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8517023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设计一科-邹家耀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纪录片复兴之路1811年11月26日,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一个名叫曾竟希的老人,正在熟睡中,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巨蟒从天而降,在自家的宅院盘旋良久。老人顿时从梦中惊醒,正想着自己的梦是凶还是吉。这时家人进来报喜,说孙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老人大喜道:此乃祥兆,他日次子必定光大我曾氏门庭!一般对于老人家做这样的好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他对未出生的孩子殷切期望,但是愿望是否能成真,估计老人心里也没底。因为古代的湖南历来被称为蛮荒

2、之地,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直到清代道光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但是即使是极不可能的愿望也有成真的那一刻,因为他的曾孙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曾国藩不仅仅光耀了曾氏的门楣,还让整个湖南挺直了腰杆。古往今来,士大夫最追求的理想境界不过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纵观中国历史,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而这半个人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但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

3、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但我们不难践行从这句话看出,一个封建末期的士大夫,一个贯彻儒家精神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王朝没落时期的孤单的背影。要细说曾国藩,我们不妨从一个小故事谈起。某天夜里,一个不速之客悄悄地摸进了曾家,想偷取些财物,但是灯还亮着,有一个孩子正在忘我地背着书,贼就藏在了屋檐底下,想等着孩子背完睡觉了再下手。哪知道这个孩子背了一遍又一遍,怎么都背不下来,贼等了很久,最后实在忍不住,跳下来朝着曾国藩怒吼道:你真不是读书的料!说罢将那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而故事的最

4、后,那名聪明的贼还是一个贼,而那个孩子后来被称赞扬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确实,曾国藩不会背书,或许这显示了他在某一方面的愚钝。而在当时的坏境下,对于一个出身贫寒但寄予了极大希望的少年,对于一个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文人,面对八股取士的科举这唯一出路,这几乎是致命的缺陷。好在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和其他的名流千古的人一样,他们身上会有超越常人的闪光点。年轻时的曾国藩,那个勤奋读书到深夜的少年,展现给我们的是格外坚韧的毅力。少年时期的养成优点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是造就他辉煌人生的一大助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在之后与太平天国军的战斗过程中,即使屡战屡败,曾国藩也不曾放弃,在写给朝廷的奏折

5、上挥笔写下屡败屡战,那种不服输、不气馁的刚毅气魄顿时跃然纸上。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28岁,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机,这一年他,殿试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对于一个既没权又没有财的普通农家子弟,这是何等的不易。曾国藩再一次展现出了被耕读之家熏陶出来的执着上进的品格,怀有雄才大略的他,写出的文章稳妥正大,文笔通达流畅,一派大家风范。而就在前一年的秋天,又一名在科举之路上苦苦挣扎的年轻人就没有曾国藩这样幸运了,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广州参加考试,又一次榜上无名。心灰意冷的他偶然收到一张宣传基督教的小广告,正是这个小插曲改变了他一生

6、的命运,同样也影响了整个大清朝的命运。这个年轻人就是洪仁坤,也就是后来的洪秀全。失意的洪仁坤回家后一病不起,甚至出现了幻觉,梦见自己成了上帝之子,耶稣的弟弟。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4月,曾国藩33岁,升任翰林院侍讲,官从五品,连升四级。同年,洪仁坤第四次与秀才失之交臂,之后改名为洪秀全,意为禾(吾)乃人王.曾国藩与洪秀全,两个同时代的人,读着同样的圣贤书,有着同样的理想和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一个成了晚清重臣,道光最重用的人,一个创立了拜上帝教,成了太平天国的领袖。可以说这两个人是宿命中的对手,一个是科举的受益者,一个是科场的失意者,一个是儒家道义的忠实捍卫者,一个因失意成恨对

7、儒家传统一概排斥,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对于曾国藩来说,和太平天国的战争更像是维护信仰和道统的战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对于他来说这是他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同样的,于咸丰二年(1852)重出山,以一介书生练兵征战也是曾国藩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是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他,造就了湘军,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起义成全了曾国藩。湘军是时代的产物,曾国藩是时势造就的英雄。最初曾国藩只是顺应皇帝的命令组织团练,作为正规武装的一种补充,团练负有守卫家乡故土之责。但是他心里很清楚光靠团练是成不了气候的,同样的腐败的大清军队,只有挨打的份,他需要的是一支军队,一支名叫

