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39692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大纲.doc(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社会学社会学 教学大教学大纲纲课课程程名名称称 : 社会学社会学 系(院、部)系(院、部):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教教 研研 室室: 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系 云南云南财经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系1编编 写写 说说 明明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它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科学的社会知识,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新认识,而且可以掌握许多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我们科学认

2、识个人、社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将密切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在充分吸收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社会学学科的主要领域、基本范畴、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理论,提高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运用社会学的思想、观点指导工作的生活,对社会各种各类的现象有独立的调查,整体的考量的专业基础。本课程的体系分绪论、静态篇、动态篇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紧密相关、互相渗透,构成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完整体系。绪论要求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特征和功能,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认识学习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意义,掌握社会学与其它相近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静态篇要求了解文化的各种定义,综合把握文化的内涵、特征、结构和功能;弄清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意义;理解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明确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从最微观的角度认识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内涵、类型;认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的;了解并掌握社会角色失调的调适方法。了解社会群体的性质、特征及其类型;认识群体的网络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群体关系的基本要求;详细了解“家庭”这种特殊群体的有关知识。了解组织的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组织结构的具体形态以及正式结构的功能等,进一步认识组织中的社会关系的特点;了解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初步认识有关组织的理论流派及其局限性。动态

4、篇要求了解社会行为的内容、类型、性质及其形成条件,尤其是集体行为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了解社会交往的涵义、结构及其分类,认识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内涵、特征及其基本类型;了解社会分层的基本方法以及我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了解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社会问题的后果及其影响,掌握社会控制的一般途径和手段;重点了解当前我国几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及其相应的社会控制途径。了解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内涵、性质、功能和特征;认识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2的内涵、原因及其特征,明确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及特征。课时分配表课时分配表章章 节节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学时学时安排安排第一章 绪论一、 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二、 社会学发展简史。三、 社会学基本理论。4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一、 社会的内涵二、 文化的概念、结构与功能。三、 文化交流的内容。5第三章 社会化一、 个体社会化的内涵。二、 社会角色的内涵与基本类型。三、 社会角色的扮演与失调。4第四章 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类型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三、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3第五章 社会群体一、 社会群体的内涵及其特征。二、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三、 作为初期群体的家庭。3第六章 社会组织一、 组织的内涵及其特

6、征。二、 组织理论流派。三、 组织的结构。3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 社会分层的内涵。二、 社会分层理论。三、 社会流动的内涵。四、 我国现有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状况。5第八章 社区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三、城市化3第九章 社会制度一、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二、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三、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3第十章 社会问题一、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内涵。二、 我国当前几种重大的社会问题。33三、 社会问题的控制途径。第十一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一、 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二、 社会越轨的概念与分类三、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3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一、 社会保障的内涵、性质和作用。

7、二、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征。三、 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二、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三、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其特点。3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二、 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三、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其特点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及其特征4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方法一、社会调查研究概述;二、实地调查的准备工作;三、社会调查方法54目目 录录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一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节社会学发展简史第三节社会学基本理论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社会及其构成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文化第三章第

8、三章 社会化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第四章第四章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一一一 社会互动的类型一一一 社会互动的理论一一一 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内涵及其特征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一一一 作为初期群体的家庭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一一一 组织的内涵及其特征一一一 组织理论流派一一一 组织的结构第七章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 社会分层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内涵一一一 我国现有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状况第八章第八章 社区社区第一节 社区概述5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

9、市社区第三节城市化第九章第九章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第一节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第三节制度化与制度变迁第十章第十章 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第二节人口问题第三节劳动就业问题第四节贫困问题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越轨与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第二节社会越轨的概念与分类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性质和作用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征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第一节社会变迁及其类型第二节社会变迁理论第三节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第

10、十四章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第二节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第三节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其特点第四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及其特征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第二节 实地调查的准备工作;第三节 社会调查方法6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特征、发展简史和功能,认识学习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意义,掌握社会学与其它相近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阅相关资料,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简史有初步而清晰的了解。要求:要求: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

11、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概念:社会学等概念的掌握;重点:重点: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趋势、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和方法。(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社会学的功能4社会学科简史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历史依据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3社会运行

