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三).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8646603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三).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三)27 简答题(江南博哥)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内容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金刚石、石墨和C60”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如下:我们知道,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元素组成的。例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那么,在物质世界中,有没有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物质的例子呢?研究表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

2、在着明显差异。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采集到的金刚石经过仔细研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以及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等。根据金刚石的用途可以推测金刚石一定很硬。事实上,它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2石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此外,石墨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我们常常要用到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等,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而它们的结构则与石墨类似。实验61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中,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

3、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利用木炭的这个性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它来吸附有异味的物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的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随着社会的发展,活性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饮用水在深度净化处理时都要用到活性炭,人们还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等等。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3C60科学家发现,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新

4、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每个C印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C60分子形似足球(如图64),这种足球结构的C60分子很稳定。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C60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目前,人类对C60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的科研机构在C60的制备和分离、C60的超导性、C60的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等相关知识。要求:(1)请将材料二实验61中的表格补充完整

5、。(2)根据以上材料完成“碳的单质”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材料二实验d-1中的表格补充如下。(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学习,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研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

6、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入】化学实验室需要购买活性炭,请大家和我一块进行网上购物去吧!咱们到这个名为卖“碳”翁的商店逛逛去。【多媒体展示】将提前设计好的模拟网店卖“碳”翁投影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并提问】大家看看一号柜台出售的是金刚石类的,有人造的和天然的金刚石,有金刚石打磨而成的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的钻石,有由金刚石制成的用来切割的玻璃刀和钻头等;二号柜台出售的是石墨类商品,请大家观察它的颜色,这些是由石墨制成的产品,有铅笔芯,润滑剂,电池的碳棒,坩埚等;三号

7、柜台出售的就是咱们要购买的活性炭,那里还有用来烧烤的木炭、美观的炭雕等。那么,为什么金刚石、石墨都出现在了卖“碳”翁的商店里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并讲授】科学研究表明,这些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像木炭、活性炭、木材、墨水等都含有碳元素,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把它们称为“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卖“碳”翁商店中的三种物质:金刚石、石墨、C60。【板书】课题l金刚石、石墨和C60环节二:讲授新课【模型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些模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观察、讨论】【共同总结】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此,同种元素也可以

8、组成不同的物质。【实物展示】金刚石样品。【教师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有关的物理性质。【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呈正八面体形的物质。【实物展示】玻璃刀。【教师介绍】刀头上镶有金刚石,通常用它来裁玻璃。【教师设问】由玻璃刀可以得到金刚石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学生观察、讨论】【教师总结并板书】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无色透明、呈正八面体形、硬度大,可以用来切割玻璃。【教师介绍】金刚石经仔细打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戴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实物展示】石墨样品。【教师引导】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有关的物理性

9、质。【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教师引导】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学生触摸石墨、回答】【教师介绍】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只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黏土粉以增加其硬度。最软的铅笔是6B,最硬的铅笔是6H,HB铅笔则软硬适中。【实验演示】把一根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池和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学生观察、回答】小灯泡亮了。【教师设问】根据此实验现象,你能得到石墨怎样的物理性质?【教师总结并板书】2石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10、。【教师介绍】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其中木炭、活性炭用途很广,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性质吗?【活动探究】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观察现象。【学生活动】【共同总结】可以看到淡红色的水的颜色褪去,这是因为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大,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板书】3木炭、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性。【教师设问】利用这一性质,请大家猜想一下活性炭会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1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2冰箱的除味剂;3制

11、糖工业的脱色剂。【教师组织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并板书】4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教师过渡】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另外还有碳管。【多媒体投影】C60分子模型。【教师介绍】这是一个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C60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目前,人类对C60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的科研机构在C60的制备和分离、C60的

12、超导性、C60的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设问】上面我们认识了三种碳的单质,它们的性质类似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这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因此,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环节三:巩固提高【练习】1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具有()。A可燃性B还原性C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D吸附性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关系的是()。A氧气助燃焊接金属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

13、定作保护气C石墨导电作电极D金刚石不导电作刻刀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作业】设计实验证明金刚石、石墨、木炭都含有碳元素。28 简答题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课程内容标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题2溶解度课题3溶液的浓度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溶液的形成”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如下。一、溶液实验9-

