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8646540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1 单选题(江南博哥)掷铁饼运动员手持铁饼转15圈后松手,此时铁饼的速度v=25ms。该铁饼转动时沿半径R=10m的圆周运动并且均匀加速,则铁饼在此过程中的角加速度为( )rads2。(=314)A.332B.348C.357D.361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铁饼离手时的角速度,铁饼的角加速度2 单选题 一个质量为10kg的质点,在合力的作用下做曲线运动,该质点的速度为v=2t2i+4j(SI)。则在t=1s到t=2S时间内,合外力对质点做的功为( )。A.60JB.300JC.150JD.960J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3 单选题 一物体

2、在水平面上,受恒定的水平拉力和摩擦力作用沿直线运动,已知在第一秒内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为45J,在第一秒末撤去拉力(g=10ms2),其v-t图像如图5所示,则( )。A.物体的质量为10kgB.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C.第一秒内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60JD.第一秒内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80J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由图像可知物体在第一秒内的位移x1=,加速度a1=ms2=4 单选题 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线垂直的轴匀速转运,如图甲所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如图乙所示,则( )。A.t=0015s时线框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B.t=001s时线框平面与中性面重合C.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

3、有效值为311VD.线框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频率为100Hz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t=0015 s时感应电动势最大,t=001 s时感应电动势为0,磁通量变化率为0,但磁通量最大,即线框平面与中性面重合,B项正确。交变电D项错误。5 单选题 图6(a)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A、B是介质中平衡位置位于x=15m和x=40m的两个质点,图6(b)为质点A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B.该波的传播速度是5msC.再经过0.3s质点B通过的路程为6mD.t=0.3s时,质点B处于平衡位置且向y轴负方向运动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6 单选题 如图4所示,一束可

4、见光射向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上表面,经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a和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砖对a、b两种单色光的折射率na大于nbB.射出玻璃砖的两种单色光a、b平行C.若逐渐增大入射光的入射角,则a的出射光首先消失D.若用a、b两种单色光做衍射实验,则b光衍射现象较明显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b光在玻璃中偏折程度大,所以nbna,A项错误。a的折射率较小,波长较长,所以其衍射现象较明显,D项错误。第二次折射的入射角与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相等,所以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角相等,所以射出玻璃砖的两种单色光a、b平行,B项正确。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所以出射光不会消失,C项错误

5、。故本题选B。7 单选题 如图3所示,质量相同的两个带电粒子M、N以相同的速度沿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两平行金属板间的匀强电场中。M从上板边缘处射入,N从两板正中央射入,已知两粒子都刚好从下极板边缘射出,不计粒子重力,则射出过程中( )。A.M、N的带电量之比为2:1B.M、N的电势能减少量之比为2:1C.M、N的动能增量之比为1:4D.M、N在两极板间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M、N均做类平抛运动,在垂直于电场方向的位移和速度均相同,所以其在两极板间运动的时间也相同,D项错误。由M、N在沿电场方向的位移之比为2:1,可得加速度之比为2:1,电场力之比为2:1,带电量之比为2:

6、1,A项正确。由M、N所受电场力之比为2:1、沿电场方向的位移之比为2:1,可得电场力做功之比为4:1,所以,电势能减少量之比和动能增量之比均为4:1,B、C两项错误。故本题选A。8 单选题 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如今原子核的放射性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属于放射性衰变的是( )。A.B.C.D.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A项为衰变,B项为重核裂变,C项为轻核聚变,D项为原子核的人工转换。9 简答题以初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为例,简单介绍抽象物理现象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 参考解析:(1)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

7、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2)进行实验:实验一:在一个注射器内装入一些水,用手堵住注射口,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既然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水的体积没有轻易被压缩呢?实验二:用美工刀把铅柱的底面刮干净、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和问题,学生能认识到物体的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教师讲授:物体的分子间存在空隙,并且还有引力。那么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学生通过

8、观察演示实验感知、理论分析、操作实践,渐渐对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深刻的认识。10 简答题简述物理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列举几个课堂教学提问的实例。 参考解析:(1)课堂教学提问具有如下功能: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反馈评价,调控教学。(2)学习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时可以提问:通过观察,想一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体育和杂技中有什么应用?我们坐在汽车上,当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哪个方向倾斜?什么叫作参照物?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可以提问:冰冻的衣服在低于0的冬天也能变干,为什么?白炽灯泡通常做成“梨形”,这样设计有什么道理?11 简答题案例:某位同学对一道题的解答如下:问题:(1)指

9、出此道题检测了学生的哪些知识点。(4分)(2)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法。(6分)(3)针对学生的错误给出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参考解析:(1)知识点:串、并联电路分析,功率及焦耳定律。(2)正确解法:(3)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生1:我觉得这位同学做得很好。生2:我觉得存在一定问题,我的第一问和第三问与他不一致。师:你们谁先来说一下自己的思路?生2:老师,不对,题中问的是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电压应用6 V来计算,所以电阻为12。师:是这样吗?大家同意谁的说法?生:生2说得对。师:对的。我们一起看这道题。首先我们用的公式应

10、该是功率的计算式,然后我们回顾生1的说法,功率是3 W,这个3 W是什么功率呢?生:额定功率。师:那小灯泡要想正常发光,电压应该是什么电压呢?生:额定电压。师:那额定电压是不是6 V呢?生1你明白了吗?生1:明白了。12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一道有关压强的题目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4分)(2)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6分)(3)针对该同学的解答,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他解决问题。(10分) 参考解析:(1)固体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及其运用。(2)正确解答:茶壶对桌面的压力为水的重力和茶壶重力之和。(3)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压强的计算公式