12、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4社会学基本问题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社会学的学科地位7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2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学的特点与功能社会学的特点与功能1社会学的特点2社会学的功能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冲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理解社会学理论;马克思社会学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

13、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8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社会及其构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的内在涵义和外在特征,对社会结构、社会类型以及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如人口、文化等有全面的了解。要求:要求: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文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概念:包括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等概念的掌握;理论理论: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等理论的理解。(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学的概念;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4、3社会调查方法。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涵义2文化的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的要素与分类文化的要素与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主文化与亚文化3主文化与反文化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文化的结构9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2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3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第四节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1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2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3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团结、稳定的基础。4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五、

15、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文化;文化震惊;文化冲突;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的功能。(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10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化社会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关于个体社会化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化的涵义、条件、内容、途径和过程,达到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实现

16、人生健康发展的目的。要求学生理解社会角色和角色集的涵义,对社会角色的分类有明确的认识,并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角色扮演中能自如地展示自我、服务社会。要求:要求: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了解社会化的含义;掌握社会化的本质;了解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掌握社会角色的扮演和角色冲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概念概念:包括对社会化、社会角色、角色冲突;角色集等概念的掌握;(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化的本质;2人的社会化的特点;3社会角色的扮演和角色冲突。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

17、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含义2社会化的类型3社会化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话的条件与主体社会话的条件与主体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2社会化的主体11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社会化的过程与机制1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2社会化的生命周期3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的概念1社会角色概念2角色集3社会角色的类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化;社会角色;角色冲突;角色集。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化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二)

18、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12第四章第四章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的类型、形式和功能;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集体行为的概念和种类;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要求:要求: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了解社会互动的类型;了解集体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社会互动的形式和功能;掌握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掌握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

19、教学重点概念概念:包括对社会互动、网络互动等概念的掌握;以及社会互动的形式和功能;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互动的形式和功能;2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3集体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社会互动概述1社会互动的涵义2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3社会互动的理论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基本方式1社会互动的维度2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第三节第三节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131集合行为的涵义2集合行为的条件3集合行为的类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

20、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互动;网络互动。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社会互动的特征、社会互动的形式等。(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14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群体的涵义,构成要素和特征,明确理解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区别,把握当前我国社会群体发展的普遍趋势,对现代社会组织

21、的目标结构和管理有一系统明晰的认识。要求:要求: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次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了解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含义;了解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类型;掌握社会群体的功能与结构;掌握社会组织的管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等概念的掌握;(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群体的功能;2社会群体的结构;3 社会组织的特征。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22、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社会群体概述1社会群体概述2社会群体的类型3社会群体的结构及作用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151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3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4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镜中我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

23、后列出。16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类型;社会群体的功能;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动力;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社会组织的类型和管理;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要求:要求: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组织、正式组织、结构性组织等概念的掌握以及社会群体的功能;社会群体的结构;社会组织的特征。(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群体的结构;2社会组织的管理。三、教学

24、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社会组织概述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要素2社会组织的类型3社会组织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目标组织目标1组织目标的涵义2组织目标的作用3组织目标的制定、转换和承接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171什么是组织结构2组织结构的类型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1家长制2科层制3官僚主义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组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科层制度。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组织的基本理论。

25、(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18第七章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我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功能和类型;社会流动的特征和条件;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要求:要求:了解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概念;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掌握社会分层的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重点与难

26、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不平等等概念的掌握;以及社会分化;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社会流动的类型和特征。(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2社会流动的功能和条件;3社会不平等。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概念社会分层的概念 1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2社会分层的主要相关物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与我国的分层状况社会分层研究与我国的分层状况1社会分层理论2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93我国的分层状况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

27、流动社会流动1社会流动概述2社会流动的原因3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4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上向流动、下向流动等概念。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20第八章第八章 社区社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掌握社区的概念,深刻理解从社区角度研究社会的重要性,了解社区研究的

28、一般视角,如:人文区位学的研究角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社会系统理论的研究角度等,具备初步的社区研究的理论背景。要求:要求:要深刻了解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社会变迁、演变趋势等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国农村社区的客观现实和研究现状要有一个基本清楚的了解。深刻理解城市化与现代转型的深刻关联,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特点、碰到的主要问题,明确城市化是解决中国 “三农”问题的根本选择。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等概念的掌握;以及当前我国社区存在的发展与问题。(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区的起源;2社区的发展与治

