增强与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出版、网络影视、动漫游戏、在线教育、文化电商等领域的产业合作与文化交流,提升南平“海丝”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专栏四文文化化传传媒媒产产业业重重点点方方向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内容生产原创力,构建传媒数字化生产平台,强化品牌对外推介力度重重要要平平台台南平“一带一路”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最闽北”新媒体平台升级开发重重要要产产品品与央视科教频道合作拍摄朱熹专题纪录片五、娱乐演艺产业(一)保(一)保护发护发掘掘传统传统演演艺资艺资源源系统保护、深入挖掘南平丰厚传统演艺资源,盘活文化存量资产。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意再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促进传统演艺与现代表演艺术 442 融合,推进与旅游的深度对接,实施传统演艺传承工程。以多种形式开拓非遗文化演艺类的市场空间,推动形成民间自发娱乐、旅游节庆表演、专业演出市场互为补充、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鼓励南平特色的民俗娱乐演艺项目,反映时代精神、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现代演艺作品创作,以朱熹等历史文化名人生平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