11、P=以及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pgh ,那么这道题中,我们从题干能得出哪些信息呢?生1:茶壶的质量以及底面积、茶壶内水的质量、水平桌面的面积。生2:还有茶壶内水的高度。师:很好,那么要求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求呢?生1: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就等于茶壶内水的重力。师:是这样的吗?还有没有其他回答。生3:应该先求出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强,然后再求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师:还有其他解法吗?生:没有了。师:大家想一想,这两种解法都正确吗?生2:老师,茶壶形状是不规则的,壶内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与水的重力并不相等,这种解法不正确。师:生2分析得非常好,确实,在这里,由于茶壶的形状不规则,壶内水对茶壶底部

12、的压力与水的重力并不相等,所以这种解法是错误的。生1,你说一下这一问的正确解法。生1: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pgh,先求出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强,再根据F=pS来求出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师:对的,以后我们再碰到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容器是否规则,在计算固体压强时,一般先求压力再求压强;计算液体压力时要先计算压强,再求压力。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13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标准:“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材料二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生活中的透镜”一节中

13、的某一演示实验装置和原理图。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透镜和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任务:(1)简述投影仪成像特点。(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参考解析:(1)物体(投影片)位于凸透镜(投影仪镜头)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凸透镜另一侧位于二倍焦距以外的处(屏幕上),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2)教学设计如下: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投影仪的工作原理。过程与方法: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并能简单地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

14、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征,模拟投影仪成像时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通过投影仪的成像,综合分析得出其成像的特点。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师:(知识点衔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观察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之一照相机。谁能总结一下照相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具有什么特点?生1:老师我来回答第一小问,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师:回答正确。第二小问谁来回答?(大家纷纷举手准备抢答,老师巡视后)生2你来回答。生2: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物体位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成

15、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位于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师:总结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全体:(掌声)环节二:新课讲授1投影仪师:照相机的原理我们先总结到这。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课堂上老师经常用的演示装置投影仪。大家一起看演示实验。师:(介绍仪器装置,边做实验边介绍操作过程),现在老师把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然后将投影片放在载物平台上,接下来调整镜头距离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看天花板成像情况,你们看到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全体:(大家全部抬头看后,异口同声回答)这个像是一个放大的实像。师:回答正确。(提醒)大家注意我开始调整镜头到投影片的距离,大家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第一次,老

16、师使镜头逐渐远离投影片,也就是说物距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大家看到像大小如何变化?全体:像逐渐变小啦。师:是的。(继续启发大家观察思考),有谁知道这时的像距是指哪段距离?又如何变化呢?生1:老师我知道,像距就是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逐渐减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了。师:总结得非常精确。接下来大家在看第二种情况。老师使镜头逐渐靠近投影片,也就是物距逐渐减小,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对比第一种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全体:像逐渐变大了。生2:(举手)当物距逐渐减小时,像距逐渐增大,像的大小也逐渐变大了。师:非常好。谁能将投影仪原理从成像规律入手精准地描述一下。生3:物体距透镜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在透镜

17、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当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调整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将变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师:生3总结得非常好。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投影仪为大家展示课件,除此之外大家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投影仪?生:开学典礼时在大礼堂见到过。师:没错。大家要学会将物理原理跟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2放大镜师:接下来请大家把手中的放大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师: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生:用水滴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时,字也被放大了。师:通过以上的实验

18、现象,你能总结出放大镜的成像规律吗?生:放大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像。环节三:小结作业1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现在我们一起整理一下它们的成像规律吧。(板书)生: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把练习册中本节课的相应习题做一下。14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9为某初中物理教科书“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想想做做”。任务:(1)说明实验中移动另一端的夹子的设计意图。(4分)(2)基于该图片,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参考解析:(1)实验中移动另

19、一端的夹子的设计意图: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起到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2)师: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着什么?生:铅笔芯。师:我们都知道石墨是导电的,如果我们在电路中接入一根自动铅笔芯,接通电路后小灯泡会不会亮呢?(学生的答案不统一)师:好,我们现在就来试试。(老师按照图中所示的接法连接好电路,用两个夹子分别夹到铅笔芯的两端)师:老师现在要接通电路了,大家看好了,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接通电路后小灯泡亮了)生:哇,老师,灯泡亮了。师:那么如果老师向一个方向慢慢移动其中一个夹子的位置,另一个不动,小灯泡还会持续亮吗?它的亮度会改变吗?(学生互相讨论

20、,老师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师:小明,你来说说。小明:我觉得小灯泡还会继续亮,而且小灯泡会越来越亮。师: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演示一下,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向一个方向慢慢移动夹子)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生:小灯泡变亮了。师:如果我想让小灯泡变暗,夹子应该怎么移动?生:向反方向移动夹子。师:(老师按学生说的操作)小灯泡果然变暗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师:小刚,你来说说。小刚:在移动夹子位置的时候,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所以灯泡的亮度就变了。师: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改变?小马: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就会改变,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就会改变。所以灯泡的亮度就改变了。师:完全正确!正是因为移动夹子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通过灯泡亮度的变化可以体现出来。这就是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