29、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区概述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第三节 城市化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21(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越轨等概念。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区的基本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22第九章第九章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

30、:掌握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相关基本知识,如:社会制度的起源、特征、类型、构成与功能;深刻理解制度化的机制及对它的理论解释,掌握制度的生命周期理论。要求:要求:深刻理解中国体制改革的背景、特点,初步具备能从社会学角度看待、分析我国体制改革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制度的起源、社会制度的特征、社会制度的类型等方面的内容的掌握;当前我国的社会制度现状及问题。(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制度的特征;2社会制度的类型。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

31、与类型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第三节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23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越轨等概念。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制度的基本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24第十章第十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社会控制的含义和特征;社会控制的手段;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

32、问题的特征及其治理;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准确内涵,对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和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式、具体表现、治理措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了解社会控制和社会问题的概念;了解社会控制和社会问题;了解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掌握社会控制的手段和社会问题的治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越轨等概念的掌握;以及社会控制的手段;社会问题的治理;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控制的手段;2社会问题的治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33、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社会问题概述1社会问题的涵义及构成要素2社会问题的特征3社会问题的类型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1功能学派的社会整合理论252冲突学派的社会冲突理论3文化失调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越轨等概念。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越轨的基本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

34、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26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越轨与社会控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及其相关基本知识,深刻理解社会控制对于社会正常运行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社会控制的基本类型及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要求:了解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如:标签论、手段目标论、亚文化群体论、失范理论等。在比较鉴别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对越轨行为判断与理解;能结合实际,深刻认识中国现阶段的各种越轨行为及其重大危害,并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

35、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控制、社会越轨等概念的掌握;以及社会控制的手段;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问题。(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控制的手段;2社会越轨的理论。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第二节 社会越轨的概念与分类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27(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越轨等概念。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越轨的基本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

36、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28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以及西方和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并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要求:要求:了解社会保障涵义、体系、历史进程和主要类型;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了解和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及其主要方法和工作实务。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概念的掌握;

37、以及社会保障的涵义、体系与类型;社会工作实务。(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2.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含义2社会保障的构成3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4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5建立社会保障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291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社会工作概述1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2

38、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3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与方法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与方法1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2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3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福利。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工作权变理论、社会福利思想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30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

39、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的类型;社会变迁的形式和阶段;掌握社会变迁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基本知识,如:社会变迁的类型、原因等。要求:要求:了解社会变迁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社会变迁的形式和阶段; 了解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研究的各种主要理论,特别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的社会分析结合起来,并能理论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当今中国的社会变迁及其主要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变迁等概念的掌握;以及我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类型;2.当代中国的

40、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社会变迁概述1什么是社会变迁2.社会变迁的类型3.社会变迁理论314.社会变迁的动因5.社会变迁的途径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变迁理论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变迁。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变迁的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社会协调论等相关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

41、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32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和特点;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社会现代化的标准;社会现代化的途径;城市化的定义和标准;城市化的后果与对策;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要求:要求:了解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和特点;掌握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标准;了解社会现代化的途径;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标准;掌握城市化的后果与对策;理解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一)

42、教学重点包括对社会现代化等概念的掌握;以及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现代化的内涵;2.社会现代化理论;3.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社会现代化概述1.社会现代化的概念2.社会现代化的涵义3.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第二节第二节 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化的理论模式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化的理论模式1.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332.有关社会现代化模式与道路的理论3.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特征4.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

43、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社会现代化。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社会现代化相关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34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论,掌握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求:要求:了解社会调查的基本阶段与过程,掌握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学会写作调查报告。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44、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包括对问卷法、文献法、实验法等概念的掌握。 (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1. 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与特点;2社会调查方法的体系;3.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概述;第二节、实地调查的准备工作;第三节、社会调查方法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一)考试范围1.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35社会调查。2.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调查方法相关理论。(二)考试题型(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36参考书目:1、郭强主编:大学社会学教程 ,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年版。2、王雪梅主编:社会学概论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年版。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三版。2、吴方桐主编:社会学教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二版。3、陆学艺主编:社会学 ,知识出版社,1991 年版。4、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二版。5、孙本文主编:社会学原理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