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ppt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8496853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PPTX 页数:1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优化.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产业结构优化.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优化.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优化.ppt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1. 含义 理论界关于合理化的不同见解: (1)各产业间的比例平衡; (2)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对应程度; (3)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结构。钱纳里(美)计算出反映人均国民收入在1001000美元间经济变化规律的一个图表。主要结论:需求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在人均收入300美元时已初见端倪,超过了300美元这一临界点,结构变化最快、最大,总的结构变化值75%80%发生在人均300-1000美元之间这个区段。 对照这个表,大致可看出人均多少美元时,产业结构处在什么阶段,各产业在构成中占多大比例。 评价:(1)仅从产业间比例分析,只能从静态上看出各产业的相对地位、各自比例,但

2、缺乏衡量这个相对地位是否合理的标准,(2)把合理与否放到供求平衡动态分析是一种深化。但必须假定这样一个前提,需求结构变动是正常的。(3)套用国际标准结构可以作一个参照系。 结构合理化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下,实现供求结构的均衡、各产业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结构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是个动态化过程,是相对的均衡与协调。 2. 判断结构合理化的基本标准 (1)能够充分有效利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资源,使其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结构整体效益高, (2)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实现供求结构均衡; (3)各产业部门间在生产上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结构关联效应高; (4)有利于向结构高度化,现代化发展。 二、产业

3、结构高度化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高度化指结构从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平的发展过程。实质是随着科技发展,分工深化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演进,更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趋势。 高度化的内容:从结构比看,一是三次产业重点依次转移;二是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三是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重点依次转移。从结构高度化的程度看:(1)产业高附加值化,具有较高的剩余价值率和超额利润;(2)产业高技术化;(3)产业高集约化;(4)产业高加工度化;(5)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与国际市场相适应,建立外资内资相结合的全方向的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到国外,全球化不要过多强调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产化率;(6)结构竞

4、争高级化。市场成熟,集中度提高,协调为主要,为节约交易费用而内部化,博弈更多采用合作式,避免两败俱伤。 库兹涅茨和罗斯托认为,高度化是以单个产业部门变化为基础,增长速度变化有规律,增长率超过一定阶段会下降,到一定程度创新对降低成本的潜力已趋枯竭,对美国1880-1948年38个行业考察,分A、B、C三组,各产业份额变化正是增长速度变动的结果。成长阶段A高速增长;成熟阶段B平均速度增长;衰退阶段C低速增长。从一个时点看,三种不同增长速度的产业同时存在,结构的变动是产业间优势地位更替实现的,衡量优势地位,一是增加值高低决定其比重,着眼于利润大小,支撑繁荣;二是关联度高低,决定增长的作用,着眼于创新

5、主导作用,提高结构素质。 关系:合理化是基础,到一定程度才推进高度化,二者相互作用,不同时期矛盾主要方面不同。中国当前纠偏已基本结束,主要是高度化。 三、主导产业的变迁与结构高度化 1含义:指能够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其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又有较大的产业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技术先导的标准是技术进步率和贡献率;出口先导标准是出口依存度(某一产业产品出口占总产量之比)和国际需求比较增长率(某种产品的国际需求收入弹性与相比较的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之比)。 (美)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理论依据是:(1)不同部门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2)总的增长率是某些关键部门迅速增长直接和间接的结果;(3)创新是产业发展

6、的主要动力;(4)各产业部门间存在关联效应。其特征:(1)引入一种与新技术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2)具有大大超过平均增长率的部门增长率;(3)产业效果超过该部门本身。具有较强扩散效应和波及效应。 2.选择基准(1)产业关联基准。美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上世纪50年代在经济发展战略提出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诱导作用的产业。称“赫希曼基准”。关联度应在产业间相互衔接的链条上是双向的,谁为前,谁为后,在统计中一般对最终产品部门的影响规定为前项关联,把对中间投入部门的影响规定为后项关联,前项关联指受需求部门影响,后项关联指受供给部门影响。(2)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依据收入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提出的。随

7、着收入水平的增长,新增收入会较多的用于代表较高消费水平的商品的支出。(3)生产率上升基准。(2)和(3)是筱原三代平50年代为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提出的。称“筱原两基准”。70年代后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还提出“环境基准”(污染少,不会造成过度集中),“瓶颈基准”、“增长后劲基准”、“就业基准”等。有的重叠,有的矛盾。3. 作用。(1)主导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影响分三种形式:a.回顾影响,即后项关联,对投入部门的影响;b. 旁侧影响,指对其它方面,如交通、城镇、社区等影响;c.前瞻影响。 (2)主导部门的发展的结构转换效应。结构升级是主导产业更替的过程和结果。(3)技术进步效应。 佐贯利雄考察日本

8、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更替是:纺织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家电。轻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组装工业 主导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要有必备的条件:(1)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2)足够的市场需求;(3)技术创新;(4)制度创新,政府扶持,不能完全靠市场。小宫隆太郎认为:不存在选择主导产业问题,不需要扶持。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 1、高新技术产业化(1)高新技术及其特征 对高新技术含义尚无公认而严格的界定,有的从相对于传统而言;有的从发展看,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技术群;有的采用列举法,如86年开始的“863”计划规定6个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天津列6个领域是:

9、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特征:高效益;高水平;高渗透;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性。(2)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条件和环境。高新技术商品化的函义。)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条件和环境。高新技术商品化的函义。一是高新技术成果进入技术市场进行有偿转让;二是高新技术成一是高新技术成果进入技术市场进行有偿转让;二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工艺、新产品。与此相应,对产业果转化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工艺、新产品。与此相应,对产业化也有两种解释:一是与上述商品化第二种含义相似;另一种是化也有两种解释:一是与上述商品化第二种含义相似;另一种是转化成的新产品新工艺以扩大了规模生产

10、。商品化的核心是进入转化成的新产品新工艺以扩大了规模生产。商品化的核心是进入市场,产业化指进入市场后,进行生产,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市场,产业化指进入市场后,进行生产,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 商品化是产业化的前提。商品化是产业化的前提。 条件和环境:深厚的知识基础;高素质的队伍;高额资本投条件和环境:深厚的知识基础;高素质的队伍;高额资本投入;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足够的市场占有能力。良好的经济运入;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足够的市场占有能力。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企业体系;创立高科技园区建立和行机制;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企业体系;创立高科技园区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基金和机制。完善风险投资

11、基金和机制。2. 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途径: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地位和作用:(1)改变已有的产业结构格局(世界、一国、地区):a. 新技术手段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比较优势,降低自然禀赋的重要性,如机器人、自动化使劳动力优势减弱。b. 导致传统产业衰落、缩减。c. 运输、通讯、网络、信息削弱了地域分工和区位的优势,使古典和新古典的决定国际分工的因素削弱,并决定国际分工发展的新方向,发达国家加速进行产业转移和调整,强化垂直分工格局,南北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正在丧失原材料和劳动力出口的优势。(2)促进高度化。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出现经济服务化;产品从单一转向

12、多样,从低档转向高档;技术结构从资源技术转向再生产技术,再转向信息技术,或从硬技术转向软技术;消耗结构从耗能、耗材、耗资高转向节能、节材、节资;布局结构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向高度综合的复合布局;投入要素从劳资知转移;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转内函。3.中国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升级情况:中国GDP世界排第6,科技国际竞争力排28。从事研究开发总人数世界第4,而科研与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和21。传统农业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比例是1:10:100。政策:(1)有选择有重点的发展;(2)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高度化的战略重点;(3)充分发挥“后起国效应”;(4)建

13、立和完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生产体系;(5)创建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世界已有园区802个,美国358个,占85%以上,欧盟229个。1951年美斯坦福大学在校园创办斯坦福研究园,后发展为“硅谷”。后成普遍作法。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模式和叫法:孵化器、科学园、科技工业园、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高技术产业圆等。 五、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政策选择五、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政策选择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背景和紧迫性 战略性调整是指与适应性调整相对应的,不是局部暂时的,即是全部长远,重点在于升级换代。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

14、过的“十五”计划指出:今后五年到十年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把结构调整全为主线”,并指出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是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内容。(1)经济全球化把各国产业纳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特点对我国经济产生压力和机遇。特点:一是在世界性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以信息化为重点,发展网络经济,为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造新模式;二是在新科技创新推动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掘起,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动力;三是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大改造、重组、转移和淘汰。美国在这一轮经济持续增长已连续10年,得益于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结构调整。以

15、信息高速公路网建设为目标,推进信息产业大发展,形成美国“新经济”,并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浪潮(第四次,蒸汽、电力、电子、信息),美信息产业产值已占GDP增长部分的1/3以上。各国的调整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全球的,世界性的制造业、能源业、运输、现代服务出现跨国重组趋势,使经济全球化深化。(2)中国加入WTO,开放度扩大,如何在世界产业结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关于中国是否成为世界工厂和争论。世界工厂可分为三类:(1)来料加工型,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把此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2)原料采购与零部件制作实行本土化,跨国公司控制研发和市

16、场销售,比第一层次提高一步,仍属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3)既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国际市场销售网络,既在本土加工,也在全球采购,这类世界工厂能获得生产链的最大利益。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指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组装、加工型的,在资本集约型、技术集约型的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远未达到“世界工厂”的规模和水平。比较优势选择和逆比较优势选择的争论。(3)国内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总量而是结构。中国进入不通过结构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期。2. 存在的主要问题(1)不合理:供给结构不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低消费水平下的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过剩,另一方面低素质下的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三次产业结构粗放落后,一产现代化程度低,二产比重过高,低水平重复多,三产水平不高,产业内部,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难以形成规模化水平。产品结构陈旧。(2)低度化。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要素密集度看。(3)技术水平低。(4)地区产业布局、发展不协调: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势和要素流动壁垒影响地区优势发挥;发展不平衡加剧,差距拉大。(5)结构效益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