8、湘军的军队。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凭借他们的坚韧不拔,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与太平军战斗的主力军,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而曾国藩也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曾国藩终于战胜了洪秀全,战胜了太平天

9、国,他的实力和威望都到达了巅峰,而咸丰皇帝又在此时驾崩。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史常以惊人的相似重复上演过去的一幕幕悲喜剧,达到事业顶峰的曾国藩同样不得不面临中国古代历史的困局。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无非三条:一是起兵反叛清朝,问鼎中原;二是保持实力,维持现状;三是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而曾国藩选择了极少有人会选择的第三条,因为在功高震主的游戏规则下,不做皇帝,可能就是断头鬼。他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也是最符合他道义的一条,他因道义而起兵,也因道义而放权,正是他同时做到了立德和立功的体现,在权力面前,能够抵挡住诱惑的人少之又少,曾国藩就是那个特例,崇敬程朱理学的他,克

10、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为世人所尊重。这里还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十分令人震惊的,在我的印象中,曾国藩一直是沉静谦顺的。对于曾国藩来说,他一生中还有一个污点,让他痛心不已,这就是天津教案。一个由罪犯提供且未经核实的谣传,竟然使得天津市民深信不疑,负责调查处理此案的法国大使丰大业依仗西方强势文明,横蛮暴戾地向清廷官员和民众开枪。在这种危急四伏的情势之下,曾国藩受命处理天津教案。他接到手中的,无疑是一只烫手山芋。表面看来,对立者只有洋人与清廷两方,实际则分为四个错综复杂的层次,除洋人与清廷外,还有士大

11、夫与百姓,稍不如意,他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指向他的四种力量,除了希冀与索取外,没有哪一种会去理解他、支持他、帮助他,所以无论天津教案处理结果如何,他都免不了要成为一只替罪羊.曾国藩受命临行前,又一次写好遗嘱。曾国藩顶住多重压力,做出了自己的判决。方案一经公布,两国四方顿时一片哗然。法国自是不满意;清廷为了取悦国人,不得不摆出一副强硬姿态,造成一种对曾国藩的方案持有异议的假象;老百姓则大骂曾国藩为汉奸、卖国贼;士大夫们则一个劲地攻击不已。其实,曾国藩要做一个民族英雄并不难,可以将洋人的抗议置若罔闻,不问青红皂白地慷慨激昂,激发广大民众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可他不愿弋一己之虚名,而使国家受无穷之累,他

12、以一种无畏的担当,化解了一场危机与战争。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孱弱到了极点,一旦与洋人开战,必定会全局瓦裂,分解成为西方列强希望看到的一块块殖民地。曾国藩只能无奈地在诸多不利条件下减少损失,争取更多的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样的牺牲精神是值得我们去钦佩的,只能说在那个动荡的时局下,所有的反抗都会显得力不从心。洋务运动在我看来,曾国藩另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

13、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虽然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曾国藩也避免不了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他提出要学习西方是为了不受制与西方,他以博大的胸怀,善用人才,包容新事物,他忧国忧民,以民族存亡为己任。个人评价就个体生命而言,曾国藩是一个相当矛盾的统一体。他严肃刻板,却又显得幽默风趣;他推崇仁爱,却滥杀无辜;他提倡清廉,却对部下的贪赃枉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拥有一支虎狼之师,却自剪羽翼,结果受制于清廷。特别是面对先进的世界文明大潮,曾国藩以其远见卓识,奋然投身其中。曾国藩的一生,将社会人生的道义看得太重,主动承担的责任太多,而中西文

14、化的冲撞又将他撕扯得太痛,时代激荡的风云对他的要求太高,而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浪潮中,显得这样单薄无力,曾国藩这一辈子,活得实在是太累了!1872年3月20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这名清末名臣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七年后,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和他的弟弟李瀚章编辑出版了曾文正公家书,通过其中的一封封家书,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一生完整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他的谦和内敛,以退为进,韬晦有术,从不张扬,把外在的道德转为内在的品格,真正做到了三不朽中的立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风云人物,中国本土最具勇敢坚毅的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具完善人格的士大夫,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理想的化身,曾国藩的离世,象征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的消失。有人说,不讲中国近代史则已,讲中国近代史,不能不讲曾国藩;因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高峰、思想高峰、事业高峰,近代史上的第一人! 感谢阅读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