14、1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如果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会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只不过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取出蔗糖溶液(或氯化钠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即溶液是稳定的。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15、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例如,在上述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在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 mL水或5 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 mL水或5 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实验表明,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

16、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要求:(1)谈谈你对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2)根据以上材料完成“溶液”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本课题介绍的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在课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并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较为系统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对溶液的理解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可以使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

17、的形成过程,同时本节课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答法等

18、。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食盐水、食醋不易结成冰,这是为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内容吧。【教师展示】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溶液(无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铜溶液(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紫色)、氯化铁溶液(黄色)。【教师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可以由此想到什么?【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根据你们的猜想,这些液体有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那么,这些溶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了溶液。【板书】课题l溶液的形成环节二:讲授新课【活

19、动与探究l】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学生陈述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并总结】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能溶在水中,食盐、糖在水中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无色的,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得到液体是蓝色的。但有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教师设问】那有什么办法能使未溶解完全的物质被水溶解?【学生思考、回答】【共同总结】可加水、加热等。【教师总结并写板书】实验过程【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上述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它们的颜

20、色不同、它们都是混合物等。【教师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呢?【板书】一、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教师设问】在整个溶解过程中,水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例如:食盐、蔗糖、硫酸铜等。(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酒精等。m(溶液)=m(溶质)+m(溶剂)【教师设问】如何从微观的角度理解溶质溶解形成溶液这一现象?(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进行思考)【学生讨论、回答】【共同总结】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

21、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教师设问】根据你们的观察,溶液具有的特征有哪些?【教师总结并板书】(3)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教师设问】请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们的溶质和溶剂。【学生思考、回答】【共同总结】糖水中,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医生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等。【板书】【教师设问】那么,现在我们已经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了,那在生活中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过渡】可以用水和洗衣粉洗,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活动与探究2】溶质的溶解能力。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

22、管。【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学生陈述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并总结】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了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教师设疑】把一种溶液放人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活动与探究3】水和乙醇互相溶解。药品:酒精、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学生陈述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并总结】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这说明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

23、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教师设问】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板书】(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环节三:巩固提高【练习】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A蔗糖B氯化钠C面粉D高锰酸钾2关于溶液有如下说法:溶质只能是固体;溶剂一定是水;一种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溶质一定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溶剂中。其中

24、错误的是()。ABCD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是溶剂,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不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作业】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质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进行交流。29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标准: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材料二 某化学教科书的

25、部分目录: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材料三 某化学教科书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片段如下:实验5-1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如图55)。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小烧杯中,观察现象。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实验5-2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

26、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如图5-6),观察现象。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要求:(1)谈谈你对“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以上材料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1)“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节课是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一个过渡,可以引导

27、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做好理论准备。(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使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实验现象;学会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的测量,培养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守恒的含义及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过程环节

28、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学生猜想、讨论】【共同总结】可能有的三种情况: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教师引导】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

29、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环节二:讲授新课【活动与探究】1红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教师说明】实验分两大组进行,第一组进行实验一,第二组进行实验二。【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零;2红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些沙子;3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学生陈述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并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

30、学反应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师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作质量守恒定律。【教师设问】现有一反应A+BC,有10g A和5g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强调】质量

31、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一定要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教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是十八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把对化学的学习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研究)引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请阅读课本资料。【学生阅读】【教师引导】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投影。【多媒体投影】展示红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教师设问】从投影所展示的分子和原子的角度

32、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并总结】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板书】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教师设问】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活动与探究】(仍分两大组进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

33、律?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物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学生陈述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并总结】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教师设问】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的这些情况?【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1在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中,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的这种情况。2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

34、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的这种情况。【教师追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教师设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并总结】1蜡烛的燃烧可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比如采用红磷燃烧的装置,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2镁带的燃烧也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塞子中央应该有孑L,然后系一小气球。【展示改进装置】【教师介绍】我这里有一改进的蜡烛燃烧的装置,大家请看。取一密闭小试剂瓶,待蜡烛燃烧后迅速地放入瓶中并塞紧瓶口。环节三:巩固提高【练习

35、】1在下列各项中,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元素的种类物质的总质量物质的种类原子的种类ABCD2根据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可推断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组成中一定含有()。A碳元素和氢元素B碳元素和氧元素C碳、氢、氧三种元素D氢元素和氧元素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作业】请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为什么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大。

