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观潮:道与艺术 .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8510040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海观潮:道与艺术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海观潮:道与艺术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海观潮:道与艺术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海观潮:道与艺术 .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海观潮:道与艺术 杨光祖何为道?庄天明非贯古今纵横宇宙不为功黄宾虹书法浅见认为:中国古圣先贤对于一个“道”字是很有讲究的,说得玄起来,真是不可言说,说着便不中了;讲得简单通俗起来,又是非常的简单。统而言之,亦不外乎天地人的一种妙契与总和。据于这一点,古人常常把那些能够超越常情凡欲,神游乎天地之间,证得天地与自己同根,万物与自己一体的人称之为圣者、道人。历观古今在艺术上有大成就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大悟其道、大行其道的人不管他宗的是孔孟之道,还是老庄之道,或者是西来释氏之道。黄宾虹老人有言:“古今蜕变,虽极流动,然道归于一。未能一以贯之,不足以语高深。”“诚以专门之学,非贯古今纵横宇宙不为功。”“

2、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气韵人工天趣合而为一,所谓人与天近谓之王。王者旺也,发扬光辉,照耀宇宙。”法语数则,可称道言乎,可窥有道人之道心乎。“五四”以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开始向现代化转型,这一“转型”,也就是用西法改变中法,结果,西法初步建立了,但中法却近乎失传了。老子说,海纳百川。作为有抱负的艺术家,不要先天地自我划界。比如,书法家一定要自封为碑学、帖学,就是一例。其实,碑学就是帖学,帖学也是碑学,只有能把字写好,写成艺术,碑、帖,都可以为我所用。学哲学,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分儒家、道家。儒家道家,其实可以打通。庄子讲“道枢”,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握了“道枢”,也就懂得了“齐物”。齐物论:“彼亦一

3、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恢憰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之两行。”台湾学者刘述先认为,这段引文之中有少数几句话费解,但基本的思路是很清楚的。一般人不明白大道,只固执己见,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即当时的显学如儒墨,也脱不出这样的窠臼。由道的观点看,是非是相对的,而且彼是相因,循环不已。是与非好似圆周上位置恰正相反的两点,在轮转的过程之中,变化成为自己的反面。只有把握道枢,守住圆心,与圆周上的每一点等距,那么无论有多少变化,也能够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这样才可

4、跳出是非圈外,而有了明。两行者,即从环中左旋右转,无不同归一点。王先谦曰,圣人合通是非,共休息于自然均平之地,物我各得其所,是两行也。道的观点,就是超越的观点,超越是非圈子之外,这样的观点贯串在庄子全书之中。其实,这也是道家的共识。按传统的解释,是非为两行,能够超越两行,就能够与道合而为一。刘述先创造性地阐释为:“理一”与“分殊”才是两行,兼顾到两行,这才合乎道的流行的妙谛。也即超越、内在。庄子说,道通为一。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流,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一”值得我们一再地反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更值得我们体悟,用一生去体悟。龙树中

5、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道与佛,真有相同之处。人类,在终极意义上,还是相同的。只是那个高度,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英国培根要刑讯逼供“自然”,那是一种实验室的思想,是主客二元对立。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不过,我看西方的最高理想,其实也是合一,古希腊不用说,基督教的道成肉身,一直到尼采、海德格尔,都在追求这个境界。可惜,现代化,打乱了这一切。所谓现代化,也就是技术化,甚至工程化。而技术,是非常无“情”的,它只是制作,不是创作。卓别林摩登时代已经反思了现代化之可怕。真正的艺术,却是有“情”的,是有泥土芳香的。它是手工坊,不是大车间,不是流水线。西方的反现代思想,

6、与庄子是相通的。我说,中国人天生后现代。但如今的中国人要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打破现代语汇、现代思维,回到传统的语汇。否则,用现代人的思维理解古人的思想,难免楚河汉界。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尽管读,且不要管那些专家的理论,或研究成果。古人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无“道”,导致了当代学人的轻浮、狂妄,及浅薄。我们一直在讲创新,忙得焦头烂额,都在创新。可创新的东西,看不见,而传统的东西却丢失得差不多了。我们看古人,注释经典、临摹法帖,其实也是创新。临摹就是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当今学人深思的。艺术之道,只有默默地扎下根去,自然就能进得去。黄宾虹说:“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肤浅。”(与汪孝文书)“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坠石者,重是也。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铁之重而有其秀扬之为华,按之沉实,同一重也。”道,即重也。向日葵未成熟时,高昂着头;成熟之日,却低下头,默默的。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