36、30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氧气的性质”的教学片段。学生实验1:如图1所示,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老师提问1:仔细观察,木条是否能够复燃?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实验2:如图2所示,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老师提问2:仔细观察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实验3:如图3所示,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老师提问3:仔细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37、。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3)图1中的木条是否能复燃,说明了什么?图2中的实验有什么现象?此现象可推测出木炭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解析:【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氧气的性质【参考答案】(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2)学生能够通过氧气性质的学习,体会到化学视角是认识身边物质的一个

38、重要的视角化学研究物质时常常借助实验手段,实验中可以使用对比等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是有目的、有序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3)图1中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图2中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图3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是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4)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探究活动的目标要与学生化学学习的进程相一致。在学习化学的起始阶

39、段,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差,化学的基本观念尚未形成,动手能力较差,此时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主要以培养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形成为主。化学课程学习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承担较多的教学功能,应被赋予较多的目标要求和较高的价值追求。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常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承载较多的教学价值,要经常安排和进行,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造成教学课时的过分紧张。难以完成总体的教学任务。在日常教学中穿插“碎片式”的探究活动。“碎片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多角度、立体化地开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随时能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随时能体验到探究的方法和

40、过程。31 简答题下面是某教师“粗盐提取”的教学片段实录。学生实验1: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教师提问1:玻璃棒起什么作用?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学生讨论1:得出结论。学生实验2:过滤食盐水(图2),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仍浑浊,再过滤一次。教师提问2: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应如何检查实验装置并找出原因?学生讨论2:得出结论。学生实验3: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图3)教师提问3:加热过程为什么用玻璃不断搅

41、拌滤液?学生讨论3:得出结论。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5个方面。任选3个方面予以回答)(2)在该教学片段中老师是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3)图2实验需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图3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4)在该内容的后续教学中,学生讨论得出“粗盐中含有的杂质只有泥沙等不溶的物质,通过过滤、蒸发即可得到纯净的NaCl”。判断该结论是否正确,并分析为什么? 参考解析:【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粗盐的提取【参考答案】(1)此实验的一些操作学生在上学期

42、已经学习过,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学过的实验技能进行巩固加深,贯通前后相关知识,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实验之后,教师紧跟着提出与实验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探究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动机。(其他合理答案亦可)(2)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能够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之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达成了“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的教学目标。(3)过滤要注意:滤纸紧贴漏斗内

43、壁;倾倒时盛过滤液的烧杯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滤纸边缘要略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可能的原因有:滤纸破损或过滤时滤液高于滤纸边缘。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是防止液滴因受热不均而飞溅。(4)下列结论不正确,粗盐中除了含有泥沙等不溶的物质,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的杂质。32 简答题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质量守恒定律”的部分教学过程实录。问题:(1)试对该教学过程进行评价。(2)结合案例举例说明,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3)请设计课后作业,并说明理由。 参考解析:(1)老师采用了实验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有趣的化学知识,

44、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该教师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该教师的实验设计中,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开展实验探究教学。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该教师在课程开始即提出问题“在生成新物质以后,物质的总质量,跟反应前相比,

45、有什么变化吗”。让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与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采用实验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给予学生自主发挥和创造的机会。该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老师也给予学生发挥探究和创造能力的机会,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适时适度给予指导并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探究结果总结。学生通过实验最终得到“反应前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并且注意对实验及改进结果进行总结。(3)课后作业:搜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小故事,下

46、节课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理由:采用开放式的作业能够给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33 简答题下面是某教师关于“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教学片段:通过“课前调查并思考”:校园里哪些设施是由铁制成的?被腐蚀的铁与原来有什么不同?发生腐蚀的地方通常在哪些部位?提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3种猜想:猜想1:可能是铁与水作用的结果:猜想2:可能是铁与氧气作用的结果;猜想3:可能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3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通过巡视,在目标和标准的引导下,在众多方案中,选取一种具有典型性的不完善方案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生1】(第3组同学设计的方案)取3支试管,试管l中放入一根光亮的没有生锈的铁钉,再倒入一些自来水完全盖住铁钉,可验证猜想1是否成立;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干燥剂,然后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可验证猜想2是否成立;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少量自来水,水不要浸没铁钉,可验证猜想3是否成立。【教师】对于这个设计,大家有不同看法吗?【生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初中化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